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北京中关村发展模式的深入思考_企业创新论文

对北京中关村发展模式的深入思考_企业创新论文

关于北京中关村发展模式的深层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北京中关村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9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310(2000)01—0054—04

1 本文的中关村区域概念

思考中关村的发展模式,需要对本文所指的中关村区域概念进行明确界定。现在,在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建设中,“中关村”的地名概念已经扩大到一区五园。然而,人们心目中作为孕育知识经济的真正母体的、狭义的中关村,一般还是指以中科院、清华、北大为核心,包括其间白颐路原“电子一条街”(332 路汽车从黄庄到海淀站的一段)周围的不足10平方公里(km[2],下同)的区域。80 年代以来发展的广义的中关村,扩展到海淀大街、知春路、科学院南路沿线,以及上地信息产业基地。本文所论述的中关村主要是指后者,同时也强调前者,即它的母体在中关村发展中的重要性。

2 从创造财富问题出发认识中关村

中关村被认为是我国知识经济的发源地,1998年,海淀新技术试验区(中关村)完成了国内生产总值143.38亿元,技工贸总收入451.66亿元,工业总产值220.21亿元,出口创汇3.3 亿美元, 以上各项指标与1997年同比增长分别为77.4%,32.5%,29.4%,10%[1], 形成了以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新医药与生命科学及医学工程为主的高新技术企业群体。

对中关村的经验教训进行认真思考时,需要认识的是,这些年来,中关村是靠谁创造财富的?除教育产业外,创造财富的主体不是政府,不是大学和科研院所本身,更不是房地产本身,而是企业。这个问题在北京的发展战略中,在中关村科技园区的规划中,尚未真正得到辨识。今后,中关村应该如何创造财富?如果中关村要按照硅谷的模式建设的话,其创造财富的行为主体还应该是企业。

3 中关村创造财富的两个地方

3.1 电子一条街

正如硅谷现象、剑桥现象一样,谈述中关村的发展经验,必须深刻认识电子街现象。应该说,没有80年代初的解放思想,也就不可能出现电子街,也就没有中关村的今天。分析电子街的出现和发展,固然离不开对陈春先创业这一历史事件,以及企业家、工程师及“四自原则”创办科技企业的壮举进行再认识,还需回顾一下当时下列外部条件:1 )建国至80年代初的30多年间国家投资于中关村的科研院所和大学,以及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积累了一批成熟的科研成果;2)开放之后, 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的涌入;3)经济体制、科技体制、 教育体制的改革;4)人才流动机制和人才市场的建立;5)市场需求的大增;6 )人民币与外币兑换率低,使从事进口电子产品贸易有较丰厚的利润;7 )海淀区和北京市政府的开明态度和宏观指导;8 )海淀区富裕起来的农民的合作。

因此,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现象的出现,是建国30多年国家在中关村所积累的能量释放的结果,是改革开放下中国发展高新技术过程的生动写照。它的主要经验是解放思想,在国家计划外依靠企业在市场上搏击,企业从零开始,通过经营贸易和技术服务,甚至通过经营房地产开发,以及通过给外国公司做OEM和销售代理,获得原理积累, 从而进入研究与开发领域,获得竞争优势。

从电子一条街本身所反映出的中关村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是中国最大的电子产品集散地。

3.2 上地信息产业基地

上地信息产业基地的形成,与电子一条街完全不同。电子街是自发的,而上地是规划建设的。1991年规划建设上地信息产业基地的初衷,是由于“北雁南飞”,北京市希望把中关村企业留在中关村。几乎今日中关村有一定实力的科技企业都在上地安了家。近些年来,那里的留学人员创业园也得到了发展。目前,上地的进驻企业已经达到近百家。中关村真正的高新技术企业,已经从原来的电子街转移和集聚到了上地。

4 从实际出发分析中关村发展前景

中关村的发展并非全部由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使然,而是有大量行政干预和计划经济的约束。目前,对中关村科技园区发展的前景,很多有关部门是不够清楚的,甚至带有相当大的盲目乐观态度。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缺乏科学态度的浮夸之风刮到中关村,使中关村的实际状况被忽视了。国际研究的经验表明,区域的发展最终取决于内因,即企业的竞争力和大学、科研院所与企业结合的程度,企业的竞争力等取决于创新,而城市基础设施的发达程度和环境的优劣只是其发展的外部条件之一,与企业的创新过程并不发生必然的联系。

4.1 从“北雁南飞”认识中关村不应以发展制造业为主要方向

中关村将会发展什么产业,是值得关注的。十几年来,中关村附近为什么没有发展起硬件制造业,其原因应该很好地研究。

其一,中关村发展制造业受制于缺乏制造业基础和蓝领工人这两个条件。中关村本地缺乏蓝领工人的供给,其蓝领工人主要靠外地供给,然而受到户籍和北京市暂住人口管理等制度的限制。

其二,中关村的一些主要企业已经发展了很多跨地区、甚至跨国的活动。根据1993年的统计资料分析,当时的试验区64%的产值是在广东省创造的(注:根据试验区信息统计中心1993年提供数字计算。)。中关村经济所发生的乘数效应主要在珠江三角洲,“远程爆破”[2]。 这种现象还在继续。

中关村企业所发生的这种总部、研发机构和生产机构的地理分离是合理的现象。因此,中关村未来发展的潜在优势仍然是吸收公司的总部、分部、研发机构或软件生产厂家。除软件产业以外,其它机构都是非盈利性质的,吸收劳动力的能力也是有限的。

另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未来的不可预见性。在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网络时代,不确定因素很多,例如,计算机机型、外设和内置的价值、网络技术的瞬息万变,人才的超流动性等等。如果把资金不恰当地投到硬的基础设施方面,投入的资金可能难以回收,中关村将会造成尴尬的局面。

4.2 从高校和科研院所改革看中关村繁衍企业的潜力有限

中关村区域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绩,主要归功于创新性企业的不断繁衍和成长。当然,创新性企业只有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在国家、北京市和中关村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才得以迅速地成长。但是,十几年过去了,除了方正、用友、王码等适合中国国情的产品以外,中关村仍然没有世界上领先的技术产品。这是一个严峻的事实。

创新性中小企业的诞生和成长需要产业文化的条件。这种产业文化在中关村还很缺乏,而科学院和大学科研体制和教育体制的改革还存在一些障碍,其“科研成果产业化”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因此可以说,中关村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繁衍企业的能力是有限的。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重视扶植创新性中小企业,而只是投入大量资金改善中关村的硬环境,将会使中关村的发展陷入盲区:中关村可能只成为跨国公司的大市场,或者成为科技人员修身养息的场所,在创造财富方面不能做出应有的贡献。

4.3 中关村未来最有希望的产业领域是教育产业、 软件产业和文化产业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迄今为止,从全国意义来说,中关村的主要功能仍然是电子产品集散、文化教育以及软件开发。从国际水准看,中关村企业的创新能力仍然比较弱。基于此,中关村最有希望的产业领域可能是教育、软件和文化产业。

中关村的教育已经呈现出一种产业化的趋势。教育产业的发展,能够带动出版、印刷、房屋租赁、饮食、文化娱乐业等相关的产业的发展,并且为提升区域形象作出良好贡献。

多年来,中关村计算机的硬件产业为软件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联想的汉卡、“中文之星”、方正的激光照排汉字系统等,都是中国人自己开发的软件。尽管有些软件仅仅是为西方系统的软件提供了一个汉字平台,可是它对计算机的普及与应用的意义极为巨大,推动了中国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

从国外学成归来的中关村第二代企业家,在中关村办起的公司多为软件公司,此外,中关村不缺乏程序员,他们有很高的智商。中关村也有很大软件市场。然而,软件产业至今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的主要问题在于市场机制不健全、缺乏给头脑定价的政策、打击盗版不力,以及经费不足、窝里斗等,这些问题需要专门研究解决。

5 中关村的发展道路

中关村这个中国最大的智力密集区域、民营科技企业的发源地、中国科技的核心地区,是作为外国高技术公司的卫星平台或高技术市场,还是作为中国创新思想和创新产品的源泉[3]?关于这个问题, 目前在中关村的规划和实践中,显得比较模糊。

根据目前的发展趋势看,外国公司,一方面为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资金和技术条件;另一方面已经或正在产生一定的技术溢出。因此,从发展高技术产业的目标出发,要考虑引进外资的结构,研究跨国公司本地化的需求,通过发展与其配套的价值活动,促进本地企业的创新。从这个意义上看,中关村只能走从引进创新型到自主创新型过渡的发展道路。

中关村发展的惊人成绩,是企业家在中关村头脑资源和中国大市场的基础上创造的。现在跨国公司纷纷进入,也是看好这两点。如果我们现在对创新过程的真正机制和知识经济的真谛缺乏认识,对创新的软环境缺乏足够的了解,中国的民族高技术产业就无法发展起来,我们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就会越拉越大。

5.1 当务之急:培育区域的创新环境

回顾中关村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一方面,“电子街”现象是在学习美国硅谷的经验后出现的,它的发展也具备了西方高技术综合体形成过程中的三个特征——新企业形成、企业衍生和创新性。另一方面,跨国公司投资使中关村进入了全球化的网络。一些企业利用作代理商的机会发展自己,却忽视了与本地企业的联系;另一些企业忙于应付市场竞争,没有足够的资金和精力开发新产品;还有一些企业脱离了发展新技术的宗旨,搞起了套利和投机活动[4]。企业之间, 以及企业和高校(院所)之间的关系仍然比较松散,缺乏沟通,产业鸿沟还很深,学科壁垒还很高,智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企业间的交易费用提高,边际社会成本增加,企业的利润减少,技术创新的动力减退。同时,区域内的资源外流(甚至流向国外)十分普遍。因此,培育区域创新网络是中关村区域的当务之急。

5.2 管理扁平化

科技园区的基本功能是促进区内的行为主体之间的协同作用,因此,其组织机构应该是扁平化的。然而,中关村的情况是,80年代初科技人员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等级机构中解放出来,创造了以民营科技企业为主的中关村一种“准网络”结构。现又逐渐回归等级结构,例如,中关村发展之初,是以海淀为主的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空间扩散,试验区已由一区变为“一区五园”式的管制,各园区均设有管委会,且管委会中行政部门林立,使技术开发区的发展趋向于准行政区域式的管理。同时,企业由于缺乏中介机构和各类协会、行会组织,窝里斗现象严重,不得不走向被国际经验证明可能是僵化的垂直一体化组织,外部经济十分不发达。

此外,中关村和美国硅谷相比,最大差距在于中关村的交易费用高昂和社会资本不足。现在世界上发达的区域已经认识到“交易利益”的重要性,也就是说通过频繁的交易而获得利益,而我们还在内耗之中。

5.3 创新的产业文化

中关村需要网络文化。网络文化是分享的文化,是建立在足够的社会资本,即人际信赖的基础上的。然而中关村的社会资本还不足。中关村人在应用信息技术方面,显得缺乏共享意识。这种不适于知识共享的文化,需要通过网络技术的成功应用和知识产权保护法等法律的完善而得到自我认识。人与人之间能否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关系,是影响中关村发展的大问题。

除网络文化以外,中关村迫切需要创造一种有利于创业的文化和重视科学技术、重视科技人才的文化氛围。否则,中关村创新性中小企业是难以发展起来的。

5.4 人才问题的重要性

尽管企业家对创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创新行为已经不再简单地属于某个企业家的个人行为,而是以企业家为中心的团队行为,这个创新团队包括:拥有资本的风险投资家、拥有发明专利的技术专家、律师、会计师、审计师、咨询服务、资产评估机构的人员等等。

调查中发现,中关村的人才流失十分严重,然而吸引人才又不够有力。必须充分认识到,当前国际和区际人才的竞争异常激烈,高度重视加大对教育和培训的投入,同时加强人才引进,减少人才流失,是发展中关村的首要任务。

6 中关村模式的概述

综上所述,可以对中关村模式做出如下概述:中关村是以科研院所和大学为母体、科技企业繁衍为特征的新技术区域,在中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体制改革等方面建立了光辉的历史功绩。然而,由于其市场机制尚不健全,体制改革尚待深入,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根本问题尚未解决,企业家及其团队尚不足,创新的产业文化尚待培育,以及制造业基础等一些条件的制约,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关村的发展需以软件产业、教育产业和文化产业为主。为此,需要加强政府的培育创新环境方面的新职能,扶植创新性企业,同时建立和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中关村的发展前景,最终取决于区内创新性企业的不断繁殖和衍生,以及新技术新产品的不断出现,为此,需要慎重地、切实地解决一系列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希望有关部门真正看到,这个发展过程是长期的,需要以远见卓识去拥抱未来。

[收稿日期]1999—12—25

标签:;  ;  ;  

对北京中关村发展模式的深入思考_企业创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