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国电影热点述评_中国电影论文

2014年中国电影热点述评_中国电影论文

2014年中国电影热点现象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热点论文,述评论文,年中论文,国电论文,现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0X(2015)01-0005-10

      一、整体状况

      2014年是中国电影发展的重要年份,也是中国电影丰盛中被议论最多的一年,从市场指标高升惹眼到文化争议不断,从创作风潮巨变到代际更替加剧,从类型丰富中的单一呈现到选择观影的单一中的复杂,从评价的矛盾性到观众口味的蹊跷性,等等,都使得中国电影在攀升中面临更多的现象复合存在。

      就市场指标而言,中国电影曾经在上半年依然略显危机,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发布的数据,上半年全国票房137.43亿元中,国产片66.34亿,进口片71.09亿,国产片被进口片超越。①而在5月23日内地票房突破100亿大关时,国产片票房约为56亿元,占有一定优势,但6月则是进口片的天下,逆转趋势令人担忧。好在下半年中国电影发力,以青年导演创作撑起票房收益主体,一度胜券在握的300亿票房的新突破,不料止步于门前而落空,最终总票房为296.39亿元,同比增长36.15%,其中国产片票房161.55亿元,占总票房的54.51%。②但无论如何,中国电影的大踏步跃进令人欣喜,从2010年越过100亿票房到2014年逼近300亿的增速匪夷所思。而这一年相应加剧的是对于电影文化品质的批评不绝如缕,新的创作获得高票房的时候,多数都招致批评或者疑惑,在新一代的观影拥戴面前,电影文化精神的传统认知大惊失色,包括对《小时代3》《后会无期》《分手大师》等等的批评,和票房高涨形成巨大反差。文化疑惑前所未有地凸显,而审美失落也和现实产生冲突。

      相伴而生的就是创作风潮演变与创作队伍的改观。这一年青春题材创作、喜剧喧闹作品总是占据重要位置,承续前一年的青春题材创作热潮有增无减,上半年收益良好的前5位电影《西游记之大闹天宫》《爸爸去哪儿》《澳门风云》《同桌的你》《北京爱情故事》都是超过4亿票房之作,多数为喜剧和青春故事。这一年曾经是市场支撑的不少重要导演的作品被冷落,如《黄金时代》《太平轮》等,加上期望和现实呈巨大反差的张艺谋的《归来》与姜文的《一步之遥》,呈现出远不及青年导演创作受欢迎的态势。而因拍电视剧和电视电影成名已久的导演转道拍摄的大电影,却多数被市场冷落,如下半年上场的著名电视剧导演赵宝刚的电影处女作《触不可及》,高希希的《露水红颜》和汪涛的《全城通缉》仅仅获7000万、4000万、3000万的票房,在不上亿元羞于提及(全年过亿影片达66部之多)、5亿票房才能进入年度国产片前十名、上6亿才是年度总票房前十位的背景下,显然失落明显。时代转瞬之间,就将人们吵吵嚷嚷久未实现的对新生代电影人的呼唤实现,成名导演的市场感应最为强烈的反差时代到来。相比而言,新生势力创作的朝气大大凸显,令人欣喜。

      此外,2014年同时呈现出口碑未必好的创作收益大的趋向,而愈发强调艺术性作品的被冷落与被忽视依然如故,强化趋奉市场娱乐的创作被抬高,创造亿元票房电影的数量激增,高期待创作却失落异常等等。这一年度评论界议论纷纷,对于中国电影的评价不一,既是创作呈现不尽如人意的表现,也是对于创作的态度有了更为多元看待的可能的时代变化所致。而创作数量和票房的攀升,导致更多观众参与观赏电影,这一年度城市观众数量8.3亿人次,同比增长34.52%。②口味不一和需求增大,评价的多样性也必然产生。最为重要的是,电影的主流观众——青年们的审美趣味和传统审美观念的改变,使人们对电影的认知发生了改变。而实际上代际更替中难免产生看不懂的电影、被诟病电影、不是电影的异态电影等成为人们议论的对象。

      而最需要注意的,是2014年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电影网络化现象,从而形成新的电影呈现,时代必然推动的互联网改变电影生态更为明显,在弹幕电影、众筹电影、网络预售、大数据电影等的不断出现中,电影区别于传统的挑战展开。

      二、议论焦点

      2014年中国电影的社会关注度提高,作为文化产品的电影在社会思潮和文化波及面上都大大增大,包括正向的和反向的。电影在不断掀起社会大众的议论。如,2014年明星演员张默、房祖名等若干人因为吸毒而被警方拘捕、文章等演员因为婚姻和出轨导致的社会评论,让演艺圈事端得以放大。这一方面似乎也歪打正着地说明了电影的社会高关注度,演员作为公众人物的形象与自身约束力的错位;另一方面也在证明,电影在多方面成为大众消费和评价的重要对象,电影的影响力是和文化关注的广度相一致的。正因为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的谈话对于艺术家的要求,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电影作为文化产品的社会责任担当,在这一年上升到更高层面,创作开放和社会道义伸张、本土感染与世界影响等,都有赖于影视界继续努力。

      但毫无疑问,2014年的中国电影更为开放而多元,如何持续开放多元,并增强其社会影响力,是摆在中国电影面前的难题,综合全年看,中国电影的潮流波涌有几个值得关注的热点,包括类型集中、导演代际更替、市场巨变、审美趣味变化、档期演变、网络影响等,构成2014年中国电影的热度风向标。

      (一)类型聚焦——青春创作火爆的现象

      青春怀旧创作自2011年的《失恋33天》开始,到2013年已经蔚为大观,“都市题材、反映青年人生活的中小影片成为社会话题,银幕上洋溢着一片青春气息。”[1]2014年末,张一白导演的《匆匆那年》上映,在不断被青春电影消费的人们,疑惑还有多少可持续性观影可能时,该片一路上扬,收获了近6亿元的高票房,再一次掀起了人们对于青春电影的议论话题。中国电影似乎进入了青春不断投入的时代,2014年延续前一年度中国电影的青春回潮,让电影创作与主流观众——年轻人,最大限度地密切呼应。青春创作和青春电影成为显耀的现象,前已述及,青春电影成为电影的主打对象,形成凸显却类型单一的市场景观。一批青年创作者跃升到主流市场的前列,开始支撑国产电影创作。这一年从市场获利的郭敬明、韩寒、宁浩、张一白等等,到艺术活力凸显的路阳的作品,使中国电影从来没有过大规模的聚焦青年情感和怀旧情态的创作成批呈现。《匆匆那年》所讲述的,依然是校园故事,却显然有别于一般校园高中生的课堂嬉闹,男女主人公的懵懂和情感的萌动,被更为复杂的情节所勾起,这是一种针对80后的青春记忆的寻找,按照电影故事的叙事走向,高中好友举行婚礼时,陈寻因被一个叫自己大叔的女孩追问以往情感,而回想起了自己的初恋情人方茴,在那些从怦然心动到刻骨铭心的情感纠葛中,他们之间微妙的情感瞬间被细致地剖白,因此开始了长达十几年的羁绊。在从高中到大学的青春岁月、从千禧年到非典肆虐年代的记忆中间,青年们的情感萌动、升华,最后无奈的结束中,一个浓缩了80后记忆的故事勾起无数人的怀想。如何需要珍惜却不知道其可爱,成为电影叙事的核心,任何青春岁月都可能有的懵懂的爱和对爱执著的投入,却可能因意外而被放弃的伤痛,成为当下电影主要观众群咀嚼的情愫。怀旧是青春电影招引各个年代人们的妙方。根据九夜茴同名小说改编的这部电影,细节讲究,让乔然、林嘉茉、赵烨等剧中人成为80后整整一代人的表征,都怀想过为爱情矢志不渝,曾经对他人坚守纯真,却因为命运的难料而有过的美好或折磨,如今正像匆匆而过的岁月,有过却依然没有淡漠,已经成为无法忘怀的记忆。尽管饰演者年岁偏大令人遗憾,但细部的情感勾起的回忆却真切动人,没有苟且的完满,却有希望的追求:结尾镜头中男主人公凝视着巴黎桥头转身出现的女主人公的倩影,让人们明白似乎遗憾依然可以补救,失去的也需要勇气重来追寻,而跟随记忆去回味生命中的甜蜜酸苦,显示出匆匆离去的那年充满无限美好。怀旧就是缅怀美好,这对于电影梦而言,自然值得珍惜。

      2014年青春故事的拓展也有不少变化,而导致的争议,更多集中体现在容纳超出传统情感表现的限度上,这在韩寒的《后会无期》和宁浩的《心花路放》中得以见及。韩寒《后会无期》作为一个初探电影大银幕却已经具有网络高度号召力的导演新人,创作了一部未必符合传统创作的电影,这本身就是新一代自主性的体现,但影片故事的迷离,情节被认为有些矛盾,人物情感的张力,以及叙事上的另类表现,被不断吐槽而似乎强化了对其创作不成熟的认识。但其实,电影描摹着一群青年探求人生、试图创造别样生活道路的故事,已经打破了传统对青年的要求,而一路行驶于公路的经历,让批评者找到不符合公路片模式的表达而大不以为然,却有些胶柱鼓瑟。其实电影从一开始就没有遵循惯例的要求,从片名绝非后会有期的反叛开始,在后会“无期”的结局中,展开新的一代躁动而反叛的一种心态。三个青年马浩汉、江河和胡生,从离开岛屿踏上大陆驾车旅行开始,就遭遇了的确未知的生命旅程。有人莫名其妙地半路丢了,有人在情感上无法圆满,但在这一段所谓滑稽而又忧伤的旅程中,影片呈现的却并非无聊的娱乐,而是描摹生活的复杂难测,以令我们不断密切关注。青年一代内心中的特有期望和戒备,期求的友情、亲情、爱情都遭遇着社会和与他人相遇的偶然性困境及其考验。影片并非没有动人的情愫,其中如江河的教师身份,其情感单纯而需要严守某种道义等,但实际上生活的意外都令人难以捉摸。他们遇到了各种人物,包括牵肠挂肚的和儿时的玩伴,人际之间的时光磨损时常让现实和理想产生矛盾。但正如现实总是在相见时显示出本来残酷的样子那样,连他们自己在体验了各种遭遇后也各奔东西而不知结局所在。在青春故事的并非传统抒情表现而形成的反差中,在几位主人公之间彼此爱之深切也几乎无因的分别而伤感的故事中,其实充满了对于世俗情态的故意迷糊的处理。在观念上,其暗含着一代人故意闹别扭和实际上内心充满期望却不可得的哀伤。因此,影片从故事开始东极岛烧房子却居然烧的是隔壁的房子,已经暗含着无由的一代的反叛,一路上他们寻找自己的生活,历经曲折,途中与女性无论是当临时演员的周沫,难以辨清真假身份走歧途的苏米,还是期望见面的笔友刘莺莺的遇见,都暗含着真实的残酷。最后则落笔在到底谁实现了愿望、主人公是不是相见之谜案中,这是颇具咀嚼意味的落幕。无论人们怎么看,其对于青春特性迷惘的强化,对于情感意外的张扬,对于相遇有时后会无期的揭示,对于青春故事的思考性进行了一种展现。

      而不同于《后会无期》的文艺性的青春表现,宁浩的《心花路放》则充满了喜剧娱乐色彩,但依然是寻找的情感摆布在面上,告诫需要放下重负的意味隐含在里面,这又显然不同于一般的青春故事,而是以结伴疗伤的旅程开始,对青年的心理去处给予慰藉。按照导演的意图,婚姻失败的耿浩,又没有勇气惩戒伤害者,在兄弟郝义的劝阻下,一块开启了一段“治愈之旅”。宁浩试图让观众一起投入这段治愈之旅,给观众造成主人公在寻找未来的错觉,而实际上主人公是在寻找自己的过去,即走向未来取决于和过去的自己和解。所谓正面面对并且放下。应该说,上述2014年的青春电影,有别于《小时代》眼花缭乱的生活炫耀,也不同于情感纠缠居多的影片,而开始呈现对于思考的表现和试图寻找有思想意味的解决之道。自然,为取得较好的观影效果,宁浩还设计了双线并行,暗暗展开男女主人公似乎毫无干系的故事,却到了让他们在大理相遇的结尾才点题:其实开始的寻找,就是收尾的离别,这种所谓的莫比乌斯环式的结构,让青年人产生思考,也收获一种意想不到的观影效果。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周星认为,青春创作蔚为大观是中国电影的新阶段”,[2](P198)但2014年青春电影直面现实的被人疑惑,也不免因为其对于情感和男女性爱的青春冲动的越来越多的表现,而在语言上的触及器官和表现上的如不雅车震的过多呈现,得失互见却需要警觉。

      (二)文化难题——文艺创作中的难题现象

      2014年中国电影的文艺情怀受到挫折的刺激十分明显。前所未有的依赖市场收益的现实,和文艺电影创作的市场反馈差异,挑战着传统审美时代,警示人们新一代受众真的不同以往,以及市场予夺的无法避免。在2014年初的《白日焰火》、5月上映的张艺谋重磅作品《归来》,年底上映的许鞍华的《黄金时代》和吴宇森的《太平轮》等为标志的电影在市场上遭遇的各自意外中,我们看到当今电影的趣味选择大大不同以往。

      无疑,2014年开春刁亦男的《白日焰火》一举获得金熊、银熊奖,是值得庆贺的事件,不仅因为其作为文艺片收获世界大奖,证明中国电影还有值得向世界推崇的创作,但放在当下环境中,该片的商业与艺术的结合,则更是值得庆贺的所在。刁亦男导演在坚守自己喜欢的创作的同时,对于如何在叙事上和情感探索上适应时代需要,做了相当大的努力,使得一般获奖文艺创作在市场上的低沉局面得到改观。《白日焰火》值得夸奖的还有其关注当下生活的情怀得到受众的认可,而其富于生活质感的表现对于打破电影日渐娱乐化的趋向、淡漠现实表现的偏斜走向,都起到了引领性的作用。艺术家的精神思考的深度与艺术创作的锐气,有效地与大众期望融合,启示人们敢于去触及和深入探究人心,是问题的关键。《白日焰火》能将认识生活和思考人生深度本质与在种种疑团中慢慢揭开事实真相的故事内容有机融合,从而满足了时代人心的复杂性观影需求,爱恨交织和变形的情感之间,包含着对人的多面性的揭示。“《白日焰火》有着类型片的外壳——尽管如此,它依然是一部艺术电影。”[3](P25)当文艺片如《白日焰火》一般既能为中国电影赢得世界认可,又获得市场良好回报时,才真正是令人欣喜的。

      但似乎不总是这样幸运。意外得到市场奖赏的乐观没有持续,在其他创作中缺少呼应。5月的《归来》曾经满满地负荷着思考历史的艺术姿态,也期望着大投资必然大回报的意图上场,却没有获得期望的票房,不到3亿的结果,让原本加倍收获的意愿完全没有接近的可能。作为原本是市场期待的大作,按照以往的认识,除了一直主宰市场的大导演的名声之外,“文革”反思题材的分量也足以让人期待。但《归来》的认真创作,却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还被许多观众和评论家吐槽挑剔。在艺术表现上,《归来》细致而认真,与那些随意而做的娱乐电影不可相提并论,但似乎在观赏上使人产生了错觉。从审美上看,张艺谋的思考和表现力都很好,比如影片重要动人的段落弹奏钢琴,张艺谋的内敛却依然精致的追求:被妻子心因性遗忘的丈夫,冒充修琴师修复钢琴,精心筹划着她的回归,此时楼下冯婉瑜依然正常漫步重演归家角色,渐渐凝神于楼上传来相爱时的钢琴声,心底深处的回忆涌现似乎突破了遗忘,逆光中的楼道,逆光中的女性惊讶的神情。在屋里等到楼下传来脚步声的男主人公,第一声落下的音符击破岁月,侧逆光的演奏身影将满怀深情的时光回忆烘托出光彩,这种渲染是传统电影极为细致的谋划,为的是让人们唯美地沉浸在期望中。而拥抱的场面是东方的情感凝聚,但顷刻间的被击碎是残酷的,张艺谋依然让残酷无言地出现,巨大的人性悲哀冲破镜头,令人窒息。《归来》严守传统审美的法则一点都没有失当,但审美时代的回归是不是已经成为文化难题?诸如《分手大师》那样的被人吐槽嘲笑的粗糙娱乐,却轻松超过7亿票房,让我们大跌眼镜。而《归来》是不是显得过于严肃而落伍?市场在选择中令人遗憾。

      电影传统审美的美妙的确遭遇到观者趣味变化的难题,2014年的审美处在大众性的错杂中,人们对于娱乐性的创作一边吐槽一边观赏,似乎话题议论具有无穷的趣味和魅力,而对于严肃性的作品却没有以口碑相传的兴趣,因为其审美显得过于优雅。《归来》中再有陆焉识逃亡雨夜的稀里哗啦压抑的独特情境令人入境,静寂心理搏斗的屋里妻子冯婉瑜的内心矛盾,屋外陆焉识欲进不得的急切,让人想起《小城之春》的内涵张力,却似乎过多文人气,有别于好莱坞,却实在是本土电影传统需要回归的一种气质。至于剧情撕心裂肺的天桥相见的惊心动魄,陆焉识躲藏桥底的个体卑微的张望期待,妻子急切寻找和丈夫急切的眼神,女儿骑行急切赶往天桥,在追捕队列匆匆急迫赶来的危急时刻,冯婉瑜不惜一切呼喊让陆焉识逃离,陆焉识不顾一切冲上天桥与妻子相见,妻子不顾一切扑向追捕队伍,女儿不顾一切冲上桥阻止母亲,抓捕队伍凶悍冲来捕捉……在传统蒙太奇带给人们的审美感知中,戏剧性高潮顿然攀升。影片使我们撕心裂肺地悲伤,充分展现出一种传统戏剧性表现的悲剧美,在陆焉识边呼喊边侧身盯着妻子奋步冲向危险,尤其是陆焉识被狠狠地抓住头发往后拉去的情节里,悲剧感受扑面而来,瞬间定格。张艺谋把握的这一个段落,相当有历史感地表现了时代,其评判的态度恰到好处,而一些观众却还在无聊地谈论该片没有历史感的缺陷和不足,或者所谓的理性分析需要加强云云,却不知道这个形象画面中包含着以艺术呈现历史怎样的一种表现力极限?一些批评家无论成熟还是幼稚,却几乎一致地在讨论电影未能完整地呈现原著,津津乐道地表现自己读过原著而不满电影不全面,等等,由此显示出人们已经多少远离了艺术审美的情感法则。

      (三)新老交替——观众的选择无可阻挡

      当年底,吴宇森的《太平轮》在人们期待中登场,却依然成为2014大片再一次遭遇审美困境的例证时,审美趣味变化后面的新老交替命题更为凸显。较之2013年还有冯小刚等主流成熟导演的创作,但已经出现包括《一九四二》等的票房受挫,开始呈现新老交替的趋势。但2014年的中国电影则全方位地呈现:成批量青年导演上场并且占据票房前端,而老导演的扬威年代开始远离。除了年中《归来》的不尽如人意,年末包括姜文、吴宇森、许鞍华等高手都纷纷受到市场的冷遇。票房决断而非声誉取舍、受众趣味取舍而非文化深度影响、新生代影响上扬而非老导演占据主角的局面确定出现。如何看待中国电影的改朝换代因素?无需太多推演,青年观众选择新的审美需要,与注重趣味取代注重深度成为核心要素。以形式论,当《太平轮》以上下集宏大规模拍摄,依然打的是传统的铺排渲染而试图提调观众兴趣的艺术盘算,却不知道当下青年没有那样的耐心去等待和驻留,批评该片的新人们最不耐烦的就是敷衍半天还没有“太平轮”什么事,情感稳妥推出的意图遭遇难题。人们可以在《小时代》系列的繁华装束和密集重复的男欢女爱的矫情中吐槽而获得快感,却不能等待慢吞吞的叙事来延宕快感。瞬间满足的需要和青春一代需要刺激和开放的心理需求吻合,吴宇森的艺术情感算盘就无法精准。

      审美的时代性是不是存在是一个严肃的命题,我们宁愿相信有亘古不变的情感内涵在支配人们的选择,但似乎古典时代已经远离,青年一代的审美需要既有深层性的对一般美好的感知,也越来越多趣味性的随机需要,而娱乐的影响力对于审美的改变也不可低估,这就造就了审美变化的复杂呈现。重要的还在于,思考的送达和需要阅历来沉积的感受,对于相当多的一批观众而言已经是一个问题。前述对于《归来》的不解,既有时代历史的隔膜,更是审美积淀不深的必然反应。于是,不能适应的首先是一批卓有成就的成熟导演,其实往前推,我们陆续看到从陈凯歌、张艺谋到冯小刚、姜文的创作遭遇受众的挑剔越来越明显,及至2014年,这一趋向达到不可逆转的程度。可以佐证的是手机业态例证。衰落的诺基亚老总曾经悲哀而疑惑地说过:我们没有做错什么!是的,的确没有做错什么,但时代变了。中国电影的老导演们似乎宝刀不老,但受众已经彻底变了,他们可以为了看《变形金刚4》而排上几个小时的队,就艺术表现而言,该片的技术至上“炫”得可以,却谈不上有多少可以分析的内涵,但就能获得受众的拥戴,该片在北美成为“变形金刚”系列最低票房的作品,却在中国赢得接近20亿的有史以来最高票房收益。我们无意指责什么,但知晓这一时代变化必不可少,而是不是能找到适应妙招,却可能还有难题。

      于是年底许鞍华精心谋划的《黄金时代》登场却遭遇显然的滑铁卢最为需要思考。为了还原一个30年代的出色作家萧红,编剧与导演做了大胆的努力,比如明星云集就是其一,从当红的汤唯、冯绍峰等一线男女明星,加上著名编剧李樯编剧、著名导演许鞍华执导等等,试图构造一部高品位的艺术电影。而为了适应大数据时代受众的精准性需要,不凭感知而是依靠数据所作出的调研,确认必然实现若干亿票房的计算,已经是十分超前的努力了。再有,为了让当下观众理解萧红的复杂生活,将开创性地采用记录创作的方法穿插其间,企图接近当下的年轻人。但显然这些都没有得到必然回报。原因可以逐一剖解,但也许还是各种因素的汇集。不错,创作和表演班底出色,但一个艺术追求的原发性是不是能得到受众呼应显然具有偶然性,在一系列传统理论家不屑的创作如《小时代》和《分手大师》都因其娱乐性而大卖,而许多人不以为然的《爸爸去哪了》被认为没有传统电影的艺术把握,却吸引众多观众的时候,艺术的尺子的确变得弯曲了。简言之,当红明星是要收效于大众粉丝的,而不是取悦于艺术创作,这一难题是当下许多电影左右为难的所在。艺术电影争夺市场还在摸索过程中,用纪录片来取悦观众显然有些问题。而《黄金时代》为了内容故事的完整而拍摄出3小时的版本,更确定了自己需要艺术内涵而不是成为献媚市场宠儿的目标,无论拍片的难度,还是观赏电影的时空阻隔,都无法按照市场需求来操持先天就铸定了。至于为实现这样的创作初衷,还要认真进行大数据分析,显然忘记大数据测量的是一般娱乐观众而非艺术受众,而《黄金时代》又是朝着艺术完满性努力的,则显然数据再多也无法测准其所针对的观众群体。于是我们说,适应时代首先需要认准自己,成熟导演在不断追踪新时代趣味时需要作出抉择,是不是要按照自己所尊奉的艺术规律走,是不是可以找到坚持艺术创作的路径去攀登,能不能跟上时代,也需不需要去费劲屈就受众?

      (四)个性创造——变通的创作精神如何显示

      2014年以票房为导向的创作,在培育市场上收获不凡,但创新话题一再成为难题。在受众尝鲜的本能需要满足中,我们看到《黄金时代》的表现形式创新没有得到认可,《一代宗师》拍摄精致也没有成为更热卖的创作,倒是年轻导演的无视法则的电影纷纷票房高扬而获得巨大收益。典型的如2014年的《爸爸去哪儿》最为抢眼,其超越一般电影的概念,近乎电视性的表现,难免为相当多的电影人所汗颜,却似乎也是一种意外地吸引观众的噱头。该片票房一直高居不下,超过7亿,即将在2015年年春节上映的《爸爸去哪儿2》雄心勃勃要超过10亿票房。[4]扩展来看,2013年徐峥处女作《泰囧》夺得迄今为止中国内地票房第一的桂冠,赵薇也以处女作《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夺得目前女性导演第一票房,而在2014年的青春电影中,创造了多个档期票房意外的也依然多是青年人才的作品,如陈思成处女作电影《北京爱情故事》夺得4.05亿票房,80后非学电影的郭帆执导的票房黑马《同桌的你》也轻松刷破4.55亿等,自然,低龄化观众是青春电影的消费主力,但这些电影的不拘一格才是适应青年观众的根本,没有多少创作经验却有和青春相容的情感经验,未必成熟却可以依靠对于自身经历的把握来夺得观众,这正是一种贴近创新。

      反观2014年,成熟导演如何适应市场和人心的难题凸显而出。姜文和徐克的创作可以作为比较案例。姜文的《一步之遥》原本是人们期待的电影,却奇怪地失去市场的热捧拥戴,而居多的批评就在于他坚持自我却没有顾忌受众,因从剧情到桥段,以及表演的太个人化而影响着人们的观赏。对于姜文的批评多如牛毛,幸灾乐祸的电影对手不说,显示批评尤其是对于大导演的批评来凸显自我个性的尤其多。但其实在一个平庸的年代里,附庸浅层而攻击不凡,实在就是拥戴平庸,没有个性却压抑个性而试图显示批评的个性的,真就多如牛毛不是好事了。不错,《一步之遥》真就没有什么传统的主题思想可以概括,其独特性也许就是个人化,当下这个讲求众人呼应而抬高票房的时代,的确让人摸不着头脑,看得懂与不懂的判断不是姜文现在才遭遇的,“看得懂”的《鬼子来了》被毙命,看不懂的《太阳照常升起》被嗤之以鼻,似乎都看得懂而且被索隐深入的《让子弹飞》又招致蜂拥的批评。处在现实中却要求通俗易懂的合理性也夹杂着时代阅读的不够高明——可不可以放松一点,不以此来作为标准?当然,这个问题还在作者。《一步之遥》的个性张扬,和姜文口出狂言20亿的张扬,的确不是我们这一时代能讨巧的,幸灾乐祸的人们等来区区5亿票房,难道是值得欣喜的吗?就个性而言,中国电影最为需要的一是个性创造,二是艺术探索,在姜文不见得做得多好,却是他在坚守着这二者,这比起一窝蜂的仿造来不可同日而语。撇开得失,电影人自身应该力求创造哪怕出格。精神的缺失,哪怕电影票房很好,却是从创作者到观众萎靡不振随波追流的趣味,不值得欣喜的在这呢!姜文只是不愿意讨好受众,在这一时代中,受众都可能习惯了庸碌的取悦而不能与之合拍!无论你喜欢与否,从《阳光灿烂的日子》的蓬勃自然朝气,到《鬼子来了》的出格思考,再到《太阳照常升起》的时空组合的出奇,再到当下的《一步之遥》,都是以一个自然人的创造热情创造的独具一格的存在。中国电影的基础步伐是不是缺少这些?

      应当说,2014年底姜文电影结结实实地受到时代受众的责罚,肯定有他自身的问题,张狂的个性对于艺术创作必要,受众却不买账,中国电影市场抉择的单一性绝对不能忽视。年底还有两位老导演的创作却于此有较大的反差,那就是顾长卫的《微爱——渐入佳境》和徐克的《智取威虎山》。他们的创作实践显然不同于姜文。《微爱》是顾长卫试图适应时代的转型作品,依然摆脱不了有见地和素养的电影人的端庄,品质还在,只是颜色变化,但接入这一时代最为兴旺的表现在于对青春境况的描绘上,有点当年《失恋33天》出道的感觉,既稳妥细致地电影化又贴近现实受众需求,还具有他别具一格而清新味道凸显的个性。影片是一群拥有现代生活新人的生活状态的放大,显然是为他们张目,不免夸张中的机智,也颇具喜剧色彩,挑明了这是电影娱乐不必当真,观赏的可感性强。只是可惜了适应市场的强大压力让电影处于水平线上,却是不是丢掉了顾导可以张扬的文化趣味?电影如何实现适应市场年轻人的观影需求而又有一定水准,则是一个需要思考点的问题。问题是首先要适应时代市场,但是不是所有人都一定要去适应时潮?

      徐克却令人意外地在《智取威虎山》中实现了个人探索,这一探索是对于老题材的个人性发挥。《智取威虎山》论说破绽不少,诸如嫁接现代的头尾的设计有些拼贴,杨子荣带土匪第一次下山没有来由的情节消失不知结果,而接头传递消息的几处细节都幼稚、一般化等等,但这依然还是一部相当值得赞许的电影。首先是因对红色经典的尊重而操刀,打破了一天下都是青春、喜剧的浮泛,而敢于去触及主旋律题材,并且做得相当好看;其次,在传统叙事的开拓上让我们看到:大众心底和创作正经之间有多么大的张力值得去坚守;再有,人物刻画和环境表现这一传统感召力的张扬,居然也有无穷魅力,叙事性故事回归了。无疑,《智取威虎山》作为2014年收尾的中国电影的成功,预示着经历了大片盛极而衰、青春喜剧漫无边际地泛滥、取悦观众和媚俗市场影片充斥银幕后,电影换一种传统样貌回归,也是人心所向。比如,加一个现代韩庚介入的头尾,似乎是在取悦粉丝,但将传统拉到现实来的努力还是值得赞许,因为这一个时代只能如此,积极一点看,电影不能不顾及只看电影的年轻人,接触现代总是时代要求,适可而止也是必要之举,面对90后几乎无知其详、40年代故事的英雄主义也已经被卿卿我我消淡的难以寻踪的时代,这样做能够使人们产生一种必要的融入感,而收尾的几代人的虚拟宴席,还是具有动人之态的,怀旧和融合的感觉除了独特可感外,也是徐克向青春呼唤的努力。他显然将个性和时代潮流做了有效的融合。延续到2015年2月1日,《智取威虎山》票房累计约为8.754亿,成功挤进了华语片票房历史排行榜的前五名,可见获得的实在收获。

      (五)网络时代——一个改变电影的事实

      2014年最为明显的热点现象是网络对于电影的影响。进入网络时代,电影被大大改变已经是一个事实,互联网成为极为有利于影像生存、发展、传播、引导人们的媒介和利器。而移动媒体时代的到来,则进一步改变传统传播景观,数字成为全产业未来发展的驱动力和不可或缺的能量。“互联网对电影的影响,正在向纵深化和精细化发展。众筹、大数据、跨界联合、技术升级不仅重塑着电影的商业模式与生产逻辑,也迅速改写着电影产品的样貌。”[5](P81)电影文化在数字网络时代相较于之前,让位于新的技术和新的传播媒介,促使其带来巨大改变。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类审美和认知世界的方式。微电影生产、网络视频的铺天盖地、粉丝经济的产生、格瓦拉猫眼斯预订、看电影时的网上浏览和电影预告的意义、知晓不知晓电影依赖网络传播和人际传播、评论最大的权威在网络上等等,都是以往匪夷所思的现象。“前网络时代”或者说“浅网络时代”,电影是胶片的产物,依赖影院放映,注重单一性观众的影院感觉创造,而如今的网络时代,人们对电影的感觉改变了许多。这一改变是全方位的,包括从创作投融资、策划预测、作品内容、路演、档期确定与放映改变、放映的样式、宣传介入跟进步奏、评价和后续走向(续集)等等,都或多或少被互联网这一因素牵连。至于受众素养,则越来越直接与互联网相关。直接与互联网相关的微电影等则是取决于网络生产需要、网络受众参与和观赏需要的产物。2014年暑期档青年导演路阳认真创作的《绣春刀》却只有9千万票房,正是因为没有受众的知晓度而显然受到影响。

      网络时代的电影改变与品质、市场票房的关系,从创作到收获都一一可见。首先是资本介入的影响。2014年BAT(中国互联网三巨头)与电影生产的关系人所共知。近年影视圈出现了一种新的态势,超过千亿元的基金和互联网企业资金涌入电影市场项目。2014年几乎所有热映的电影都有金融资本和互联网企业的身影。64起影视公司并购案,涉及资金近680亿元。比如经纬创投投资的《后会无期》,阿里巴巴娱乐宝联手乐视影业投资的《小时代3》,百度百发有戏、优酷土豆、基石基金打造的《黄金时代》,乐视影业、儒意欣欣、优酷联合投资的《老男孩》等。中国电影市场已连续6年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金融资本和互联网企业已公开携巨资跨入电影行业,影视圈即将迈入一个资本运作的新时代,尽管不少人忧虑,但不可阻挡。

      而网络粉丝更是不可思议的影响因素。根据艺恩咨询年度报告,在郭敬明执导《小时代3》的5.22亿票房中,19岁以下、20—29岁的观众分别占据41%、28%,而19—30岁这个年龄段的观众在2013年、2014年也正是中国观众中的核心观影人群,可见低龄化观众是青春电影的消费主力。粉丝的产生是一种对于某种事物钟爱的群聚现象,在这一现象中包含了粉丝的传统明星崇拜、爱屋及乌的极端维护乃至于牺牲精神、相互影响的人际情感传染,以及依赖网络而互相鼓励增长维持效力等要素。网络中诞生的粉丝改变了电影的效能,是其得失所在。

      在电影与网络的关系中,特别要看到这一年影响票房的网络售票,互联网带来的效应还有以往闻所未闻的网络在线团购售票。《后会无期》上映首日即揽获7650万票房收入,UME影城负责人曹咏透露,该片借助多方合作,网络购票占比已超过50%。而人们看到包括美团猫眼、格瓦拉、网票网、时光网、豆瓣等众多网票网站,很可能被BAT三巨头提前收购。网联网影响电影的速度加快,美团和《心花路放》制片方以“互联网(O2O电商)+电影”的模式探索成为出品方之一,据猫眼电影公关透露,截至2014年10月9日,通过猫眼售出的电影票已达3亿元,接近总票房的50%占比。而2014年全年,猫眼电影相关负责人披露,猫眼电影票的销售网已覆盖全国70%以上的3000多家影院,2014年交易额达50亿元,目前全国平均每售出3张电影票中,就有1张来自猫眼电影。网络营销时代的宣传效果与电影密不可分。韩寒处女作《后会无期》7月24日全国公映,“国民岳父”再度成为网民热议的话题。拥有近4千万微博粉丝的韩寒深知互联网对中国受众的影响力,在电影制作阶段,韩寒团队就与优酷、土豆展开合作。随着电影进入宣传期,韩导可谓将互联网营销的天分发挥得淋漓尽致。人们说:国内青春电影的宣传似乎进入到“得互联网者得票房”的时代,殊途同归地走上了互联网营销这条事半功倍的营销路。

      还要提及,2014年兴起的“弹幕电影”就是迎合移动媒体时代青年人的产物,让观众在电影院里使用社交工具。互联网时代培育出的年轻观众观看弹幕电影,大屏幕上的交流互动对于他们来说远比欣赏电影的剧情、桥段、艺术表现更重要。我们自然不能无视这一现象,但也相信电影依然是观赏的审美对象。

      三、思考所得

      2014年中国电影已经稳居世界第二,也许不要4年就能和好莱坞在北美市场的收益并驾齐驱。数据显示,2014年全球电影票房为375亿美元。其中,美国为103.5亿美元、中国为296.4亿元人民币(约48亿美元)、英国为17.3亿美元、韩国为14.2亿美元。美国电影票房占全球电影票房27%的份额,中国以13%的份额稳居全球第二。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和俄罗斯等8个国家的票房占比均没有超过5%。[6]但其实无论是艺术创作力、高科技的应用,还是核心价值观的表现,我们都需要更大的努力。包括面对来潮汹汹的移动媒体时代多元、开放的环境,我们要思考艺术始终要坚守的原则是什么?同时,艺术需要哪些新鲜元素来适应这个时代的变迁?我们必须正视移动互联网媒体时代,但人类承传文化始终要强化核心价值观的传递。在这个思想丰富的时代里,新的语态和传播机制生成,人作为高级动物,一定会在丰富的多样性里寻找到一个艺术文化标准,那就是正能量。艺术文化的正能量,对人类本性的、善良的、诚实的创作激励是最核心的,正能量对于艺术创作来说最重要的是既能接纳多元又能凸显自身的观点。在对正能量主体追求的过程中,要逐步建立一种适应传播媒介的审美规律,而对于旧的审美规律,是时候做一些解说或者进行一些变化了,否则就会处于一种焦灼状态。从艺术的角度来说,电影已经无可避免地需要借助新媒体的力量。传统媒体受众到达率不高,受众水平越来越低,优秀的艺术文化就要有效地通过新媒体传播,这需要优秀的艺术品介入到新媒体中,采用年轻人接受的方式,趋利避害地生产、传播,以增强其审美能力。新一代人必然是新媒体的主导受众,他们接受优质的文化成长起来,会慢慢把握优秀艺术的精神,从而获得整体文化水平的提高,因此这种结合是必要的。总之,传统艺术和新媒体结合是必然趋势,其应积极主动地传播正能量、保持核心价值观不变,在人类的媒介素养、审美能力、正能量感受度提高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借助新媒体,优秀的传统艺术会影响更多的人。要相信电影自然还是内容产品,我们依然把对其创作的精神价值和内涵进行正确判断作为研究和评论的重要内容。但如何实现电影价值,如何认定电影意义,却需要新的思维来丰富。追随时代的电影认知和坚守本土电影创作与市场就成为必需的要务。

      ①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网站2014年7月18日发布数据。

      ②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网站2015年1月5日发布数据。

标签:;  ;  ;  ;  ;  ;  ;  ;  ;  ;  ;  ;  ;  ;  ;  ;  

2014年中国电影热点述评_中国电影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