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围棋文化研究_围棋论文

中国围棋文化研究_围棋论文

中国围棋文化考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围棋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围棋的起始

中国围棋的历史源远流长,排除“尧造围棋”的推测和臆说,绝对可靠的记载是《左传·襄公25年》(公元前548年), “卫献公自夷仪使与宁喜言,宁喜许之。大叔文子闻之曰:‘……今宁子视君不如弈棋,其何以免乎?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而况置君而弗定乎。’”弈棋就是下围棋,大叔文子提到了下棋,还使用了“举棋不定”这个成语。

围棋又称“坐隐”、“手谈”、“忘忧”、“棋圣”、“鬼阵”、“烂柯”、“枰”、“纹枰”、“黑白”……宋人李石《续博物志》说:“王中郎以围棋为坐隐,或亦谓之手谈,又谓之棋圣。”晋人祖纳爱下棋,“王隐谓之曰:‘禹惜寸阴,不闻数棋。’对曰:‘我亦忘忧耳。’隐曰:‘……何必围棋然后忘忧也。’”[1]因此围棋又叫“忘忧”。也有人反对下棋,认为这是浪费光阴,斥围棋为“鬼阵”。“吴眈不好棋,见人着,辄曰;‘汝非死将军,奈何以鬼阵相攻。’后人因名之曰‘鬼阵’”。[2]王安石称之为“木野狐”,“叶涛好弈棋,王介甫作诗切责之,终不肯己。弈者多废事,不以贵贱,嗜之率皆失业,故人目棋枰为‘木野狐’。言其媚惑人如狐也。”[3]围棋最有名的一个名字是“烂柯”,梁任昉《述异记》说一个叫王质的人,在山上见到两个仙人下棋,棋未下完,他的斧柄已经烂了。“烂柯”也就成了围棋的代名词。汉人称“枰”。苏东坡《观棋诗》说:“纹枰坐对,谁究此味。”“纹枰”一词也就使用到现在。

下围棋必须具备四个基本条件,古人称之为“四象”,即局、棋、道、方。局即棋盘,棋即棋子,分为黑白二色。道即纵横交错的线条,直线为经,横线为纬,通称为道。方指围棋的着法及战略战术。

围棋下法与象棋不同,围棋每下一子,就不许移动。北周敦煌写本《碁经》说“下子之法,不许再移。”两人对弈,每人每次仅下一子在交叉点上,一先一后,交替进行。最后以所占空点多少决定胜负。

围棋要具备两只眼才算活棋。梁武帝萧衍《围棋赋》说“方四聚五,花六持七。”“或先点而亡,或先撇而死。”这里的“方四聚五,花六持七。”在现代围棋里都有是死型。南北朝以前究竟怎样算是活形,没有史实。我们只能看到:南朝围棋是两只眼活棋。敦煌《碁经》说:“直四曲五,便是活棋,花六聚五,恒为死亡。”“角旁曲四,局竟乃亡。”“不得虚费棋子,致失方便,得做两眼形势。”这里明确指出两只眼为活棋。

围棋行棋过程产生大量术语。汉人马融《围棋赋》中说:“离离马首兮,连连雁行;踔度间置兮,徘徊中央;违阁奋翼兮,左右翱翔。”按成恩元的解释,[4]“马首”“雁行”指今天的大飞小飞,“踔”指各种关跳,大小飞和大大飞。“度”指今天的各种盘渡,“违”“阁”也是术语。

围棋在南北朝有一个极大的发展,术语大大增加。隋唐之际,围棋术语相对更为精细、准确。宋人徐铉《围棋义例诠释》总结隋唐行棋着子的术语三十二个,与半个多世纪以后的《围棋十三篇》相比较,除了徐文中的“毅”变成了“杀”之外,其他一切都没有变化。清入施定庵《弈理指归》又发展为四十八个,与宋人相比,数量上大大增加,而且也有许多改变。清代术语与现代相比,也有差异,一是某些术语不再使用,二是创造了相当多的新术语。如现今流行的“逼”、“镇”、“罩”、“封”、“托”、“压”、“板”、“双”、“立”……都是清人创造的。也有宋人使用而清人不用现代社会还在使用的,如“刺”。除了这些着子不同而产生的术语之外,还有其他行棋术语,如“双飞燕”、“三羽鸟”、“倒脱靴”、“扭十字”、“气”、“关封”、“点眼”、“劫争”……总之,围棋术语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向着更加科学化、规律化的方向前进。

二、围棋的理论著作及棋谱棋艺

围棋理论、棋势、棋谱、名人对局记录等围棋专著,据民国人邓元鏸统计有127种。这些著作以《围棋十三篇》、《玄玄棋经》、 《围棋义例诠释》、《忘忧清乐集》、《仙机武库》、《石室仙机》、《官子谱》、《弈理指归》等最为著名。这些作品完整系统地汇集了我国古代围棋资料,既有围棋的经典理论著作,也有围棋历史发展的重要文献资料。宋人张拟的《围棋十三篇》集古今围棋之大成,对历代围棋行棋规律和实践经验进行全面总结和归纳。如“击左则视右,攻后则瞻前;与其恋子以求生,不若弃之而取势。”“立二拆三,立三折四。”“宁输数子,勿失一先”;“皆活勿断,两生勿连。”这些都是当今行棋的规律。其中《名数篇》则将唐宋以前的围棋术语归纳为三十二个,这些术语有些到现在还在使用。南宋人李逸民在《忘忧清乐集》中说:“我朝善弈显名天下者……人人皆能诵此十三篇。”可见这部著作在当时就具有相当高的学术水平和实用价值。

元人严德甫、晏天章编著的《玄玄棋经》,收集古今三百七十八个极其精妙的围棋死活局势,这些棋势依然是我们今天经常碰到的。其手法之妙,着法之奇,说明当时水平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弈理指归图》以定式为主兼及序盘布局,与《桃花泉弈谱》为清初两大围棋巨著,被称为下棋者必读之书。此外,《仙机武库》、《餐菊斋棋评》等收集名人棋谱,是我们今天研究棋史的重要资料,也是了解历代棋艺水平的重要依据。

三、围棋制度

我国围棋制度最早有南朝的“围棋州邑”、评议棋品高低的“品棋”和“棋待诏”及今天的段位制。

南北朝围棋发展的重要标志就是刘宋时期设置的“围棋州邑”。“明帝好围棋,置围棋州邑,以建安王休仁为围棋大中正,(王)谌与太子右率沈勃、尚书水部郎瘐珪之、彭城丞王抗四人为小中正,朝请褚思荘、傅楚之为清定访问。”[5]按九品中正制规定,大小中正的主要职责是品评人物,并向中央推荐人材。这里的大小中正是借用官制的名称,并非政府机构的行政职务,而是评议围棋水平、组织围棋比赛、进行围棋交流活动的组织者。大小中正和清定访问是我国乃至世界最早设立的国家围棋管理人员,“围棋州邑”也是世界最早的国家管理机构。所谓“围棋州邑”是在地方行政机构的基础上,以围棋高手及下棋,人数的多少作参考,将全国划分为若干州邑,由清定访问或大小中正组织围棋活动的单位。

南朝另一项重大活动就是“品棋”,即评议和划分棋手水平等级。“品棋”也借用九品中正制的名称。将棋手划为九等,最高者为第一品,最低者为九品,其余则为“不登格”。南朝共进行了三次品棋的工作。第一次是南齐永明中(公元483—493)由号称天下第一品的王抗评定,第二次在天监年间(公元502—519),由柳恽评审参赛棋手的棋谱专著,“登格者二百七十八人,第其优劣,为《棋品》三卷”。[6]第三次在大同末年(543—546),陆“云公受梁武帝诏校定棋品,到溉、朱异以下并集。”[7]品评棋手、棋艺,以比赛或以各人的围棋专著作为评审标准,对于促进我国围棋事业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据《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记载,保留的南北朝围棋著作共约十八部七十五卷。北朝围棋水平同样相当高,据《北史·魏·蒋少游传》,“始孝文时,有范宁儿者善围棋,曾与李彪使齐,齐令江南上品王抗与宁儿,制胜而还。””北朝人物竟然战胜了江南上品。

隋唐时期,“围棋州邑”和品棋制度没有继承下来,但围棋却在士大夫中间广泛流行,特别是最高统治者对围棋的爱好,直接促使了围棋事业的发展。唐高祖李渊爱棋入迷,“通宵达旦,情忘厌倦。”[8]唐玄宗、杨贵妃都是围棋高手。正由于皇帝好下棋,所以设立了棋待诏制度,即专门侍候皇帝下棋的高手。

宋代继承唐代的棋待诏制度,棋待诏通过地方“荐补”,到中央还要“补试”选拔。由于科举事业大大发展,官僚机构队伍庞大,冗官冗员相当多,这些无所事事的士大夫们则组织自己的“棋会”。宋代虽然没有品棋制度,但却继承了围棋九品的名称,尽管实践上并没有实行过。《棋经十三篇》说:“夫围棋之品有九,一曰入神,二曰坐照,三曰具体,四曰通幽,五曰用智,六曰小巧,七曰斗力,八曰若愚,九曰守拙。九品之外未能入格,今不复云。”宋代是围棋高手辈出的时代,围棋著作也相当多。

宋以后棋待诏制度,按水平高低评议棋手的制度没有了。对一般高手通称为国手。民国人邓元鏸依照古人将棋手分为五个等级,称为“大家、名家、二手、三手、四手”。虽然知道日本人使用了段位制,却没有借用日本人的九段。“三洋诸国,朝鲜、日本、琉球,皆知弈,盖皆传自中国者也。朝鲜、琉球皆视为游戏之事,不甚措意,日本嗜此者颇多,其国品评弈手之高下,有九段之说,仅解常法者为初段,渐进则渐增,至九段此。”[9]日本的段位制是借用中国南北朝的九品制而成的,只不过最高品相互错位而已。

清中期以来,我国围棋事业水平下降,直到解放后才逐渐得到提高。1960年创办了《围棋》杂志,《体育报》发表了《提倡下棋》的社论,1962年11月正式成立了中国围棋协会,1964年开始实行段位制,当时最高段位为五段。1974年聂卫平首次战胜日本九段高手,直到1982年才开始颁发九段高级别棋手证书。

四、围棋竞技及围棋语言

围棋既然是一种竞技性很强的娱乐项目,在旧时因而不可避免地产生由决胜形成的赌博。当然,并不是下棋就一定会赌博。唐人刘禹锡《观棋歌送儇师西游》诗说:“此时一行出人意,赌取名声不要钱。”[10]

帝王们爱下棋也喜欢与大臣赌官。“羊玄保,太山南城人也,……为黄门侍郎,善弈棋,棋品第三。太祖与赌郡,戏胜,以补宣城太守。……太祖尝曰:‘人仕宦非唯才,然亦须命。每有好官,我未尝不先忆羊玄保。’”[11]宋明帝也爱下棋,他与沈宪下棋时说:“卿广州刺史才也。”[12]所以陆游《送棋客》诗:“满目山川似棋势,况当秋雁正斜飞。金门若召羊玄保,赌取江东太守归。”

帝王可以赌官,将相们可以赌别墅。《晋书·谢安传》记载谢安与谢玄赌别墅的事。淝水之战前夕,苻坚百万大军到达淮水、淝水,谢安为征讨大都督,谢“玄入问计,安夷然无惧色……遂命驾出山墅,亲朋毕集,方与玄围棋赌别墅。”

文人则赌文房四宝,赠诗、书、奇物。《梁书·到溉传》说他最喜欢与人赌,“每与人弈,从夕达旦。溉第山池有奇石,高祖戏与赌之,并《礼记》一部,溉并输焉。”

更多的是赌金钱。“每对局负一子,辄赆白金一两。……每至数十百子局竟,则朱提累累盈几案矣。”[13]一些高手名家往往以此作为谋生的手段。

围棋作为一项高雅的娱乐,不仅能开发人的智力,培养人的思维能力,更能陶冶人的性情。《弈品序》说得好,“弃之时义大矣哉!体希微之趣,含奇正之情,静则合道,动则合变。若夫人神造极之灵,经武纬文之德,故可与和乐等妙,上艺齐工。”明末著名棋手过百龄说:“弈固小技,然枉道媚人,吾耻焉。”又说:“且人生贵适志,区区逐利者何为?”[14]就看轻金钱物质。周小松是清末著名高手,曾国藩权威赫赫,慕名请他下棋,周让曾九子与之对弈,就是不肯让曾国藩赢棋,把曾的棋割分为九块,气得曾国藩不给周小松分文。这种不为权贵折腰的正气和品格一直为人们所称道。

围棋语言是围棋文化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局”指一盘棋,“一盘棋”在现代泛称为全局,整体与部分称为“全局、局部”。下棋有“布局”,下棋过程中要“眼观全局,耳听八方。”要审察“局面”“局势”,不要受“局限”,下完一局棋叫“终局”,最后有“结局”。未下完称“残局”。处理最后事宜叫“收拾残局”。两人水平相当,称“棋逢对手,将遇良才”。水平低的人下棋或拿不定主意称“举棋不定”,“棋高一着,缚手缚脚。”古代下棋要算筹码,要冥思苦想,所以有“运筹帷幄”。

棋子有黑白二色,“黑白分明”,看棋的人往往“旁观者清,当局着迷。”观棋者有观棋的品格,一般要“袖手旁观”……。

围棋语言最常用的如“高手”、“国手”、“棋力”“琴棋书画”等等,这些围棋语言早已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随着围棋事业向世界各地的传播,中国围棋文化已经影响到全世界,正在形成世界性的文化。

标签:;  ;  

中国围棋文化研究_围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