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浙江武义延福寺大殿的历史与建筑论文_胡波

胡波

浙江金华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浙江省金华市 321000

摘要:重建于元代的浙江武义延福寺大殿是江南早期木构建筑的杰出代表,历代屡有增修,但建筑主体仍保留元代遗构,大殿在外部造型、内部结构和斗栱形制上都表现出与众不同的设计思维和艺术气质,历来为建筑史学界所称道。

关键词:延福寺;历史;建筑

图:延福寺大殿外景

延福寺位于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桃溪镇陶村附近的福田山下,这里苍松翠柏,峰峦环抱,是一处“深山藏古寺”的江南秘境。寺址自南向北地势逐级升高,依次建有山门、天王殿、放生池、大雄宝殿、观音堂、石涧井等,两侧有厢房环绕,除大殿为元代建筑外,其余均为明清所建。寺中还保留各朝碑刻十余座,以及唐代铜钟、南宋铁钟、元代石狮、明代壁画等附属文物。1960年延福寺被公布为首批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延福寺被批准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 历史沿革

浙江武义延福寺大殿被学术界所知缘于1934年秋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应邀来此的一次考察,他们在寺中测绘勘察数日,得出“实为罕见之孤例”的感叹,梁思成先生在《中国建筑史》一书中对延福寺大殿的断代为元泰定三年(1326)。1960年陈从周先生对延福寺大殿重新进行调查,从元泰定元年(1324)刘演的《重修延福寺记》碑、明天顺七年(1463)陶孟端的《延福寺重修记》碑等文献中得出该建筑始建于后唐天成二年(927),重建于元延祐四年(1317)。延福寺大殿是江南著名的三座元代木构寺庙建筑中最年长的一座,其余两座是重建于元延祐五年(1318)的金华天宁寺大殿和建于元延祐七年(1320)的上海真如寺大殿。延福寺大殿在明天顺年间添加下檐、清乾隆年间增置天花,历史上虽经过多次维修但均未改变其早期风貌,至今主体结构仍是元代遗物。

2 外部造型

大殿建在低矮的台基之上,四周用鹅卵石墁地,两山及后檐下的排水沟渠同样是用鹅卵石砌筑,做法独特,山野趣味甚浓。大殿面阔进深各五间,从明间开始面阔逐渐递减,次、梢间之和亦不及明间,而从南向北又以第三间最大,首尾两间最小,由此形成主次分明的开间布局。大殿四壁为竹编夹泥墙,内外保留了明代维修时绘制的十余幅山水诗词壁画。明间前后檐各设格子门四扇,中间两扇可开启,两旁为固定。前檐次间用井纹格子槛窗。两山南向的第一、四间也设有格子门窗,增强了殿内的采光通风,也丰富了外观的装饰效果。大殿上檐柱之间仅用阑额和由额相连,无普拍枋,下檐柱之间亦无普拍枋,阑额伸出柱身外做成霸王拳。斗栱直接立于柱头或阑额之上,其中前后檐明间用斗栱三朵,次、梢间各用一朵,两山檐下斗栱分布为:南向第三间用三朵,第二间用两朵,第一、四、五间各用一朵。大殿的屋顶式样为重檐厦两头造,其中下檐为明天顺年间修葺所添置,但与上檐做法保持统一。屋顶由青灰色板瓦覆盖,重唇板瓦封檐,檐口不施飞子,仅用圆椽,上檐不用遮椽板。屋脊用垒瓦砌成,两端生起明显,无鸱吻和脊兽。屋面举折平缓,两山饰悬鱼,无惹草。子角梁向上扬起,利用生头木使屋面四边翼角起翘弧度明显,表现出南方建筑特有的轻盈和灵动。大殿外部的檐柱、阑额、门窗、悬鱼、搏风板等木构件涂刷暗红色土漆,而斗栱和槫椽等为露原木外漆桐油,色彩优雅古朴。

3 内部结构

大殿平面近似正方形,沿袭了唐宋小型寺庙正殿的典型布局。元代初建时殿身面阔三间,进深八架椽,明代添加副阶周匝一圈,形成十架椽。大殿原为彻上露明造,所有梁栿都采用月梁式明栿,明间佛坛之上的天花是清乾隆年间附加,粉底彩绘,正中绘制团龙,四周为花卉图案。天花的南边缘有精致的小木作装饰,为镂空雕的帷帐式样。明间两缝的梁架剖面为非对称结构,平梁一端插入三椽栿背上的斗栱,另一端插入前内柱柱头斗栱上,平梁上无侏儒柱,仅在中间设置栌斗,南北向各出华栱一跳,上承蝴蝶木,似丁头抹頦栱形式,但并无叉手,疑是后期维修所废,东西向的瓜子栱、慢栱与脊槫相接。平梁头与后内柱之间加弓形劄牵一道,此法是江南弓形单步梁的最早实例,在当地的明清建筑上也俗称猫儿梁或虾背梁。三椽栿架于前后内柱之中,上有雕刻云纹的驼峰,驼峰上置斗栱,出重栱相托平梁,出单栱与劄牵相连。前上檐柱与前内柱间亦用三椽栿,上施蜀柱,蜀柱顶端前后又各出单栱连接劄牵,蜀柱底端刻鹰嘴状,此做法也是江南最早的实例。后上檐柱与后内柱间、次间两山上檐柱与内柱间均用乳栿和劄牵,梁栿下再用顺栿串。所有上檐柱与下檐柱之间也用月梁式劄牵穿插。整体梁架结构为礼佛空间服务,同时也充分体现了江南古建筑求同存异、灵活多变的大木作设计风格。大殿总共有36根木柱,除下檐柱外全是梭柱,两端收分明显,柱子上部卷杀饱满,栌斗形式有圆形和讹角方形。柱础有两种式样,明间两前上檐柱用压地隐起法雕饰宝相花的覆盆,上加礩础;其余均用礩形柱础,无覆盆。地面铺装为方砖对缝。殿内有“凹”形佛坛,面饰砖雕,图案以花卉为主,佛坛上原有一佛二弟子四菩萨共计七尊元代彩塑毁于文革时期。

4 斗栱形制

大殿上檐的柱头、补间铺作均用单杪双下昂六铺作,单栱素枋造,第一跳单栱偷心造,二、三跳为计心造,出下昂,昂嘴较长,下端粗大,与《营造法式》中各种昂面做法差异较大,属地域特色。第一层昂头上的交互斗与瓜子栱相交,第二层昂出自瓜子栱上的齐心斗,第二层昂头仅用令栱,无耍头和衬头木,亦是不多见的形制。在柱头中线用三层单栱素枋叠加,斗栱后尾的做法也较特殊,补间铺作先在栌斗上出华栱两跳,足材偷心造,用靴契承托第一层昂尾,第一层昂尾压在第二层昂尾的中部,交互斗上用重栱承托罗汉枋,形成不平行昂尾,第二层昂尾则是由单栱交于下平槫,充分利用“杠杆”原理,承受上部结构的荷载。柱头铺作后尾亦先出华栱两跳,偷心造,靴契和第一层昂尾的位子被三椽栿或乳栿所占,第二层昂尾挑起与劄牵延伸的一端相连。转角铺作用由昂、鸳鸯交手瓜子栱和鸳鸯交手令栱组成,其后尾与两补间铺作的后尾一起压于老角梁下。大殿下檐檐柱和斗栱的用材明显小于上檐,栱面弧度也较上檐生硬,由此见元明两代木作细部的演变。下檐柱头、补间铺作均用双杪五铺作,第一跳单栱偷心造,第二跳上用令栱承托撩檐枋。柱头中线用两层单栱素枋叠加,补间铺作后尾出三杪,一、二跳偷心造,最上跳施令栱,承托素枋,素枋下皮呈上弧线,与令栱栱面的下弧线形成对比,一起一伏,韵律感十足。

参考文献:

[1]陈从周.浙江武义县延福寺元构大殿[J].文物,1966(04):32-38

[2]黄滋.元代古刹延福寺及其大殿的维修对策[J].东南文化,2002(09):90-93.

作者简介:胡波(1979.12-),男,浙江金华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浙江明清传统建筑营造技艺。

论文作者:胡波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细部》2018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5

标签:;  ;  ;  ;  ;  ;  ;  ;  

论浙江武义延福寺大殿的历史与建筑论文_胡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