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字典》简帛例证释读之误及相关问题论文

文献学

《汉语大字典 》简帛例证释读之误及相关问题 *

张显成,刘 婕

(西南大学 汉语言文献研究所,重庆 400715)

摘 要 :《汉语大字典》是当今规模最大的高水平字典,具有广泛的影响。出土简帛文献是任何大型语文辞书编纂都应充分利用的材料。经全面统计,《汉语大字典》第二版中的全部简帛例证共432条,通过逐一查核,发现有162条例证存在释读问题,占简帛例证总条目的37.5%。这些释读错误可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例证文字隶定误,计141条;二是例证文字释义误,计4条;三是例证文字断句误,计10条;四是例证文字脱文误,计9条。除此以外,还存在其他相关问题,一是第二版不但未对第一版简帛例证的释读错误予以改正,而且还产生了新的释读错误;二是其《主要引用书目表》未能正确反映所引简帛文献的情况;三是对简帛文献的利用很不够。

关键词 :《汉语大字典》;简帛例证;释读错误

赵振铎先生在《字典论》中说道:“(辞书)举例和释义有密切的联系,它是佐证释义的重要手段。曾经有个外国学者形象地比喻说:一部没有例句的词典只是一具骷髅。”[1]故辞书的文献例证极为重要。《汉语大字典》(以下简称《大字典》)中的“引证包括书证和例证”[2]18,“书证主要是引自旧字书、韵书、各家注疏以及可信的考证;例证主要是古今文籍中的语句”[3]43。例证在辞书中不但可以佐证义项的释义,而且也是评价辞书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

《大字典》由著名学者徐中舒主编,经川、鄂两省编写人员多年的努力,于1986年出版第一卷[4],至1990年出齐八卷[5];首版之后,又经20年,于2010年出版了修订版,即第二版[2]。该字典前后有300多位专家参与编纂,曾获得国家图书奖、国家辞书奖、中国图书奖等,在学界具有十分广泛的影响。这部“古今兼收、源流并重”的大型汉语字典,在例证的选择上,不但引用大量传世文献材料,而且还引用了不少没有经过后人更改的包括简帛在内的出土文献,这种利用出土新材料的做法值得充分肯定。而例证的正确释读则是字典编纂引用出土文献作为例证的基础工作,《大字典·第二版修订说明》说道,其修订内容是“对《大字典》硬伤性、体例性错误进行纠正,力所能及地做提高性修改”;“删改、更换不恰当的用例……修改或增补音项、义项、例证”[2]12-14

然而,2010年出版的第二版(修订版)中,其简帛例证释读错误仍然不少,甚至还产生了新的释读错误。我们对《大字典》第二版中的全部简帛例证进行了统计,共得432条,通过逐一查核,发现有162条例证存在释读问题,占简帛例证总条目的37.5%,应该说,这一比例是很大的,也是原来我们没有想到的。这些问题可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例证文字隶定误,凡141条;二是例证文字释义误,凡4条;三是例证文字断句误,凡10条;四是例证文字脱文误,凡9条[注] 这些例证中还不乏既有释义误又有断句误者。 。下面,以其第二版《附录·主要引用书目表》[2]5243-5350中所标注的10种简帛文献为据(以下径称“《主要引用书目表》”),来分别论述这些问题,然后接着讨论其他相关问题[注] 以下每一类下的每一条的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大字典》第二版的原文及其出处,包括:原文所在的卷数、部首及页码,分别用“/”隔开,并置于括号内;括号之后,依次列出条目名、义项序码(若无则缺如)、义项以及简帛例证。为行文简洁,若简帛例证前后还有其他文献例证,径略之,所略内容不用省略号。二是提行阐述其有关错误,文首以“按”表示。在举《大字典》第二版的原文时,对需要说明的文字下加着重号。若无专门说明,下文的“《大字典》”径指“《大字典》第二版”。另,为便于反映《大字典》原貌,以下所引《大字典》文字悉依其原文,即释义为简体,而古文献例证为繁体。为便于说明问题,有关行文的个别文字用繁体。 。

一 、例证文字隶定误

所谓例证文字隶定误,指《大字典》简帛例证中的字形隶定错误。《大字典·凡例》第24条说道,其“引文忠实于原书”[2]19。但其例证中却存在很多文字隶定错误,此类错误多达141条[注] 该类例证中,有5条例证存在不止一处文字隶定错误。 ,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 )字形隶定误

字形隶定误,指《大字典》所引简帛例证中的文字,本为甲字,却隶定为乙字。此类错误有52条。以下仅举两例:

由图3可见,随着氢气露点增加,二氧化钼颗粒棱角逐渐明显,氢气露点为+20 ℃时晶体层片状效果更清晰,部分大颗粒表面有凹坑并有微小颗粒附在其表面上,符合气相迁移模型[6],也侧面佐证了一段还原气氛中水分可以有效地促进三氧化钼的迁移效果。

(卷1/大部/P570)夷:古代道家的哲学概念。《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甲本·德經》作“視之而弗見,名之曰微。聽之有 弗聞,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

中华民族从来就不缺乏担当精神、牺牲精神。所有这些“挖战壕,埋葬死者,运送伤员,制造和运输弹药,修理坦克飞机和被炸毁的机场”的华工们,让“欧洲人腾出人力去对抗以德国为首的侵略者”。而这些为一战结束作出了贡献的中国劳工,却一直被忽视,他们的功绩淹没在历史深处。为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而作出牺牲的中国劳工,为中国成为战胜国作出了贡献,客观上改变了中国自晚清以来在国际事务中被边缘化的状况,扩大了中国在世界事务中的话语权。中国成为第一个国际组织“国联”的创始成员国,并以战胜国收回了德国等在中国取得的一些权益,包括工厂等,废除了一些对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得到了一些特殊赔偿。

按:据《主要引用书目表》,此例证出自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的《马王堆汉墓帛书(壹)·老子甲本·道经》[6]第115-116行[注] 顺便指出,《大字典》该例证出处错误。经查核,该例证出自《马王堆汉墓帛书(壹)·老子甲本·道经》,而不是《大字典》所标注的《德经》,例证所标注的出处与其引文不合。除此条以外,《大字典》中的简帛例证还有不少出处错误。 。初读上引例证即可发现,其“聽之有弗聞”与上文的“視之而弗見”和下文的“捪之而弗得”句式不统一,“聽之有弗聞”用“有”,然而其上文和下文却用“而”,故仅从此点看也会觉得有问题。经查图版,《大字典》释作“有”的字形为“”,显然当隶定为“而”。该帛书中“有”字的字形为“”(第127行),显然与“(而)”大相径庭。又,查《马王堆汉墓帛书(壹)》释文,其释“”作“而”[6]11,之后学界亦均如此释读。故《大字典》释读错误。上引例证正确释文当为:“視之而弗見,名之曰微。聽之而弗聞,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

(卷6/車部/P3768)輕:(一)③灵巧,轻便。《銀雀山漢墓竹簡·孫臏兵法·十陣》:“從没 有數,令之为屬枇,必輕必利。”

按:据《主要引用书目表》,此例证出自文物出版社1975年版的银雀山汉墓竹简《孙膑兵法·十阵》[7]第1548简。经查图版,“没”字误。此字原简字形为“”,虽然有些模糊,但该字的左边为“亻”是很清楚的,而不是“氵”,故该字当隶定为“伇”。“伇”属“役”之异体。《说文·殳部》:“役,戍边也。从殳从彳。伇,古文役从人。”查银雀山汉墓竹简《孙膑兵法》释文,释此字作“役”[7]85。故《大字典》释读错误。上引例证正确释文当为:“從伇(役)有數,令之为屬枇,必輕必利。”

研究结果显示:护士护理的VTE例数与其VTE预防知信行总分呈正相关,与吴倩等[15]研究结果一致。一定的护理经验有利于护士对知识理解度加深,帮助护士将理论合理转化为实践,提高病人VTE预防护理效果。本研究中,外科护士年龄、职称、最高学历、工作年限、知识获取途径等均对VTE预防知信行影响较小,可能与培训不到位,护士整体知识掌握不全面有关。今后可尝试现场教学,相关科室可分批选派护士参加床边教学或个案查房,提高学习效果。

(二 )误隶为现代通用规范字形

(卷3/木部/P1254)枚:⑥长度单位,即一分。《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遣策》:“徑尺六寸一枚 。”

然而,《大字典》所引简帛例证中,却多有将原文献的文字径直隶定作现代通用的规范字形者。如:“臺”径隶作“台”,“於”径隶作“于”,“執”径隶作“执”,“無”径隶作“无”,“僕”径隶作“仆”,“從”径隶作“从”,“灋”径隶作“法”,“辠”径隶作“罪”,“眀”径隶作“明”,“脣”径隶作“唇”等,这不仅不妥,而且实际上属文字隶定错误。此类错误有92条,以下仅举两例:

为保证样品检测结果的准确度,需要对水质分析结果主要阴、阳离子平衡进行核算,当其当量浓度差值比在5%以内时[10],则认为离子平衡,检测结果有效,否则重新测定。

(卷1/人部/P138)仁:通“仞(rèn)”。量词。《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甲本·德經》:“九成之台 ,作于 羸土。百仁之高,台(始)于 足下。”

按:上引例证释读有三处(二字)错误。据《主要引用书目表》,此例证出自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的《马王堆汉墓帛书(壹)·老子甲本·德经》[6]第57行。经查图版,《大字典》释作“九成之台”的“台”字形为“”,故当隶为“臺”。同为上引例证“高”后的“台”的字形为“”,显然此二字不是同一个字。“臺”的意思是“用土筑成的四方形的高而平的建筑”,“九成之台”即“九重高的台”。上引《大字典》例证释作“于”的字形为“”,显然当隶定作“於”。又,查《马王堆汉墓帛书(壹)》的释文,上述的“”也隶作“臺”、“”也隶作“於”[6]5;之后学界亦均如此释读。故《大字典》释读错误。同时,需要指出的是,“羸”通“蔂”;且“台(始)于足下”的“下”原帛已残,是补出的文字,当依《〈汉语大字典〉编写细则·标点符号·方括号》中的第4条“引文脱字和讹误用方括号”[3]60,即“下”字加符号“〔 〕”表示。因此,上引例证正确释文当为:“九成之臺,作於羸(蔂)土。百仁(仞)之高,台(始)於足〔下〕。”

(卷3/攴部/P1567)敝:通“蔽”。2.欺瞒。《馬王堆漢墓帛書·經法·六分》:“臣肅敬,不敢敝其 主。”

2.2.1 基质种类的筛选 通过前期穿心莲内酯的不同乳化剂、助乳化剂及油相的溶解度试验[8],初步筛选出基质种类配伍组合,并按“2.1”项下方法制备穿心莲内酯自微乳,以外观、滴入水相中颜色为评价指标,进一步筛选基质结果,结果见表1。

按:据《主要引用书目表》,此例证出自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的《马王堆汉墓帛书(壹)·老子甲本·道经》[6]第134行。经查图版(图2),《大字典》例证的“自古及今”释读有误。“古”“今”二字的释读顺序与原图版不合,原图版清晰可见,当为“自今及古”。又,查《马王堆汉墓帛书(壹)》释文,其释文亦为“自今及古”[6]12,之后学界亦均如此释读。故《大字典》释读错误。上引例证正确释文当为:“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順眾(父)。”

按:据《主要引用书目表》,此例证出自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的《马王堆汉墓帛书(壹)·经法·六分》[6]第29行下。经查图版,《大字典》释作“其”的字形,图版为“”,故该字当隶定作“亓”。《集韵·之韵》:“其,古作‘亓’。”“亓”与“其”在简牍帛书中常见,属异体字。《大字典》中的简帛例证径直将“亓”字隶定成现代通用规范字形“其”,没有忠实于原文献,故《大字典》释读错误[注] 需要指出的是,该例证隶定错误产生的原因可能是:《马王堆汉墓帛书(壹)》第49页,释“”作“其”,《大字典》未能查核原图版,仅抄录《马王堆汉墓帛书(壹)》的释文,故隶定错误。又查《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第134页,释“”作“亓”,为是。 。上引例证正确释文当为:“臣肅敬,不敢敝(蔽)亓(其)主。”

(三 )字序隶定误

字序隶定误,指《大字典》所引简帛例证中的文字,本为“甲乙”,却隶定为“乙甲”。此类错误有2条。如下:

检查考核多了,而且检查本身就是走形式,那么到了基层,就容易以形式应付检查。一位干部坦言,如今在乡镇,扶贫攻坚、清洁卫生、基层组织建设、计划生育、维护稳定、文化宣传……三天一小检,十天一大检,各类检查层出不穷,各类检查都重要,各类检查都要汇报,各类检查都要看材料。

(卷8/頁部/P4642)頃:(二)①量词。《睡虎地秦墓竹簡·秦律十八種·田律》:“稼已生後而雨,亦輒言雨多少 所利頃數。”

部分学生认为高中化学是西方的舶来品,看似与传统文化没有关联。具体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寻找两者的契合点,实现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元素的目的,本文中展开详细描述。

按:据《主要引用书目表》,此例证出自文物出版社1978年版的《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十八种·田律》[8]第1-2简。经查图版(图1),《大字典》例证中的“雨多少”实为“雨少多”,图版中“雨”后一字虽有残损,但后两字释为“少多”是没有问题的。《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十八种》第132简中的“多”字形为“”,与该简中的“”字形是一致的。再者,1976年《文物》第7期刊布的《云梦秦简释文(二)》中,也隶作“少多”。又,查《睡虎地秦墓竹简》释文,其释文也作“少多”[8]24,之后学界亦均如此释读。简文的“少多”,其意义相当于后世的“多少”。故《大字典》释读错误。上引例证正确释文当为:“稼已生後而雨,亦輒言雨少多所利頃數。”

图 1

(卷1/人部/P157):同“父”。《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甲本·道經》:“自古 及今 ,其名不去,以順眾。”

If we pickfrom the estimatesthere will beKpairs of frequency parameter estimateswhich is given bySubstitute each frequency parameter pair into Eq.(36)and calculate the function valueIf for is the largest,then is the correct matching.

图 2

二 、例证文字释义误

按:据《主要引用书目表》,此例证出自文物出版社1978年版的《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问答》[8]第92简。经查图版(图3),此简一共13字,“室”字之下有重文号,而例证却仅释了11字,脱了“生”和“人”两个字,即“畜”字后脱“生”,“室”字前脱“人”。又,查《睡虎地秦墓竹简》释文,为“小畜生入人室”[8]190,之后学界亦均如此释读。故《大字典》脱文致误。上引例证正确释文当为:“小畜生入人室,室人以投(殳)梃伐殺之。”

误隶为现代通用规范字形,指《大字典》所引简帛例证中的文字没有忠实于原简帛文字,直接隶定为了现代通用的规范字形。严格地说,这也是字形隶定误,因为这类问题比较突出,且具有共性,故我们单独列为一条来阐述。新中国成立以来(即50年代中期),政府制定了文字改革方针,现在我们所通用的规范字形,是以国家正式公布的《简化字总表》、《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和《现代汉语通用字表》等为依据的。《大字典》所引简帛例证是先秦两汉文献,自然不能用现代通用规范字形来隶定之。再者,《大字典·凡例》第23-24条说:《大字典》“引用五四运动以后的现代例证用简化字,其余用繁体字”;“引文忠实于原书,对其中的异体字不作规范,原文照录,只对错讹字进行校正或说明”[2]18-19。《〈汉语大字典〉编写细则·写稿要求》中的第2条也说:《大字典》的“古代引证(五四以前)及音切用字按所引书原文照录,即使有简化字版本,也一律改用繁体”[3]55。以上都说明,无论是从正确用字的角度还是从《大字典》自己制定的条例角度来看,《大字典》引用古文献是不应该用现代规范字形的。

按:据《主要引用书目表》,没有找到上引例证出处,经查湖南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9]和《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10]第陆册,可知该例证为“马王堆一号汉墓遣策”的第205号简的文字。原简释文为:“ 畫平般,俓尺六寸,一枚。”简文的“ ”读为“漆”,“般”读为“盤”,“俓”读为“徑”,简文意为:“漆画平盘直径一尺六寸,一个。”“枚”是自然单位量词,相当于“个”。又,通查马王堆汉墓遣策的全部“枚”字,均无“长度单位,即一分”的用法,都是“自然单位量词‘个’”义。而《大字典》将简帛例证中的“枚”解释为“长度单位,即一分”,故《大字典》释义错误。并且还有必要指出的是,《大字典》将原简文“ 畫平般,俓尺六寸,一枚”,断章取义为“徑尺六寸一枚”,亦颇为错误。

根据研究人员长期以来针对地铁运行过程中噪声的测试和分析,可得出地铁车辆运行中主要噪声源有:1)轮轨接触引起的噪声,滚动噪声、刺耳尖利的摩擦噪声和通过曲线时的蠕滑噪声;2)牵引电动机产生的电动机械噪声;3)非动力系统噪声;4)地铁高架桥梁结构振动辐射噪声.而对车内环境影响最大的一直以来都是轮轨噪声,因此这对利用对抗声相消原理的主动消声技术而言[7-8],噪声成分相对单一且可预测,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研究难度.

(卷6/車部/P3785):同“槅”。车轭。《睡虎地秦墓竹簡·秦律·司空》:“及載縣鐘虞〔虡〕用,皆不勝任而折。”[注] 此例证出处称谓中的“秦律”当改为“秦律十八种”,该类“出处称谓的篇名不统一”的问题在《大字典》中较常见,将另有专文论述,此不赘述。又,《大字典》此例证中的“〔 〕”表示改正错讹字,即括号前的字是错讹字,括号内的字是正确字。但是,其简帛例证中的“〔 〕”却常有混用现象,有时又表示异体或通假关系。通查《大字典》简帛例证的符号的使用,发现其混用现象还比较严重,同一个符号常表示不止一个意义,同一意义有时又用不同的符号来表示。

按:《大字典》将例证中的“”解释为“槅”,即车轭,这是错误的。例证中,“縣”即“懸”。虡,《说文·虍部》:“虡,钟鼓之柎也。”即古代悬挂钟、磬的架子两旁的柱子,此指悬挂钟的木架。《大字典》将“”释为“槅”,而“槅”指车轭,亦即驾车时放在牲口颈上的曲木[注] 《说文·木部》:“槅,大车枙也。从木鬲声。”《释名·释车》:“槅,枙也,所以扼牛颈也。”《晋书·潘岳传》:“发槅写鞍,皆有所憩。” ,这样,则“載縣鐘虡用槅”的意思就成了“承载悬挂钟的木架上使用的车轭”,显然不辞。故仅从此点也可知《大字典》例证有误。

据《主要引用书目表》,此例证出自文物出版社1978年版的《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十八种·司空》[8]第125简。上引例证的“”当读作“膈”。膈,即钟架上的横木[注] 《史记·礼书》:“縣一钟尚拊膈。”司马贞索隐:“膈,縣钟磬格也。不击钟而拊膈,盖不取其声,从质也。” 。“載縣鐘虞〔虡〕用,皆不勝任而折”的意思是:“承载悬挂钟的木架上使用的横木,都因不堪受力而折断了。”经查,《睡虎地秦墓竹简》的释文也将“”读作“膈”[8]80。故上引简文的“”当解读为“膈”,指“钟架上的横木”。所以《大字典》释义错误。

还需要指出的是,《大字典》例证的断句是错误的,上引例证所在上下文是:“縣、都官用貞(楨)、栽为傰(棚)牏,及載縣(懸)鐘虞〔虡〕用(膈),皆不勝任而折;及大車轅不勝任,折軲上,皆为用而出之。”意思是:“县、都官用木棍、木板编成的筑墻用的模板,和承载悬挂钟的木架上使用的横木,都因不堪受力而折断了;以及大车的木辕不堪受力,在轱的上面折断了,都要上报损耗而加以注销。”所以,《大字典》从“及”字起引简文是不当的(“及”是连词,相当于今天的“和”)。例证正确的引文可有两种,一种是如上文全部引;一种是从“載”引至“而折”,即:“載縣(懸)鐘虞〔虡〕用(膈),皆不勝任而折。”后者为佳。

三 、例证文字断句误

所谓例证文字断句误,指《大字典》中的简帛例证,句子点破而改变了原意。《〈汉语大字典〉编写细则·引证》[3]43-44的第8条说道,其“例句既要简短,又要保持原句的完整性”;“若原文较长,其中对于释义没有直接关系的部分可以省略。但不能片面求短,以致文意不明。删节时注意保持原句的完整性,不能改变原意”。然而,通过梳理《大字典》中的简帛例证发现,有不少与其编写细则不相合,此类错误有10条。上文“二”第2条即属此类,以下再举两例:

(卷2/宀部/P1 003)宰:⑧通“滓”。渣滓。《武威漢代醫簡》:“付子廿果 ,皆父豬肪三斤 ,煎之五沸,浚去宰,有病者取 。”

按:据《主要引用书目表》,此例证出自文物出版社1975年版的银雀山汉墓竹简《孙膑兵法·势备》[7]第352-353简。经查图版,例证中“猛”和“敢”字错误。《大字典》释作“猛”的字形为“”,此字显然当释作《说文·工部》的“从工丂声”的“巧”,而不是“猛”字,属误释。又,查银雀山汉墓竹简《孙膑兵法》释文,也释“”作“巧”[7]64;之后学界亦均如此释读。因此,“”当隶定为“巧”。

按:据《主要引用书目表》,此例证出自文物出版社1975年版的《武威汉代医简》[11]第17简,初读例证就会发现,“付子廿果”之后接“皆……”,不畅。“皆”是“都、俱”之义,表示统括,显然“皆”之前当不仅有“付子”(即“附子”)一物。又,“皆父豬肪三斤”和“有病者取”都使人无法明其意。

(卷2/口部/P766)因:通“姻”。《馬王堆漢墓帛書·戰國縱橫家書·虞卿謂春申君》:“公孫央(鞅) 功臣也,襄子新 因也,皆不免,封近故也。”

“父”即“口父”。“父”后原简脱“且”(即“咀”)。口父咀,指碎细药物[注] “父且”后世作“口父咀”,属中医学专门用语,本指用牙齿咬碎药物,后泛指碎药。 。“宰”,此同“滓”,指药渣。《大字典》例证除此脱文“且”未补外,三处断句错误分别是:一是《大字典》例证文字从“付子廿果”起始,错误,导致与下一字“皆”语义搭配不合。二是 “皆父豬肪三斤”连读为一句,错误,当在“豬”前点断。三是《大字典》在“有病者取”的“取”字煞尾,错误,因为“取”后的宾语(位于第18简)被“丢掉”了,导致文意未尽,此错误是《大字典》例证仅引第17简而造成的。《大字典》该例证的正确释文当如上引,即简文的第17简和第18简的文字当一并引用,并补出脱文,注明通假异体关系。

(卷3/水部/P1848)漡:(二)烫伤。《武威漢代醫簡》:“以膏 傅(敷)之,治漡火涷 。”

按:据《主要引用书目表》,此例证出自文物出版社1975年版的《武威汉代医简》[11]第87简乙(即背面)。经查图版,此简文写于一方木牍,分两行书写,简文如下:“治狗齧人創恿(痛)方:煩(燔)狼毒,冶以傅之;創乾者,和以膏,傅(敷)之。治漡、火、涷(凍)方[注] 原整理者释文未能释出“涷”通“凍”,此从袁仁智说。参见:袁仁智《武威汉代医简校注拾遗》,《中医研究》2011年第6期。“治漡、火、涷(凍)方”,意即治疗治烫伤、火伤、冻伤之方。 :煩(燔)瓜[注] 原整理者释文未能释出此字而作“□”,此从袁仁智、肖卫琼说,释“瓜”字。参见:袁仁智,肖卫琼《武威汉代医简87校注拾遗》,《中医文献杂志》2012年第6期。 羅,冶以傅之。良甚。”第一行末字是“和”。

据上引简文可知,此木牍文字为两个医方,第一个是:“治狗齧人創恿(痛)方……傅(敷)之”第二个是:“治漡、火、涷(凍)方……良甚。”第一行末字“和”属第一个医方,文意未完,此字当与下一行“以膏”连读,即“和以膏”。《大字典》例证中的“以膏傅(敷)之”一句,是第一个医方的文字;“治漡火涷”一句,属下一个医方的文字。《大字典》直接在“和”字后点断,误将两个医方内容连读,造成文意不明。查《武威汉代医简》的释文[11]16,也是释上引简文为两个医方,之后学界亦均如此释读。故《大字典》断句错误。上引例证正确释文当为:“治漡、火、涷(凍)方:煩(燔)瓜羅,冶以傅之。良甚。”

四 、例证文字脱文误

所谓文字脱文误,指《大字典》简帛例证的释文有脱文错误。《大字典·凡例》第24条说道,其“引文忠实于原书”[2]19。然而,通过梳理《大字典》中的简帛例证发现,其中却存在不少脱文错误。此类错误有9条。以下仅举两例:

(卷1/人部/P153)伐:①砍杀;击刺。《睡虎地秦墓竹簡·法律問答》:“小畜入室 ,室人以投(殳)梃伐殺之。”

所谓例证文字释义误,指《大字典》对简帛例证中的字义解读是错误的,导致误作为某字下或某义项下的例证。《〈汉语大字典〉编写细则·引证》的第3-4条说道,《大字典》的“例证要明晰,要与释文切合”;“注意选用能显示字义的例句”[3]43。然而,通过梳理《大字典》中的简帛例证发现,却有不少与其编写细则不相合。此类错误有4条。以下仅举两例:

图 3

(卷7/辵部/P4134)適:(四)通“謫(讁)。”4.过失,毛病。《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乙本·道經》:“善行無 達迹,善言者無瑕適。”

按:据《主要引用书目表》,此例证出自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的《马王堆汉墓帛书(壹)·老子乙本·道经》[6]第241行下。初读例证,即会觉得此两句的句式应该是相同的,后一句作“善言者”,前一句就当为“善行者”,《大字典》应该是“善行”之后脱了“者“字。经查图版,果然“善行”后有一字“”,虽略有残损,但释作“者”是没问题的。对比该例证后一句的“者”字的字形“”,即更明了。又,查《马王堆汉墓帛书(壹)》释文,此处也释为“善行者”[6]97;之后学界亦均如此释读。故《大字典》属脱文错误。这里还需要顺便指出,该例证中的两个“無”隶定错误。经查图版,此两个字原简字形分别为“”“”,故均应隶为“无”[注] 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的《马王堆汉墓帛书(壹)》第97页,其释文也释作“无”。 。上引例证正确释文当为:“善行者无(無)達跡,善言者无(無)瑕適(謫)。”

五 、其他相关问题

以上我们分四大类,指出了《大字典》第二版简帛例证中的释读错误,下面再谈谈其他相关问题。

(一 )第二版未对第一版简帛例证的释读错误予以改正 ,甚至还产生了新的释读错误

“为了使《大字典》不断完善更新,更好地服务社会和广大读者”[2]12,第二版的修订工作与1999年正式启动,历经10年,2010年4月第二版正式出版。如上文所说,《第二版修订说明》中说道:“对《大字典》硬伤性、体例性错误进行纠正,力所能及地做提高性修改。”[2]13但是,我们对比了两版中全部的简帛例证,较之第一版,第二版中简帛例证释读的所有“硬伤性错误”不仅没有得到改正,甚至还产生了新的释读错误。下面先举简帛例证的释读错误未改正的例子,再举还产生了新的释读错误的例子:

(卷8/金部/P4519)鋌:(一)⑥通“莖”。箭头装入箭杆的部分。《銀雀山漢墓竹簡·孫臏兵法·勢備》:“劍无首鋌,唯(虽)猛 士不敢 進□□。”張震澤校理:“鋌,通莖。……即劍柄中連劍身部分,外夾以木,約之以絲,即成劍柄。”

什寒村是琼中县奔格内乡村旅游品牌下的示范村,旅游开发和品牌推广主要依靠琼中县政府,未形成自己独立营销宣传的品牌。琼中县乡村旅游项目在不断推进,将会使政府对什寒村的聚焦变弱,那么什寒村能否独立进行持续的品牌维护和推介是决定什寒村可持续开发的重要一环,并且,琼中县内其他村落的开发也是琼中县政府主导进行的,如何突出自身特色,避免同质化竞争,也是什寒村将面对的挑战。

《大字典》释作“敢”的字形为“”,当隶定为“能”。查银雀山汉墓竹简《孙膑兵法》释文,也释“”作“能”[7]64;之后学界亦均如此释。又,查该文献中“敢”字字形为“”(第352简),“”与“”字形迥异,绝非同一个字,故《大字典》释读错误。综上所述,上引例证正确释文当为:“劍无首鋌,唯(雖)巧士不能進□□。”

《大字典》第二版引用该例证与第一版(第4 197页)完全相同,未予改正。

经查图版,该例证有三处断句错误,另外还有一处当补而未补的脱文错误,故致使例证无法卒读。第17简与第18简是内容紧密相连的一个完整的医方:“治百病膏藥方:蜀椒一升,付(附)子廿果(颗),皆父(口父)〔且(咀)〕。豬肪三斤,煎之,五沸,浚去宰(滓)。有病者取大如羊矢,溫酒飲之,日三、四。”第17简的末字是“取”,“取”后的文字属第18简。

按:据《主要引用书目表》,此例证出自文物出版社1976年版的简体字排印本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虞卿谓春申君》[12]第249-250行。初读例证,“新因”一词有误。经查图版,“新”原帛作“”,字形右边为“見”而不是“斤”。《说文·见部》:“親,从見亲声。”“因”通“姻”。“親因”即由婚姻关系结成的亲属。又,查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释文为“亲因(姻)”[12]102,由于该帛书属简体字排印,故繁体显然是“親因(姻)”。学界亦释此二字为“親因(姻)”。《〈汉语大字典〉编写细则·写稿要求》中的第2条说道:《大字典》的“古代引证(五四以前)及音切用字按所引书原文照录,即使有简化字版本,也一律改用繁体”[3]55。因此,该释文当为“親因(姻)”。故《大字典》释读错误。上引例证正确释文当为:“公孫央(鞅) 功臣也,襄子 親因(姻)也,皆不免,封近故也。”

《大字典》第二版引用该例证与第一版(第711页)完全相同,未予改正。更有甚者,《大字典》第一版中的例证释读正确,而该例证在第二版(修订版)中反倒释读错误。例如:

(卷4/气部/P2154)气:(二)乞求;给予。后作“乞”。《馬王堆漢墓帛書·十六經·果童》:“營行氣 食,周流四國,以視貧賤之極。”

按:据《主要引用书目表》,此例证出自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的《马王堆汉墓帛书(壹)·十六经·果童》[6]第99行上。经查图版,《大字典》释作“氣”的字形,原图版为“”,故当隶定为“气”。学界亦如此释读,如《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第肆册即释“气”[10]158。查核《大字典》第一版(第2010页)该例证的释文,“”隶定为“气”,正確。第一版字形隶定不误,但第二版却误,实属不该。

第二版错误产生的原因可能是未查核原图版而误以为第一版的“气”是与“氣”对应的简体而未将其繁化者,根据《编写细则·写稿要求》,“即使有简化字版本,也一律改用繁体”,故而误将“气”繁化为“氣”。

(二 )《主要引用书目表 》未能正确反映所引简帛文献的情况

经统计,《大字典》附录的《主要引用书目表》[2]5243-5350共有引用书2965种,参考书692种。其中,引用的简帛文献10种,分别为:文物出版社1975年出版的《孙膑兵法》;文物出版社1976年出版的《孙子兵法》;文物出版社1976年出版的《老子》;文物出版社1978年出版的《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76年出版的《战国纵横家书》;文物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五十二病方》;文物出版社1978年出版的《春秋事语》;文物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马王堆汉墓帛书(壹)》;文物出版社1975年出版的《武威汉代医简》;1914年罗振玉、王国维的《流沙坠简补遗考释附录》罗氏宸翰楼影印。以上简帛文献,引用例证最少的是《五十二病方》,共引3条,分别见于:卷5禾部的“穜”的“(三)②”(第2818页);卷7足部的“踐”的“”(第3959页);卷8金部的“鍑”(第4557页)。

赵大刚接话说:“如果是地下的人体器官盗偷团伙所为,他们为什么还帮死者把伤口缝起来?还把尸体以寄存的方式放在本市人流量最大的火车站?他们岂不是多事?”

但是,在《大字典》所引简帛例证中,有些简牍文献多次引用为其例证,却没有将所引简牍文献标注在《主要引用书目表》,特别是如下两种:

文物出版社1964年出版的《武威汉简》[13],引用达7条,分别见于:卷2王部的“”(第1215页);卷5田部的“”的“(二)”(第2705页);卷6羊部的“”(第3370页);卷6酉部的“”(第3820页);卷6酉部的“”(第3824页);卷7門部的“閙”(第4369页);卷8金部的“釶”的“(二)”(第4492页)。

中华书局1980年出版的《居延汉简甲乙编》,凡引用3条,分别见于:卷1凵部的“”(第339页);卷7辵部的“”(第4075页);卷8金部的“鑡”(第4598页)。

以上两种自然当在《主要引用书目表》中标注出来。

广西各级政府严格贯彻落实中央有关“三农”的决策部署,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在财政收支矛盾较为突出的情况下,仅农林水支出科目,从2010年260亿元增加到2017年645亿元,增加了1.5倍。但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对财政支农资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广西财政在加大投入力度的同时,要优化其结构,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引导更多社会资金注入乡村振兴,以确保资金供给与乡村振兴任务相适应。

(三 )《大字典 》对简帛文献利用很不够

20世纪以来,简帛文献大量出土,据我们粗略统计,出土简牍帛书的数量总共达24万枚(件)左右,总字数达700万左右[14]。并且,简帛材料还必将继续不断地出土问世。如此多的出土简帛,对辞书编纂意义重大。然而,《大字典》对简帛文献的重视很不够,特别是第二版(即修订版),在这方面做得尤为不好。我们将《大字典》第二版和第一版的《主要引用书目表》进行对比,发现第二版的《主要引用书目表》没有新增任何简帛文献,其例证也未增加任何简帛文献内容。从《大字典》第一版出齐(1990年)到第二版出版以前(即2010年以前)二十年间,是简帛发现的极重要时期,新发现简帛的数量已是第一版出版时的数十倍,但遗憾的是,第二版的例证却未新增任何简帛材料。例如以下均是第二版出版以前两年(2008年)就已刊布而该版的例证却完全没有利用的简帛(此处仅列举比较大宗者,括号内是刊布时间):

楚简:楚帛书(1985)、信阳楚简(1986)、曾侯乙墓竹简(1989)、包山楚简(1991)、江陵望山楚简(1995)、九店楚简(1995)、郭店楚简(1998)、葛陵楚简(2003)、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2001—2008)。

甲状腺球蛋白(thyroglobulin,Tg):是甲状腺产生的特异性蛋白,常用于甲状腺癌全切术后监测[5]。

秦简:云梦龙岗秦简(1997)、周家台秦简(2001)、里耶秦简(2007)。

两汉简:定县汉简(1981)、居延新简(1988)、敦煌汉简(1991)、尹湾汉简(1997)、张家山汉简(2001)、额济纳汉简(2005)。

三国简:孙吴纪年简牍(1999—2008)。

综上所述,《大字典》第二版的例证在利用出土简帛文献方面做得还很不够,存在诸多问题乃至错误。希望在今后的修订中,能高度重视简帛文献,充分利用这批宝贵的出土文献材料,以提高这部大型字典的质量。

参考文献 :

[1] 赵振铎.字典论[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7.

[2]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M].武汉:崇文书局(原湖北辞书出版社),2010.

[3] 《汉语大字典》编纂处.《汉语大字典》编写细则[M].内部油印本,1982.

[4]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第1卷[M].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1986.

[5]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M].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1990.

[6] 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马王堆汉墓帛书:第1册[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

[7] 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孙膑兵法(银雀山汉墓竹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5.

[8] 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

[9] 湖南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3.

[10] 裘锡圭.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M].上海:中华书局,2014.

[11] 甘肃省博物馆,武威县文化馆.武威汉代医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5.

[12] 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战国纵横家书(马王堆汉墓帛书)[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6.

[13] 甘肃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武威汉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64.

[14] 张显成.论简帛的汉字史研究价值[M]//张显成.简帛文献论丛.成都:巴蜀书社,2008:246-270.

Interpretation Errors of Bamboo and Silk Script Illustrations in Hanyu Da Zidian and the Related Issues

ZHANG Xiancheng,LIU Jie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China )

Abstract :Hanyu Da Zidian (the Great Chinese Dictionary ) is the largest high ̄level dictionary at present,which has a wide range of influence.Unearthed bamboo and silk scripts are materials that should be fully utilized in compiling any large ̄scale Chinese dictionaries.According to the comprehensive statistics,there are 432 entries of silk and bamboo script illustrations in the second edition of Hanyu Da Zidian .Through checking,we find that there are 162 entries with interpretation problems,accounting for 37.5% of the total entries.These interpretation errors include 141 scribe errors,4 paraphrases errors,10 segmentation errors and 9 missing word errors in the examples of illustration.In addition,there are other related problems.The first is that the second edition does not correct the interpretation errors of the first edition,and even creates new errors;the second is that the list of main citations does not correctly reflect the situation of the cited bamboo and silk scripts;and the third is that the use of the bamboo and silk scripts is very inadequate.

Key words :Hanyu Da Zidian (the Great Chinese Dictionary );bamboo and silk script illustrations;interpretation errors

中图分类号 :H06

文章编号: 1007-4074(2019)02-0141-09

DOI :10.13438/j.cnki.jdxb.2019.02.016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攻关项目(12&ZD115);西南大学创新团队项目(SWU1509395)

作者简介 :张显成,男,博士,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收稿日期 :2018-03-29

(责任编辑 :粟世来 )

标签:;  ;  ;  ;  

《汉语大字典》简帛例证释读之误及相关问题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