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以来漳州市土地利用效益的动态变化论文

2000年以来漳州市土地利用效益的动态变化

魏燕茹,陈松林*

(福建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福建省亚热带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福建 福州 350007)

摘要: 基于漳州市2000-2017年的土地利用现状及相关经济数据,通过建立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确定20个评价因子作为对应评价目标的指标层,并采用变异系数法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运用TOPSIS评价模型对漳州市土地利用效益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漳州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自2000年以来大体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但各年间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接近度增长速度差距大,且生态效益波动较大,社会效益曾出现阶段性递减,不利于土地利用整体效益的提高。针对土地利用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土地利用效益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漳州市

0 引言

土地利用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研究领域。20世纪90年代以后,全球变化研究进一步推动了土地利用研究的进展,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的重大成果,并已全面改变了人们对土地利用研究的理论认识与研究方法,土地利用被赋予了新的含义[1-3]。土地资源是一切发展的基础,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否直接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土地供求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日益严重,合理地分配土地资源、提高利用效益、实现土地合理集约利用是缓解当前用地矛盾的重要方法[4-8]。漳州市与厦门市、泉州市合称闽南经济“金三角”,自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快速发展,辖区内城市化进程加快,土地利用方式变化较大[9]。著名学者Blackie J R认为只有同时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才能使土地资源功能价值发挥到最佳[10],因此依据漳州市的土地利用现状,构建相应的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对漳州市的土地利用效益进行定量评价,以期揭示漳州市土地利用效益的动态变化及存在的问题。研究结果对于进一步促进漳州市发展,指导该地区的土地资源分配、协调区域发展与资源合理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研究区概况

漳州地处东经117°~118°、北纬23.8°~25°,位于福建省东南部,东部与厦门连接、南邻广东,与台湾隔海相望,全市总面积1.26×104km2,是福建省最有生态城市竞争力的城市,被称为中国的“田园都市,生态之城”。漳州市素有“鱼米花果之乡”之称,漳州平原是辖区内最大的平原,同时也是福建最大平原。漳州市位于沿海,又紧邻厦门特区面对台湾,这样的区位条件对于经济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同时光热水土条件组合优越,土壤肥沃,土地的生产潜力大,使漳州成为中国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并确立水产和林果两大支柱产业,是闽南地区的商贸重地,也因富有特色亚热带风光而成为知名度较高的海岸地区[11]

漳州地处“闽南金三角”,区位优势明显,与厦门、泉州形成鼎足之势,位于厦深高铁、龙厦高铁、鹰厦铁路交汇处,是重要枢纽城市、国家区域级流通节点城市,人口稠密、经济发展迅猛。2000~2017年漳州市生产总值稳定增加,已由353.56×108元增长至3 528.53×108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10.93%,常住人口达510万人,人均生产总值为69 528元。目前漳州市已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土地资源面临着各类建设用地供给、保障基本农田及生产用地和支撑生态修复的严重考验。因此,漳州市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好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在保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解决用地紧缺对经济发展产生的阻碍作用,保障社会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11-13]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数据主要来源于《福建统计年鉴》(2001-2018年)、《漳州统计年鉴》(2001-2018年)、《漳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福建经济与社会统计年鉴》(2001-2018年)等。

2.2 研究方法

2.2.1 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土地利用效益是度量土地利用合理性与可持续性的重要方法,其内涵是在不同时间不同区域单位面积土地上进行的投入与消耗,所带来的物质产出或成效为区域创造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总和[5]

科学性、层次性、系统性和全面性是土地利用评价基本的原则,以该原则为依据利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3个评价准则层建立相应的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反映土地的产出率,人们对生活质量的满意程度由社会效益指标反映,生态效益反映环境质量水平,三者构成漳州市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13]。以漳州市的土地利用现状为依据,确定20个评价因子作为对应评价目标的指标层(表1)。

表1 漳州市土地利用效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Tab.1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Land use benefit in Zhangzhou City

指标的权重在评价过程中起到反映各评价指标重要程度及对评价结果贡献率的作用,对变异系数进行归一化处理,可得到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如式(4):

TOPSIS方法是一种常用于多目标决策分析的数学方法,是逼近理想解排序方法,又叫优劣解距离法,或相对接近度法。其基本思想是:把综合评价的问题通过列成矩阵,通过对矩阵归一化计算得出最优解和最劣解,并计算评价方案与最优解与最劣解的欧式距离,再比较最靠近最优解的接近度,从综合排名中得出最满意方案。其优点是能够比较充分地利用原有的数据信息,与实际情况较为吻合,并可进行排序,应用范围广[16-18]。运用优劣解距离法评价漳州市土地利用效益,可以有效分析漳州市当前的土地利用效益与最优方案的相对接近程度,通过排序之后能够更加清晰地反映近18年来该市土地利用效益的总体变化情况。具体评价过程为:

首先,计算各评价指标的平均值x j ,x ij 表示第i 个评价对象第j 项评价指标的特征值,如式(1):

(1)

其次,计算各评价指标的特征值的均方差S j ,如式(2):

(2)

然后,计算各评价指标的变异系数V j ,如式(3):

(3)

5.7.3 呼吸困难 进行膈神经移位术后要严密观察呼吸情况并进行氧饱和度的监测。呼吸困难严重时可使用正压呼吸机辅助通气,加强腹式呼吸训练,刺激神经恢复,逐渐脱机恢复自主呼吸。

根据平面及高程图纸,创建出本地块的用地红线及道路红线,并生成面积指标。结合现场环境及交通路线、出入口,将临建、环境及场地快速建模并与工程实体模型进行整合,能快速分析和规划施工现场的人员行走及交通运输路线、吊装点位、工棚布置、材料摆放、水电走向等(见图10~图12)。

2.2.2 评价指标数据无量纲化

(4)

式中:w j 表示第j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各指标的具体权重见表2。

2.2.4 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模型

土地利用效益评价的评定需要利用多种指标来进行,各项指标之间性质、取值不同,不可直接做对比,包括性质及取值范围的不同及具单位和量纲的不同,需进行无量纲化的处理以消除单位和量纲带来的不可比性。因此在评价前采用标准差化方法对指标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标准差化方法通过充分利用各项指标本身的信息,通过一定的数学方法计算得到权重,能够避免人的主观影响,适用于具有多因子的研究比较,能够清晰地反映各个指标之间的关系并衡量各指标所提供信息的差异程度[13-16]

表2 漳州市土地利用效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各指标权重

Tab.2 Weight of indexes in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land use benefit in Zhangzhou City

(1)构建初始矩阵

评价对象的个数表示为n ,每个评价对象都有m 个指标,将指标体系中的原始数据排列成矩阵X :

评价指标的极性处理。使用距离尺度来度量样本差距就需要对指标属性进行同向化处理,原始数据中各评价指标对评价结果的影响既有正向也有负向,因此需要对指标进行同向化处理,一般将所有数据处理为正向影响的指标。通常采取倒数法,如式(5):

X ij =1/x ij

(5)

评价指标中包含了3项负指标: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单位面积农用地化肥使用量,这3项指标为极小型指标,即期望指标值越小越好,利用倒数法使其与其他指标保持同向性。

(3)确定最优方案和最劣方案

其中D i E (0,1),该值越大表明越接近最优方案。当D i =1时,表示评价对象最接近最优方案,土地利用效益最高,达到集约状态;当D i =0时,表示评价对象距离最优方案最远,土地利用效益最低,土地经营模式处于最粗放状态(表3)。

对初始矩阵指标数据进行加权处理,构建同趋势加权规范化矩阵C 。

她刚把手伸到书上去,不觉吃了一惊——书打湿了!书是竖着插在靠墙的地方,没想到有一股雨水沿着墙下来了,几乎把书全打湿了。这可怎么好?易非连忙爬起来,在箱子里找到了一条干毛巾,一本一本把书蘸干,她四下里看了看,往哪里放好呢?窗前是靠不住了,已经像喷泉一样喷了一桌子的水,鞋架上也在漏水,这屋里唯一干燥的地方,就是床上,她坐的地方,她只好起身,把书全搬到床上。又把洗衣服的大盆子拿出来,放到床顶,把那些盆盆罐罐换下来,接在房里的其它地方。

进行向量规范化,即每一列元素都除以当前列向量的范数,如式(6):

(6)

由此得到归一化处理后的标准化矩阵Z :

实验组:Dixon术 48例、Miles术 3例、和Hartmann术 2例,切除率为100.00%,保肛率为90.57%;对照组:Dixon术 53例、Miles术 8例和Hartmann术 5例,切除率为92.96%,保肛率为74.65%。实验组切除率及保肛率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确定最优解Z +与最劣解Z -,如式(7):

(7)

式中:表示矩阵Z 中每列元素的最大值,表示最小值。

(4)计算各评价对象与最优方案的接近程度

首先计算各个评价对象与最优方案和最劣方案的欧式距离,如式(8):

高质高效的应用GPS测绘技术可更好的实现工程测绘自动化操作目标。具体而言,GPS测绘设备结构简单,操作步骤少,使用门槛较低[2]。同时,随着我国科技技术的快速发展,GPS测绘装置体积不断缩小,便于外出测绘携带。相关测绘人员只需将GPS测绘装置上的接受天线摆放在相应的位置上就可对观测地点的平面特征及位置进行定位,并将准确三维立体信息提供给用户。

(8)

(i =1,2…,n ;j =1,2…,m )

其次计算各评价对象与最优方案的相对接近度D i ,如式(9):

(9)

(2)构造加权规范决策矩阵

表3 2000~2017年漳州市土地利用效益接近度

Tab.3 Proximity of land use benefits in Zhangzhou City from 2000 to 2017

3 漳州市土地利用效益的动态变化分析

根据表3数据结果可得到漳州市近年来土地利用效益接近度变化趋势图(图1)。

2.2.3 指标权重确定

3.1 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分析

漳州市各年份评价指标与理想值的接近度主要呈现增长的趋势(图1)。在评价区间内,2017年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是历年来最优的,由2000年的0.082 4增长到2017年的0.983 2,综合效益的接近度增长了90%,尤其在2017年实现了跨越式的增长,由2016年的0.598 4增长到2017的0.983 2,增长速度接近30%,由此可说明漳州市对土地的利用正在逐步实现集约,用地趋于合理化。这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的提高密不可分,其中生态效益波动较大,但三者的变化趋势与综合效益基本一致,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在2002~2004年,漳州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整体曾出现轻微的波动变化,甚至是阶段性递减,主要由于该年间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下降,而经济效益的缓慢增长无法实现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的提高。

图1 漳州市土地利用效益接近度变化趋势

Fig.1 Change trend of approach degree of land use benefit in Zhangzhou City

3.2 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分析

漳州市近年来在社会建设与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发展速度快,经济总量高水平增长(表3,图1),在2000~2017年,漳州市土地利用经济效益逐年接近最优解。2009年以前经济效益接近度增长较为缓慢均匀,2010年后经济效益开始实现稳步提高,尤其在2017年迅速增长,主要是由于该年漳州市的地均实际利用外资额从2016年的1 303美元/hm2增长到6 512美元/hm2,增长超过5倍,使经济效益接近度值达到最大,与最优解最为接近。在评价时期内,经济效益的各项评价指标都有了较为明显的增长,特别是地均固定资产投资和地均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地均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最快,从2000年的1.08×104元/hm2增长到2017年的26.35×104元/hm2,增长超24倍,地均地区生产总值则由2.82×104元/hm2增长为27.93×104元/hm2。漳州市的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二、三产业比重提高,三大产业的比例由2000年的31.77∶31.16∶37.07到调整为11.3∶48.1∶40.6。在经济结构的不断升级的带动下,漳州市土地利用经济效益保持较稳定的增长。

4)修改功能:可以对学生的基本信息及各科成绩进行修改,并有提示确认修改对话框。当修改了学生的各科成绩后,学生成绩的总分自动重新计算并修改。当各科成绩未做改动时,修改其总分,总分不会有变化。

3.3 土地利用社会效益分析

近几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随着社会保障体系及基础设施的建设,人民群众得到了更多实惠,整体的社会效益水平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漳州市的社会效益变化趋势呈波动增长(表3,图1),土地利用社会效益接近度从2000年0.116的增长为2017年的0.901 7,在2017年最接近最优解。从2003~2017年,社会效益大多数评价指标都呈现增长的趋势,漳州市城乡居民收人增加显著,消费水平进一步提高,尤其是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在2000~2017年,由3 130.28元上升至19 263.33元,增长6倍以上。但在2000~2005年效益接近度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轻微的波动,部分年份甚至出现下降的现象,主要由于这些年份出现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出现上升、医疗床位数下降及基础设施无法满足快速发展所造成的,在2006年以后这种情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整体结果表明漳州市人民生活水平、质量、社会满意度有着较为明显的变化,并在不断提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对电力系统做好技术更新。电力企业需要对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等进行培养,保证工作人员能够熟悉掌握工作技能。企业需要结合行业技术的改革和现状等,组织工作人员进行技术学习,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建立激励制度和奖惩制度,表扬优秀员工,使其有效地发挥榜样作用。保证电力系统变电运行达到安全性要求,需要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对工作的良好心态。

第二,对学生的认识表现出片面性.张老师较为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与经验及可能遇到的困难或误解,并能根据这些情况制定出一些教学策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但较少关注学生的其他方面,如学生的社会文化背景、语言背景、兴趣动机等.即使张老师考虑到了这些方面的因素,但就如何利用这些资源,或如何消除给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困难的不利因素没有太多的思考.不仅如此,在张老师较为关注的学生已有知识与经验方面,他也只是比较关注与本课题相关的、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已有知识与经验,但对学生具有的可能存在“负作用”的其他知识与经验缺乏认识.

3.4 土地利用生态效益分析

2000年以来辖区内各县、市区进入大发展时期,城市建设以及经济的发展,漳州市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从图1和表3中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漳州市的生态效益接近度总体增长速度最不均衡,2017年达到研究区内的最大值,2005年前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2005年及2006年则出较明显的波动上升,而在2007年后又恢复缓慢上升的现象。这主要由于漳州市建成区绿地覆盖率及城市人均绿地面积在2005年有了较大的提高,尤其是在2006年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从原来的47.67%增长到93.44%,耕地有效灌溉面积比例也有了较大的提高。而2007年之后生态效益接近度值增长缓慢主要是由于建成区绿地覆盖率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在此期间出现下降,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大量的城市用地由于发展工业和建筑业,而绿化用地、湿地水体,城市广场等生态用地的面积大大减少,同时工业快速发展,但废物回收利用率不足。因此,应注重环境与经济间的协调发展,发展环境友好型的经济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通过对漳州市各年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分析发现:第一,该市的土地利用效益逐年提高,呈现递增的趋势,说明该市土地资源的利用逐步实现集约,用地结构趋向合理。在评价期内,2017年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接近度都是最优的。第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整体上呈上升趋势。其中漳州市土地利用生态效益波动较大;社会效益曾在2000~2005年整体波动变化较明显,甚至出现阶段性递减。第三,漳州市各年间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接近度增长速度差距大,这也导致了综合效益不能稳定增长,不利于土地利用效益整体上的提高。

训诫防止人由于自己动物性的动机而偏离其规定,即人性。比如,这种规定必须限制他,以使他不任性地、不假思索地陷入危险。因此,训育纯粹是消极的,也就是说,是从人身上去除野性的一种行动。与此相反,教导则是教育的积极部分。因此,人必须尽早就习惯于服从理性的规定。假如人们让他在年少时率性而为,不加任何遏制,那么他就将终生保持某种野性。而在年少时受到过多母亲般温存保护的人,也是无可救药的,因为他们一旦参与世界事务时,便将越来越多地感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阻力,并到处碰壁。

生物滤池:这里的生物一般指的是厌氧生物,氧化池与滤池在结构上比较相似,主要不同为生物滤池是封闭状态的。生物滤池还有低成本、低消耗,操作简单、便捷等特点,不需较多人力成本,因此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方面是比较常用的方法之一。

4.2 讨论

随着国家对土地集约利用的日渐重视及相关土地政策的实施,漳州市土地利用效益逐渐呈现出较好的发展趋势,土地利用各方面效益水平总体提高,对土地的集约利用也日趋合理,但在分析的同时也发现该市土地利用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该市土地利用效益的进一步提高。现阶段漳州市土地利用水平及结构仍存在不足,在部分年份,过分追求经济效益,而土地利用生态效益没有得到重视、土地浪费、闲置、污染等问题仍然没有解决,追求土地财政、违法圈地等行为依然存在,地区内土地利用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发展不稳定、不平衡等现象仍然有待解决。因此,在今后的土地利用工作中,政府层面应做出全面的战略部署:第一,加强对区域内全部土地资源的利用和管理,调整土地利用的区域划分和分区域的土地利用方向及用地结构,优化辖区内的用地布局,加快城镇化建设速度;第二,主动适应发展新常态,找准定位,深入挖掘漳州市的优势力量,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第三,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以生态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引导全社会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促进辖区内土地的集约利用,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第四,寻找各县、市(区)土地利用统筹协调发展的方法,加强土地管理与规划,细化土地用途,保障绿地面积;第五,制定地方政绩考核及生态补偿机制。使各地方政府在在追求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其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以达到土地资源长期稳定有效利用的目的,实现地区土地利用效益的稳步提升。

综上,在概念教学中,课程内容是发展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教师可以概念教学为重要载体,在满足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课程目标的前提下,促进学生理解生命观念、提升探究能力、发展理性思维、增强社会责任,进而实现核心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谭少华,倪绍祥.20世纪以来土地利用研究综述[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25(5):84-87.

[2]吴传钧,郭焕成.中国土地利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3]毕国华,杨庆媛.中国土地利用效益的时空特征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6,35(6):97-103.

[4]尹倩倩,仇方道.淮海城市群土地集约利用与产业结构转型耦合时空格局[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8,30(2):37-44;77.

[5]李民天.城乡协调发展背景下土地利用效益评价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8.

[6]王雨晴.我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益研究综述[J].吉林农业,2015(7):123-124.

[7]王雨晴,宋戈.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与案例研究[J].地理科学,2006,26(6):744-748.

[8]史进,黄志基,贺灿飞,等.中国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益综合评价研究[J].经济地理,2013,33(2):76-81.

[9]刘依川,陈松林.2009~2015年福州市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定量分析[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7,29(3):56-61;76.

[10]Wheaton W C.Urban Residential Growth under Perfect Foresight[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2000(12):125-129.

[11]黄永才.漳州市生态服务价值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研讨[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5(3):86-93.

[12]王琼.我国沿海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9.

[13]管伟,陈松林.漳州市土地利用动态分析及集约利用评价[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29(5):96-101.

[14]陈松林,戴菲.福建省土地利用效益动态变化研究[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11,6(1):60-65.

[15]黄青青,武国胜.基于耦合关系的土地利用效益评价——以福州市为例[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34(1):87-94.

[16]任芳,林忠,李晓.福州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性评价与分析[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1,23(4):81-86.

[17]梁建飞,陈松林.基于熵权TOPSIS模型的福建省土地利用绩效评价及灰色关联分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35(3):80-87.

[18]陈曦,陈笑媛,汪磊.基于时序TOPSIS法的遵义市土地利用效益综合评价[J].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4(4):136-140.

DYNAMIC CHANGE OF LAND USE BENEFIT IN ZHANGZHOU CITY SINCE 2000

WEI Yan-ru,CHEN Song-lin

(Schoo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Subtropic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of Fujian Province ,Fuzhou 350007,Fujian ,China )

Abstract :Based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land use and related economic data in Zhangzhou City from 2000 to 2017,20 evaluation factors were determined as the index layer of corresponding evaluation objectives by establishing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land use benefit,and the weight of each index was determined by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method,and the land use benefit of Zhangzhou City was analyzed by TOPSIS evaluation model.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mprehensive benefit,economic benefit,social benefit and ecological benefit of land use in Zhangzhou City have been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since 2000,but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of land use and the closeness of ecological benefit are different from each year.And the ecological benefit fluctuates greatly,and the social benefit has been gradually decreasing,which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improvement of the overall benefit of land use.In view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land use,som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land use.

Key words :land use;benefit evaluation;Zhangzhou City

收稿日期: 2019-04-12;修订日期: 2019-08-02.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维视角下台商对大陆农业投资的技术扩散研究”(41771136);福建省科技重大专项“水土流失初步治理区生态循环与产业提升技术研发与示范”(2012NZ0002).

作者简介: 魏燕茹(1997-),女,福建省漳州市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土地利用评价.

* 通信作者: 陈松林 (1964-),男,福建省南安市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土壤与土地资源利用.

中图分类号: F301. 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7852(2019)04-0039-07

标签:;  ;  ;  ;  

2000年以来漳州市土地利用效益的动态变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