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钢铁工业发展探讨述评_钢铁工业论文

2002年钢铁工业发展问题讨论的回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工业发展论文,钢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过去一年讨论情况的回顾

2002年初,我出于对中国钢铁工业过份膨胀的担忧,发表了一篇题为《到了需要研究我国到底需要多少钢的时候了!》的文章。这引起了全国钢铁界,经济界的一场大讨论,甚至朱镕基总理、吴邦国副总理也作了指示,2002年末,在中国钢结构协会代表大会上,我又应邀作了发言,初步回顾了一年内的讨论盛况(两篇文章分别刊登在《冶金经济与管理》2002年第3期和第6期上)。

我1949年参加接收鞍钢,恢复生产,经历了50多年钢铁风云的变化,深深地爱上了这项事业,老而弥坚!我亲眼看到近20年钢铁生产的快速发展,感到由衷的喜悦。这几年的超高速发展使人吃惊.有人形容为连想都不敢想的钢产量变成了现实!20年以前,想钢盼钢,在年产2400~2500万t的基础上,提出2600万t的计划,倾全国之力接连3年就是越不过这个沟,被称为有名的“三打两千六”。现在,不费什么力气,一年就可增产2400~2700万t,实在是个奇迹!这自然也会引起不少人的思考。有的人高兴基本上抱着顺其自然的态度,有的高兴之余又有担忧。担忧者说“迅猛增长之后会来个激烈拼杀”,碰得头破血流;又一说“目前情况类似春秋时代,群雄并起,到处兴建钢厂,将来拼杀之后会像战国时代七霸争强,弱者被灭”。我相信这些说法。2002年初,我总结国际钢铁发展史,从发达国家的实际情况,得出三阶段论的结论。三阶段论即增长阶段,然后达到滞销阶段,最后减产,从而进入稳定阶段。中国也不会例外。滞销之前,如美国、日本觉察较迟,产能超过需求50%,损失较大;德国觉察较早,产能超过需求25%,损失也少。有了前车之鉴,我们能否损失更小?所以我才担忧,提出《中国到底需要多少钢?》这个问题。

一年以来,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一场广泛的讨论文章、评论50~60篇之多,足见大家的关心。试问这种情况过去有过吗?没有。过去每年关于钢铁宏观发展的文章也不过几篇。为什么?情况不同了。回忆1984年产钢4300万t,进口钢材1200万t,钢材变成硬通货。这问题现在看来简单,当时解决起来却不易。增产很困难,建厂投资从哪里来,这是当时最大的困难。怎么办?经过讨论,要借鉴外国经验,那是真正的“照搬”。决定采取两项政策:一是大力发展连铸,用提高成材率增加钢材产量;二是大力发展高效钢材,可以以少胜多、以质胜量,节约10%~20%钢材用量,以至于更多。两项合计就等于此后若干年内增加3400万t钢材。这个建议很快得到国家的极大重视,给企业贷款上100台连铸,各钢厂自己筹资上项目,生产合金钢、低合金钢和各种高效钢材,两项政策得到认真执行,很有成效。80年代就是这样走过来的。我们度过了钢材极度缺乏的艰辛岁月。

当前面临的是完全不同的新形势,人们想不到接连两年的钢产量居然达到2400万t和2700万t的增长,更想不到在高增长之后,高附加值钢材接连两年的进口量不断增加,2001年增加到1700万t,2002年竟增加到2800万t。

在这种新形势的激荡下,全国上下议论纷纷,献计献策,我也从比较中概括列出各方面的意见,供大家参考。上自国务院下至钢铁协会都发表了评论,基本是担心不已。管宏观政策的领导认为这是宏观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隐患,如不及早采取措施,将来定会出现泡沫(包括房地产投资过热)。搞具体业务的同志说:“对钢铁工业的现状很担心,进口增加,出口减少,形势较为严峻。现在的问题是一要抓紧结构调整,二要控制总量,尤其是小钢铁切不可无限制地搞下去,大钢铁也要控制规模”。国家经贸委向全国发布文件《冶金行业近期发展导向》,要求企业重视结构调整,重点发展目前仍大量进口的高附加值产品,对特殊钢企业要求进行工艺技术和装备的配套完善,达到国际名牌产品的质量水平。特别指出炼铁炼钢能力已大于需求,提醒钢厂注意。

朱总理在今年全国经济工作会议上讲,中国经济要防止出现过热现象,房地产大量开发膨胀,容易引起泡沫经济,钢铁的生产量过剩问题也应引起注意。

国际上对此问题也很注意,竟在上海召开讨论会,评论2002年中国钢铁大幅度增长,一方面是内需扩大所拉动的,另一方面众多企业在价格上涨的拉动下纷纷扩大生产,这很容易引起产量过大、供货过剩现象。

新闻界对此次大讨论也非常重视。《经济日报》一年中有4次用整版篇幅分析评论钢铁工业发展问题;新华社则发表了7篇专论;连地方报刊如《北京青年报》也有专栏讨论。冶金报刊发表见解的人士之多,讨论的深度和广度,不同意见的争论之激烈,都是历史上很少见到的,这是好现象,大家都来关心钢铁事业,问题越辩越明,可以防止走弯路,走错路,造成重大损失。

几个月前,《新安晚报》刊载朱总理会见在港中资机构负责人时,纵论经济大势,评论这些讨论,认为2002年内地经济形势是最近10年来最好的,但部分地区房地产过热,直至拉动了钢铁业。总理说:“我希望企业小心,有些老总对此看法不以为然,认为不必那么悲观,那咱们就瞧瞧,到底是我悲观,还是你们过份乐观?”朱总理的讲话可以说是对冶金报刊讨论的高度概括,他以“走着瞧”作了结语。我理解希望大家继续讨论。

二、我对这次讨论的评议

有同志问:你是发起讨论的始作俑者之一,你对一年来的讨论有何评议?我的看法是:一年来看到那么多的评论,我非常感动!这些评论中有不少质疑,也有不少相反的意见,还有不少补充建议,都能启发人的思想。讨论有益于钢铁工业的战略布局,应进一步讨论下去。

通过讨论,我的第一个观点是:“过去国内外对钢铁需求量的过高预测是有误导的,至今还没有找到比较科学的标准和方法”。这次讨论中出现了3年、5年、8年到顶的说法,究其实质,是因为缺乏科学根据和方法,大家主要根据近年钢铁产量猛烈增加而加以推断的。钢产量到顶的时间预测按目前的增产进度换算成到顶的产量为:3年,2亿t;5年,2.5亿t;8年,3.3亿t。我认为2亿t~1.5亿t就多了点,3.3亿t就更加危险。

第二,“观察发达国家钢铁发展状况,一个国家在实现基本工业化之前,钢需求量是随着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而增加的,工业化后则不再增加”。对此没有人提出疑义,实际上3年、5年、8年之后到顶的说法和这个论点是有抵触的。有一个预测采用了这个论点,认为今后二三十年都有发展的空间,可能是说中国工业化还需要二三十年。也有人对此预测提出质疑,说后工业化和前工业化有很大不同,党的“八大”提出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与现在更有诸多不同点。信息时代不会再走前工业化时期相同的路,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工业科技的跃进程度、世界经济逐渐一体化的影响等均有异于发达国家前工业化时期所处的环境。作为工业内容之一的钢铁工业发展轨迹也会有所不同,甚至会有更大的区别。工业化的速度需要重新估算,工业化的内涵需要重加分析。依我看来,前工业化和新型工业化对钢铁发展会有不同影响这一观点可能是对的。

第三,前述了“钢铁发展的三个阶段论”,我看3年、5年、8年到顶的预测是根据这个规律来提出预测期限的。10年以上直至二三十年的预测似乎没有或很少考虑这个规律。今后不是计划经济时代了,企业有其自主权,不是政府说了算,各企业只是经济体系的一份子:企业说了也不算,市场经济时代市场是决定因素。你说不准重复建设,市场说只要产品能卖掉、能赚钱就可以。但是政府并非全无作用,可用政策、法规来扶植需要发展的行业和限制需要遏制的行业。就钢丝而言,据估算其投资的60%以上来自国家银行(包括房地产业),减少贷款这个手段完全可以利用。在环境保护方面国家有环保法,一哄而起的地方钢铁企业有很多是不够环保条件的,政府可依法取缔和限制其发展。严格税法也是可行的调节手段。关键问题目前是否到了采取这类措施的时候,重大隐患论者可能会说到时候了,乐观论者可能说还早着呢!我2002年初所提建议介乎这两者之间,总的看法是目前钢产量已经接近日本、美国之和,而我国GDP只是两国的1/14,有高处不胜寒之感!但还不敢说到顶了,要吸取国外教训,及时采取措施,把将来第三阶段压缩钢产量时的幅度减少到最低限度,比如至少应限制在德国的25%的幅度。所以我坚持去年初提出的建议,在现阶段我们应将普材猛增的势头压下来,控制在目前的1.8亿t,而把投资转向板管类高效钢材等短缺品种上去。这一方面可以避免过度竞争,对企业有利;另一方面可以减少猛增的进口钢材,少花外汇,对国家有利。有些同志任其发展的态度有可能会使“隐患”变成危险,我是颇为此担忧的。

最后,我还有一点说明,有的文章指出我在自己的文章中曾预测中国钢产量的到顶数为1.5亿t,因而批评我“太悲观”。我认为这是一种误解。因为那只是文中的一句话,下面紧接着有一句话,就是说“如果不够可以进口”,其目的是把拼命发展普材的势头压下来,把劲放在加大增产高附加值产品抵御进口的力度上。为什么这样做?全文有更多的说明,这里不再赘述。

三、讨论有待于扩展和深化

关于钢铁工业发展问题的讨论为何还要更深入,如何进一步扩展呢?我认为除继续进行钢材需要量的近期预测,为国家采取调控措施提供参考外,更重要的是要从与钢铁业有直接关系的宏观上作分析,扩大视野,便于准确把握,不失时机。我选择了报刊上研究的以下几点,供参考。

1.关于内需拉动问题

这两年内需拉动发挥了重要作用。最近有些报刊做出估计,认为今后国债支持经济增长的效应和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将会逐渐减弱;国家财政赤字不断增多,财力有限,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力度不可能持续增强,受其影响,工业生产、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将有所放慢,特别是高速增长的房地产业,由于过热而导致“泡沫”可能性增加,在国家的有力控制下,本年度必然有所降温,从而会削弱对钢材消费的拉动力度。湖南钢铁界的一位老总表示了担心:一旦投资降下来,将会严重影响钢铁业。我曾经请教过一位权威人士:目前的投资强度能否继续下去?能够持续多少年?这位人士经过思索后未作回答,这的确是一个需要认真讨论的与钢铁业有关系的问题。

2.关于房地产业会不会出现泡沫问题

房地产拉动钢铁业的力度相当可观,据有人计算,若干年内仅此一项就需要10亿t钢。

近来几家报纸在讨论房地产过热问题,有的认为已经出现一些过热的势头,不少城市一方面是商品房空置面积大幅度增加,居全国各行业不良资产之首,占压资金达2500亿元;另一方面房地产投资仍然迅猛增长,2001年同比增长21.3%,2002年上半年同比增长高达31.9%。房地产投资和个人住房贷款的余额占全部银行贷款之比高达10%左右。专家分析商品房空置率的合理区间为3%~10%,这是国际上公认的标准。美国商品房空置率约为7%,香港约为4%,国内空置率有的报上说已达28%,有的则说超过15%,均越过了国际的红线,可称之为过热。例如,深圳市房地产投资占总投资的60%,北京市已超过70%。

实践证明,房地产过热会给国民经济发展埋下很多隐患。早些年海口市,北海市等地一阵房地产过热后,至今仍留有大量后遗症。开发商特别是银行都遭受了严重损失。现在全国性的房地产过热的苗头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势必会造成企业倒闭,银行坏账大量增加,失业人员增多,而且将影响到对钢铁业的拉动力等一系列严重问题,值得引起重视。

最近,《冶金经济内参》上的一篇报道,不赞成上述的结论,说“有人认为目前房地产已经出现‘泡沫’,事实上,住房、汽车等消费正处于补课阶段,超码到2006年应该是中国钢铁业的黄金季节。”

一个要警惕房地产过热影响钢铁业;一个说这是补课,到2006年应该是钢铁业的黄金季节。这个问题的影响实在太大,已经提到全国经济工作会议日程,应该认真讨论。事关我们自己,不可高高挂起。

3.关于钢铁污染环境问题

在过去的20世纪中,人们对地球气候变暖现象的研究逐渐加深,它影响到水旱灾害更加频繁的发生。研究的结果,归因于工业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导致联合国1996年召开高层会议,制定出京都议定书,要求各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特别规定工业发达国家要把本国的排放量减少到1990年的水平,而且每两年开会检查一次。大家可能还记得两年前日本到中国来提供环保项目的援助,他们出资占80%,将减少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计算到他们的排放量中,因为在日本执行京都议定书,会降低工业产能。美国总统小布什上台后,向国际表明,他不在议定书上签字,即不执行议定书的规定,一时引起全世界的愤怒指责。2002年召开的例会,朱总理到非洲出席了,在各国的主旨发言中,朱总理明确表示,中国要在议定书上签字,赢得各国领导人的掌声和世界舆论的高度赞扬。

在国内,党和政府一直把环保放在重要位置。由于钢铁是污染大户,多年以来,加强环保一直得到政府部门和企业的重视,取得很大成绩:近10年来,钢产量翻番,总能耗仅增加30%,钢铁企业废水废气排放、厂区降尘量均呈良好的下降趋势,但与国外差距还不小。仅择取同温室效应有关的数据如下:

还有一个更引人注目的指标,即钢铁用煤炭冶炼,煤炭在各工序中产生的烟气均以CO[,2]等温室气体排放,即使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宝钢,也是将所消耗的煤炭变成气体排放到大气中。最近一个统计格外引起世人注意,钢铁产品占全球的比例,煤炭>1/3,烧结>1/4,铁占27.8%,钢占1/5,且仍在继续增加。前面提到的一个中等预测数字说,2006年全球钢产量将突破10亿t,届时中国将占1/3,接近北美和东扩后欧盟的总和。这能不引起人们的重视吗?

4.搞集约经营还是搞粗放经营,也需及早筹划

根据日本、美国的实践,走集约化经营的道路,用同样多的钢材就可以生产出比现在大10倍甚至更多的国内生产总值。在长远规划中,要更加深入地研究日本、美国的演进历程,这不是“照搬”,而是有益的借鉴。应参照我国目前的实况,进行将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预测。因为有了前工业化时期各国所走的错路、弯路,我们就不会重蹈覆辙。我在去年初的文章中就提议:经济界应从宏观经济的发展战略考虑,对各产业部门做好将来更有效益、更少损失的安排。增加GDP,不要躺在钢材的增加上。今后的发展正用得着”摸着石头过河”这句名言,不断预测,不断分析,将起重要作用。通过这一年的讨论,我愿重提这个建议。

作者后记:我嫌文章太长,曾同张信传教授商量过,他对此特作了认真删改,在此表示感谢。

标签:;  ;  ;  

2002年钢铁工业发展探讨述评_钢铁工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