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尔巴乔夫与苏联演变和解体

戈尔巴乔夫与苏联演变和解体

杨晋川[1]1994年在《戈尔巴乔夫与苏联演变和解体》文中认为全文包括一个引子、五章正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系统地研究苏联演变和解体的发生、发展过程,探讨和总结苏联演变和解体的原因和教训。 引子,简要地交代了执政前戈尔巴乔夫的主要经历、思想的塑造过程,目的在于说明执政前戈尔巴乔夫的基本状况和思想倾向,为论述正文作准备。 第一章,戈尔巴乔夫执政前的苏联社会。本章主要是研究戈尔巴乔夫就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前苏联社会的基本状况,探讨苏联演变和解体的历史原因。全章从列宁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开始,就斯大林时代、赫鲁晓夫时代、勃列日涅夫到契尔年科时期,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得失、政治经济体制的演进与改革、苏共的建设等重大历史问题进行探索和总结,目的在于回答苏联演变和解体是否具有历史必然性的问题。 第二章,“新思维”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新思维”是戈尔巴乔夫用来“革新”苏共、“根本改造”苏联社会的思想理论,是戈尔巴乔夫的思想路线。“新思维”在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上对马克思列宁主义进行了根本性的修正,目的在于取代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地位,为“改变制度”提供理论依据。“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价值取向和目标模式,是“新思维”演化和发展的必然归宿,它同科学社会主义是根本对立的。苏联演变和解体发端于“新思维”,是“新思维”及其变种“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恶性膨胀的结果。 第三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实践。改革是戈尔巴乔夫执政生涯的主旋律,苏联社会正是在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喧嚣声中走向演变和解体的。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是思想意识形态、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三位一体”的“革命性改革”。其基本思路是:先进行思想改造,再进行政治制度的改革,然后再改变经济制度;其目的就是“改变制度”,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客观上可分为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制度改革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阶段。戈经济改革的实质就是非国有化、私有化和完全的市场经济。戈政治制度的改革包括干部制度和选举制度改革、领导制度的改革、政体的改革、政党制度的改革、国体的改革等内容,其实质是实行“三权分立”、多党制和资本主义议会民主制。 第四章,苏联演变和解体的过程。戈尔巴乔夫对苏联社会的“根本改造”过程,也就是苏联演变和解体的过程。苏联演变和解体首先是从思想演变和意识形态瓦解开始的,然后是苏共的演变和瓦解,其实质是上层建筑的演变。从思想演

石文彦[2]2016年在《戈尔巴乔夫的意识形态政策对苏联解体的影响及启示》文中研究表明苏联解体是20世纪的轰动事件,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大曲折,更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严重倒退和重大挫折。意识形态方面的因素对于苏联解体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虽然在戈尔巴乔夫执政之前,苏联在意识形态领域就问题成堆,但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的意识形态政策却加速了苏联的解体。总体上可以将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的意识形态政策实施过程分为三个阶段。1985年至1986年,是第一阶段。在就职演讲中,戈尔巴乔夫强调“一切为了人的幸福”,苏联的意识形态开始松动。苏共中央四月全会上,他强调要进行彻底改革、恢复社会主义民主、坚持公开性原则。苏共二十七大上,戈尔巴乔夫的报告集中阐述改革设想,强调全人类价值观,企图从根本上触动原有意识形态。之后,意识形态领域改革开始突破宪法限制,党章被不断调整,而经济和社会问题却有增无减。该阶段是戈尔巴乔夫主导的改革战略的酝酿和试验时期,经济改革的失败与反思让戈尔巴乔夫开始提出“新思维”。1987年至1989年,是第二阶段。在苏共一月全会的报告中,戈尔巴乔夫将改革不及预期的根源归结为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严重缺陷,号召最大限度的公开性;在庆祝十月革命70周年的报告中又强调,要实行深刻的变革,最充分地揭示制度的人道主义性质,改革重点在于民主化、公开性、政治思想领域和意识形态政策。他在《改革与新思维》一书中多次使用“民主化、公开性、多元化”,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作为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号召建立全民国家、全民党。苏共十九次全国代表会议将改革的方向转向政治体制改革,追求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制度。1989年召开的苏联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本身是对苏联政党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尝试,却怂恿了分裂苏联的力量。该阶段,戈尔巴乔夫全身心推行“新思维”各项政策,使苏联党内和国内意识形态思想发生剧烈震动,苏共的威信不断下降,党员的数量不断减少,日益趋近崩溃的边缘。1990年至1991年,是第三阶段。苏共二十八大正式确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行动纲领,作为苏共的指导思想,标志着苏共已经发生质的变化。废除宪法第六条,意味着苏共主动放弃对苏联政治的核心领导权。至此,苏共的性质、阶级基础、指导思想、奋斗目标、执政地位和组织原则被根本性地改变了。“8·19事件”不过是苏联内部的垂死挣扎,不足以改变历史结局。苏联国内的民族危机、自由化思潮和民族分立主义在各加盟共和国内愈演愈烈,戈尔巴乔夫错误的意识形态政策导致的恶果逐步显现,一系列试图挽救苏联大厦于将倾的作为都没能起到预期效果,苏联被无声地肢解了。戈尔巴乔夫的意识形态政策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苏联意识形态领导权旁落削弱了苏共的政治控制力;“历史虚无主义”扰乱了苏共和苏联人民的思想;“民主化、公开性、多元化”损害了苏共的合法性基础;“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加速了苏联解体。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中国应吸取苏联解体的教训,在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新时期,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体系,完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管理体制,合理引领和管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工具,加强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引导的文化软实力建设;多措并举、与时俱进地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提供充足的“正能量”,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杨玥[3]2013年在《从合作到冲突:从戈尔巴乔夫与叶利钦关系的演进看苏联解体》文中认为本文梳理了1985到1991年戈尔巴乔夫与叶利钦从合作到冲突的关系演进,在分析两人关系发展变化的基础上,探析了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苏联进行的民主化改革以及苏联最终解体的历史。论文指出戈尔巴乔夫与叶利钦虽然充当了苏联解体的掘墓人,但从两人关系的演进中可以看出,苏联领导人的个人性格、苏联内部的党派斗争、苏联自身发展的历史惯性、外部因素等多层次因素都深刻影响到了戈尔巴乔夫与叶利钦之间关系的发展变化,并进而影响到了苏联的改革进程,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金永明[4]2016年在《戈尔巴乔夫时期意识形态问题探究》文中指出苏联作为唯一能与美国对峙的超级大国,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解体,这让中西方政界学界的专家学者震惊的同时也留下了无穷的思考。现在关于苏联解体的经验教训是国内外理论工作者研究社会主义的重点。特别是在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以后,面对当时苏联国内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等领域严峻的状况,他觉得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因此下定决心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关于其本人及改革的评价众说纷纭。本文从巴乔夫接手苏联时所面临的经济、政治状况进行分析,同时结合国外以美国为首的和平演变这一大的背景下加以研究。戈尔巴乔夫在此复杂的状况下提出了经济上的“加速战略”、政治上“科学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以及意识形态领域的多元化,尤其是意识形态领域中放弃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这一主流意识形态地位的丧失给苏联和苏共带来了毁灭性的后果。有学者称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这一系列改革,是苏联解体这一大国悲剧的直接的现实原因,这显然是有失公正的。对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的成败和他本人的功过是非应将其放入到特定的历史时期和阶级进行评价,切勿夸大、片面、偏激的评价。戈尔巴乔夫所进行的改革和他本人的特征对于苏联的解体是有一定联系的,但并非是绝对的。中国应当从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对意识形态改革所造成的国内混乱中得到启示,正确对待社会主义的发展,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思想,正确处理国际关系,警惕西方的和平演变,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秦亚男[5]2011年在《戈尔巴乔夫外交新思维及其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985年3月11日,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执政初期,由于内外交困,戈尔巴乔夫对苏联内政和外交进行了改革。文章旨在系统的梳理戈尔巴乔夫外交新思维提出的背景、核心思想以及其指导下的外交实践和影响,客观分析外交新思维的基础上,给予合理的评价,认识到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可以解释现实的理论,也需要具有预测力的指导,也强调重视在全球化背景下全人类利益的重要性。全文除绪论和结语以外,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主要论述戈尔巴乔夫外交新思维产生的背景,从历史、现实、国际格局的角度来阐明苏联外交传统所面临的挑战及困扰,论述了外交新思维产生的时代性。第二章主要论述戈尔巴乔夫外交新思维的核心思想,阐明在世界成为一个整体和核威胁的条件下“全人类利益高于一切”,以及外交新思维纠正了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看法,对苏联传统的战争观的看法。第三章主要论述了戈尔巴乔夫外交新思维指导下的外交实践,阐明了苏联在改变与西方国家的关系中推进裁军问题的解决,重建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重视与东欧国家的关系的实质。第四章对戈尔巴乔夫外交新思维进行评价,在前面大量背景资料的例证下阐明外交新思维的影响、合理性、外交政策实施上的缺陷以及对中国外交理念的启不。

周新城[6]2010年在《历史在这里沉思——苏联解体近20年的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苏联向资本主义演变,并最终解体,是20世纪末期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最重大的事件。苏联解体究竟给我们提供了什么?不同的阶级、不同的政治派别对此有完全不同的判断和诠释。在苏联解体近二十年之际,要正确研究苏联解体,应该把握好几点:首先,要解决立场问题,就是要站在工人阶级的立场上,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防止苏联的悲剧在中国重演;其次,找到正确的方法。研究苏联解体的方法必须坚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和抓住主要矛盾的方法;最后,还需要正确评价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具体分析各种因素在苏联演变过程中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得出经受住历史检验的结论,汲取教训。

杨晋川[7]1994年在《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与苏联的演变和解体》文中研究表明苏联演变和解体是20世纪末期世界历史上的大事。苏联曾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但是这样一个具有70年历史,列宁亲手缔造的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一个强大的世界超级大国,为什么自戈尔巴乔夫1985年上任以来短短几年功夫就演变和解体了?这是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课题

姜爱风[8]1997年在《苏联解体原因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说明苏联解体原因研究综述姜爱风苏联的解体,改变了世界格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到巨大挫折,社会主义陷入低潮。要回答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问题,必须弄清苏联解体的原因以及应汲取的历史教训。我国理论界对这一问题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和热忱的关注。广大理论工作者多视角和全...

丁雪梅[9]2014年在《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社会思潮透析》文中研究说明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后,各种错误思想和反动思潮风起云涌,搞乱了人们的思想,最终苏联社会主义大厦在内外病毒的侵袭下土崩瓦解。毛泽东曾说过:苏联的革命不仅仅是一个民族现象,而是一种国际现象,是带有时代特点的国际现象。所以,无论它的成就和挫折,都是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财富。苏共在处理多元化社会思潮上的教训十分深刻,对同样面临多种社会思潮的我党来说,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本文除了导论外,分为四大章节。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戈尔巴乔夫时期多元化社会思潮产生的背景,包括国内经济、社会、思想上的状况以及国际上西方的和平演变的推行、东欧国家的改革状况;第二章重点对戈尔巴乔夫时期的五大主要社会思潮——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民族主义思潮、新自由主义思潮、保守主义思潮的历史沿革和主要内容进行了详细地分析;第三章阐述了这五大社会思潮分别对苏联剧变产生的影响,即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动摇马列主义理论基石、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扭曲苏共形象、新自由主义思潮摧毁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民族主义思潮引发苏联国家认同危机、保守主义思潮僵化思想、阻挠改革;最后一章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阐示戈尔巴乔夫时期的多元化社会思潮对同样面临多元化思潮的我国的启示。本文的研究结论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戈尔巴乔夫手里垮台了,深层次的原因就是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领导集团背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放弃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从而导致苏联解体是以多元化思潮的泛滥为开端的,多元化社会思潮的泛滥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思想文化上的深层次原因,戈尔巴乔夫是导致苏联解体的直接现实原因。了解戈尔巴乔夫时期各种社会思潮的动态,有助于我们把握苏联当时的社会政治动向和苏联剧变前的的社会心理,从而挖掘出戈尔巴乔夫时期多元化社会思潮与苏联剧变的内在关联。

赵珺[10]2015年在《戈尔巴乔夫时期苏共意识形态的嬗变问题探究》文中研究表明意识形态工作关系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只有民众对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所倡导的价值观念从内心加以认同,执政党才能获得稳定的社会根基。苏共执政时期的意识形态工作在维护国家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巩固执政党地位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也犯了不少错误,酿成无可挽回的严重后果。在追溯和分析苏联解体的众多原因中,意识形态的演变成为其重要因素之一。对戈尔巴乔夫时期的意识形态嬗变问题进行研究,探讨执政党如何从规律层面认识和把握意识形态问题,对加强我国当前的政治信仰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一共包括五个部分。通过回溯苏共执政时期的意识形态工作,以戈尔巴乔夫时期意识形态的嬗变表现为主线,运用史论结合和文献分析等方法,深入剖析其嬗变的原因和教训,为当前社会主义国家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提供重要的借鉴。第一部分,绪论。主要阐述本文写作的缘由及选题依据,提出文章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探析论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全面梳理该论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介绍本论文的基本思路,提出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不足。第二部分,简述戈尔巴乔夫执政前的苏共意识形态发展历程。列宁和斯大林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俄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为苏共执政时期的意识形态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赫鲁晓夫时期的意识形态工作出现了重大调整和偏差,导致国家和社会陷入混乱。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意识形态工作陷入僵化和停滞,为戈尔巴乔夫意识形态的嬗变埋下了祸根。第三部分,阐述戈尔巴乔夫时期意识形态嬗变的主要表现。戈尔巴乔夫执政后期的政治经济改革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统治绩效不断下降。在戈尔巴乔夫“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苏联国家与社会的改革逐渐蜕变为“改向”,进而主动放弃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根本指导地位,最终在思想理论、舆论宣传、文化教育、对外关系等领域全面爆发危机,导致了苏共意识形态工作的失控和崩溃。第四部分,分析戈尔巴乔夫时期意识形态嬗变的原因。戈尔巴乔夫时期的意识形态合法性未能建立在稳固的经济基础之上,政治体制改革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轨道。同时,领导阶层对意识形态领域的破坏行为采取了姑息纵容的态度,改变了社会的舆论导向,放弃了苏共对意识形态建设的领导权。第五部分,从整体上对戈尔巴乔夫时期意识形态嬗变的教训进行反思和提炼总结。探讨在新时期社会主义国家应如何以苏为鉴,把握好意识形态工作的方向,用马克思主义旗帜牢牢占领意识形态阵地,巩固执政党的意识形态认同基础。同时,创新意识形态工作的方法,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参考文献:

[1]. 戈尔巴乔夫与苏联演变和解体[D]. 杨晋川. 中共中央党校. 1994

[2]. 戈尔巴乔夫的意识形态政策对苏联解体的影响及启示[D]. 石文彦. 郑州大学. 2016

[3]. 从合作到冲突:从戈尔巴乔夫与叶利钦关系的演进看苏联解体[D]. 杨玥. 吉林大学. 2013

[4]. 戈尔巴乔夫时期意识形态问题探究[D]. 金永明. 延边大学. 2016

[5]. 戈尔巴乔夫外交新思维及其影响研究[D]. 秦亚男. 兰州大学. 2011

[6]. 历史在这里沉思——苏联解体近20年的思考[J]. 周新城. 政治学研究. 2010

[7]. 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与苏联的演变和解体[J]. 杨晋川. 当代思潮. 1994

[8]. 苏联解体原因研究综述[J]. 姜爱风.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1997

[9]. 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社会思潮透析[D]. 丁雪梅. 南京师范大学. 2014

[10]. 戈尔巴乔夫时期苏共意识形态的嬗变问题探究[D]. 赵珺. 湖北大学. 2015

标签:;  ;  ;  ;  ;  ;  ;  ;  ;  ;  

戈尔巴乔夫与苏联演变和解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