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现代劳动力市场的管理_电子计算机论文

论我国现代劳动力市场的管理_电子计算机论文

试论我国现代劳动力市场的管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劳动力市场论文,试论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本文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力市场的建设和管理进行论述,提出了现代劳动力市场建立和管理的构想,通过劳动力的证件化,实现市场化管理和电子计算机系统管理,从而促使我国统一的劳动力大市场健康运行。

〔关键词〕市场经济 现代劳动力市场 市场管理

我国劳动力市场培育和发展的目标模式,是建立竞争公平、运行有序、调控有力、服务完善的现代劳动力市场。现代劳动力市场的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实行高度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的管理。我国劳动力市场如何在建立和起步时,就奠定社会化和现代化管理的基础和高起点,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本文就此提出一点构想。

一 劳动力实行证件化管理

劳动力市场主体的培育,是劳动力市场运行的前提条件。劳动力市场主体主要为劳动力的供求双方,即劳动力的供给一方——劳动者,劳动力的需求一方——用人单位。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供求主体双方,均不同程度存在着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问题。本文着重从劳动力供给方面进行分析,对劳动力需求主体方面的培育暂存不论。劳动者作为市场主体,其主体地位的确立,在于劳动者具有独立的经济人格、经济自由和平等权利,即在劳动力市场上能够自主择业,公平竞争,享有法律规定的各项劳动权利。然而,我国现存的城乡间界限、地区间界限、所有制界限、劳动者身份界限等,却严重地障碍着劳动者的市场供给主体的培育和确立。如何打破这些界限,突破现存的各种障碍,就成为劳动力市场供给主体培育和劳动者主体地位确立的关键环节。本文认为实行劳动力管理的证件化,是目前比较理想的突破口的选择。

之所以说实行劳动力管理的证件化,是劳动者这个市场供给主体及其主体地位确立的理想突破口,主要是因为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双重属性通过劳动力的证件化而得到具体化和对象化,并由此取得了市场化的实现形式。劳动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劳动力市场的供给主体,但同时劳动者向市场所提供的劳动力,相对于劳动力的需求主体来讲,是劳动力市场的客体对象。因而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具有双重属性:劳动者对自身来讲是主体,是劳动力市场的供给主体;劳动者的劳动力对他人来讲,对劳动力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主体来讲,表现为一个对象化的客体。大家知道,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所让渡的,并非劳动者本身,面是劳动者的劳动力,确切地讲是让渡劳动力的使用权,即是劳动者将其劳动力的使用权作为商品在劳动力市场上进行交换活动。劳动者的劳动力是其劳动能力,即劳动者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存在于劳动者的机体之内,它只有在劳动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因而劳动者在将其劳动力作为商品让渡之前,需要借助一定的媒介形式将之客体化和对象化,以表现其劳动能力,表现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在社会经济商品化和市场化的发展过程中,实践表明,劳动力的证件化,是其对象化和客体化的最适合的形式,也是劳动力采取商品化形式的必然途径。

所谓劳动力的证件化,就是每个具有一定劳动能力,并在三次产业中从业或择业的劳动者,颁发给法定的劳动证件,或称之为“劳动护照”(具体形式可采用类似护照式的劳动卡)。用以表明劳动者的身份、劳动能力、所受文化教育和职业教育情况、专业技术水平及劳动技能与专长等,劳动者据此在劳动力市场上自由流动和择业。

实行劳动力的证件化管理,对于我国现代劳动力市场的建立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劳动力的证件化,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意义上确认了劳动力采取商品形式进入劳动力市场、在劳动力市场上自由合理流动的合法性,确认了社会劳动资源由市场机制发挥作用进行全社会范围的合理、有效市场配置的合法性。同时,劳动力的证件化使劳动者的劳动力取得客体化和对象化的具体形式,这标志着劳动者的市场供给主体地位的确立。

其次,劳动力的证件化,成为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形成的有机纽带和基础。由于实行劳动力证件化管理,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向劳动者颁发法定的劳动证件,劳动者就取得了市场“通行证”,这就无形中突破了我国现存的城乡间、地区间、不同所有制和劳动者身份的界限。并以劳动证件作为媒体和载体,将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在市场上有机地联系和衔接起来,为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实现市场有效配置奠定了可靠基础,促使全国各地正在发育中的各种形式的劳动力市场走向组织化、统一化、规范化。从而促进全国统一的现代劳动力市场的真正形成,实现市场主体的平等权利和公平竞争。

再次,劳动力的证件化,为劳动力市场的现代化管理和有序运行奠定了基础。我国拥有占世界1/5的人口,劳动力十分丰富, 这同时也决定了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劳动力市场。近年我国流动就业人口达数千万计,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如何协调劳动力的供求关系及其矛盾,使流动就业人口与“民工潮”由无序转向有序运动,运用现代化手段加强科学管理,是建立和完善现代劳动力市场的首要任务。实行劳动力的证件化管理,即可在全国范围内实现电子计算机系统网络管理。通过建立劳动力市场电子计算机管理系统,便可提供全国各地,各产业行业劳动供求信息,协调供求关系,并可通过计算机系统实行最佳供求关系的“撮合”,从而确保我国劳动力市场的有序运行。

再其次,劳动力的证件化管理,为国家(政府)对劳动力市场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奠定了良好基础。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离不开国家(政府)的宏观调控,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劳动力市场的我国劳动力市场,更需要国家(政府)的宏观调控与管理。实行劳动力的证件化,并建立相应的电子计算机管理系统,这样一方面为国家(政府)进行宏观调控与管理提供了客观的物质技术条件和便利的媒介,同时也为统计体系和信息网络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可促进劳动领域宏观调控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同时并可促进政府职能的尽快转变,即由过去直接管人、管计划指标等转向管理证件、管理市场,制订中长期发展计划与总体规划,为市场主体提供各种服务,规范和监督市场的正常运行,从而创造良好的市场机制运行的经济条件和社会环境。

二 劳动力市场的电子计算机系统管理

实行劳动力的证件化管理,需要将全国劳动者的劳动证件统一分门别类进行编码,并输入电子计算机系统进行全国网络化的管理,为此,必须尽快建立电子计算机管理系统。劳动力市场电子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建立,是我国劳动市场管理实现电子化、系统化和现代化的重要物质技术基础。我国的《劳动法》第九条规定:“国务院劳动行政部门主管全国劳动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劳动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劳动工作。”劳动力的证件化管理和劳动力市场的电子计算机系统管理,均应由国务院劳动行政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劳动部门负责组织、组建和统一管理。

首先,国家劳动人事部门设立全国劳动领域的电子计算机系统管理中心,各省、区、市(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政府劳动人事部门设立相应的电子计算机系统管理分中心;各地级市和基层县市(包括县级市)政府劳动人事部门设立相应的电子计算机系统管理站;各基层乡镇政府和全国各个城市(包括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县城)的劳动力市场的职业介绍机构相应设置电子计算机系统的终端机。这样,通过全国城乡各地的电子计算机系统的终端机,将有关信息输入并传送到各管理站,再由管理站综合处理后传输到各省、市、区的电子计算机系统的管理分中心,再由管理分中心将信息处理后传输到国家的电子计算机系统管理中心。国家的电子计算机系统管理中心将全国传输来的信息汇总进行处理后,再将处理后的信息层层反馈传输回去,最终到达终端机。这样,通过劳动力的证件化和电子计算机管理系统,便可促使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真正建立起来,并形成网络化的、现代化管理和运行的大市场。

其次,劳动工作的统计体系、信息网络与电子计算机系统管理。建立劳动管理信息系统是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劳动信息,减少劳动力供求双方的盲目性,提高劳动力市场运行效益和加强宏观调控的基本前提。实行全国劳动力证件化管理和电子计算机系统管理,为劳动统计体系和信息网络的建立和完善奠定了可靠基础,并将劳动统计体系和信息网络与劳动力市场的宏观调控体系有机地连接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由于全国的劳动力凭借劳动证件及其编码输入电子计算机管理系统,通过电子计算机管理系统随时可了解和掌握劳动力的总量和结构、劳动力的分布状况,劳动力流动与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及其发展变化等。劳动市场的电子计算机系统的中央管理中心和各省市的管理分中心,就分别成为国家和各省市级的数据库和劳动信息中心,可为劳动领域的规划、计划、调度、监察提供及时适用信息和辅助决策手段,为劳动者就业、劳动力流动、企业劳动管理、社会保险、职业技能开发、劳动监察等提供管理技术和网络服务,并可为各级政府和全社会提供各种信息和各项咨询服务。

再次,劳动合同管理、社会保险体系与电子计算机系统管理。我国劳动制度改革的中心在于推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建立劳动关系就应当订立劳动合同,并且必须经政府劳动行政部门有关程序来签订劳动合同和进行签证。在劳动部门进行劳动合同的签证时,即可将劳动合同中涉及的劳动者的劳动证件编码和合同一并输入电子计算机管理系统。这样,便可对劳动合同进行统一的现代化管理和监督,也为进行劳动监察打下了良好基础,从而推进劳动关系的规范运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建立社会化管理的社会保险体系和完善社会保险制度。我国近期内重点在于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变企业保险为社会保险,以促进企业公平竞争和劳动力合理流动。由于养老保险制度的深化改革,要把各类企业职工都纳入养老保险范围,并根据条件逐步提高统筹层次,实现城镇职工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和实行统一的养老保险费率,实现城镇养老保险一体化管理。同时,在失业保险制度改革方面,也将逐步建立不同所有制经济的统一的失业保险制度。因此,即可将劳动力证件管理与养老保险及失业保险有机地结合起来,一并输入劳动力市场的电子计算机管理系统,以便国家(政府)的统一宏观管理、基金的统一调剂使用和对社会保险基金经营机构的监督。随着医疗保险制度、工伤保险制度、女职工生育保险制度等的深化改革,也将统一纳入劳动力市场的电子计算机管理系统,实现社会化的现代管理。

再其次,职业技能开发体系、宏观调控体系与电子计算机系统管理。职业技能开发是劳动力资源开发利用的核心,是经济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我国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但劳动力素质从总体看偏低,高素质劳动力供不应求。大力加强职业技能开发工作,建立和完善职业技能开发体系,为社会提供合格的劳动力,是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环节。我国在本世纪末将逐步实现职业技能开发的科学化和管理社会化,将初步建立职业技能开发需求预测信息网络,建立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城乡统筹,覆盖全社会的职业技能开发网络。实行劳动力的证件化管理和劳动力市场的电子计算机系统管理,即可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纳入劳动证件之中,并输入电子计算机系统中,建立档案。同时,电子计算机系统也可将职业技能开发统计信息网络纳入其系统中,为培训实体设置专业和企业用人、个人择业提供服务。

当代市场经济的运行和良好运行秩序的建立离不开宏观调控,而政府宏观调控职能的充分发挥又离不开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实行劳动力的证件化管理和劳动力市场的电子计算机系统管理,政府即可在此基础上对劳动力的总量和结构进行调控。将宏观调控体系与电子计算机管理系统相沟通,借助电子计算机管理系统搞好宏观预测和综合规划,通过调整就业政策、投资政策、产业政策等,促进充分就业;通过调整城乡劳动力结构和调整职业技能培训方向,促进就业结构优化并使劳动力在产业间分布趋于合理;通过对工资总量的调控和社会分配关系的调整,促进社会公平的实现。通过宏观监控系统,主要是宏观预警系统(失业率、工资及个人收入水平、社会保险和安全卫生等警戒线),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监控和管理,规范和引导企业及劳动者的行为,促进和保障劳动力市场的良好运行。

本文1995年9月5日收到。

标签:;  ;  ;  ;  

论我国现代劳动力市场的管理_电子计算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