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学观察能力的培养论文_王蓉

科学教学观察能力的培养论文_王蓉

咸阳市渭城区文汇路小学 王 蓉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北京出版社等方面专家组成的“我国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课题组的最新研究发现,从小学到高中,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越来越低。

一、营造良好氛围,激发质疑

要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一个良好的氛围很重要。成功地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平等、宽松、活泼的环境之下,在教师的关怀与鼓励之中,不断获得人格上的尊重,体验到学习的进步,从而获得心理上的自信,享受到成功的乐趣,无疑是激发产生质疑的一个有效的途径与手段。

1.营造宽松的质疑环境

教室内设立质疑荣誉角,张贴敢于质疑的优秀学生名单和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学生准备一本质疑记录本,记录自己在课中提的和想要提的问题,记录在生活中碰到的问题,记录在预习课文和课外学习中发现的问题;平时,努力和其他学科的教师、家长达成共识,鼓励学生多提问题。

2.保护学生的质疑欲望

努力创造一个和谐的教学氛围,特别是在开始阶段,运用好适当的激励机制,使学生能大胆设想,敢于质疑。要让学生敢提问,要破除学生怕提问、怕他人嘲笑的心理疑虑,让学生大胆地问,毫无顾虑地问。

如果学生的问题偏离较大,避免一棍子打死。或给他留点余地,或把问题向正确的答案引领,或请学生补充、修正。如在上《磁铁》一课时,我问学生:“生活中哪些物品上有磁铁?”其中一个学生

答:“剪刀!”引来了学生的一片哄笑,我及时地止住了同学们的笑声,说:“一般剪刀上是没有磁性的,不过,这个同学的想法有创意。假如,剪刀上有磁性,有什么好处?”顿时,回答剪刀的学生笑了,同学们讨论开了……

二、调整预设方案,质疑生成

在以探究为核心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中,预设方案,质疑生成,强调生成并不等于否定预设,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一个普通的棋手能够预想招后几步棋,专业的棋手能够预想招后几十步棋,大师级的棋手从一开局就能看透整个棋局。教师也一样,只有充分的预设,才能临危不乱,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1.教学目标可“升降”,寻找质疑的切入点

新课程改革竭力倡导要尊重学生的主体需求,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预设学生可能要考虑的问题。预设的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行为检测的唯一标准。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现场性,学习的状态、条件随时会发生变化。当条件发生变化的时候,目标需要开放地纳入弹性机制,接纳始料未及的信息。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做一辆纸车》这课中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按照原先的教学设计,先由学生交流纸车的材料与制作过程,然后再利用课下时间制作,最后进行滑行竞赛。但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思维角度是十分全面的,无论是制作还是选材都十分认真,更让我惊喜的是,学生在如何使纸车滑行更远的问题上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于是,我改变计划,组织学生就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有的同学认为车应当轻,越轻则车子越容易滑行;有的认为车子重一些好,这样有惯性;有的同学认为

车的形状应是流线型,便于减小空气阻力……这些不同的声音让我欣喜不已。

2.教学过程留“时空”,保留质疑的延展性

预设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有所生成。预设时尽量给同学们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份活动的空间,多一次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学过程预设要留“时空”。空间,是问题生成的前提。它包括从起点到目标之间的空间、环节之间的空间、环节内问题呈现给学生的空间。前两类空间是课前预设的,第三类空间需要教师在学习活动中运用自己的智慧作出及时适当的调整,而调整是可以通过条件设置来完成的。时间,是问题生成的必要条件,是问题预设生成的保证。教师不仅要保证学生思考、讨论和自主探究

的时间,还要掌控教学节奏。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问题动态生成的天地。

三、活用科学手段,拓展质疑

1.让想象成为激发质疑的知识源泉

爱因斯坦是这样评价想象力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却能畅游整个世界,推动着科学发展、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

平时会看到一些幼儿给自行车加菜油,因为他看到能跑的汽车经常加油,因此也想给会跑的自行车加油。还有给凳子穿鞋,给洋娃娃喂奶的……也许这些“胡思乱想”,以后会造就一些科学家。其实,科学课中也有些知识需要借助想象来掌握。如认识空气的性质,磁场是怎样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学生的想象力越丰富,对所学东西的理解就越有创见。

因此,在科学教学中,应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教会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发展。一个想象力丰富的学生,“问题”也会多!

2.让逆向思维成为质疑激发的出彩奇招

逆向思维是摆脱常规思维羁绊的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当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教学方法与实践并不能带来预期的效果,造成学生一知半解或走进死角时,不妨尝试一下逆向思维。反其道而行之,往往能令学生打破常规的束缚,立新创意,起到柳暗花明的效果。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换个角度往往就可以把课教“活”。逆向思维就是突破常规、常识,从一个相反的角度去思考,去探究。当然,逆向思维并不是鼓励学生猎奇,不是任何情况都可以使用,它同样要求论之有理,述之有据,要有说服力。

3.让悬念成为激发质疑的戏剧魔法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一句经典的说书台词,道出了悬念的戏剧魔法魅力。在科学课教学中,利用科学课的特点,适时适当地设置悬念,能让学生始终保持热情,消除由于被动思维带来的疲劳感,在积极快乐的气氛中感觉学习的奇妙,进而掌握好知识。

如在《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导入教学中,我出示一大一小两只马铃薯和分别装了清水和盐水的两只烧杯,让学生预测大小不同的马铃薯在水中的沉浮情况。当学生说大马铃薯沉下去的时候,我就让它浮起来;当学生说大马铃薯浮起来时,我就让它沉下去。总之,按学生预测的相反方向做,最后学生个个都是大眼瞪小眼,不知道该怎

样说了,同时也产生了极大的学习兴趣。

好奇是学生的天性。当某些习以为常的东西变得不可思议的时候,当平平淡淡的事件正演绎着丰富多彩的时候,任何人的探究兴趣都没有理由不被调动起来。悬念,也易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悬念,让

学生从心底产生一种疑问,生出诸多好奇。因此,在科学课的课堂中多设计几个悬念,让学生在“悬”而不答中跟着你走!

一堂精彩的科学课,结尾应让学生感觉意犹未尽,令人回味,诱人深思。临下课的几分钟是“授之以渔”的最佳时机,将学生的思维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离开课堂,并产生无穷的探究动力。

学会质疑,在科学课中显得尤为重要!实践证明,科学需要质疑,没有质疑就不会发展。质疑能力的培养可为学生终身受用。在教学中,要努力激发学生大胆质疑,使他们养成质疑的习惯,保持对自然现象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学生质疑一辈子,学习一辈子。

论文作者:王蓉

论文发表刊物:《成长读本》2018年5月总第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6

标签:;  ;  ;  ;  ;  ;  ;  ;  

科学教学观察能力的培养论文_王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