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球趋势看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兼论邓小平时代理论的特点_和平与发展论文

从全球趋势看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兼论邓小平时代理论的特点_和平与发展论文

从全球百年走势看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论邓小平理论的时代特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邓小平理论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新发展论文,走势论文,时代特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自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以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并形成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下称邓小平理论)。这是20世纪的一项重大历史事件,认真研究邓小平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时代特征,才能深刻领会邓小平理论的真谛及其历史地位。

凡是博大的思想体系,都有其产生的时代背景。时代背景属于社会存在;思想体系属于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任何一种思想体系,都以不同方式反映当时的时代背景。

时代背景的核心是时代特征,即当时世人普遍关注的主题,其最明显的标志是战争与和平问题,古人称为乱世与治世。18世纪以来,兴起了革命,革命实质上是广大人民群众反抗统治阶级的战争。同时,在战争状况下,易于引发革命,如19世纪普法战争时期,发生了巴黎公社革命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爆发了俄国十月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出现更为广泛的革命运动。因此,战争与革命是紧密相连的。在和平时期,一般都致力于经济和社会发展,故和平与发展是紧密相连的。从19世纪以来,时代特征基本上有两种态势:一是战争与革命为主题的时代,一是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近现代产生的思想体系,都受这两种态势的影响,反映了时代特征。

进入19世纪,欧洲出现了战争与革命形势。先是法国拿破仑进攻邻国,1812年远征俄国,1815年为英普联军战败,欧洲战争暂时平息。在1825年发生了第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从30年代开始,英国发生了宪章运动,这是历史上首次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进入40年代,法国、德国、意大利的工人武装起义蓬勃兴起,在1848年间进入高潮,马克思主义就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形成的,也就必然具有其时代特征。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出要用暴力推翻资本主义。到了19世纪末,欧洲局势平静,并正酝酿电力技术革命,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恩格斯根据当时的时代特征,曾提出了资本主义和平转变为社会主义的可能性。

进入20世纪,革命风暴遍及全球。1905 年俄国发生了民主革命, 1911年中国发生了辛亥革命。同时,伊朗、土耳其、墨西哥先后发生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7年俄国发生了震撼世界的十月革命,世界进入了战争与革命的高潮时代,列宁主义就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形成的。

早在本世纪初, 列宁就宣称世界进入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 在1915年发表的《论欧洲联邦口号》一文中,首次提出社会主义革命能在一国实现的著名论断,在革命理论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列宁于1919年发表《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全面阐述了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斯大林在列宁逝世后的一次演讲中指出:“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确切些说,列宁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策略,特别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和策略。”〔1 〕斯大林的上述论断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列宁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帝国主义伴随着战争,故列宁主义产生在战争与革命高潮时代,从时代背景的角度看,列宁主义可称作战争与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第二,列宁主义的核心是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而专政是革命的继续。因此,列宁主义是以革命理论为中心的思想体系。

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是发生战争与革命最多的地区,1911年辛亥革命,1927年国民革命即北伐战争,之后有十年土地革命战争,八年抗日战争,三年解放战争,其间还有国内军阀混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毛泽东思想形成于战争与革命高潮时代,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新战略和统一战线理论,在革命理论方面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核心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也是以革命理论为中心的思想体系。

列宁和毛泽东都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过探索,也提出了一些建设理论。但这些理论还不系统,不成熟。列宁的建设理论,未被斯大林所继承;毛泽东的建设理论,由于晚年所犯的错误,有些理论与实践脱节,有些被自己否定了。因此,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都是以革命理论为中心,是战争与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为什么在20世纪会出现战争与革命的高潮,高潮之后又出现冷战,其最终决定因素是生产力,而在20世纪,科学技术又是生产力的关键因素,要揭示20世纪时代特征的变化趋势,应从科学技术入手。

19世纪末出现了两大新技术:电力和内燃机,在20世纪得到广泛应用,决定着本世纪上半叶生产和社会面貌,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是一次技术革命,又引发了产业革命。产生了电力工业以及汽车、拖拉机、飞机、坦克制造等新兴产业,改造了传统产业,推动了石油、冶金、煤炭、化工等工业部门的加速发展。

以电力和内燃机为标志的技术革命,集中发生在重工业部门。重工业的特点是投资大,生产规模大,周期长,引起生产集中。生产集中的结果导致垄断,使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重工业加重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工人阶级随着重工业的发展而成为战斗力更强的产业大军,这就加剧了阶级矛盾,孕育着革命。帝国主义为了缓和国内阶级矛盾,极力向外扩张。同时,重工业的发展要消耗更多的原料燃料,开采和运输矿物需要更多的劳工,制成品还需要开辟市场,从而引发了争夺物质、劳工和市场的帝国主义战争。电力增强了武器制造能力,内燃机用作飞机、军舰、坦克车、大炮牵引车、装甲车的动力,有了远距离、大规模战争的武器,随着阶级矛盾的尖锐化,使局部战争演变为世界大战。大战期间,政府军开赴前线,内部空虚,秩序混乱,为工人阶级武装夺取政权创造了条件,从而出现了战争与革命的高潮。

从二战末到50年代末,世界出现了三大新技术:原子能、火箭宇航、计算机。这类新技术的特点是规模大、投资大、风险大,全由政府主持研制,完全用于军事目的。对战后三十年的世界形势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原子能技术开始用于制造核武器,核武器又用火箭来发射,发射又用计算机导航。这样核武器就形成包含三大新技术的武器系统。技术特别复杂,且变革快,需要不断的研制和改进,引起长期军备竞赛。美苏都拥有几千颗核弹头,几分钟内即可摧毁对方,结果谁也不敢贸然发动战争。长期备战,备而不战,在历史上是罕见的,冷战状态之所以出现,简而言之,其直接原因就在核武器上。

在本世纪四、五十年代出现了三大新技术之后,又相继出现了一大批新技术。1958年研制成晶体管,1960年发明了激光器。60年代后,晶体管又发展为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1973年微型机问世,1976年投入市场。同时又出现了新材料、新能源、遗传工程等新技术群,由此开始了以微电子为标志的新技术革命,又称信息技术革命。

按照马克思主义原理,生产力在社会变革中起最终决定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即是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因素。70年代中期开始的新技术革命,对世界经济和政治的走势已经产生了决定性影响,从而出现了以下的时代特征:

第一,世界经济一体化。当代世界的新技术很多,总数在500 项以上,其中重大的也有10多项。以往的传统技术,经过改进,大部分还在应用。由于技术种类多,各国都有其长处。生产要素除技术以外,还有人力、资金、场地、资源等因素。现代信息技术易于发现各国的长处,易于调动资金。现代交通技术使人和物的流动大大加快。这就使得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成为可能,由多国生产要素组合成的经济实体——跨国公司在全球兴起,到了90年代,全球贸易的四成是由跨国公司进行的。与此同时,还出现了跨国工程,各国的经济、技术、人才的交流也迅速扩大,凡此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走势,是由信息技术决定的。

第二,和平的政治走势。在本世纪上半叶,经济增长主要靠物资和劳力的投入,帝国主义用战争手段掠夺物资和劳工,故说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新技术革命的兴起,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其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份额达6至8成。掌握高新技术,制成高技术产品和优质产品,价值提高几倍乃至几十倍,用于打开市场和交换原料与能源,可获得巨额利润。用战争手段掠夺财富不能实现其目的。如本世纪上半叶,德国进攻邻国,引起两次世界大战。现在世界经济走向一体化,德国在其邻国有大量跨国公司,其西部还靠法国供应电力,再进攻邻国同时也摧毁自己。美、日、英、法等国也同样如此。本世纪末,战争不能实现掠取财富的目的就通过科技来实现,可以说科技竞争是战争和政治的继续。世界大战是由帝国主义掠夺财富而引发的,新技术革命改变了取得财富的手段,为世界持久和平奠定了基础。

第三,市场经济潮流。本世纪上半叶,计划经济适合当时战争和备战的形势和大型化、集中化技术,比市场经济优越。苏联在战前取得明显的成就,市场经济在30年代遭到大失败,就是证明。当代新技术革命出现的新技术群,具有小型化、分散化特点,同时世界进入了持久和平时期,计划经济已不能适应当今的生产力状况和政治形势,就由盛而衰;市场经济在战后进行了大的改革,能适应当今的生产力状况与和平形势,成为一股世界潮流。原来推行计划经济的国家,都在进行改革,向市场经济转化。

上述三大趋势是相互连系、相互促进的,世界经济一体化,推动了世界和平,和平时期市场经济显示出优势。三大趋势汇合起来,构成了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这就是当今最基本的时代特征。产生这一时代特征的最后决定因素,是由新技术革命引起的生产力的变化,因此,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特征,将是长期稳定的。列宁指出:“只有认清了这个时代的基本特征,我们才能以此为根据来估计这国或那国的更详细的特征。”〔2〕列宁的上述论断, 为我们提供了一套科学的方法论,只有首先认清这个时代的基本特征,才能认清中国的基本国情。

中国国情包含有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等,这些国情已存在几百年甚而更长的时间。而在政治形势上本世纪中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一百年来不断地发生战争与革命。1949年新中国成立,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为开端,中国进入了和平与发展时期,直到今天没有变化,这就是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一国进入和平与发展时期,从本世纪初到60年代末,世界的主题是战争与革命。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一国要坚持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方针,便面临巨大难题。如苏联在1921年开始推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中国在1956年宣布实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这一转变都未能持续下去,多则几年,少则一年就变了。究其原因,除了人的思想僵化以外,更为根本的原因是时代条件的限制。在战争与革命为主题的时代,不可能长期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方针;在指导思想上,以革命理论为中心的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也难以转变为以建设理论为中心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也难以出现飞跃式发展。

近一百年来,中国国情与时代潮流老发生错位。在19世纪的最后二十多年,世界处在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日本就是在这一时期发展起来的。中国当时存在严重政治危机,处于大革命前夕,与世界潮流严重错位。1956年以后,中国进入和平与发展时期,世界却处在冷战时期,二者又严重错位。到了70年代末,中国出现了百年一回的有利时机,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同中国的和平与发展时期汇合在一起,形成了和平与发展的巨流。邓小平理论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形成,充分反映了这一时代背景,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邓小平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是一套以建设理论为中心的思想体系,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这套理论充分反映了中国和平与发展时期的基本国情,充分反映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特征,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当代是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邓小平理论是和平与发展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次划时代的发展。

注释:

〔1〕《斯大林选集》(上)第185页。

〔2〕《列宁全集》第26卷,第143页。

标签:;  ;  ;  ;  

从全球趋势看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兼论邓小平时代理论的特点_和平与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