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学质量低下的原因分析及提升对策论文_张昆

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学质量低下的原因分析及提升对策论文_张昆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草滩小学 730700

农村小规模学校对于方便学生就近入学,解决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学生上学远、上学难, “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基于2014年对农村X乡的小规模学校的调查,从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内部概况和外部关系出发,呈现了其发展现状。现从其教育教学质量低下因素出发,探讨其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小规模学校的发展策略:

一、制约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学质量提高的因素分析

农村小规模学校往往是由于许多客观原因形成的,因此,它不是因为考虑到小规模学校的优势而进行政策设计的产物,而是客观条件下被动形成的。而且在教育实践中由于缺乏对小规模学校优势的挖掘,农村小规模学校的质量困境表现得愈加明显。

1.生源不断减少。首先是自然减少,这种原因是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导致的出生人口数量减少。其次是随着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正进行着人口最大规模的流动:一类是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另一类是为享受城镇优质教育资源而跨学区择校的“教育移民”。一些学校将因为失去许多优生而影响质量的提高,陷入了恶性循环,使差距越来越大,小规模学校每况愈下。

2.留守儿童教育缺失。农村占很大比例的学生家长常年外出打工,把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或亲戚朋友。他们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存在误区,没有认识到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造成孩子们的自觉性往往较差,致使懒散习气的形成。有的家长对孩子教育也缺少耐心,动辄打骂,出现逆反、空虚、胆怯、不安、自卑等心理问题。因此说,家庭教育的缺失,已成为我们农村小规模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绊脚石。

3.上学困难。首先,学生上学路途远,每天在路上消耗时间长,消耗的体能多,影响到学生的精力;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体质弱,步行上学十分困难。其次,农村的公共交通服务体系尚未建立,没有班车,学生无法乘车上下学, “村村通”道路路面窄,弯道多,坡度大,家长合租的车多有超载,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再次,家校之间的路程增加,家长接送孩子上下学每天长距离来回奔波,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农忙季节往往顾不上接送。大约18%的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照管,接送孩子对老年人来说也是一件难事。

4.学前教育保教质量低。该乡没有独立的公办幼儿园,只有4所教学点附设的学前班,所设课程为一年级的课程;仅有的1所民办幼儿园的条件极其简陋,教师素质差,受利益驱动,所有科目由一名教师“包干”,没能给幼儿养成良好习惯,创造力、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落空;再加上对幼儿园的管理力度不力,幼儿教育的小学化,造成了学前教育的质量上不去,也从而影响到农村小学教育的质量。

5.师资队伍状况令人堪忧。一是部分教师对教育教学不负责,不钻研业务,对学生也缺乏爱心,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屡见不鲜;甚至有着职称封顶不再作为的思想作怪,很难胜任或不再胜任各科教学。二是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的数量是根据国家规定的师生比配置的,特别是超小规模学校来说显得不足。教师缺编问题造成了教师工作任务重、教学效率低、身体状况差的现状。三是由于交通条件、地理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有中小学教师资格的毕业生一般优先选择县镇学校,其次是农村学校,最后是偏远小规模学校。在农村中小学执教的教师特别是优秀教师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由偏远地区小规模学校向其他农村学校流动、由农村学校向乡镇学校流动、由乡镇学校向县城学校流动的倾向,造成一大批优秀教师流失。四是农村小规模学校有相当一部分是代课教师和民教转正的教师,由于他们没有受过正规的专业培训,随着时代的发展,对新课程理念吸收不够,依然是穿新鞋走老路,直接地导致教学水平难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难以得到保证。

6.办学条件不能及时改善。随着完成“普九”验收,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达到了地方规定的标准。但是,由于小规模学校教育资源使用效率较低,教育投入又非常有限,当学校教学设施和办学条件老化时,学校很难更换教学设施和更新办学条件。特别是在农村出现了许多空巢学校,小规模学校的存留又很难预期时,有限的教育资源更不会选择投入小规模学校。如村小、教学点配备的远程教育设施、光盘播放设备及科学实验器材,由于年代久远,加上自然损耗,设备现在已进入了“更年期”,学校除了仅有的一点教科书外,其他教学资源也绝无仅有了。特别是在办学标准要求不断提高与办学条件和教学手段日益陈旧的情况下,保持办学条件达标与教学手段的改善、更新面临更多困难。

7.课程不能开齐、开全。当“普九”任务完成后,义务教育要实现有质量的教育公平。有质量的教育,从课程实施层面看,最基本的就是课程不仅要能开齐,而且要能上好,但对农村小规模学校而言,课程开齐开全面临很大困难,许多学校一个教师教若干不同学科,课头多,任务繁杂,加之教育教学辅助设施的极度匮乏,对许多小规模学校来说只能抓语文、数学、英语这些所谓的“大科”,而体育、美术、音乐、科学、社会、计算机等“小科”即使上了课表,随意性也比较大,完全成了机动课或虚设课。这一问题主要是由于学校经费短缺、教师编制不足、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等原因所致。

8.学校管理存在严重缺陷。表现在部分小规模学校负责人管理不到位,对抓学风、教风,抓质量束手无策。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个别学校“课堂教学论英雄,教育质量论成败”的教育质量管理意识不强,质量监控不严格或不科学,干好干坏一个样,在提高质量上没有令大部分教师信服的强硬措施,未能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少数学校没有明确的学科教学质量目标,未能制定切合本校实际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有的学校对教学常规管理检查做表面文章,查备课听课只看节数,查学生作业只看日期次数,查下班辅导只看教室里是否有老师,重表面现象轻实际效果。

9.教学研究一片空白。一些小规模学校既没有搞教研的条件,也没有搞教研的能力。县级教研室对它们管不过来,学区设了教学辅导员,但大多数辅导员是半路出家,对一线教师的业务指导无从谈起。一个教学点,整年没有搞一次教研活动,没有听一节公开课,几乎成了常态。

10.家庭、学校、社会教育未能同步发展。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然而,现今许多小规模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严重失衡,“学校教育一周,难抵家庭教育一日”的状况普遍存在;尊师重教的口号喊了多年,但偏僻农村的公众思想意识仍未达到这一高度,一些恶势力的冲击依然影响着家门口学校的正常工作,如破坏学校财物、侵占学校用地、威胁师生人身安全等时有发生,成为阻碍小规模学校发展的又一因素。

二、提高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学质量的建议及实施对策

1.合理布局,努力改善办学条件。要落实《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实施意见》,切实从基于小规模学校对偏远农村学生就近入学、促进农村学校均衡发展的重要意义出发,适当保留偏远地区的小规模学校,为偏远山区农村学生提供教育服务。要攻坚克难,落实《关于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实施意见》,坚持重在改造,如果小规模学校生源长期相对稳定,应继续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如果随着生源减少,三至五年有可能自然撤并,则应该在办学和教育投入达到相关标准后,重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根据需求,添置完善必要的教学设施,特别是加强学习、活动场所的建设,加大多媒体、远程教育设施设备的配备力度。

2.规范民办幼儿园办园行为,大力发展学前教育。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年轻的农民流向城市,把孩子留给自己的父母和亲戚照顾,造成了“隔代监护”和“寄养监护”的现象。有关部门要积极推进一乡一所乡镇中心公办幼儿园建设,借助村级文化中心建设,为小规模学校建设附属幼儿园或幼儿班。要提高公办幼儿园在学前教育结构中的比例。同时,通过发展公办幼儿园,突出其公共示范效应,带动民办幼儿园的有序发展,为学前教育健康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3.改革师资配置方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改变单一的以“师生比”为以班级进行教师资源配置,鼓励优秀高校毕业生到除中心小学和质量较强村小学以外的小规模学校任教,做好特岗、民生就业项目、三支一扶等人员的岗前培训,并优先安排到农村小规模学校任教。要积极为小规模学校教师培训、教研创造条件,加强乡域内部常态化教研,通过多种途径提供较为丰富的教师学习资源。要出实招改善村小学校长的工作环境和生活待遇,对于长期坚持在小规模学校任职任教的优秀校长和教师,应该在职称评聘、获得荣誉和提拔任用等方面优先考虑。

4.积极开展联校走教,开齐上好各门功课。要以乡镇教育管理中心为单位,综合考虑学生数、师资、交通等因素,对小规模学校音、体、美、科学、信息技术等教师紧缺的学科,由中心小学、中心幼儿园或相邻学校坚持“学生不动资源动”的要求,选派专业教师实行走教。乡镇教育管理中心对承担走教任务的教师在课程安排、工作量规定上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要求。对小规模学校,可先通过教师走教实现开齐课程,再通过培养帮扶、教育信息化等手段逐步实现“开足”和“上好”。对承担走教任务的教师在绩效考核和评先选优等方面应给予倾斜和鼓励。

5.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探索构建教育模式。小规模学校可以从优化课堂结构、转变教师角色、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等方面入手,从复式教学入手,开展探究式、参与式、互动式、合作式等教学方式的改革,形成具有区域特色、适合小班额教学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积极探索适合本校发展的管理机制,在研究中把握小班化教育的内涵,在实践中找准学校的定位与发展方向,大胆探索复式教学,调动学生参与学校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自律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在开齐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小规模学校要结合地方特色和农村生活实际开发乡土课程,组建各类兴趣小组,着力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6.强化督导员和辅导员职能,促进乡域内学校共同发展。充分发挥乡镇教育管理中心督导员和教学辅导员的职能,要把乡镇内部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教学管理、教学研究等作为管理重点,加强学校教育教学常规管理,维持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要监督指导学校落实课程方案,开齐开足课程,推进课程改革,指导学校开展校本教研、校本课程开发、设置实施工作,定期开展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监测,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乡镇中心小学、乡镇中心幼儿园和质量较高的村小学要充分发挥课改示范中心、师资培训中心、教研中心的作用,探索“以校带点”的管理模式,为薄弱学校注入新的活力。要把小规模学校规范办学行为、实施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纳入日常督导范围,建立健全扶持小规模学校发展的督导监测机制。要定期组织评估监测,引进激励机制,及时进行绩效评估和问题反馈,解决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实现每所学校共同发展。

7.创办家长学校,形成教育合力。农村小规模学校更要创办家长学校,指派相关教师,从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中精选内容,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儿童观、亲子观、育人观,让家长学到科学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掌握教育的艺术,转变落后的家庭教育观念,走出家教误区。

论文作者:张昆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6年4月总第18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9

标签:;  ;  ;  ;  ;  ;  ;  ;  

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学质量低下的原因分析及提升对策论文_张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