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寿险公司经营与资本的匹配_资本成本论文

论我国寿险公司经营与资本的匹配_资本成本论文

初论我国寿险公司业务与资本的匹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寿险论文,资本论文,论我国论文,业务论文,公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有关资本在保险经营中的重要性,早在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在其经典著作《国富论》中曾指出:“保险要想与他人以保障,他自己就必须有很大的一宗资本。”目前,国内现有文献有关寿险公司资本的研究多从监管方的角度,介绍和借鉴一些国外资本监管的经验,而从寿险公司的角度对其自身的资本管理加以研究则较少。寿险公司的资本管理不同于资本监管要求的满足,它是在满足监管要求的基础上权衡偿付能力和资本效率的结果。本文立足寿险公司,结合其业务发展,从财务管理的视角,探讨其业务与资本的匹配问题。

一、寿险公司业务与资本匹配的理论分析

一般而论,资本管理包括资本结构和资本成本管理两个主要方面。在寿险公司中,承保业务形成了公司的主要负债,其业务与资本匹配的问题本质上是资本结构的问题,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寻找寿险公司的最佳资本结构和影响资本成本的因素来分析其业务与资本匹配问题。

(一)寿险公司的最佳资本结构

资本结构指企业长期融资工具的组合,即企业负债与权益的比例。最佳资本结构,是指能使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资本结构。人们对资本结构的认识形成了若干理论观点,其中的权衡理论、信息不对称和代理理论,为寻找寿险公司最佳资本结构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首先,寿险公司的资本决策是关于税负规避和破产成本约束的权衡。权衡理论观点主张,企业最佳资本结构取决于各种税收利益与破产成本的权衡。寿险公司的责任准备金作为成本在税前扣除,寿险公司扩大承保规模,可增大责任准备金,增大税收利益,但随着负债比重的上升,财务风险也在增加。所以,在权衡理论下,寿险公司所需资本量是在减轻税收负担和防止破产两方面权衡的结果。

其次,在寿险公司的资本决策中考虑信息不对称性问题。新优序融资理论认为由于投资者处于信息弱势,他会根据企业所选定的资本结构来判断股票价格的变化,这种变化称为“信号效应”。一般地,企业增加债务意味着企业盈利能力强,而增发股票则表示企业可能面临财务困境。对于寿险公司也一样,寿险公司为了增加企业价值,会通过增加债务,即扩大承保规模来向投资者传递公司未来收益看好的信号;而如果寿险公司不断扩充资本,投资者会认为公司在转嫁风险,从而降低股票价格,减少寿险公司价值。

再次,代理成本对寿险公司资本决策的影响。代理成本说认为:企业必须在债务代理成本和权益代理成本之间权衡,使总代理成本最小的债务与权益比例就是最优资本结构。寿险公司主要有两类委托代理关系:一是保单持有人与寿险公司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与债务代理成本相对应,它随着承保规模的降低和权益资本的增加而降低;另一个是所有者与寿险公司管理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与权益代理成本相对应,它随着承保规模的降低和权益资本的增加而增加。由于寿险公司的债务代理成本与权益代理成本随着债务/资本比的变动而呈相反方向的变化,因此,当寿险公司的债务与资本之比达到某一点时,总代理成本最小,此时资本结构最优。

总之,寿险公司的资本决策就是上述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增加债务所产生的税额庇护利益和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信号效应的激励,以及权益代理成本的影响促使寿险公司持有较高的债务比例;另一方面,增加债务所带来的破产成本以及债务代理成本的影响又促使寿险公司减少债务,持有更多资本,最后权衡各种因素获得一个最理想的资本结构。

(二)寿险公司的资本成本

1.寿险公司的债务资本成本。

在寿险公司中,债务价值主要指责任准备金的价值,责任准备金的价值与预定利率水平呈负相关关系,该预定利率就是寿险公司的债务资本成本。因此,寿险公司应当维持较低的利率水平,即较低的保单持有人期望收益率,从而降低债务资本成本,以提高债务价值。

通常,寿险市场竞争的不充分性和寿险经营的不透明性使得寿险公司能够以高于成本的价格销售保单,而且由于寿险公司的专业优势和较高的信誉保证,使得投保人愿意支付超过保险成本的保费,因此,寿险公司理论上拥有相对较低的债务资本成本。但是,随寿险市场竞争主体的增加,寿险公司利用市场竞争的不充分性来降低债务资本成本变得更加困难,寿险公司不断用更具吸引力的预定利率来与其它公司的产品以及非寿险金融产品相竞争,使得债务资本成本不断上升。在这种意义上,寿险公司需要更多资本来提高财务实力,为投保人提供更大的信誉保证,从而降低投保人对预定利率的要求,达到降低寿险公司债务资本成本的目的。

2.寿险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

寿险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等于基础资本成本与摩擦性成本之和。基础资本成本是投资者直接投资资本市场能获得的市场平均收益率,摩擦性成本是股东因投资于寿险公司承担的特殊风险而要求获得的额外收益补偿。基础资本成本取决于资本市场的平均收益和风险水平,与寿险公司自身无关,寿险公司应重点关注和控制的是摩擦性成本。

摩擦性成本包括四方面:双重税收成本,寿险公司的投资收益需缴纳公司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寿险公司必须使其资本的税前利润率更高,才能保证投资者获得的税后收益与投资于其他资产所获得的收益相同;财务困境成本,股东承担了寿险公司无法履行保险责任导致的财务困境成本,这意味着股东会要求更高的投资回报率;代理成本,由于寿险经营的专业性和不透明性强,而且公司管理者做出有违股东利益的行为可能带来较大损失,因此股东监视和激励管理者的代理成本较高,为此股东要求获得额外的投资回报;监管限制成本,监管方通常会规定某一险种应达到的最低资本水平,且该资本不能支持其他险种,在这一监管限制下,某些险种可能会存在闲置的资本,相应加大了权益资本成本。

二、我国寿险公司业务与资本匹配的实证分析

(一)我国寿险公司业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寿险业务总体上一直处于快速的增长态势,2002年寿险保费2274.64亿元,较之2001年增长61.05%,寿险深度达3%左右,寿险密度约200元,其保费收入的险种构成见下表1。

然而,在我国寿险公司业务增长过程中,本质上讲,寿险公司产权不明晰,治理结构的不合理和不完善,总分支公司之间行为目标的不一致性,致使经营者过份强调市场份额,盲目追求保费(费用)规模而忽视业务质量;表象上看,以下几方面是直接引起寿险公司业务质量不高的主要行为。

1.定价方面

寿险产品定价中预期投资收益率和死亡率与实际水平的不利偏差是影响寿险业务质量的原因之一。在投资收益率方面,1999年以前,我国寿险保单的预定利率高达6.5%,受利率下调和资本市场低迷的影响,2002年寿险公司的实际资产回报率仅0.4%,寿险公司承担了严重的利差损。高盛集团在近期发布的一份关于中国保险业的报告中预计,我国寿险公司的潜在利差损可能高达700亿元人民币。在死亡率方面,我国寿险公司在计算保单价格时普遍使用的是中国人寿在1990~1993年制订的生命表,然而随着医疗条件的改善,国民寿命将提高,利用过去的死亡率定价不能反映寿险产品,尤其是养老保险产品的实际成本。

2.销售方面

代理人是寿险产品销售的主要力量,然而在强调市场份额的理念下,寿险公司招募的代理人中不少素质较低,为拿到佣金招揽质量不高的业务,相当核保人员也配合公司销售业务从而降低核保标准,影响业务的质量。另外,银行保险逐渐成为我国寿险销售的重要方式,但寿险公司将之作为抢占市场份额的销售方式,其利润率低、风险控制手段缺乏以及竞争激烈,个别寿险公司在银行保险业务中出现了程度不同的亏损。

3.投资方面

投资渠道狭窄和投资收益率低是导致我国寿险公司业务质量低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尽管保险资金投资渠道不断拓宽,但由于我国资本市场风险大,保险公司投资管理水平不高,投资范围一直受到较大限制,目前保险资金还不能直接进入股市,投资证券投资基金的比例也限定在15%以内。同时,投资收益率低的问题也很突出,如证券投资基金收益率从2001年的16.29%下降到2002年的0.05%。投资渠道狭窄和投资收益率低的限制一方面使得利差损问题更难化解,另一方面增大了新型寿险的投资压力和退保风险,降低了业务质量。

表1 2002年保费收入险种构成

单位:亿元人民币

个人业务

 团体业务合计

保费收入

占比

 保费收入

占比保费收入

占比

寿险

1628.67  94.84%

444.15 

79.69% 

2072.82  91.13%

意外险 13.21

0.77%

 66.3    11.90%

  79.51    3.50%

健康险 75.41

4.39%

 46.9

  8.41% 

122.31   5.38%

合计

1717.29  100.00%

557.35

100.00%

 2274.64   100.00%

(二)我国寿险公司资本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资本总量方面

我国有关法律与规定对保险公司的资本进行了规定,如《保险法》规定,“保险公司应当具有与其业务规模相适应的最低偿付能力”,又如我国《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对保险公司应具备的最低偿付能力额度给出了明确的计算公式。然而,它们是对所有寿险公司规定的一个统一的资本要求,即使寿险公司达到这一标准也不表示其具有了充分的偿付能力。由于各家寿险公司面临的风险状况并非相同,资本监管标准不能作为各寿险公司所追求的资本目标,所以我们通过对国外一些大型寿险公司与我国寿险公司资本状况进行比较,以窥视我国寿险公司资本的真实情况。

表2和表3分别列出了国内外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寿险公司的保费收入(或业务收入)/所有者权益比例的具体情况,其中国外公司(集团)业务收入中包括经营寿险、产险以及资产管理业务的收入,即表2的数据只能近似地反映寿险业务与资本的匹配情况。另外,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公司(简称太保人寿)1998~2000年的所有者权益和中国平安人寿保险公司(简称平安人寿)1998~2001年的所有者权益为集团数据,其业务与所有者权益的比例应相应调高。

从表1和表4中对应数据的比较可见,国外公司业务收入/股东权益比例的平均值为2.58,最大不超过5,而我国公司该比例的平均值为6.43,其中中国人寿寿险市场份额在50%以上,其寿险保费收入/所有者权益比率高达10以上,太保人寿和平安人寿的业务/资本比率也高出国外公司的平均水平。情况较好的是成立不久的新公司,如新华人寿和泰康人寿保险公司,这一比例维持在2以下。可见,我国寿险公司的保费收入与所有者权益比率显著地高于国外公司,我国寿险公司在业务质量、风险管理等方面与国外公司相比有较大差距,其资本实力本应更为稳健,但实际上却大大低于国外公司的资本水平。通过此横向比较,可以证实我国寿险公司资本实力较弱。从纵向看,根据表3数据计算可知,1998~2002年间寿险保费收入平均增长率为48.13%,而寿险公司资本的绝对数量虽有所上升,但其平均增长率仅17.69%,表明我国寿险公司资本总量增长缓慢,与业务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

表2 国外保险公司业务与资本情况(1998年)

单位:百万美元

公司名称 业务收入

股东权益  业务收入/股东权益

法国安盛

 78729.3

  15894.7  

  4.95

德国安联

 64874.7

26106.8

   2.48

英国商联

 37588.5

 15039.9

 2.50

美国国际集团 33296.0

  27131.0

   1.23

澳大利亚安保集团

 16687.3

  5320.5 

 3.14

数据来源:马明哲著《挑战竞争》,商务印书馆1999年12月。

2.资本构成方面

在寿险公司的资本构成中,由于承保利润的下降和投资收益不高,通过内部积累转增资本非常有限,外部筹集才是获取资本的主要途径。表4的数据显示,我国几大寿险公司的实收资本与资本公积之和占所有者权益的绝大部分,有的甚至超过了所有者权益,意味着需要通过外部筹资来弥补公司经营亏损。

在外部筹资中,我国寿险公司的股本构成表现为国有资本为主体,外资参股,民营资本渗透的情形。首先,国有资本可能导致的最大问题在于公司产权模糊,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风险意识较弱,从而限制了国有或国有控股保险公司的发展,而且国家财力有限,国有资本无法满足寿险业的巨大资本需求。其次,引入外资是我国寿险公司比较普遍的增资方式,不过目前外资参股寿险公司受到了限制,在我国《保险公司管理规定》中规定了境外股东参股比例应当低于保险公司股份总额的25%,但随着我国寿险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和国际化,相信外资将成为我国寿险公司资本来源的重要渠道。再次,民营资本目前在我国寿险公司资本中比重很小,尽管民营企业对我国GDP的贡献总量上已超出国有企业的贡献,民营资本也积极向金融保险业渗透,但是寿险公司的经营成败关系到社会生活的稳定,民营资本缺乏寿险行业的经营经验,单个民营资本的实力并不强,而且我国大众目前还无法对民营资本产生绝对的信任感,因此民营资本只能是逐步渗透进入我国寿险业,而无法在短期内成为寿险公司资本来源的重要渠道。最后,现阶段上市筹资将成为我国寿险公司资本扩充的主要途径,目前仅中国人寿已上市,而多家寿险公司也已做好上市准备,寿险公司上市将使股权更为分散,国有资本在股本结构中的地位将逐步下降。

综上所述,一方面寿险业务规模不断扩大,而业务质量不高得不到改善将增大业务风险;另一方面寿险市场的快速增长以及市场竞争加剧,将增加资本来源的多元化,扩充资本成为必要。

三、我国寿险公司业务与资本匹配的对策

解决我国寿险公司资本不足的问题,实现业务与资本的合理匹配,从财务管理的角度,就是一方面需控制业务风险、增强资本实力,以保证偿付能力;另一方面需寻找业务与资本形成的最佳资本结构,并控制资本成本,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一)我国寿险公司的资本扩充

1.业务方面

针对目前我国寿险公司业务质量不高的问题,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来提高业务质量,降低资本需求,实现业务与资本的合理匹配。(1)提高业务发展的风险意识和效益意识。盲目追求市场份额往往会忽视业务质量,使得业务规模越大亏损越多。因此,业务的增长应以良好的业务质量和风险控制为基础,将控制经营风险并为股东创造盈利作为我国寿险公司的业务发展理念。(2)提高寿险产品定价的精算水平。精算水平直接影响着寿险产品定价和业务质量的高低,我国寿险公司须加强数据统计等基础性工作,重视对精算人员的培养,完善相关的精算工作规定和报告制度,加大对精算实务的指导和监督力度。(3)加强销售渠道管理,降低渠道成本。对寿险公司的不同销售渠道的成本和收益进行分析,寻找能产生最大效益的渠道或渠道组合。寿险代理人目前是我国寿险销售最重要的渠道,但其渠道成本较高已成为代理人渠道发展的最大障碍。银行保险是目前成长迅速的销售渠道,但通过银行渠道销售的产品多以投资型险种为主,在抢占市场份额的同时承担了较大的投资压力,业务风险增大。(4)加强资产管理,提高投资收益。投资收益的高低除了受制于资本市场等外部环境之外,还与寿险公司的投资技术和投资风险管理水平相关。在控制投资风险方面,除寿险公司应运用资产组合管理、资产负债管理等方法来加强微观风险管理外,保险与证券监管当局还需加强联系与协调,在混业兼管的框架下来防范投资风险。

表3 我国寿险公司业务与资本情况

单位:百万元人民币

年份

 保费

  寿险责任

所有者

保费收入/ 责任准备金/

 收入

  准备金

  权益

所有者权益

所有者权益

中国

1998

 53992

92795.01   4892.75

 11.0418.97

人寿

1999

 60747

111795.53  5261.10

 11.5521.25

2000

 65165

143893.66

6995.49

 9.32 20.57

2001    81314

185962.29

7941.32

 10.24  

23.42

太保

1998

 6919 

9656.60

 2980.47

 2.32

3.24

人寿

1999

 6623 

14609.56   3181.39    2.08

4.59

2000

 8404 

19622.64   3172.91

 2.65 6.18

2001

 14343

28858.50   -2107.17

平安

1998

 13225

22386.06   4150.99

 3.19 5.39

人寿

1999

 17918

32335

 4722 3.79

6.85

2000

22434

47395

 5738 3.91

8.26

2001

 39699

74635

 6450 6.15 11.57

新华

1998

 1182 

1600

   668

1.77

2.40

1999

 1059 

1997

   660

1.60

3.03

2000

 1506 

3041

   1459 1.03 2.08

2001

 2298 

3822

   1452 1.58 2.63

泰康

1998

 487 

549.06

 653.55 

0.75

0.84

1999

 631 

893.09

 676.51 

0.93 1.32

2000

 719 

1392.80

 1770.42

 0.41 0.79

2001

 1616 

2487.12

 1492.79    1.08

1.67

数据来源:根据1999~2002年《中国保险年鉴》中各公司财务报表的有关数据计算。

2.资本方面

(1)上市筹资是目前我国寿险公司资本扩充的主要途径

前述分析可知,内部盈利积累、引进外资以及民营资本等其它筹资方式各具有其局限性,无法在短期内满足我国寿险公司迫切扩充大量资本的要求,而上市可筹集到无需还本的大规模资本,同时还有助于我国寿险公司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促进其规范发展,并有利于强化外部监管,节约监管成本。

同时我们应当看到上市筹资存在风险和一些不利:首先,上市寿险公司面临资本市场的系统风险,频繁而剧烈的股价波动对公司品牌和信誉都会造成不利影响。其次,信息披露风险加大。详细而复杂的信息披露要求不仅增大了信息披露成本,也会使经营状况暴露在竞争对手面前。而且,在倍受财务丑闻困扰的股票市场上,投资者对信息披露内容和程序的完整性和真实性给予了更大的关注,一旦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真实,不仅股价下跌,同时还会严重损害公司信誉和形象。第三,上市融资成本高。由于寿险公司的承保风险和双重税收等不利因素的存在,上市公司必须给投资者较高的投资回报以弥补这些风险。另外,较高的发行成本也增大了融资成本。

(2)我国寿险公司发行次级债券补充资本

次级债券兼具债券与资本的特性,我国寿险公司可以借鉴银行业发行次级债券解决资本不足的作法。发行次级债券不仅可达到补充资本的目的,而且次级债券在一级市场的发行定价和在二级市场的价格变动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寿险公司的经营情况,在客观上对寿险公司起到一种市场约束作用,并为保险监管部门提供有效的监管信息。另外,发行次级债券还解决了监管部门对投资额的限制,使投资者有机会增大投资规模,还有利于吸引更多投资者,实现资本来源的多元化。

但是,我国寿险公司发行次级债券补充资本还应注意到在寿险公司经营状况不佳、资本不足的情况下,次级债券的发行可以起到迅速补充资本的作用,暂时掩盖资本缺乏的问题,并可能使寿险公司忽视自身问题的解决。等到次级债券到期需要偿付之时,寿险公司的资本就会急剧下降,若此时经营风险仍然很大,将对寿险公司的偿付能力造成很大的冲击。同时,发行次级债券补充资本还需要完善的债券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加强对寿险公司信息披露的管理,并充分利用机构投资者的专业优势,以实现次级债券对寿险公司的市场约束功能。

表4 2001年我国寿险公司资本构成情况

单位:百万元人民币

   中国人寿   太保人寿

  新华人寿 泰康人寿

实收资本 

4600

1000  1200 

800

资本公积    744.07 

 -   190 

705.27

所有者权益   7941.32   -2107.17

 1452    1492.79

数据来源:2002年《中国保险年鉴》,由于没有平安人寿的数据,故只选择上述四家寿险公司。

(3)我国寿险公司资本扩充的其他途径选择

在寿险公司的资本扩充途径中,有一种较为流行的方式,即混合资本,在欧盟和美国,混合资本的吸引力正迅速增强,监管方对计入资本的混合资本的条件和比例都进行了严格规定,特殊目的实体结构和信托——优先股结构是其中的两种主要形式。我国寿险公司可根据自身条件尝试性地借鉴这一国外做法。

(二)我国寿险公司的资本管理

伴随业务发展和资本扩充,寿险公司需在一定的资本结构下加强资本成本的有效管理。

1.资本成本控制

寿险公司的债务资本成本主要受寿险市场竞争状况、金融市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资本结构的变化对债务资本成本影响不大,相反,寿险公司资本扩充对权益资本成本却有较大影响。因此,寿险公司应重点管理其权益资本成本,其中,寿险公司资本扩充后股权更为分散,股东对管理者的监督将变得更加困难,对代理成本的控制显得尤为重要。寿险公司可从公司信誉、信息透明度以及公司规模三方面来降低代理成本。首先,良好的公司信誉能使股东对公司的经营管理能力充满信心,从而可能降低代理成本。其次,增大寿险公司的信息透明度有助于提高股东投资决策的准确性,减少决策的不确定性,有利于降低代理成本。第三,规模大的寿险公司通常更愿意公布自己的财务信息,以帮助投资者进行投资评价,而才成立的公司其信誉还未建立起来,公司的信息也难以大范围传播,代理成本通常较大。

2.提高盈利能力

资本扩充后控制资本成本的大小成为资本管理的重点,而资本成本的大小与盈利能力之间有密切关系。首先,权益资本成本也就是股东期望得到的收益水平,股东用股利和因股价上升而获得的资本利得来衡量投资收益率的高低,由于股利来源于税后利润,股价的升降对每股收益反映敏感,而税后利润和每股收益都取决于寿险公司的盈利状况,所以盈利大小间接决定了权益资本成本的大小。其次,投资收益率的大小与投资收益率的波动性有关,投资收益率的波动性越大,投资者要求获得的投资收益率就越高,投资收益率趋于稳定,投资者要求的收益率就相应较低。因此,对资本成本的管理应将提高寿险公司的盈利能力放在重要位置。

标签:;  ;  ;  ;  ;  ;  ;  ;  ;  ;  ;  ;  

论我国寿险公司经营与资本的匹配_资本成本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