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变异:网络传播对“守门人”权利的挑战_网络新闻论文

角色变异:网络传播对“守门人”权利的挑战_网络新闻论文

角色变异:网络传播挑战“把关人”权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网络传播论文,角色论文,权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美国新闻传播学教授Dan Gillmor在2001年底的“清华阳光传媒论坛”上谈到世界传媒走向时认为,“9·11”后边缘人逐渐变成了新闻的把关人,很多人不仅在阅读新闻,而且也在生产新闻。据美国一个专门研究新闻的基金会做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9·11”事件使很多美国人争着上网看新闻,1/3的人在网上聊天室,3/4的人通过电子邮件发送或者接收关于袭击的消息。无独有偶,早在1999年5月9日,即北约轰炸中国驻南联盟使馆的第2天,人民日报网络版开设的“抗议北约暴行论坛”上,短短一个月内,海内外爱国人士争相发表自己的看法或是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上贴量达到9万条。在这里,向大众传播新闻已不再是专门媒介组织的特权,人人都可以参与新闻的传播,同时又是新闻的接收者。这种传播结构使传统意义上的“把关人”的权利受到巨大挑战。然而这种挑战究竟是如何引起的,将会有怎样的影响呢?

从广义概念来看,“把关人”,即采集、制作信息的过程中对各个环节乃至决策发生影响的人。其职能主要是对信息加以选择,删除,修改认为不符合要求的信息。概括来说,传统意义上的“把关人”的权利主要可分为两部分:传播信息和修改甚至删除信息。而在网络传播中,“把关人”的前一种权利几乎已经完全被大众所分享,即人人都有可能和能力在网上传播信息,向大众传播信息已经不是专业传播机构的特权。从本文开头的两个事例就可以清楚的看到这一点。而这种权利的分化,不可避免的带来了“把关人”权利的削弱。但是对信息的修改和删除权,目前在网络上仍是“把关人”的专利,只是“把关人”仅能在信息发布之后实施这一权利。以网络上最主要的“把关人”——网络编辑和版主为研究对象,就会发现“把关人”对信息的修改和删除权依然不可动摇,只是行使权利的方式较传统“把关人”有所区别。

约翰·密尔在《论自由》中谈到,言论自由是人类一切自由中最重要的一项。如果说传统“把关人”对这种自由采取的是消极堵塞态度的话,网络“把关人”则是采取了一种积极的疏导方式,在尊重人们言论自由权利的同时,又对网络上信息的流通进行管理。从对信息的全封闭式管理,到被迫对信息的开放式管理,“把关人”权利受到挑战的背后,实质是其在传播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传统媒介所传播信息的质量主要取决于“把关人”水平的高低,比如一张报纸的质量就体现了该报记者、编辑的水平。而网络传播中,信息的质量高低则不完全由“把关人”自身决定,而主要取决于网民的整体水平。换句话说,网络“把关人”已经从以往的绝对主导地位下降为相对主导地位。而这种角色变异的产生,从根本上说,正如大众传播自身的产生过程一样,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的。

1866年,每小时可印4面7000份的轮转印刷机的诞生,历史性的揭开了大众传播的序幕。这是技术上的发展为大众传播提供了可能。而18世纪末的产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进了都市化的进程。而都市人口的增多成为都市报纸读者增多的前提条件,这又使大众印刷传播成为一种必要。与此类似,网络的出现打破了“把关人”对信息的垄断,使“把关人”的权利分化成为可能,而人类自身对信息传播的渴求,使这种可能成为现实。从具体操作上来看,网络是如何迫使“把关人”拱手让出了信息的独家发布权呢?

总的来看,网络首先是从技术层面上打破了信息垄断的可能。在传统的大众媒介中,“把关人”对信息在信道中的流通有着生杀予夺的大权;在网络中,“把关人”的权利被分享,更多的人有了发布信息的权利,其原因在于:传统媒介的信息发布是呈放射状的,有一个信息中心,且信息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这样为“把关人”在某一“关口”拦截信息提供了可能。而网络作为一种开放性系统,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心。所谓客户机和服务器都是相对而言的。网络组成的拓扑结构使一切信息从某地到达另一地点、可以选择不同的路径,而不是像大众媒介中仅有一条通道。假设A、B、C、D四点呈网状排列,当信息E要从A点传至D点时,有三条路径可以选择。即直接从A点到D点,或者绕过B点到达D点,或者绕过C点到达D点。并且随着网络的增大,可供选择的路径呈几何级数增长。当信息在某一路径上传输受阻时,可以马上选择别的路径,同样可以到达目的地,因而“把关人”无法像往常一样阻止信息的流动。

此外,物质上优越地位的逐渐丧失是“把关人”权利受到挑战的根本原因。回顾“把关人”的出现,我们可以发现“把关人”权利的存在实际上是以物质上的优越性为前提的。“把关人”是随着大众媒介的出现而出现的,在人际传播中并不存在这一概念。人际传播属于人类早期的传播形式,涉及的范围相对较小,传播的信息有限,传播成本低,仅需要口头或书面传播即可,不必要借助复杂的媒介工具。在这两种传播形式中,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传者和受众,人人都可既是传者又是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地位是平等的。而大众传播需要将信息传给更多的受众,对复杂的媒介依赖性大。以广播为例,其传播信息就需要借助话筒、放音机、录音机、编辑机、扩音机,讯号发射设备等。从经济耗费上来说,很显然并非大部分人能承受,传播成本较高。而且设备操作的复杂性也排除了更多的人占有这些传播设备的可能。这种物质上的不平等带来了传、受者在传播过程中地位的不平等。因而在大众传播中,传播成为少部分占有传播设备的人的特权,受众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但人类社会中巨大的信息量,客观上使这些拥有传播设备的人,即媒介组织,必须对信息进行选择、过滤等。在主观上,为了体现媒介组织自身立场和观点,媒介也必须对信息加以选择,删除、修改认为不符合要求的信息。在这个选择的过程中,“把关人”随之出现。而在网络媒介中,信息的接收者和发送者使用的是同样的设备——电脑,这是双方进行平等交流的物质基础。当二者在物质上渐趋平衡的时候,二者拥有的权利也随之平衡。同时,二者之间的界限也渐趋模糊。这一点与前面提到的技术上的原因共同作用,为“把关人”权利受到挑战提供了可能。

有学者认为在网络传播中,“把关人”角色出现缺失。其实不然,虽然从新闻信息源到新闻传播所经历的选择、过滤、审核的过程在网上被省略掉了,但从“把关人”的广义概念来看。网络中的“把关人”依然存在,并且与大众传播中的“把关人”相比,其形式更加多样化。这里的“把关人”同时又是传播者,兼有传媒与受众的双重视野,它使网络把关人的角色在传播和接受中不断变换。在网络传播中,把关人主要包括网络编辑和版主等。

网络编辑的职能在于,通过网络对新闻信息进行收集、整理,进行必要的编辑处理,通过网络向全世界的受众进行发布,并且靠网络从受众那里接收反馈,产生互动。网络编辑在网络上控制着相当一部分信息的流向、流量、流速,在形式和具体职能上,与传统媒介中的编辑有不少相似之处,主要差别在于它通过接受反馈与受众之间形成互动关系,从而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网络编辑的根本任务在于利用互联网这一技术平台的优势,让手中的信息成为有利于人们发展的有效资源,让技术和信息真正服务于人类。这一点也是其他形式的网络“把关人”的根本任务。

主持论坛的版主也是同样不可忽视的网络“把关人”。目前几乎国内各大网站都开设了讨论区,如人民网的“人民论坛”下设“强国论坛”、“体育论坛”等10个分论坛,新浪网也有文化艺术、科技、情感、游戏等8个论坛,每一个论坛下还有分类版区。所谓版主,就是网站论坛的管理人员。其职能是推动该版面的讨论风气,并尽可能经常发表与该版内容有关的文章或回答使用者的问题,版主有责任依据开版宗旨确立并保持该版的风格和主题,及时删除涉及政治、有明显失据的言论、含不雅文字、与该版内容无关、有人身攻击、灌水以及其他违反该站有关规定的文章。版主的产生通常有两种途径,一类由网站内部任命,另一部分由网民演化而来,通常是一些在论坛中经常发表言论、较有威信的网民在达到一定标准后,向站务组提出申请,被认定达到一定资格后就可以上任了。我们注意到版主的特点与美国传播学者拉扎斯菲提出的“意见领袖”有很多相似之处。意见领袖是指在信息传递和人际互动过程中少数具有影响力、活动力,即非选举产生又无名号的人。传播学通常认为意见领袖的形成主要有六个因素:一是价值,即意见领袖是追随者心目中价值的化身;二是信源,即意见领袖的信息来源较广,获取的信息也更早、更多;三是知识面,即意见领袖不仅要信源广阔,还有较强的读码和释码能力,以对追随者产生影响;四是责任感,这体现在意见领袖常常是利益集团的代言人或小团体中的头头;五是人际交往能力;六是社会地位。而对照版主的申请条件,可以发现版主除了“非选举”产生不符合条件外,基本上具备舆论领袖形成的六个因素。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把关人”与“受众”之间界限的日趋模糊。

在互联网出现以前,全世界所有传播媒介上的信息都是经过“把关人”才能发布,而互联网则提供了一种没有把关人就可以直接向社会发布言论的新模式。这一方面精简了传播的中间环节,使信息能直接从传播者传递给受众,使传播速度提高,且由于信源的增多,信息量大幅度增多,极大促进了人类信息资源的共享。但另一方面也带了诸多负面影响。

首先,垃圾新闻前所未有地泛滥。但由于网络的隐蔽性,使人们在网上发表言论无须负责任,给某些居心不良者提供了可乘之机。网络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监管之难令假新闻滋生蔓延。虽然早在2000年11月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信息产业部就发布了《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严格限制了从事登载和转载新闻的网站资格,但仍然有大量没有出处、没有作者、没有发布时间的“三无”新闻充斥网页、妨碍视听。如2001年下半年以来,从7月份的“换头术”,到10月份的“大活人两肾被偷”以及11月份“19岁中国女孩打破牛津纪录”。许多人会去看网络新闻,但究竟有多少人会相信没来由的事件呢?不管是什么研讨会或是论坛,针对我们的“第四媒体”,专家学者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要尽快解决诸如色情、暴力、迷信和其它有害信息在网上的传播。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一语道破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人人都可以参与新闻的传播,而不可能人人都具有职业道德,也难保证每个人都受到过新闻专业的严格训练,通过他们所传递的信息,很难说是真正的新闻还是无知之见。互联网中“把关人”权利的削弱,使那些非理性、情绪化的言论得到传播的机会就会大大增多。

其次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统一管理机制,信息的混乱性增强,给人们有目的阅读信息带来不便。这一点在论坛中尤为明显,虽有版主的定期整理,但依然无法抵挡源源不断涌入的帖子。以较受网民欢迎的海融论坛为例:从2002年3月17日到4月17日,这一个月内,网民共上贴了94389条帖子,论题总数为9487个,回复帖子的总数为84904条,平均每天4082条帖子,论题总数为402个,回复帖子的总数为3680条,平均每周22108条帖子,论题总数为2338个,回复帖子的总数为19770条。而即使人气一般的“自由空间”论坛,也有8个讨论区,1059名会员,每个会员平均发表11篇文章,每个讨论区平均1423篇文章,每个讨论区平均131个主题,总共发表11387篇文章,主题总数为1044个。虽然各个论坛的总文章数和用户数量有多有少各不相同,但与传统媒体的报纸和广播相比,其信息量都称得上是空前庞大的。从人们的阅读目的来看,无论是报纸等传统媒体,还是网络媒体,人们所需要获取的仅是其中的一部分信息,而其余的信息则由于个人兴趣、需要等原因在阅读的过程中被忽略掉。从信息学的角度看,这种现象属零信息过多,即与用户无关的信息过多。而根据用户获取信息的心理来看,适度满足为最佳,即可供选择阅读的信息要适度充分,否则就会成为阅读障碍。而论坛中往往就存在零信息过多和阅读障碍大的问题。更严重的是,有的个体由于无法处理过多的信息,会导致紧张不安、精神崩溃;信息堆积过多还可能引起信息危机,造成信息雪崩;有时滥用信息也可能造成重大事故和恐慌。这些问题都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网络“把关人”的控制信息权利需要加强。

在2001年1月CNNIC公布的我国网络发展状况的最新报告显示:目前我国上网计算机数为1254万台,上网用户为3370万人。专家预测,到2005年,中国互联网计算机将达到4000万台,互联网用户将达到2亿,上网人口普及率将达到15%左右。网络用户的增长意味着网络的增长和网上信息资源的动态快速增加。根据比利时科学家普利高津在1947-1967年,在开放系统中得出的“耗散结构”理论: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通过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能量、信息,与外界条件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可能从原有的混沌无序的状态,转变成一种功能上的有序状态。而网络作为一个信息开放系统,如何随着外界交换信息的不断增多,从无序状态逐渐转变成有序状态,需要互联技术、法律等各方面因素的介入,而“把关人”究竟应在其中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仍值得深思。

标签:;  ;  ;  

角色变异:网络传播对“守门人”权利的挑战_网络新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