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块链审计平台构建的审计范式变革论文

基于区块链审计平台构建的审计范式变革

朱渊媛 涂建明 庞琦

摘要 在传统的审计范式下审计行为存在一些固有缺陷,亟需技术上和理念上的突破。本文分析了区块链技术嵌入审计工作的适用性,并探讨了基于审计区块链平台的审计工作流程再造,以及进一步的审计范式变革。研究认为,将区块链技术中的去中心化、分布式记账、共治性、数据公开透明、不可篡改等特征嵌入到审计业务流程,可实现由事后审计、抽样审计、人工审计、数据审计,向实时审计、全面审计、智能审计、算法审计转变,由此系统性地提高审计效率,为审计工作带来质的飞跃,促成审计范式的变革。

关键词 区块链 区块链审计平台 智能合约 智能审计师

一、引言

新兴的区块链技术以其颠覆性和创新性,预期会对物流、金融、医疗等领域带来深刻的变革,由此开启新一轮的产业变革和商业模式创新。正是基于这一背景,我国国务院在《“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中明确提出要重点发展区块链技术及其应用平台,让区块链相关产业在实体经济中广泛落地,以形成新兴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区块链由于具备去中心化、共治性、不可篡改性、可追溯性、公开透明性等典型的技术与制度优势,使得审计执业界敏锐地捕捉到其与审计实务之间高度的契合性。尤其是,区块链预期可克服传统审计业务模式的固有缺陷,存在深刻改变现有审计范式的潜能。在业界,德勤2014年推出的“Rubix区块链平台”、安永2017年开发的“Ops Chain”区块链平台、毕马威与微软于2017年协作研发的区块链技术服务BaaS平台,均是区块链技术对升级审计和会计职业的实践运用。

二、区块链技术嵌入现有审计体系的潜能

(一)作为分布式数据存储系统的影响

一方面,由于现阶段缺乏一个统一的平台来存储和管理众多格式各异、存储空间各异的分散化数据,导致信息无法实现互联共享。而审计师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以非自动化的方式访问、搜集和处理这些审计资料,从而耗费了大量的审计资源,掣肘了审计效率的提升。

水泥采用42.5普通硅酸盐水泥,其各项物理力学性能指标检测结果如表1,均符合《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标准》(GB175—1999)规范要求。

如果将区块链技术嵌入公司的业务流程,由此形成一个区块链平台,就可实现对各种电子信息的统一存储。因为各种业务数据、交易合同、电话记录、会议监控等资料,均可以利用哈希散列算法转化成固定位数的随机自然数,并以“全网广播”的方式记录“上链”,永久存储于区块结构中。由此,可以把原本分散在不同交易系统、不同应用软件上的电子数据,整合在特定的区块链平台上。在审计业务的情境下,审计师就可以在授权范围内,根据需求主动地调用这些多样化的电子资料,形成支撑后续测试的审计证据,可大幅度减少对审计资源的耗用。这源于区块链优异的数据管理特性。

其次,“记账”完成后,其他节点需要对此进行验证,包括验证交易的真实性与“记账”的正确性,这都是通过区块链技术自动实现的。而这一步的各节点共同验证,在本质上就是一种相互的自发审计,可以替代审计师的部分查验工作。比如,银行D在验证时会将本银行系统中A企业账户资金的变化与A企业销售货物收到的货款相对照,以此判断金额和确认收入的时点是否正确。如若出现不一致的情况,则银行D否决区块信息上链,此区块信息作废,需要再重新通过共识机制进行“记账”;如若记录的区块信息通过了所有节点的一致验证,则达到了执行审计智能合约的条件。

(二)平台功能对于促进审计沟通的影响

在区块链上建立多方互动的线上平台,可实现节点间快捷沟通的功能。在传统审计模式下,现场人工取证的方式虽然必要但往往并不经济。类似于收发函证、现场走访、请求第三方评估等线下沟通工作,需要耗费大量的审计资源,且各方信息的交流与反馈存在时滞,加大了审计延迟。

通过将区块链技术嵌入公司的业务流程,可发挥其线上及时沟通的功能。在区块链应用软件的客户端,各节点可以全网广播的方式,与其他节点动态、便捷、高效地对话,实现信息的及时传递与共享。譬如,可通过区块链平台与银行节点实现自动对账查询,替代繁琐的函证工作。而且,对账的请求和结果都会被记录、存储在区块链上,成为审计证据和审计工作底稿的一部分。被授权者可以随时随地访问审计全过程的数据资料,从而提高审计的效率与透明度。

(三)共治性对于降低审计检查风险的影响

首先,目前主流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基于重要性水平,主要依靠抽样审计完成审计工作。而审计抽样可能带来审计线索的缺漏,会引发难以控制的检查风险;其次,审计师通常无法实时监控企业日常业务的发生和相应的会计核算,这种“不在现场”和审计“滞后性”凸显审计师“事后审计”的困难,审计的检查风险难以降低。

而区块链的共治性首先是要求:只有达到共识的信息才可上链。对审计而言,这为高质量审计证据的获取提供了便利。会计主体以非中心化的方式进行核算,并经多个节点验证的会计信息,其可靠性得以强化。而且,在全网各节点的共同监督下,会计主体单方面无法故意隐瞒交易事实,这意味着可从审计证据的源头上降低审计风险;其次,共治性要求相关节点全程参与,共同为上链的信息负责。这对审计应用场景而言,是要求审计师在区块链中全程跟踪被审计单位各项对外的经济业务活动。这就需要引入智能审计师(或称审计机器人)这一特殊角色来完成业务前端的实时“自审计”,在其背后,还有高水平的人工审计工程师提供后端支撑。由此,可以实现 “审计全覆盖”,突破抽样审计难以降低的检查风险。

图1 区块链审计应用平台逻辑框架

图2 审计平台层

(四)弱信任化对于升级审计工作的影响

基于区块链技术,受到“会计智能合约”的指引,企业交易的相关方(如参与交易的上下游企业、金融机构、税务部门等)不仅参与交易本身,而且还通过各节点自带的智能会计师(或称财务机器人)承担不同的记账工作,并且有权利和责任相互核查,在各节点互验一致后,依据“审计智能合约”立刻触发智能审计师(或称审计机器人)执行前端业务的实时审计。由于核算工作由传统意义的财务部门转移到区块链上的各节点,即呈现会计的“去中心化”,随之而来的对于审计工作的影响,则是“弱信任化”的体现。交易的记录与业务的核算都经由各个节点核查,形成互验一致的结果,各节点自己安置的智能会计师不仅胜任而且分担了部分鉴证工作,这就削弱了对第三方鉴证机构的单一信任。这对传统意义上的审计职业将带来巨大的挑战。因此,会计师事务所亟需升级审计工作,将人力从结构化的审计流程中解放出来。一方面开发功能强大的智能审计师(或称审计机器人),出售或租用给各节点的主体,布置在业务端和核算端实时地开展审核或审计;另一方面要发挥人优于机器、优于技术的独特智力,培养或雇佣审计工程师这样的高水平人工,在审计系统中提供高端指导,以应对审计系统的异常和特殊审计事项。

1.2 材料与麻醉 患者采用硬膜外或腰硬联合阻滞麻醉,取腹股沟区斜切口。补片均选用美国柯惠公司生产的单丝聚丙烯网片,规格为8×13cm。

(2)因为所以AE=OF=FB′=CG.又因为AB∥OC,所以四边形CGEA是平行四边形.因而DE∥CA.

(五)不可篡改性和可追溯性对于审计证据的影响

现有的审计模式下,被审计单位有条件实施诸如重新规范制度流程、修改时间节点信息、补漏相关会计凭证、修改数据等行为,这些对财务数据无痕迹地更改降低了审计证据的可信任度,会加大审计师查舞弊的困难程度。但在区块链中,数据不可篡改和可追溯的特征就可以很好地克服这一固有风险。一是,区块结构中存在一个记录详细交易时间的时间戳,这从时间维度上保证了数据的连续性,审计师会轻易发现事后篡改的故意行为;二是,通过智能审计机器人获得 的现场音频、视频等非数字化证据,是无法像会计核算账簿一样被轻易篡改的,这些新型的审计证据一经产生便永久保存;三是,即便管理层事后修改了相关凭证,也不会影响历史数据,因为区块链也会对修改行为进行保留。由此可见,业务和财务数据一旦“上链”就具有不可篡改性、可追溯性,为审计工作提供高信任度的审计证据。

图3 审计智能记录层

图4 审计智能分析层

(六)公开透明性对保证审计监管的影响

首先,为了保证验证的效率,在平台层上被实时广播的业务信息以及附带的原始凭证都先被暂时存储在交易池中,等达到额定的容量后,再从中提取交易数据,进入记录与验证程序后打包上链。对于公有链来说,各个节点都是平等,非中心化的,要想记录企业A的外部经济活动,需要先基于共识机制确定某一节点作为本次交易的记账人。记账人所要做的工作就是将交易信息、会计记账信息等明文信息依据哈希算法转换成机器可识别的区块链语言,并根据区块链结构打包数据,包括将前一区块的所有信息进行一次哈希,并生成新交易的默克尔树根。

1.节点授权

三、区块链审计应用平台的构建

图5 审计智能报告层

这一层主要是会计师事务所利用智能审计师,在事后进行集中的审计分析,如图4所示。

结合区块链对于审计体系的适用性,本文对于审计应用平台的构建设想是搭建一条“公有链”和一条“联盟链”,将其分别覆盖公司外部活动的审计与内部事项的审计。若以制造业A企业为例,可将其日常业务分为两类,一是与企业之外的外部相关方发生联系的经济活动;二是企业内部部门之间的运营结算事项。以两类业务类型为基础,探索性地描绘出一个外审和内审全覆盖的区块链应用场景。

具体而言,区块链审计平台将内、外审的审计工作划分成了四个核心的应用层面,包括审计平台层、审计智能记录层、审计智能分析层和审计智能报告层,如图1所示。

(一)审计平台层

这一层面面向客户端,是用以提供数据广播与存储的应用软件,如图2所示。

1.4 标准溶液配制 将100 mg/L甲基硫菌灵及其代谢产物多菌灵标准品,用甲醇稀释成 5、10、50、100、500 μg/L系列混合标准溶液,于 0~4 ℃ 冰箱中贮存,待用。

这一层面的工作内容包括:

基于此,本文认为,可依托以上区块链技术和商业治理理念,为审计工作搭建一个区块链应用平台,以实现信息自动验证、快速便捷沟通、安全存储数据、防止数据篡改等。这不仅可以克服现有审计范式的固有缺陷,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与质量,还将触发会计师事务所社会角色的颠覆性转变,将审计提升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由图5可知:随着后熟时间的延长,水解度吴上升趋势,山羊发酵乳的水解度缓慢增加;可能因为随着发酵乳,发酵进行,羊乳中营养物质不足,为保证自身生产需要,乳酸菌菌体内的蛋白酶将多肽讲一步水解,从而表现出水解度缓慢上升。

由于搭建审计应用平台的目的是为了更准确地、高度自动化地进行审计,所以需要将愿意配合审计工作且能承担部分验证责任的各方纳入到区块链中,即第一步需要授权有能力为审计提供验证的节点进入到区块链平台中。

以具体的应用场景为例。首先,被审计单位为制造业A企业,对其提供审计服务的是A会计师事务所;其次,将A企业的对外日常经济活动简化为向上游企业B采购物品与向下游企业C出售产品,这其中涉及到的具体审计测试对象包括:收入、成本、存货和相关税费,因而相应地需要纳入银行D、物流企业E和税务部门F到“公有链”中,作为可参与经济活动验证的节点;再次,对于审计A制造业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事项,以生产部门领用仓储部门的材料、资产管理部门对其他各部门使用固定资产的管理与维护、财务部门对其他各部门人员计提工资等三种常见的内部事项为例,设置了A企业的采购部门、销售部门、生产部门、资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行政部门作为“联盟链”上的各个节点。最后,在授权了以上相关节点进入到“公有链”或“联盟链”上之后,各个节点都有义务遵循区块链的运行机制,不得故意破坏和泄露区块链中的保密数据,且“公有链”上各节点在地位上是平等的,享有平等的记账权利与“一票否决”即不通过验证的权力。至此,各节点之间互相信任的机制就此形成,区块链的初始化完成。

这一层面是利用区块链技术中的智能合约,在记账内容通过验证的同时触发自动化的实时审计,对于每一笔业务都记录上内审、外审的审计测试结果。这是实现实时审计与全面审计的关键,其具体的工作流程与实现路径如图3所示。

同样接着上面的场景,假设A企业的销售部门采用钱货两清的方式向下游企业C出售产品,这其中涉及到的业务流程包括:AC双方签订销售合同、A委托E物流公司向C运输产品,同时C通过在D银行的账户向A在D银行的账户汇入货款以及各方向税务部门缴纳相关税费。以上每一步具体的业务在执行时都要在公有链中进行广播,且被广播的明文信息需要附上各节点的数字签名,以此承担后续的责任。同样地,企业内部的经营事项如生产部门领用仓储部门的原材料,领用的时间、领用原材料的批次、领用的目的、领用的数量等明细都会被广播并记录。由此,可以实现业务端数据的公开透明,这为之后的审计工作提供了大量丰富的、可追溯的、高可靠性的审计证据。

(二)审计智能记录层

2.广播与存储前端业务信息

现有审计业务具有一定程度的“黑箱”特性,如果会计师事务所故意隐瞒,那么监管部门对审计师的监管存在难度。在区块链审计模式下,网络上的每一个节点都存储着公开透明的交易数据,监管部门作为一个具有公权力的节点,其监管系统可选择接入并利用公钥访问权限内的交易数据,以及审计过程各阶段的信息。如查看作为附件贴在区块中的工作底稿,以评估审计师的独立性和审计质量。此外,监管方还可以对事务所所用智能审计师的胜任能力进行评估,检验其是否存在算法上的漏洞,这可威慑会计师事务所不断维护更新高效、可验的审计算法和审计机器人。可见,公开透明性可以助力监管层提高审计监管的质量,遏制审计舞弊。

另一方面,在传统记账模式下,企业内部的会计信息系统存在遭受黑客攻击的风险,数据易于泄露。而区块链中各节点数据具有分布式存储、同步更新和及时备份的特性,可保证数据不容易被泄露,即便数据遭遇泄露,也不会存在丢失和毁损。这可见区块链作为分布式数据存储系统,有利于提高企业数据信息的安全性。

再次,执行审计智能合约。在区块链技术支持下的智能合约,是一种依赖目标条件、自动执行程序的计算机协议。在审计应用平台上,嵌入一个审计智能合约,规定如果所有节点都通过验证,则会自动地触发由A企业自己提供的内审智能审计师,以及由A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外审智能审计师,利用已经过验证的记账数据,执行审计测试程序。这一步的智能审计与之前各节点的相互自发审计最大的差别就在于,外审的智能审计师仍然是作为独立的第三方提供审计服务,而其他各节点智能审计师并不具有这种独立性,是由各节点自己提供保证的。负责外审的A会计师事务所有义务对利用审计报告的利益相关方承担法律责任。

选取我院2017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乳腺结节患者52例,对其手术及穿刺活检病理结果进行跟踪,所有患者年龄35~59岁,平均(43.6±2.8)岁,其中31例BI-RADS分级3类,21例BI-RADS分级4~5类。

基于区块链审计平台的发展,A会计师事务所需要配备强有力的智能审计师,尤其需要研发自有品牌的,以及选聘和培养高水平人工审计工程师。而A企业会根据公司的行业特征与管理战略,研发出适用于企业自身的智能审计师,即能执行自动化内部审计智能算法。智能审计合约驱动智能审计师,在区块链中搜集审计证据,通过联结被审计单位的会计信息系统,执行必要审计测试。在综合各测试结果的基础上,可出具阶段性的审计报告。

最后,生成的内审、外审阶段性的审计测试结果,会作为一个固定的附件,和时间戳一起被打包进区块结构中,成功上链。至此一个新的区块就此生成,各节点同步更新数据。

需要指出的是,对于联盟链来说,对企业A的内部事项进行核算,并不需要随机指定记账人。而是由行为发出方记账,行为承受方进行验证。比如,A企业的生产部门领用仓储部门的原材料,就直接由A企业的生产部门记账,仓储部门参与验证,其他节点如行政部门、设备维护部门等无能力提供验证的节点就不需要参与信息上链的过程。双方验证通过后依然受审计智能合约的驱动,触发内审、外审智能审计师自动执行审计程序,并生成阶段性的审计测试结果,作为审计工作底稿,以备接下来的其他审计程序和分析调用。

(三)审计智能分析层

目前对区块链应用平台的构建存在三种类型,包括:公有链(Public Blockchain)、联盟链(Consortium Blockchain)、私有链(Private Blockchain)。其中的公有链是指链上的任何节点都可以作为交易源的发出者,并且享有平等的记账权利;而联盟链是指可以根据业务由部分相关节点进行记账,且每个区块的信息也都由这些节点打包并验证,其他与此笔业务不相关的节点只可以访问区块链数据,但不介入到网络记账与审核的工作;私有链是指主体单独享有区块链的写入修改权利,仅仅是利用区块链技术来存储信息,其他方并不能提供验证审核的作用。

第一步,依据时间戳按需调取区块结构中附带的阶段性审计测试结果,将其传输到审计底稿子系统中。第二步,智能审计师需要连接被审计单位A企业的财务账簿,将其记账信息中与注册会计师职业判断不一致的地方汇总到审计疑点子系统。如有需要可以基于区块链的可追溯性,调取原始的合同复印件、原始凭证、交易明细等,作为做出不同判断的依据,以备给之后的人工审计工程师查验。第三步,智能审计师需要执行除业务端的实时审计之外的各项其他现场审计,如存货的盘点、企业资产的评估、实地访问企业人员等。这些看似只能由人工来完成的审计工作,其实也可以结合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比如,对于存货的盘点,可以派遣无人机进行智能盘点;对于固定设备的评估可以依靠人工智能进行全方位的寿命分析;对于与公司人员的接触,可以在公司内部安装智能摄像头,通过智能化的语音语调、微表情、语言识别技术,自动分析人员的异常行为与异常心理,以此实现“在现场”的审计。第四步,涉及非标准化程序、价值判断类特殊审计事项和系统异常等情形,智能审计师难以应对,会触发人工审计工程师的介入,进行业务处理和诊断,并反馈给智能审计师。这需要发挥人优于机器与技术的独特作用,也是人工审计无法被智能审计替代的部分。

一方面,工程建设对钢筋的需求量大,同一项工程对钢筋产品的型号、规格要求较多,同一批次所需的供货量多少不一,施工企业又希望能及时供货,这对于希望批量供货的钢铁企业来讲难以满足;另一方面,随着国家对产能过剩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一些大型钢厂退出了建筑用钢的生产,而小钢厂又由于资金和技术限制,不愿意投入高强钢筋的研发。

(四)审计智能报告层

这一层主要是结合人工审计工程师的判断和意见,由智能审计师重新整理审计资料,分主体按需出具审计报告,如图5所示。

审计流程进入到出具审计报告阶段时,“新审计”模式将打破传统审计下只出具一份简单陈述意见的审计报告的范式,而是依据使用者的主体,按需实时提供审计报告。比如,某一投资机构在期中想要投资某一公司,无须等到资产负债表日,就可以对企业提出会计报告和审计报告的披露请求。投资机构可根据自己的投资决策关注点,要求提供企业现金流、偿债能力以及仓库存货情况的信息披露和相应的审计保证。在区块链审计系统,智能审计师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审计请求与核准程序,为其出具一份个性化定制的审计报告。这可为使用者提供高度相关和可靠性强的决策信息,可充分发挥审计报告的沟通价值。

这种象征的易象与“道”相联系,也具有形上性的特征。刘若愚在《中国文学理论》中认为:“在‘形上’的标题下,可以包括以文学为宇宙原理之显现这种概念为基础的各种理论”,“在形上理论中,宇宙原理通常称为‘道'”[12](P20)。宇宙原理仅是“道”的涵义的一部分,《周易》一书多次提到了形而上的“道”,《易传·系辞》曰:

四、审计行业的重构与审计范式变革

基于区块链底层技术和区块链制度规则,本文尝试构建了新型审计应用平台,而这将促成审计范式上的变革。

在制定项目预算时要安排科研项目负责人与相关财务部门人员共同依据预算科学性、效益性、经济性、效率性等标准来制定。在实际情况中,科研项目不同,预算标准也会有差异,要依据不同的科研项目进行合理化的预算标准调整。预算编制的质量对后期项目经费的实际使用以及项目结题都会有很大的影响。在项目开展的过程中,项目负责人要及时、客观地向财务部门反映预算的合理性与否,如项目支出明细的设置和支出金额是否合理,这样才能为日后制定更加合理、完善的预算标准提供依据。完善的科研项目经费预算及调整机制,是科研项目的正常运行,科研项目经费效益最大化的保障。

(一)审计形态由“事后审计”向“实时审计”转变,促成“业财审”三体融合

“事后审计”使得被审计单位存在修饰或篡改会计账簿的可能,且很多经济活动因时间间隔久远,可相互验证的原始凭证丢失,或经手人员记忆模糊,从而无法获得准确的人证、物证,不易识别被审计单位精心设计的舞弊行为,审计工作的难度大。而且,“事后审计”不能满足审计报告使用者的实时需求。“实时审计”一直是比较理想的审计模式,它可以带来更为可靠、更低风险、更高质量的审计工作。区块链的信息技术和商业治理理念,可以为实时审计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通过区块链上各节点相互验证与审计智能合约触发智能审计师执行“自审计”,可以实现会计主体每笔业务发生后即可记账、记账后即可执行审计。由此,将事后集中审计工作前移到业务发生端和核算端,这实质上促成了“业财审”的三体融合。取得在发现和纠正会计差错与舞弊、降低审计检查风险上的突出优势。笔者认为,当“实时审计”可以得到区块链在技术层面强有力支撑的时候,正是“实时审计”可以在审计行业落地的时候,也是理想审计范式变为现实的时候。

(二)审计方法由“抽样审计”向“全面审计”转变,实现“审计全覆盖”

在区块链的技术环境下可以实现对每笔交易的实时审计,企业的每笔业务数据和核算数据都会在发生时就被“智能审计师”全面覆盖,由此区块链技术将淘汰以审计抽样调查为证据采集手段的审计方法。全面审计保证了审计线索不中断,支持审计证据之间互相证明,使得企业的舞弊与差错难以遁形。而且,全面审计可提供对数据进行多角度、深层次分析的条件,可挖掘到隐藏在细节数据中的更具价值的审计线索。可以说,审计业界实现“全面审计”之时,即是“审计全覆盖”实现之时,也是最大程度地发挥审计的社会功能之时。

(三)审计主体由“人工”向“人工与智能融合”转变,塑造审计新业态

现有的审计是由注册会计师审计团队为主体实施的,主要依靠人工并借助于计算机辅助,实现重新计算、检查、询问、函证、编制底稿和报告等审计工作,但仅能做到局部的对结构化工作的自动审计。然而,借助于区块链审计应用平台,会衍生出大范围、实时性的自动化审计。在前端审计的会计主体不再是人工,而是审计机器人不间断地工作。包括:完成调取原始数据、出具审计测试结果报告、数据打包上链等审计记录层的工作;在审计分析层上完成追溯各区块结构中阶段性的审计测试,建立预警机制,出具审计疑点清单与审计异常项目清单等工作;在审计报告层上,根据相关审计准则对所有审计证据、会计资料、审计疑点询问函等资料进行整理,形成审计资料电子化存储,并响应利益相关者提出的个性化订制的审计报告的需求。可以预见,审计智能化会冲击审计师职业,并极大地减少对一般性人工审计师的需求,而对熟悉审计系统、区块链技术和智能审计技术的高端审计人才即审计工程师,是刚性的需求。审计工程师负责系统的安全、对系统的异常和特殊审计事项等作出响应,与智能审计师形成分工协作,这体现新型审计业态中人工与智能的高度融合。由此带来的事务所经营模式转变和业态发展等问题也值得思考。

通过美式英语词汇在英语国家语料库不同文体中的存在,我们不难看出美式英语词汇对英式英语的渗透主要集中在小说类,通过向以英式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大量输入小说类文体从而产生语言词汇渗透的效果,当然,我们不得不承认,语言词汇的渗透是一个潜移默化,悄然发生的过程。另外,在美式词汇对英式英语渗透环节,口语这一块是最薄弱的,这也符合了语言存在及发展的规律。对于第三个问题,美式词汇的渗透为什么是研究发现的小说类渠道?而不是其他渠道?答案也是显而易见的,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进行语言词汇的渗透主要渠道应该是书面的,而不是口头的,或者说应该是先书面后口头,所以,表格中所呈现的数据也是不难理解的。

(四)审计客体由“数据重心”向“算法重心”转变,重构审计新体系

未来的商业环境下,企业经营和管理呈现区块链化,这会使得大部分业务数据的生成、交换、核算、检查都交由机器完成,通过共识的“算法”和“智能合约”得以实现。审计区块链平台构建,也是这一标准业务模式下的产物。而这会对审计客体带来改变,由审数据转移到审算法,即越来越需要从关注财务信息的正确性,转向关注机器是否合理正常运行、系统设计是否存在舞弊、算法是否具有“公允性”。这显示,未来的审计对象将从财务数据等数据重心,转变为以生产、加工和披露数据的算法为重心。正如Boomer Consulting公司的顾问Amanda Wilkie在2018年JofA会计技术圆桌会议上所提出的,“我们将来可能不仅仅是审计财务数据,而是在审计信息系统处理数据的能力上,在处理与自动化审计软件性能相关的非财务问题上。”随着区块链审计应用平台的开发、试用,交易的相关方将开始利用分布式账本存储数据,并在区块链网络平台上确认信息,这些信息上链的过程会引发新的算法风险。因此,把握审计客体的转变,重视算法风险,建构新的审计体系,发展新的审计业态,均是对现有主流审计范式的挑战。

主要参考文献

1.Tapscott,D., A.Tapscott.Blockchain Revolution: How the Technology Behind Bitcoin is Changing Money, Business and the world[M]. Canada: CITIC Press Corporation,2016:113-115.

2.Kaaniche N., Laurent M.. A Blockchain-based Data Usage Auditing Architecture with Enhanced Privacy and Availability[C].2017 IEEE 16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Network Computing and Applications (NCA).IEEE, 2017.

3.黄斯狄.区块链金融:重塑互联网经济格局.电子工业出版社.2018

4.长铗,韩锋.区块链:从数字货币到信用社会.中信出版社.2016(7)

5.陈旭,冀程浩.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实时审计研究.中国注册会计师.2017(04)

6.刘杰,汪川琳,韩洪灵,陈汉文.“区块链+审计”作业模式的理想与现实.财会月刊.2019(08)

7.张月玲,王晓菁.区块链技术环境下联网审计框架探析.财会通讯.2019(04)

8.杨慧琴,孙磊,赵西超.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互信共赢型供应链信息平台构建.科技进步与对策.2018(05)

9.黄冠华.区块链改进联网审计途径研究.中国注册会计师.2016(12)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中国市场情境下整合审计发展的动因、特征及其经济后果研究”(批准号:18YJA790073)。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标签:;  ;  ;  ;  ;  

基于区块链审计平台构建的审计范式变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