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处理的差异--中日饮食文化比较_中日文化论文

垃圾处理的差异--中日饮食文化比较_中日文化论文

垃圾处理的差异——中日饮食文化比较谈之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日论文,垃圾处理论文,饮食文化论文,差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在迅速地改变着中国的经济面貌与人民的生活方式。如今,别的不说,连吃的包装都跟着沾了不小的光儿。在这个世界上,中国人会做买卖,也是出了名的。所以,商人们很快便甩掉了旧有的传统意识,掀起了一场食品包装领域的现代革命。粮食、水果不消说了,食油、面包也不消说了,现在就是称几个茄子,也没有人用手提着不是?没有像样包装的食品,也同没有像样包装的歌手一样,无异于嫁不出去的姑娘。

听歌时连发型脸蛋、耳环项链,也一并欣赏了的文明人,大约是并不鲜见的;然而,享用时连包装带食物一块儿吞下去的主儿,恐怕一个都没有。于是,从易拉罐到纸盒箱,从塑料袋到废酒瓶;外加白菜帮了烂土豆,屎尿屁大便纸……人们在无限度地满足自己的食欲的同时,也每时每刻都在制造着大量的、难以计数的饮食垃圾。或许可以说,在人类生活的其他任何领域,都很难生出如此壮观、百态千姿的无用之辈。甚至于它们是否可以和工业废料决一雌雄,也未可知。

城市是人类的巢穴,人类辛苦构筑、又依赖它而存活。饮食包装的革命性变革,在美化了城市人生活的同时,也为家庭和环境卫生平添了一项新的、巨大的负担,不管人们是否有这样的意识、或者实际上怎样对待,一个垃圾处理意识的现代文化层面的课题就这样默默地、严峻地横亘在我们的面前。这已然不是一天两天、三天五日的事情了。

城市垃圾处理的现代化程度,取决于物质生产的发达水平。而文化素质低下所导致的人为垃圾灾难,即便是有了一个超现代的现实,也同样会于事无补。因此,理智的民族,总是一手抓钱,一手抓文化修养和教育;因为精神贫困的人钱再大也注定是活不出个人样儿的。一个显而易见的现实是,处于向市场经济转型期的中国老百姓,包括那些已经先富起来的、自我感觉良好者流,许多人或挣扎于生存线上、或沉缅于金钱和物欲的追求之中,因此很少考虑、或根本不屑于知道垃圾意识,卫生观念,和有关的公共道德规范。这样,与物质生活的提高和变迁相比较,人们的卫生文化水准还处于很不协调的、非同步的状态。多数的中国人至今仍徘徊在都市肮脏的困扰中,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

移风易俗,改造世界,曾经是毛泽东时代的一句政治口号。那时精神崇拜过热的人们,盲目地相信可以易如反掌地做到这一点。几十年以后,才逐渐体味和正视了改变一个民族文化的艰难;也真正懂得了在一段相对的历史里程和几代人身上,某种根本性改变甚至是不可能的。在近年拔地而起的一座座现代城市住宅楼里,人们可以花上几千、几万甚至是十万八万元人民币来装潢自己的居室;却对至少应视为这一环境的一部分的公共走廊和楼梯上的灰尘、纸屑、冰糕棒之类的肮脏视而不见,坦然接受。在院子里乘凉的老奶奶被烂草莓砸了脚面子,悠悠然走在小街上的老爷爷遭到了一串香蕉皮的袭击,已不再具备某种新闻价值、或引发高血压心脏病复发之类的效果。除了欣赏一下高高在上的铝合金窗户和柔曼的窗纱,他们唯一的反应,只能是陡增一分与这样的人群共存于一块土地上的悲凉而已。没有人干涉一个中学生一边骑自行车,一边将一只手提着的食品垃圾袋,远远地抛向路边的垃圾箱,一任那只鼓鼓塑料口袋在铁皮上砰然碎裂,内中的垃圾随风而去的行为。喋喋不休地告诫旅人,在火车上用过盒饭后将盒子从车窗抛出是一种野蛮行为,火车沿线的垃圾污染依旧构成了社会问题……

中国人在感情上最忌讳丑陋一类的词汇了,却至今不肯以同样的情绪来扼制虚伪、自私、粗俗与懒散等恶习。比方说在家庭食用垃圾的处理这类简单易行的领域内,一点一滴、实实在在地做起,使文明的、有教养的行为成为全民族的素质和规范。否则,关起门来一锅搅马勺倒也罢了,顶多是好人跟着遭点罪,上点火;走出去可就没人会买这份儿帐,丢脸现眼、自找苦吃的命运,是注定要跟这样的人相伴相随的。

一九八八年盛夏的一个傍晚,东京文京区的一条小街上,一个租用日本私人公寓的中国留学生,因急于出去打工,随手将一块西瓜皮从二楼的窗子扔了出去,然后噔噔噔一溜小跑挣钱去了。一向不善聚堆的日本人,却围着那块摔得粉碎的西瓜皮不肯散去,议论纷纷,表现出强烈的反感和无法理解的惊诧。这事终于惊动了房东,一家出动了三四个人,扫的扫,擦的擦,同时向街坊四邻再三道歉,羞辱之状,恨不能有个地缝儿都马上钻进去。次日,那个中国青年便接到了房东送来的一个信封,内装当月的房钱和租房时交的礼金,以及限令一周内搬迁的便笺。青年人连连道歉,却无济于事;于是大呼日本人小题大作,冷酷无情,结果还是狼狈不堪地被挤出了这条小街。

公道地讲,日本人有日本人的短处。但除了神经有毛病,无论是大人孩子,是绝没有人在诸如垃圾处理的小节上不守规矩、胡作非为的。日本的街道狭窄,除了小型的垃圾筒供人们处置一些临时性的垃圾外,像东京那样的一千数百万人口的国际大都市里,竟不设一个固定的大型垃圾箱。居民垃圾需按可燃性和非可燃性,分类装入专用的垃圾袋里,然后按指定的日期,整齐地堆放在附近的一个指定场所、一般均为临街的人行道上。当天夜里,专用垃圾车会将这些废物全部运走,次日太阳升起时,街道上整洁如初,不会留有任何污染的痕迹。市民们对此种模式锐意恪守,整齐划一,表现出生活习性中对他人、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和道德意识。如果有人破坏这一规范、哪怕是其中的一个细节,则东京的卫生面貌都将变得不可思议。日本人深深地懂得这一点,平素上街一般是不吃零食的,偶尔有痰也会吐在手纸或手帕上、然后扔进自己家中的垃圾袋里。人学会了保证环境,环境也才可能造福于人;这种循环关系的良性或恶性,归根结底要取决于一个民族的文化修养与素质,这与富贫实在是并无太多干系。

标签:;  

垃圾处理的差异--中日饮食文化比较_中日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