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汇率对乡镇企业出口的影响分析_人民币汇率论文

人民币汇率对乡镇企业出口的影响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乡镇企业论文,人民币汇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概述

从1981年开始, 人民币汇率的调整就与进出口状况联系起来。 到1994年1月1日人民币汇率实现了官方法定单价与外汇调剂价格的并轨,从而确定了以市场供需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到1996年12月,我国正式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的自由兑换。这样,人民币汇率和贸易收支特别是我国商品出口的关系就更加密切了。

我国乡镇企业的出口额占全国总出口额的比重,1989—1997年加权平均为35.5%。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乡镇企业的出口值所占比重和总值都呈上升趋势,1996年乡镇企业出口额为731.8亿美元, 占当年全国总出口额的48.4%,1997年为852.6亿美元, 占当年全国总出口额的46.2%。几乎占了全国总出口额的一半,远高于加权平均的35.5%的水平。

1997年7月,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 给我国的出口贸易特别是乡镇企业出口带来了重大影响,1998年上半年我国乡镇企业出口值比上年同期仅增长了5.5%,增幅下降了10.9个百分点。 (注:参见《上半年乡镇企业运行平稳经济效益不容乐观》,载《人民日报》1998年7月20 日。)而且,据农业部专家估计,1998年我国要实现8%的增长目标, 乡镇企业出口额须增长18%以上,为国民经济增长贡献3.6个百分点。 (注:参见《乡镇企业亟待开辟新的增长点》,载《人民日报》1998年5 月25日。)在这种情况下,分析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乡镇企业出口的影响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乡镇企业出口属于全国总出口的一部分,受总的供求状况以及价格、成本等要素的影响,但其对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反应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本文的目的,在于分析我国人民币的汇率调整与乡镇企业出口值变动的关系,分析今后我国人民币汇率变化将怎样影响我国乡镇企业的出口,并对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下的乡镇企业出口进行预测,提出合理建议。

笔者主要对1989—1997年之间的汇率变动与乡镇企业出口的关系进行分析,而对前期几乎不做分析,原因有以下三方面:一是因为1981—1989年的统计资料缺乏,在1987年前没有专门的乡镇企业出口统计值;二是因为我国通过汇率贬值政策来促进出口的措施主要是从1989年开始,特别是对乡镇企业来说更是如此;三是乡镇企业出口变动在近年较大,与1989年以前相比有很大的不同,本文更注意研究现在的出口特点。

本文按以下结构展开论述:第二部分运用经济学基本原理论证指出汇率贬值政策的有效性取决于进出口供求弹性能否满足弹性分析的临界值,并建立相应的模型。第三部分运用模型,对我国从1989—1997年的统计数据进行回归分析,计算我国乡镇企业出口对汇率的弹性,并评价回归结果。第四部分回顾人民币汇率变动与乡镇企业出口变化的历史,对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第五部分进一步指出乡镇企业出口对人民币汇率变化反应的严重滞后性,指出两者关系的特殊性,最后是全文的总结性评论。

二、理论说明

(一)汇率与贸易收支的关系

根据经济学基本原理,汇率与贸易收支的相互关系在不同的汇率制度下有不同的影响和作用途径,但不管是在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度下还是在经常项目可自由兑换的浮动汇率制度下,贸易收支改善的条件都必须满足著名的马歇尔—勒拿条件,即:

dx+dm<-1

其中,dx,dm分别表示出口和进口需求的价格弹性,称-1 为贸易收支改善条件的弹性临界值。上式表明如果本国的进出口需求弹性的代数和小于临界值-1,则汇率贬值政策对改善进出口收支状况是有效的。相反,如果汇率升值,则会给收支状况的改善带来巨大的压力,甚至造成巨大的贸易赤字。根据IMF(1994)的统计分析,以-0.33 作为我国进出口需求的相对价格弹性的估计值(注:见IMF 《中国经济改革的新阶段》,中国金融出版社1994年,P.61—65。),可得出汇率贬值对改善我国出口状况的条件:

dx<-0.7

也就是说,当出口需求弹性小于-0.7时, 汇率贬值会有效地促进出口的增长,改善我国的贸易收支状况。相反,汇率升值则会较严重地影响出口的增长,恶化我国的贸易收支状况。

(二)人民币汇率变动与乡镇企业出口变动的关系

根据微观经济学理论,影响出口需求的主要变量是出口产品的相对价格和国外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水平。在此理论上,笔者假定国外消费者的实际收入保持不变,由于影响出口商品短期价格的重要因素是汇率,也就是,汇率贬值则出口商品的价格下降,出口数量增加;而汇率升值,则出口商品价格上涨,出口数量减少。由此建立出口需求量变动(ΔQ/Q[,0])与汇率变动(Δe/e[,0])之间的函数关系:

(ΔQ/Q[,0])/(Δe/e[,0])={[(ΔQ+Q[,0])-Q[,0 ]]/Δe}*(e[,0]/Q[,0])=β[,e]

即:(ΔQ/Q[,0])=βe[*](Δe/e)

若令:ΔQ/Q[,0]=Y;Δe/e[,0]=X 则可建立如下回归估计方程:

Y[,i]=a[,0]+β[,e]X[,i-1]+e[,i]

其中,Y[,i]表示本期乡镇企业出口的变动率,X[,i-1] 表示前一期人民币汇率的变动率,而β[,e]表示乡镇企业出口变动对汇率变动的弹性,即乡镇企业出口的短期价格弹性。a[,0]为待估系数,e[,i]表示误差项。

根据马歇尔—勒拿条件及IMF对我国进口弹性系数的估计,当β[,e]<-0.7时,汇率贬值政策对促进我国乡镇企业出口是有效的,能够改善乡镇企业的贸易收支状况,也有利于改善全国总的贸易收支状况;相反,如果人民币升值,则会给乡镇企业的出口带来巨大压力,恶化乡镇企业的贸易收支状况。

三、数据分析

在表1中,列出了有关数据的统计情况, 其中的汇价来源于历年《中国经济贸易年鉴》,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幅度X =(本年度汇率-上年度汇率)/上年度汇率。

表1 中国人民币汇率变化和乡镇企业出口值变动情况

19891990 199119921993

人民币当年汇价 3.724.78 5.325.515.76

(兑1美元)

涨跌幅度(X)%

-28.5-11.3-3.5-4.5

乡企出口值(亿美元) 99.879.688.04

146.2

245.9

(以1989年美元计)

涨跌幅度(Y)%

-20.8 11.4 6668.2

19941995 19961997

人民币当年汇价 8.628.35 8.38.28

(兑1美元)

涨跌幅度(X)%

-49.7 3.2 0.60.25

乡企出口值(亿美元) 170.1 234.74

327.99 383.05

(以1989年美元计)

涨跌幅度(Y)%

-30.8 40 39.716.8

乡镇企业出口值来源于历年的《中国农业年鉴》,由于历年的乡镇企业出口受当年的名义价格影响较大,为了研究汇率变化对乡镇企业出口的影响,从而统一以1989年的美元价格计算,在排除了名义价格影响后,利用公式Y=( 当年的实际出口值-上一年实际出口值)/上一年的实际出口值,从而得到X与Y的相应数据。将这些数据代入回归估计方程得出如下结果:

Ys[,i]=0.1290-1.2717Xs[,i-1]

利用R检验:

NR R[,a](n-2)相关性

a=0.05

70.78520.7545 显著

统计结果表明,我国乡镇企业出口需求的短期价格弹性为-1.2717,很明显小于-0.7,显著异于零。换言之, 在国外价格水平保持不变或发生同等程度变化情况下,人民币汇率每贬值1%, 则我国乡镇企业的出口数量将在第二年增加1.2717%。名义出口金额在第二年增加1.2717%,而实际出口金额增加0.2717%左右;相反,人民币汇率每升值1 %或者国外货币相对贬值,导致人民币相对升值1%, 则乡镇企业出口数量将减少1.2717%。而名义出口金额将减少1.2717%,出口金额实际会下降。由此,我国的人民币贬值有利于促进我国乡镇企业出口额的增长,也有利于全国的出口增长。

很明显,我国乡镇企业的出口需求弹性明显高于-1.0331的全国出口需求弹性。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乡镇企业出口的产品主要为劳动密集型产品。从表2 中可以看出,食品、轻工、纺织丝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占了全国乡镇企业出口总额的大部分,远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这类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需求弹性较高,对价格变动较为敏感,价格的较小变动就会引起需求数量的较大变动。

表2 乡镇企业几种主要劳动密集型产品占其总额的比重

食品 轻工 纺织丝织 矿产

服装

1989-1991,1993年

(加权平均) 7.00% 17.60% 34.50%3.80%

1996

6.83% 20.08% 27.42%0.83%

2.乡镇企业中的三资企业比重很大。由于三资企业对价格特别是汇率的变动特别敏感,汇价下跌,出口价格降低,则企业会扩大出口甚至迅速扩大在我国的生产规模,我国历次汇率贬值都吸引了相当数量的直接投资就是例证,相反,如果人民币升值,这类企业就会迅速缩减甚至紧急停止生产。

四、人民币汇率与乡镇企业出口的回顾与实证分析

1989年12月16日,人民币由持续了几年的3.7221元人民币兑1 美元下调为4.7221元人民币兑1美元,贬值幅度达26.87%。在1990年11月17日,人民币再次贬值10.59%,调整为5.2221元兑1美元,而在1994 年1月1日,官方法定价格与调剂市场价格并轨,由并轨前的5.80 元人民币兑1美元合并为8.70元人民币兑1美元。其间,乡镇企业出口额都明显增加。

在表3中,对3次人民币大幅度贬值前后的人民币汇率加以对比,分析汇率变化对乡镇企业出口的影响。从中可以看出,三次人民币贬值都不同程度地增加了乡镇企业的出口额。值得一提的是,1989年人民币贬值尽管达到26.87%,但1990年乡镇企业出口值仅增加了1.8亿美元,原因在于1989年中国发生政治风波,很多西方国家都对中国进行贸易制裁,影响了人民币贬值的效果,这甚至对1991年仍有影响。而在随后的几年中,人民币贬值推动出口的效果显著,分别在1992年增长了72.0%,在1993年增长了75.8%。

表3 人民币贬值与乡镇企业出口变化

时间 贬值前汇率 贬值后汇率 贬值百分比 第二年乡企出口

(%) 增加量(亿美元)

1989.123.7221

4.7221 26.87 1.8

1990.114.7221

5.2221 10.5924.3

1994.015.8000

8.7000 50.00

132.7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乡镇企业出口确实存在影响。1997年爆发了亚洲金融危机,这次金融危机对我国人民币兑美元的名义汇率几乎没有影响,但相对于货币贬值国家,人民币明显升值,估计升值6%左右。(注:赵春明、 郑海燕:《我国外贸目前受到多大影响》,《经济学消息报》1998年。)在这种情况下,1998年上半年我国乡镇企业完成出口交货值272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5.5%, 增幅下降了10.9个百分点。

总而言之,我国人民币汇率与乡镇企业出口的关系实证分析表明:人民币贬值确实促进了我国乡镇企业出口的增加,采取汇率贬值政策能够有效地促进乡镇企业的出口。

五、滞后性分析

人民币汇率调整对乡镇企业出口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第二年,而且对乡镇企业第三年的出口也有较大的影响,而人民币汇率变化对乡镇企业出口的影响的严重滞后性,即特殊性,也通过这点表现出来。

笔者通过运用前面建立的回归模型,利用表1数据, 对当年人民币汇率变动与第三年乡镇企业出口变动情况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如下回归结果:

Ys[,i]=0.2119-0.7659Xs[,i-2]

采用R检验:

NR R[,a](n-2)相关性

a=0.05

6 0.4131 0.8114不显著

统计结果分析表明,人民币汇率当年贬值1%, 则乡镇企业第三年出口量在第二年的基础上增加0.7659%,名义出口额增加0.7659%;人民币当年升值1%,则乡镇企业出口量在第二年基础上会减少0.7659%。由于-0.7659小于-0.7, 满足我国进出口条件下的马歇尔—勒拿条件,因此采用人民币贬值政策改善我国乡镇企业第三年的出口是有效的。当年人民币汇率调整对第三年的乡镇企业出口将产生重大影响。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相关系数R=0.4131较小, 使得这一结论可靠性值得怀疑,但我国在1989年以后三次人民币贬值,确实都对第三年的乡镇企业出口产生了重大影响,参见表4。 三次人民币贬值都强有力地促进了第三年乡镇企业出口的增加。

表4 汇率调整与乡企出口额变化表

时间 贬值前汇率

贬值后汇率

贬值百分比 第三年乡企出口

(%)

变化量(亿美元)

1989.12

3.72214.7221

26.87

24.3

1990.11

4.72215.2221

10.59

90.6

1994.01

5.80008.7000

50.00 204.9

而且,相对于全国总的出口情况,这种滞后性比较明显,如图1。 由于汇率贬值促进出口的增长,而汇率升值不利于出口,因此,在图中将贬值表示成正向量,升值表示成负向量。

从图中可以看出,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全国总出口额的影响比较平稳和及时,一般仅对当年和第二年影响比较明显,而且波动幅度相对较小。但随着人民币实现经常项目下自由兑换,这种起伏有扩大的趋势,但仍是紧随人民币汇率变动而变动较及时地表现出来。相对于全国出口来说,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于乡镇企业出口的影响更加滞后,一般对第二年和第三年的影响较明显,而且波动幅度相对较大。人民币贬值幅度较大,则第二、三年的增长幅度较大,而一旦贬值幅度较小,或者略有升值,则随后的第二、三年乡镇企业出口增长幅度就急剧下降。

从实证分析的结果来看,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乡镇企业在第三年的出口确实存在很大的影响。而相关系数较小的原因,可能是别的因素影响的结果,并不能由此而否认两者之间的客观存在的较紧密的联系。笔者认为,出现这种严重的滞后性,并不是偶然的,有其客观的原因:

1.政府支持不力。由于政府对乡镇企业在财政政策方面缺乏必要的支持,在人民币贬值时,尽管出口价格降低,但由于缺乏税收和信贷方面的必要保障和支持,导致乡镇企业扩大出口的能力受到限制;在人民币升值时,更由于缺乏必要的信贷支持,而在出口中处于严重的不利地位。

2.信息相对滞后。乡镇企业相对于国有大中型企业来说,在交通位置和信息传递方面处于不利地位,由于这种情况导致信息失实、滞后甚至缺乏必要的出口信息,相对来说信息时滞较严重。

3.乡镇企业的短视行为。由于乡镇企业相当一部分属于“三资”企业和私人企业,经营缺乏长远的战略计划和出口计划,导致即使在有利于扩大出口的时候,也不能及时扩大出口规模,相对来说反应时滞较长,不能及时振兴出口。

六、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

首先,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乡镇企业出口的影响是显著存在的。由于我国乡镇企业的出口需求弹性为-1.2717,明显满足我国出口环境条件下的马歇尔—勒拿条件,从而保证了汇率贬值政策的有效性。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从1989年以来,三次人民币的大幅度贬值,都有效地促进了我国乡镇企业出口的大幅度增加。另一方面,人民币汇率升值对我国乡镇企业出口的压力很大,甚至会对某些行业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应尽力维持汇率政策的稳定。

其次,人民币汇率变化对于我国乡镇企业出口的影响在时间上明显有别于全国总出口的时滞。乡镇企业出口对于汇率变化的反应比较滞后但又非常剧烈。实证分析表明,我国人民币汇率变动会严重影响其后第二、三年的出口,甚至更远期的乡镇企业出口。因此在人民币汇率升值时,要特别注意在更远时期内乡镇企业出口遇到的巨大压力,在必要时适当调整汇率,同时应注意合理使用财政政策及时支持乡镇企业出口。采用汇率政策来刺激乡镇企业出口,更应配合相应的财政政策,特别是要给乡镇企业提供必要的信贷支持。

最后,针对当前东南亚金融危机导致人民币相对升值这一情况,笔者估计1998年乡镇企业出口增幅将减少8—9个百分点,1999年估计将会减少5—6个百分点。为了减少乡镇企业出口的压力,国家应提供信贷和税收支持,帮助乡镇企业渡过出口难关,甚至不惜使人民币贬值。

标签:;  ;  ;  ;  ;  ;  ;  ;  

人民币汇率对乡镇企业出口的影响分析_人民币汇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