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龄子宫内膜癌患者ER、PR、p53、CD44V6表达差异研究论文_蒋炜杰

(简阳市人民医院病理科 四川 简阳 641400)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年龄子宫内膜癌患者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p53、CD44V6表达的差异。方法:选取在我院就诊的初诊子宫内膜癌患者148例,按年龄不同分为<50岁组(42例),50~60岁组(60例),>60岁组(46例)。比较三组ER、PR、p53、CD44V6表达差异。结果:三组患者ER、PR表达比较,差异显著(P<0.05),且随着年龄的增长,ER表达阳性者明显增多,PR明显降低;三组患者p53、CD44V6表达比较,差异显著(P<0.05),且随着年龄的增长,p53表达阳性者明显增多,CD44V6无明显趋势。结论:子宫内膜癌患者年龄>60岁,ER、p53表达水平提高,PR表达水平降低。

【关键词】 不同年龄;子宫内膜癌;ER;PR;p53;CD44V6

【中图分类号】R7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36-0027-02

Difference Research on the Expression of ER, PR, p53, CD44V6 of Patients with Endometrial Cancer in Different Age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xpression difference of estrogen receptor (ER), progesterone receptor (PR), p53, CD44V6 of patients with endometrial cancer (EC) in different age. Methods 148 confirmed with EC patients in the hospital were divided into <50 group (n=42), 50-60 group (n=60), >60 group (n=46) by different age. The expression difference of ER, PR, p53, CD44V6 of three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Compared the ER, PR expression of three groups,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as one grew older, the ER positive expression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nd PR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Compared the p53, CD44V6 expression of three groups,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as one grew older, the p53 positive expression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nd CD44V6 had no significant tendency. Conclusion For EC patients aged above 60, the expression levels of ER and p53 increase and PR expression level decreases.

【Key words】Different age; Endometrial cancer; ER; PR; p53; CD44V6

子宫内膜癌是一种女性恶性肿瘤,近些年国内子宫内膜癌发病率不断上升。相关研究表明[1],年龄是对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造成影响的一个重要因素。但目前缺乏有关分子水平造成高龄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差的报道。因此,本研究对我院148例不同年龄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研究,旨在了解ER、PR、p53、CD44V6在不同年龄患者中的表达差异。具体信息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对象为2013年1月-2016年6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初诊子宫内膜癌患者148例,按年龄不同分为<50岁组(42例),50~60岁组(60例),>60岁组(46例)。<50岁组病理分期:Ⅰ期34例,Ⅱ期3例,Ⅲ~Ⅳ期5例;肿瘤细胞组织学分级:G1(Ⅰ级高级分化)14例,G2(Ⅱ级中级分化)21例,G3(Ⅲ级低级分化)7例。50~60岁组病理分期:Ⅰ期48例,Ⅱ期4例,Ⅲ~Ⅳ期8例;肿瘤细胞组织学分级:G1(Ⅰ级高级分化)20例,G2(Ⅱ级中级分化)30例,G3(Ⅲ级低级分化)10例。>60岁组病理分期:Ⅰ期37例,Ⅱ期3例,Ⅲ~Ⅳ期6例;肿瘤细胞组织学分级:G1(Ⅰ级高级分化)15例,G2(Ⅱ级中级分化)23例,G3(Ⅲ级低级分化)8例。分析三组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

1.2 方法

使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内膜组织中ER、PR、p53、CD44V6表达进行检测。用石蜡将组织包埋,并保持切片厚度为5um,进行持续切片。将石蜡脱去后放入水中,使用PBS进行冲洗,之后放入3%过氧化氢甲醇溶液,密封20min,随后加入羊血清10min后,将ER、PR、p53、CD44V6单克隆体滴入,PBS冲洗后,将鼠抗Igc-HRP滴入,使用DAB进行显色,之后水洗,用苏木精复染。

1.3 判定指标

采用双盲阅片法进行结果判定,对染色强度打分。随机挑选一个有癌巢的视野,于高倍镜下计数100个细胞,按阳性细胞所占比例分为:阳性细胞数目>75%,染色深,颗粒粗为强阳性(+++);阳性细胞数目<25%,染色浅,颗粒细为弱阳性(+);在上述两者之间的为阳性(++);所有细胞均无染色为阴性(-)。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分析数据,以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ER、PR表达

三组患者ER、PR表达比较,差异显著(P<0.05),且随着年龄的增长,ER表达阳性者明显增多,PR明显降低。见表1。

2.2 p53、CD44V6表达 三组患者p53、CD44V6表达比较,差异显著(P<0.05),且随着年龄的增长,p53表达阳性者明显增多,CD44V6无明显趋势。见表2。

3.讨论

子宫内膜癌是一种常见的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且发病率在不断增加。女性寿命延长、外源性雌激素应用增加、绝经时间推迟是导致其发病率增加的主要原因,而年龄是影响总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

ER、PR普遍存在于子宫内膜癌组织中,且其含量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关系较为密切,是预测及指导治疗子宫内膜癌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ER存在于细胞核中,结合雌激素时,可以活化的形式与特定部位的染色质结合,造成基因活化,合成新的mRNA,进而合成新的蛋白质,对细胞代谢及生长进行调节;PR的复合物可对细胞内DNA转录反应造成影响,使其复制减慢,对肿瘤细胞的生长进行抑制。ER、PR的表达将改变肿瘤组织自身内分泌微环境,激活雌、孕激素受体蛋白,进而将基因、具有结合活性的受体蛋白合成,得到依赖激素生长的特征,其表达水平、期别、分化与预后好坏关系密切。本研究中,不同年龄ER、PR表达水平存在差异,且随年龄的增长,ER表达水平升高,PR降低,表明ER高表达、PR低表达是影响高龄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2]。p53是一种抑癌基因,在子宫内膜癌血管新生及癌细胞的侵袭有一定的作用,对子宫内膜癌的发生有促进作用。CD44V6是细胞表面膜糖蛋白,可与基质成分特异性结合,对细胞与基质间的异质黏附有介导作用。CD44V6在人子宫内膜癌发展进程中有协同作用,特别是淋巴结转移,可对子宫内膜癌的转移状况及恶性程度等生物学行为进行判断。本研究中,不同年龄p53、CD44V6表达水平存在差异,且p53表达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CD44V6表达水平无明显特征。但已有研究表明[3],随着子宫内膜癌病理分级增高及淋巴结转移CD44V6表达水平将降低,与本研究结果不同,可能与本研究样本数量较少有关,以后还需扩大样本数量,进行深入研究。

综上所述,随着子宫内膜癌患者年龄的增长,ER、p53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R表达水平降低,因此可通过观察ER、p53及PR对患者预后进行评估。

【参考文献】

[1]杨晓辉,李小毛.发病年龄对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5,36(07):1033-1036.

[2]吕嘉,邢峰,丘瑾,等.ER、PR和p53在老年子宫内膜癌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21):6128-6129.

[3]张文渊,丁盛娣,黄筱纮.CD44v6在子宫内膜癌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浙江临床医学,2016,18(02):206-208.

论文作者:蒋炜杰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12月第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2/6

标签:;  ;  ;  ;  ;  ;  ;  ;  

不同年龄子宫内膜癌患者ER、PR、p53、CD44V6表达差异研究论文_蒋炜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