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贵族到贫民窟--萨缪尔森经济学与斯蒂格利兹经济学的比较研究_萨缪尔森论文

从贵族到贫民窟--萨缪尔森经济学与斯蒂格利兹经济学的比较研究_萨缪尔森论文

从贵族化到贫民化——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与斯蒂格利兹的《经济学》之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利兹论文,经济学论文,贫民论文,斯蒂论文,萨缪尔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 —490X(2000)04—028—04

萨缪尔森的《经济学》自1948年出版发行以来,风靡了整个西方经济学界,经久不衰,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经济学人,成为西方世界标准的经济学教科书。到目前为止已再版16次,畅销全球各地。可是1993年美国诺顿公司出版了一套现任总统克林顿的经济顾问团主席、世界银行副行长斯蒂格利兹所著的《经济学》,似有取代萨缪尔森《经济学》之趋势。那么究竟这两套教科书各有什么特点,本文试图对此作一研究。

一 篇章、结构之比较

从全书结构来看,萨缪尔森的《经济学》(第十四版)分为七编共29章,分别为:(一)基本概念;(二)微观经济学:供给、需求和产品市场;(三)工资、地租和利润:收入分配;(四)效率、公平和政府;(五)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六)总供给与宏观经济政策;(七)国际贸易与世界经济。在以前,该书一直将宏观经济学放到开篇。尽管从第十四版开始,萨缪尔森作了重大调整,把微观经济学放在宏观经济学之前,一方面是为了迎合教学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作者对微观经济学作为宏观经济学的基础有了某种程度的认同,从而使本书成为一个连贯的理论体系。但是,在萨缪尔森的眼中,微观经济学于宏观经济学毕竟是两个不同的东西,这一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尽管他也认识到从微观经济学开始是要将经济学的智力库建立在最坚实的基础之上,但是体现在最终的结果上,微观经济学于宏观经济学在他的教科书中仍然泾渭分明,谁先谁后事实上是无所谓的。正像他本人所言“我们已讲授了两种顺序的经济学,并发现两者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经济学》第十四版序言,第8页)。可见, 作为教科书这两种顺序所起到的作用不能说完全等价,至少也平分秋色。那么既然如此,我们就有理由推断,他的体系的调整对其结构的影响是一种弱作用。也就是说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在萨缪尔森那里是一个弱判断。斯蒂格利兹的《经济学》包括序论、完全市场、不完全市场、总量市场、货币的作用、增长和稳定政策,共六编41章。从篇幅上来看,其容量与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有过之无不及。但他的《经济学》一书从正反两个方面无疑都受到了萨缪尔森的启迪。这不仅仅因为他是萨缪尔森的学生,更主要的是像他这一代的经济学人是在新古典综合派哺育下成长起来的。因此他不可能割断与萨缪尔森的联系,也不可能不正视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在近半个世纪的传播过程中日益呈现出来为大众所批评的问题。因此在他的视野中,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这一点是毫不动摇的,是一个强判断。宏观与微观之间的天然鸿沟被他轻俏地从“不完全市场”向“总量市场”一笔带过了,丝毫看不出刻意和牵强。

二 内容之比较

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初版于1948年,距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出版仅12个年头。在此之前,整个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对自由经营推崇备至,完全相信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魔力统摄着整个世界。马歇尔的微观经济学大行其道,以微观市场的均衡作为主要的研究方法成为当时经济学界的至尊。但是30年代的大危机彻底打破了这一神话,自由经营论风光不再,以凯恩斯的需求管理为核心的国家干预论成为西方经济学的主流。萨缪尔森就生长在这个大变革的洪流中。因此,他的教课书上深深地隽刻着时代的痕迹。面对这一切,他不能完全否认200年来经济学发展的优秀成果, 不能抛弃基于广泛的市场实践基础上的自由经营论,但是他又不能无视经济学的现实,必须正视以总量研究为特征的凯恩斯经济学在美国已经取得的辉煌成就,比较可行的办法就是完成“新古典综合”,兼容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优秀成果。在理论体系上完成新的综合,这也是任何一门科学发展的内在规律。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变化,作为对这一变化发展着的理论概括的西方经济学也是不断变化发展着的,因此在以后的不断再版中,萨缪尔森每一次都要吸收当代经济学的最新成就,使其《经济学》不因时代的变迁而落伍,从“新古典综合”到“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再到“现代主流经济学的新综合”,大致就体现了这一变迁过程。他的体系体现了他海纳百川的气度和有容乃大的胸襟,从当代的新自由主义到马克思主义,从信息经济学到博弈论,从风险到不确定性,从历史演变到政策设计,都有所反映。同时他还能充分吸收论敌的有益的观点为我所用,如把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性预期”巧妙地植入他的体系中,成为自身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与萨缪尔森相对比,斯蒂格利兹的学术生涯要单纯的多,他是新凯恩斯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由于他生活在一个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声名显赫、同时也深受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普遍诘难的年代,因此当萨缪尔森备受诘难时,他能深切地体会到症结之所在。同时又正值他担任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积累了丰富而广博的实践经验。因此他不像萨缪尔森只是在既有的框架下(理论的惯性使其不可能再重写一部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教科书)对原有的理论修修补补,而是从一开始就轻装上阵,给人以耳目一新的全新感觉。从汽车的家史开始,娓娓道来,使枯燥的经济学变得更加贴近民众的生活。当代经济学最新的研究成果在他的教科书中应有尽有,融原理、案例、小品于一炉,拉近了高深的经济学于大众生活的距离,有较强的可读性,为西方经济学教科书的写作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但是,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在整个世界的经济学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其里程碑的作用是不可否认的,他使经济学变成了一门显学,《经济学》由此成为当时标准的教科书,并且为经济学教科书的写作提供了标准的范本。经济学课本既准确又生动,就是从萨缪尔森开始的。包括斯蒂格利兹的《经济学》和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在内,在“原理水平”的所有优秀教科书,都折射出了萨缪尔森写作风格的影响。诸如,用粗体字印出的术语表明构成经济学语言最重要的辞句首次出现和定义,然后归纳在词汇表中,以增加学生头脑中的经济学必要的词汇等。

三 经济学的理念之比较

任何一个高明的作者在写作一本著作时,都要着力传达出作者的写作理念。这是一种贯穿于其整个理论体系中的精神统摄力量,是作者于读者的精神交流。在笔者看来,萨缪尔森和斯蒂格利兹无疑属于高明的作者之列。因此他们的教科书,在首先履行教科书的基本职能方面是一致的:竭尽全力用最简单的语言说明一些深刻复杂的经济学道理,勾勒出经济学的系统的理论框架,全面反映当代经济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等等。但在具体协调处理上述问题的过程中,由于不同的作者对于本学科的理解和把握的视角不同,试图传达给读者的精神意蕴不同,对于读者的期许不同,因而经济学的理念亦有区别。当然这一理念又与作者所处的时代、学科发展的现状、作者本人融入主流的程度以及作者本人的学术品格有着密切的关系。

正如前面所言,萨缪尔森在最初出版《经济学》时,适逢凯恩斯主义作为经济学主流大行其道之际,因此作为当时的一部为经济学入门者所写的基础教科书不可能不反映当时主流经济学的现状,也恰恰由于他反映了主流经济学的现状,所以他的教科书别开生面,成一家之言。斯蒂格利兹认为,萨缪尔森的开拓性教科书的功绩是第一次成功地把新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与传统的微观经济学结合在一起。实质上,这是两个不同的部分。在一个部分中,当经济社会的资源没有达到充分就业时,宏观理论就能适用;在另一个部分,当社会资源达到充分就业时,微观理论便发生作用。这正是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所表述的基本观点。“本书之作,对于作者是个长时期的挣扎,以求摆脱传统的想法与说法。”“经典学派之前提,只适用于一种特例,而不适用于通常情形;经典学派所假定的情形,是各种可能的均衡之极限点,而且这种特例所含特性,恰不是实际经济社会所含有的。结果是,理论于事实不符,应用起来非常糟糕。”(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3页和第7页)这种两者相互独立而又很少有内部关联的理论体系也反映在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中,这就是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相互独立。随着70年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滞涨”问题,作为主流经济学的“新古典综合派”愈来愈难以解释普遍存在的现象,其作为主流经济学的地位受到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猛烈攻击。因此,在不断的再版过程中,萨缪尔森艺术性地吸收了论敌的观点,包纳于其理论体系中,使他的教科书内容更加宏大,体系更加庞杂。并且他也注意到了在过去数十年中,经济学家们已经对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分割提出的疑问。从第十四版起,他把微观经济学放到了宏观经济学的前面,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折射出了他相信宏观经济学必须以微观经济学为基础、宏观经济的变化必须以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为基础来加以说明,并着力弥合二者鸿沟的信念。

作为萨缪尔森的学生,斯蒂格利兹是一个坚定的凯恩斯主义者,但他又不像他的老师那样在凯恩斯主义的理论泥潭中陷得如此之深。斯蒂格利兹与被视为新凯恩斯主义者的一些同道者,通过为其重建微观基础,挽救了风雨飘零的凯恩斯主义,确立了一个比较松散的研究纲领,着力于消除凯恩斯模型中过分重视需求、忽视供给一方的理论缺陷。他们面临的更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将工资和价格粘性理性化的总供给理论。理解斯蒂格利兹的学术背景对于掌握他的《经济学》是至关重要的。正因为他有着不同于萨缪尔森的学术理念,才导致了他的《经济学》与其宗师的相异其趣。作者从分析市场这个经济运行的主体入手,先分析完全市场假设条件下的经济运行,再进入不完全市场状况的各类经济现象,最后进入总量市场,研究宏观经济涉及的经济总量关系、货币与信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等问题,层层增加约束项,最后构造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个体系严格以微观经济学作为逻辑基础,使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浑然天成,弥合了二者长期分割的鸿沟,斯蒂格利兹《经济学》最大的特点也正在这里。作为一本教科书,本书无疑是成功的,不但包括了现代经济学家如何思考世界的原理,而且也包括了理解现代经济问题所需要的原理。当代经济学方方面面发展的最新成就都在本书中有所反映。

四 评价

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从初版到现在已过了半个世纪,在此期间一版再版,到目前为止已是第十六版,看来仍有继续再版的趋势,其学术生命力之顽强、社会影响之久远自不待言,单是其培养一代又一代的经济学人就足以令人景仰。可以说二战以来成长起来的经济学家绝大部分是手捧着萨缪尔森的《经济学》踏入经济学殿堂的,从而使经济学变成了一门显学,对社会经济政策的选择和运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论如何,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已成为风靡全球的标准西方经济学入门教科书,这是毋庸置疑的,其地位至少在目前无人能够撼动。而斯蒂格利兹的《经济学》从1993年出版以来,目前已经出了第二版,其在美国的地位如何,笔者不敢妄加评判,仅从作者在学界的地位和政界的职位,加之中文版出版之神速,评价之热烈,可以推断本书绝非等闲之作。通读两本书之后,笔者有如下感觉:

第一,经济学正在从贵族化走向贫民化。在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中,开篇之初就给出了阅读本书所使用的基本图表和工具,以及经济学初学者容易犯的错误,着实有点抽象和晦涩。可见在其出版之初,学院派的贵族化色彩较浓,似乎仅仅是象牙塔中的学者们谈资的对象。在其后的几版中作了不少努力,与现实拉近了许多,在将严密的经济学变成贫民生活中的经济学方面迈出了一大步,这也是半个世纪以来《经济学》自身发展变化的一个明显特征。特别是最近的几版中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缩减了文字说明和图形表现,用最小的代价来培养有知识的公民集体和新一代的经济学家。斯蒂格利兹的《经济学》,一开始就通过汽车发展史,将复杂的道理通俗化,将高深的经济学融入日常生活的琐事中来,令人感受到了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经济学。总之,无论是从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不断再版的过程中,还是从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到斯蒂格利兹的《经济学》,都清晰地显示了经济学从贵族化到贫民化的转变。

第二,从对经济理论本身的评述转向对现实世界的理解和把握。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明确地规定了自己所要完成的任务是:“对现代经济学原理和美国与世界经济的制度表述为明白易懂的、准确而有趣的概论。我们的主要目的是综合评述经济学。”(《经济学》序言,第2 页)这一方面是由于经济学在当时是一门十分沉闷的科学,传统的图解已经到了重新绘制的时候了,经济学自身的发展为其综合提供了内在的动力;另一方面是其它科学呈现出一个大综合的时代,为经济学的综合提供了外围的环境。在这种双重背景下,以萨缪尔森厚重的学术功底、出手不凡的文笔、独特的结构等完美结合的最终成果的《经济学》,一出版就成为畅销全球的教科书,是合情合理的。但是在他之前,毕竟有过马歇尔的煌煌巨著《经济学原理》,不管从什么角度看,他或多或少受到了马歇尔的影响。初期的几版就明显地表现出这种倾向。但在后期的版本中,开始转向对现实世界的说明,将其《经济学》重新定位于消除对经济学的无知的教科书。这种定位就决定了他必然把各种各样流行的或不流行的经济理论都纳入其体系中加以评述。

斯蒂格利兹正是感受到了以往的教科书在理解和把握现实方面的不足,才决定重写一本来加以弥补。“作为一个经济学入门课程的教师,我感到现有的教科书不能使人们理解现代经济学,即不能使人理解现代经济学如何考察世界以及不能使人们理解为了懂得当前的经济问题而必须具备的原理。当我们即将进入新世纪的时候,我们需要超过马歇尔和萨缪尔森的原理。”(《经济学》序,第17页)正是在这样的定位基础上,其《经济学》的主要任务就不言自明了。可以说他已经成功地完成了这一任务。其实,这种变化在萨缪尔森《经济学》的最近几版中也可以感觉到。

第三,从说教式到谈话式。萨缪尔森时代,凯恩斯经济学正值官方经济学之至尊,似乎为解决西方社会经济的残局煅造了一把利剑,所向披靡。因此他的教科书中带有明显的说教色彩,其踌躇满志的洋洋自得随处可见。他自视为20世纪晚期主流经济学的代言人,要使其经济学原理,“超越今日的新闻广播摘要而持久生存”(《经济学》序言, 第2页),为西方社会消弭各种经济病状,提供了多样化的政策组合选择束。“经济学按其核心是以经济为根据的科学。它首先指望解释环绕着我们的世界,然后帮助我们根据正确的经济学原理来设计经济政策,这些政策能提高国内外人民的生活水平。”(《经济学》序言,第5 页)在经历了70年代的漫长“滞胀”以后,西方经济学的各种经济理论和政策纷纷登台亮相。在这个理论多元化的世界中,经济学界目前尚无类似亚当·斯密、凯恩斯那样一言九鼎的至尊。因此,斯蒂格利兹的《经济学》一开始就没有雄踞天下的奢望。在他的《经济学》中,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不是枯燥而抽象的经济理论,而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始终摆在我们面前,使人感觉到深奥的经济学原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在他的整个描述过程中,作者好象面对着一个实实在在的经济实体,用谈话式的语言向我们娓娓道来,那种先知先觉的说教遁然全无。

斯蒂格利兹的《经济学》能否代替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成为经济学教科书发展史上的第四个里程碑,这既不取决于笔者的善良愿望,也不取决于出版界的人为炒作,而是取决于其能否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双重检验。

标签:;  ;  ;  ;  ;  ;  ;  ;  

从贵族到贫民窟--萨缪尔森经济学与斯蒂格利兹经济学的比较研究_萨缪尔森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