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近十年来博弈研究的新进展_幼儿心理论文

国外近十年来博弈研究的新进展_幼儿心理论文

近十年来国外游戏研究新进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进展论文,近十论文,年来论文,国外论文,游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世纪70年代以来,心理学家做了大量关于游戏效用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游戏与幼儿思维、想象、记忆、言语、社会性等的发展密切相关。如今,游戏之于幼儿发展的重要性已是众所周知。90年代以来,对于游戏的研究依然方兴未艾,且显现新的特点。本文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对90年代以来国外关于游戏与幼儿心理发展的研究结果进行了梳理、总结,对新的研究特点进行了论述。

1 亲子游戏与幼儿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了大量关于亲子游戏(parentchild play,mother-child play,father-child play)的研究。早期亲子交往,特别是亲子游戏对幼儿发展意义重大。Fagan,Jay;Dore,Martha M.(1993)对亲子游戏中母亲的反应类型及其对幼儿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游戏中忽视型母亲对幼儿反应不积极,而且与非忽视型亲子游戏相比,忽视型亲子游戏中的幼儿发展适应性能差。Russell(1997)等对亲子游戏模式及其对幼儿与同伴游戏的影响进行了探讨。此研究中,父母的游戏行为被界定为三种模式,即指导者(Director)、协助者(Facilitator)、共同游戏者(Co-player)。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游戏,父母采取的行为模式不同。玩具游戏中父母多采用协助模式,而在运动建构游戏中多作为指导者。研究发现,协助模式下的幼儿在与同伴的游戏中显示出更多的兴趣。这表明在亲子游戏中,以幼儿为中心,父母只作为协助者,幼儿具有相对独立的探索及交往机会,真正实现了游戏的本质——主体性,因而在与同伴的社会性交往中,能更独立、更投入地与同伴游戏。早期亲子游戏能够影响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这已被很多研究所证实。Russel(1998)等让幼儿在亲子游戏中体验与同伴游戏时所需的性格品质,特别是互惠与分享等。结果表明,这种亲子游戏的确有利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在亲子游戏中,父母亲总是以能促进幼儿发展的方式来进行,而且母亲在有一定的关于游戏发展知识的情况下能更好的与幼儿游戏,并且能提供给幼儿适宜的有挑战性的游戏机会(Damast,Amy Melstein et al.,1996)。有研究发现,在亲子图书阅读和玩具游戏两种不同背景下,幼儿言语、词汇及早期语法使用呈显著差异(Yont,Kristine M.et al,2003)。

母亲对幼儿早期发展影响非常重要,这已被很多研究所证实,但母亲只对幼儿部分人格特性的塑造有影响,幼儿完美人格的塑造离不开父亲的作用。通过亲子游戏,婴儿与父亲也能形成依恋,而且这种亲子游戏能培养幼儿敏感的挑战力等品质(Grossmann,Karin,1997)。

2 装扮游戏及其与心理理论的关系

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ToM)指个体凭借一定的知识系统对他人心理状态进行推测,并据此对他人的行为做出因果性预测和解释的能力。它是继皮亚杰的认知理论和元认知发展之后又一研究儿童认知发展的角度和范式,是当今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热点。要对他人心理进行推测,就需要其具有一种把客观现实世界和心理世界区分开来的能力,即表征装扮能力。近年来,人们进行了关于装扮游戏与心理理论发展间关系的研究。Taylor和Carlson(1997)对早期想像、装扮与幼儿心理生活知识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被试是幼儿园152名3岁和4岁的幼儿,结果表明,4岁幼儿心理理论发展与装扮游戏水平显著相关。但是此结果并不适用于3岁幼儿。Astingdon和Jenkins(1995)对二者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装扮游戏与幼儿对误信念的掌握相关。在他们的研究中,被试为69名4岁和5岁的幼儿。让幼儿在日托中心的游戏房玩10分钟,每次3~4个幼儿(好朋友),对每组幼儿的装扮游戏情况都进行录像,结果表明,装扮游戏的数量与幼儿误信念任务成绩相关。误信念理解与装扮游戏中的角色分配与共同建议显著相关。Youngblade和Dunn(1995)的纵向研究表明:在33个月时更多地参与装扮游戏的幼儿在40个月时的误信念测试成绩好。

装扮游戏对心理理论重要,但究竟怎样重要及为什么重要还是有争议的。一种被广为接受的解释为元表征模式,幼儿在装扮游戏过程中考虑及操纵心理表征,幼儿接受心理表征之后把对它的理解外化到装扮领域。但有的研究者不同意这种解释,提出了另一种模式——相似世界模式(Twin Earth),这种模式以一种社会一认知的观点,对此进行解释。此模式是动态的、发展的,核心在于强调这样一种假设,即装扮游戏之于幼儿正如哲学家眼中的相似世界。(Lillond,Angeline,2001)。还有一些研究者采取折中的态度,如有的研究者认为相同的知识可以以多重水平和形式进行表征(Karmiloff-Smith,1992)。

Tony Charman(2002),等对早期联结注意、模仿和游戏与言语和心理理论间的关系进行了纵向研究,即在被试20个月时对其游戏、联结注意及模仿能力进行测量,在被试44个月时进行一系列心理理论及言语能力测量。结果发现只有联结注意行为纵向地与心理理论能力有关,而早期游戏与后来心理理论能力无关。研究者指出,或许联结注意、游戏及模仿和言语及心理理论在幼儿早期共同组成社会交流表征体系。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各种能力才逐渐分化,专门化。

总之,装扮游戏是人类特有的游戏,其中包含着人类特有的象征能力。它是适合于幼儿形象思维发展的一种游戏形式。一般而言,父母亲都对此持有积极的态度,认为装扮游戏是愉快的,能促进幼儿创造力及认知能力发展(Haight,Wendy L,et al,1997)。父母具有对装扮游戏的正确态度非常重要,特别对年龄较小的幼儿。研究表明,母亲的参与能促进幼儿装扮的数量(Fein,Greta G,et al,1995)。心理理论与幼儿装扮游戏间的关系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两者间的内部机制有待继续探讨。

3 关于特殊儿童游戏的研究

3.1 游戏的治疗作用

以前关于游戏的研究,被试多为正常儿童,而且主要集中于游戏对幼儿身心各方面发展重要性的研究。近年来,关于游戏的研究逐步开始关注弱势群体,即特殊儿童,而且研究发现游戏对障碍儿各方面机能发展意义重大。视障儿在师生共同游戏的间接干预下有着积极的变化,游戏是提高视障儿多项技能的方法,对其深层次的治疗非常有利(Skellenger,A.C.,1990)。Skellenger(1994)等更深入的研究表明,在师生共同游戏干预下,非指示性的策略(根据幼儿的意愿去游戏,教师不做直接的建议,只是作为一个游戏者参与,适当调整游戏行为)能导致视障儿游戏行为数量提高,类型多样。Pirila,Silis(1996)等对61名0~7岁运动障碍儿的游戏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游戏中大部分幼儿心理能力、运动能力都得到提高(部分严重者例外),幼儿的运动机能影响幼儿游戏发展,即运动机能越高,游戏水平也越高。研究还发现障碍儿显示出与非障碍儿同样的游戏发展顺序模式。

游戏干预不仅对于提高特殊儿童各项机能非常重要,更是幼儿心理治疗的有效手段。目前流行的“沙盘游戏”(Introduction to Sand play)就是一种专业的心理治疗技术,它是在荣格分析心理学基础上形成的。“沙盘游戏”主要通过摆放模具和塑造沙盘内的沙子建立一个与个体内在状态相对独立的世界。通过这种自由、创造性的游戏,潜意识过程就会以三维的形式在一个外现的世界里显现出来。“沙盘游戏”的意义在于给儿童真正的自我,为人的心理本性的发展提供适宜的方式。儿童在最喜欢的沙盘中游戏,可以把自己的本性尽情表现,特别是受了心理创伤的幼儿,可通过忘我的“沙盘游戏”把心中不快尽情发泄。所以“沙盘游戏”有益于心理创伤的治疗。Zinni,V.Ruth(1997)对10~11岁“沙盘游戏”的不同方面进行了研究。被试分为临床组和控制组,临床组的儿童有着身体和情感的创伤经历。结果,在“沙盘游戏”中,临床组和控制组儿童在游戏内容、主题、方式上存在差异。临床组儿童能力低,问题多,有较多沮丧、不积极的游戏行为,游戏场景组织性差。同时还发现,“沙盘游戏”可以作为儿童治疗工作中有效的评价及辅助治疗工具,因为它本质上是非言语性的,较适合于年龄小的病人。

3.2 游戏的评价作用

在早期幼儿特殊教育领域,为了弥补标准化测试的不足,人们把游戏也作为一种评价模式,而且这种兴趣正在增长。关于儿童游戏技巧的评价,能够弥补标准评价的不足,因为它为评价幼儿提供了可靠的、自然的环境。它能够使人们详细地弄清楚幼儿在物质环境中真正能做“什么”以及“怎样”与物质环境交互作用。游戏评价综合质量定性的信息非常适合于对幼儿的评价,特别是适合于幼小障碍儿和高危发展障碍儿。Lamorey,Suzanne(1996)等作了关于“作为儿童发展窗口的游戏:游戏与其他发展领域的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游戏是衡量幼儿发展进程有用的标准,同时也表明与实足年龄相比,游戏是关于幼儿发展更好的“预测者”。在幼儿特殊教育领域中,游戏被当作一种附加评价手段和程序工具是非常有效的。现在,以游戏为基础的跨学科评价模式已建立并日益得到完善,运用此模式可以评价0~6岁儿童的认知、社会情感、交流、言语及感觉运动各方面的发展。而且这种评价模式的标准性、可靠性及有效性较高(Roszmann-Millican,Mich ele,1999)。对于特殊儿童,有不同的评价模式,如有为聋儿及听力受损幼儿的评价模式(Deaf Model),它可以用来评价6个月到6岁儿童的发展,具体实施过程是:由专业人员和父母亲对游戏中的聋儿进行观察、记录,然后将所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做出评价,以作为制定教育目的和个体发展计划的依据(Hafer,Jan C.et al,1996)。

3.3 特殊儿童亲子游戏与正常儿童亲子游戏的比较研究

特殊儿童通常更需要成人特别是其父母的帮助,于是特殊儿童的亲子游戏也就特别引人关注。鼓励特殊儿童及其父母参与到正常儿童的亲子游戏群中,就需要对影响特殊儿童父母参与积极性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并采取相应措施(Appl,Dolores J.et al,1997)。

研究发现,特殊儿童亲子游戏与正常儿童亲子游戏有很大的不同。首先在结构方式上有差异,在具有唐氏综合症的幼儿的亲子游戏中,母亲更多是指导性、支持性的(Roach,Mary A.etal,1998)。Cielinski,Kerry L.(1995)等就唐氏综合症(DS)幼儿与正常发展幼儿(ND)在亲子游戏中游戏持续性、游戏质量及亲子交往三者间的关系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DS幼儿与ND幼儿在游戏持续性及游戏质量发展上有着相同的发展轨迹,只是社会对其发展支持不同,DS幼儿的母亲更倾向于直接地操纵幼儿对玩具的注意。这验证了Roach等人的研究结果。Ovadia,Rebecca(2002)等对30名4岁有早期矫正心脏手术史(ECHS)的儿童和30名正常儿童的亲子游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ECHS幼儿的言语集中在具体的“这里和现在”,象征性言语极少出现,共有三分之一的ECHS幼儿能够进行故事情节叙述。Spencer,Patricia Elizabeth(1993)等分别对9,12,18个月的聋儿和听力正常儿童的亲子自由游戏进行观察研究,此研究中被试包括三组三种类型:15对婴儿聋、母亲听力正常的母子,15对婴儿、母亲听力都正常的母子,15对婴儿聋、母亲也聋的母子。结果表明,在婴儿18个月时,无论是母子都聋的游戏组还是母子听力都正常的游戏组都表现出相等数量的象征游戏,而另一组则落后于这两组,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是与幼儿交互作用时,母亲行为特征不同所致,而且也与幼儿表达性言语水平有关。

关于游戏的研究涉及面很广,上面介绍的是属于研究数量多,且较为集中的方面。其他方面的研究有关于幼儿想像游戏的研究(Kramer,Lawie,1996),关于幼儿象征游戏的研究(Bornstein,Marc H.,1997;Andreassen,Carol J.,1998)。另外还有关于幼儿户外游戏环境设计的研究(Herrington,Susan;Studtmann,Ken,1998),幼儿日托经验与自由游戏行为间关系的研究(Aureli,Tiziana et al,1996),幼儿园幼儿的性游戏行为进行的研究(Davies,Sally Lloycl,2002),以及从历史人种论的思想出发对幼儿同伴群体游戏进行的研究(Sawada,Hidemi;Minami,Hifofum;1997)等等。

标签:;  ;  ;  ;  

国外近十年来博弈研究的新进展_幼儿心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