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生命教育缺失之反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论文,缺失论文,课教学论文,高中论文,生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的一轮课程改革为生命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尤其是高中思想政治课在改变基础课程繁、杂、难的局面作出很大的成效。教学内容贴近学生实际生活,为学生提供更多施展生命活力的空间,体现了凸显政治目的、彰显价值追求和强调生活需要、注重过程探究的优势,也体现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关怀和课堂生命意识的觉醒,是培养“人”的教学。但现实教学中生命教育的渗透仍然不尽如人意,出现了只对学生的高考成绩负责,而对关系学生一生的生命质量却被忽视或遗忘了的怪现象。那么,迄今现实中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渗透生命教育的现状如何呢?造成这种种现状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漠视生命教育的现状
(一)在教学内容上,重知识轻育人
高中思想政治课偏重于把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作为教育的全部内容,从思想政治课的学科特点来看,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是无可厚非的,也有它存在的必要性。但它在实际操作中一方面重在打造服务于社会政治所需要的服从、无私的“标准件”,而体现人的创造性和独立自主等现代人格的品质却不能得到应有的重视,虽有课堂和课后的综合探究活动,但终因一些主客观原因而大多流于形式,只能是老师“研究研究”而后向学生注入。这在某种层面上压制了人的个性,剥夺学生参与、体验的权利,从而阻碍学生自由而全面地发展。另一方面,课堂教学中只把内容异化为“知识点”、“考点”,“主抓”知识目标,而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成了可有可无的摆设。所以,所谓成功的教学典范也只是完美地把课本知识点肢解、衔接、再肢解,而把学生的生命激情,追求生命本真、美、公正、自由和爱的种子仍然深深埋藏在书本中,根本忽略了去挖掘这些人生终极目标的重要性。这样,强调追求人生价值的理念,也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失落。
(二)在师生关系上,重主导轻主体
师生关系是一种主导与主体的特殊关系,这种关系不仅仅体现在知识的传承,还要求双方平等对话,在共同体验和创造中发掘生命价值。但现实中高中政治课教师因为教授班级多和课时少,并没有机会和精力与学生进行过多的精神交流。双方不是作为独立的生命体在交往,而是知识和技能的简单给予,把知识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这种简单的单向给予知识,必然导致教学过程中的“我打你通、我压你服”,受教主体的积极性被严重挫伤,最终造成受教主体无法自己去判断是不是、能不能、该不该、值不值,无法自己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无法真正了解、领悟马克思主义蕴涵的时代精华。现实中的思想政治课,往往采用一种“目中无人”的教育方式。把受教育者当做“物”对待,作为“道德之洞”、“美德之袋”进行德育注入,尤其在理科班教学中,这种现象更为明显。有些老师为了尽快完成会考任务,往往把课本知识全部化为三步骤——“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来灌输教学。在这种氛围下,老师就是居高临下板着脸训人的“道德卫士”和“工具般的工作者”。其结果是限制了主导和主体双方的自我成长和道德修养提升。
(三)在教学实践中,重整体轻个体
目前,高中新课程目标规定本课程要重视高中学生在心理、智力、体能等方面的发展潜力,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许多老师把思想政治课的目标看成是一种性质目标,即过分强调政治目标、集体精神和牺牲精神。这样的目标是培养政治家的目标,是培养“圣贤”的目标,而不是成“人”的目标,虽然它在政治方向上和归属社会上不乏具有教育意义,但它忽视了学生的内在需要和个体差异。出现了“只见森林不见树木”的怪圈。同时,教学中过分强调一些成人化的外在规范,对学生提出一些大而空的人生教条,甚至为了这些教条而轻易牺牲学生的生命。一些学生认为老师所讲的,除了应付考试外,是和自己生活世界无关的书本上的东西,这就导致崇高的课程目标处于空中楼阁、水中之月的尴尬境地。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漠视生命教育的归因分析
(一)社会因素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生命教育缺失的根本原因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育人价值一方面表现为按照社会的要求培育高中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提高学生服务于社会的能力,让个人在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领域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另一方面表现为按照高中生的需要、身心发展规律,全面提升高中生的素质和人生境界,以促进高中生的成长和发展,使每个高中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完整的全面的人。可长期以来,人们对思想政治课的定位是基于功利主义的立场,只片面强调包括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在内的促进社会的外在力量,存在着“社会本位论”和“唯工具价值观”的偏差和失误。这致使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吸引受教主体自发的积极参与,因而教育收效不大。最终使政治课变成一种空洞的说教。可见,我们以牺牲个人内在需求的代价换来的不是社会的进步,而是社会成员的理想、信念的旁落,是生命价值的迷失。
(二)学校的功利性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生命教育缺失的直接原因
鲁洁说:“本真教育是一种既授人以生存的手段与技能,使人把握物质世界的教育,又导入以生存的意义与价值,使人构建自己意义世界的教育。”然而,在我们的教育活动中,知识往往作为一种测评学生智育发展程度的衡量标准而被过分强调,为了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最简易的指标就是考试成绩。所以,高考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高考考针么学生就学什么。高考的命题成为教学的唯一准则。学生的个性发展被淹没在“考考考,是法宝,分分分,是命根”的可怜怪圈之中。学校教育受到了功利主义的驱动,一些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按照高考分值的比例在教学中搞学科歧视,政治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每个政治教师要面对五到六个班级的学生,每个班级每周授课时数两到三节,可以说师生的交往除了分数还是分数,很难有师生共同享受、体验快乐、幸福的精神愉悦。同样为了高考和会考,教师在学科内对教育教学目标进行取舍,师生共同的关注点是“分数”,是能保学生考上名牌的“荷枪实弹”,而教育者所担忧的能力、人格、意志、情感都成了无足轻重的点缀了。所以,在富有生命教育资源的思想政治课堂却只见“知识点”和“考点”,不见“生命”。
(三)教师素养的不足是造成高中思想政治课生命教育缺失的基础原因
教书育人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神圣职责和使命。主要通过政治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础知识的教育,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往对于政治教师素质的研究多从教师自身出发,强调的是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提高和完善,而忽视了政治教师作为学生的“生命关怀者”这一特定角色。
1.教师自身素质的不足。现实中有相当一部分政治教师只关注教科书的知识点传授和对课程目标的解读,而忽略了陶冶道德和情操,忽略了追求理想和信念。教学过程中无法做到真善美和知意情的融合与统一。部分政治教师工作的“真”,只在于传授学生关于思想政治素养的理论知识,忽略了帮助学生用知识来启迪智慧;部分政治教师工作的“善”,只在于将工作情感投入到题海战术中,忽略了与学生达到共鸣,使得学生的道德品质得到良性的发展;部分政治教师工作的“美”,只在于把课标完美地展示出来的教学预设中,忽略了用自己的灵魂去唤醒学生的灵魂的教学生成。政治教师的生命品质来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忠诚。但政治教师队伍中的很多人仅仅把德育工作看成谋生的手段,极少将其看作自己终生追求的事业,也无法从中享受到人生的乐趣,激发和体验自己的生命热情和职业幸福感。
2.平等师生观的不足。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中,师生关系基本是师生主客体关系,教育者通常采取“静听”和“注入”的方法,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潜意识的灌输与控制,无形中强化了自身的主体地位,而学生被动沦为被改造的客体。教师与学生都是独特的生命存在,双方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因此谁也不能企图去控制对方、压制对方,而且双方也不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两极,而是一个有着共同目标的师生共同体。政治教师虽然比高中生有更多的生活经历和经验,但这不能确保在思想道德上优于高中生,因为生活经历,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影响往往是复杂多面的。这时候的政治教师不是一个思想政治上“全知全能”的道德卫士,更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化身,而是一位值得学生信赖的、海纳百川地包容学生的“生命关怀者”。这种生命关怀意味着对学生关于时政热点和教科书的个性化理解的宽容,意味着对非主流的、不守社会规范的观念行为的容忍。但必须注意的是,这种宽容是有边界的。从认识论层面,边界就在于遵循科学的规律;在社会层面上,边界就在于不违反社会制度和公共价值准则;在政治层面上,边界在于公平和正义。关怀中,政治教师的示范可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学习关怀生命的态度,培养关怀生命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