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对大鼠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

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对大鼠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

叶俊丽[1]2002年在《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对大鼠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导致损伤平面以下截瘫的康复是神经科学界之难题,目前仍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年来的实验研究表明,给予外源性神经营养因子(Neurotrophic factors,NTFs)可促进创伤后神经的修复和再生。但由于NTFs分子量较大不能透过血脑屏障且半衰期短、生产费用高,因此一直无法应用于临床。 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iliary neurotrophic factor,CNTF)是一个具有200个氨基酸残基的酸性蛋白质,因其最初是由Barbin从鸡的睫状神经节中提取出来、并具有维持副交感神经节的活性而得名。体内及体外实验均表明,它能促进多种神经元包括发育中的感觉神经元、交感神经元、睫状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的存活、分化和基因表达;还能促进成熟神经元的功能维持。当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受到损伤时,胶质细胞--雪旺氏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分泌表达CNTF增加,提示了CNTF有减轻神经细胞的变性坏死的作用。研究已证实,CNTF可促进体外培养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存活和突起生长;在脊髓损伤后白质区胶质细胞表达CNTF与灰质中运动神经元表达受体均增加。所以将外源性CNTF作为一种潜在的治疗因子,直接导入损伤脊髓的周围治疗脊髓损伤引起了医学界的极大关注。 本研究通过体外培养脊髓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应用四唑溴盐(MTT)比色法、活体观察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研究CNTF对脊髓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存活、增殖与分化等的营养作用;通过建立大鼠急性脊髓打击损伤模型,采用辣根过氧化酶(Horseradish peroxidase,HRP)束路追踪法、观察经蛛网膜下腔给予CNTF蛋白对逆行性红核神经元(Red nucleus,RN)损伤的影响;用组织学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 and eo-sin,H-E)染色、免疫荧光染色等技术,观察CNTF对损伤脊髓局部神经组织的作用和对反应性胶质细胞增生的影响;另外,运用行为学评分观察CNTF对脊髓损伤后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 (1)10ng/mlCNTF对脊髓神经元的营养作用最佳:体外分离培养小鼠脊髓神经元,据MTT比色法绘制了CNTF的量效曲线,曲线呈“抛物线型”。CNTF在0.01 ng/ml时就能促进脊髓神经元的存活,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CNTF在10ng/ml时,其促神经元存活作用达到最大。根据CNTF促进脊髓神经元存活的量效曲线,在观察CNTF对神经元的营养作 中文摘要 用时采用 10ng/ml的浓度。 (2)CNTF能促进体外培养神经元的存活和分化:接种 7天后,通过活体 观察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免疫细胞化学 染色法发现CNTF组神经元上的生长锥出现比对照组早,平均每个神经元上 的生长锥数目多(Pwto.01);CNTF组的神经元存活数目较多、胞体较大而且 突起增粗增多,染色反应深;而对照组神经元出现核偏位、胞体虽大但不够饱 满,染色反应浅,两组相差显着(Pwto.05)。这提示 CNTF能促进体外培养的 神经元的存活和分化。 (3)CNTF可促进体外培养的胶质细胞的存活和增殖:体外分离培养大鼠 脊髓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分别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ary acldic protein,GFAP)、宁)体C3受体(Complement type 3 recepter,OX-42)免 疫荧光染色鉴定纯度大于 97%;通过 MTT法发现 CNTF约在 100ng/ml时, 其促胶质细胞存活效应达到最大。通过活体观察和 5-澳脱氧尿普(5-bromo- 2-deoxyuridne,BrdU)免疫荧光染色标记分裂细胞发现CNTF组胶质细胞 增殖率高于对照组(P<0.05入 (4)CNTF可减轻脊髓损伤所致的逆行性红核运动神经元的变性坏死:制 备大鼠急性脊髓中度打击损伤模型,经蛛网膜下腔向损伤区(T10)隔日注射 CNTF蛋白 10mg(连续 10天)。至损伤后 6周时用辣根过氧化酶(HRP)束路 追踪发现:①损伤后生理盐水(SAL)组与CNTF组红核神经元标记数与假手 术组相比均有显着减少(Prto.01);③CNTF组比SAL组细胞标记数目多, 细胞形态好,存活率高(P<0.of)。这提示 CNTF能减少脊髓损伤所致的逆 行性红核运动神经元的变性死亡数目,减轻逆行性损伤。 (5)CNTF能减轻局部组织的继发性损伤和促进反应性胶质细胞增生:制 备大鼠急性脊髓中度打击损伤模型,经蛛网膜下腔隔日向损伤区(T10)注射 CNTF蛋白 10mg(连续 10天),组织学和免疫荧光显示:①在 TS-T12节段 CNTF组保留剩余组织较SAL组多(P<0.05);②CNTF组GFAP和OX-42 免疫阳性细胞数目较 SAL组明显增多(Pwto.01)。这?

崔仙映[2]2015年在《不同频率夹脊电针对脊髄损伤大鼠神经保护作用的时效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电针不同频率对脊髓损伤大鼠细胞凋亡及相关因子Caspase-3和Bcl-2、Bax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以及损伤修复相关因子NGF、BDNF、VEGF的影响,揭示电针对脊髓损伤大鼠细胞凋亡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脊髓损伤提供新的思路和基础理论支持。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165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甲强龙组,疏波组,疏密波组,每组33只;每组又分为8h、3d、7d叁个时相点,每个时相点11只。采用改良的Allen's法制备急性脊髓损伤模型。以HE染色、透射电镜技术、TUNEL原位末端标记法等方法观察脊髓损伤后,脊髓的形态学改变、超微结构变化以及细胞凋亡;以Western Blot、RT-PCR和图像分析等方法观察脊髓损伤后,脊髓神经细胞内Caspase-3和Bc1-2、Bax的表达变化规律;以免疫组化法检测脊髓损伤区内NGF、BDNF、VEGF的表达变化规律。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和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对所得的图像和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组织形态学变化:正常组变化较小。模型组损伤最重,叁个治疗组损伤程度较模型组轻。模型组及叁个治疗组典型变化为:神经元细胞水肿、神经元空泡化、炎性细胞增生。2、神经元超微结构变化:细胞形态改变主要为胞质皱缩、核膜皱折、异染色质边聚、核浓缩等改变;也可见不同程度的细胞肿胀,线粒体肿胀、内质网肿胀及内质网模溶解等变化。正常组未见明显变化,模型组及叁个治疗组均可见随时间延长逐渐加重的神经损伤,模型组最重,叁个治疗组次之。3、TUNEL染色:模型组及叁个治疗组典型变化为细胞染色质固缩,呈斑块状聚集于核膜周边,胞浆浓染。正常组未见显着变化。4、Western Blot及RT-PCR结果:(1)脊髓损伤后,各时相点模型组Caspase-3、Bax蛋白及mRNA表达增强,叁个治疗组均明显下调,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叁个治疗组中,各时间点疏波组数值最低,其次为疏密波组,再次为甲强龙组。(2)脊髓损伤后,各时相点模型组Bcl-2蛋白及mRNA表达显着增多,叁个治疗组上调更为明显,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叁个治疗组中,各时间点疏波组数值最高,其次为疏密波组,再次为甲强龙组。5、免疫组化结果:脊髓损伤后,各时相点模型组NGF、BDNF以及VEGF表达增加,叁个治疗组增加更为显着,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叁个治疗组中,各时间点疏波组数值最高,其次为疏密波组,再次为甲强龙组。结论:1、脊髓损伤后,电针和甲基强的松龙均能通过降低凋亡启动因子Caspase-3的表达水平,升高抑凋亡因子Bc1-2的表达水平以及降低促凋亡因子Bax的表达水平,来拮抗损伤后的细胞凋亡过程。2、脊髓损伤后,电针和甲基强的松龙均能通过增加神经生长因子NGF、BDNF以及血管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来促进损伤后的脊髓修复过程。3、夹脊电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脊髓损伤后的细胞凋亡,显示出其有效的神经保护作用,但也不能全面抑制细胞凋亡的发生。4、脊髓损伤后,夹脊电针一方面通过抑制细胞凋亡进程,另一方面通过启动神经和血管修复机制的多途径,多靶点的综合效应发挥神经保护作用,且电针疏波作用优于疏密波。

李登[3]2014年在《神经营养素-3(NT-3)对大鼠坐骨神经离断后腰脊神经节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神经营养素家族(neurotrophins,NTs)是一类重要的神经营养因子家族,具有重要的维持神经细胞存活和再生的作用,神经营养素-3(NT-3)是其第3个成员,具有广泛的神经营养活性。脊神经节为感觉神经节,内含许多假单极神经元胞体和平行排列的神经纤维束,主要参与肢体的感觉功能。腰脊神经节损伤的修复,是目前医学领域有待解决的难题。目的:本实验通过对大鼠坐骨神经离断来建立腰脊神经节损伤的模型,阐述实验性神经营养素-3(NT-3)在促进腰脊神经节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方面的作用,为临床治疗腰脊神经节损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SD大鼠54只,雌雄不限,随机平均分为叁组:假手术组、NT-3治疗组和对照组。假手术组仅仅显露坐骨神经;NT-3治疗组于梨状肌孔下10mm处将坐骨神经锐性离断后逐层缝合,每天皮下注射1ml神经营养素-3(NT-3)(10ug/m1);对照组每天皮下注射与治疗组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术后对大鼠进行一般观察,于术后4周取大鼠腰脊神经节进行尼氏体染色、HE染色观察脊神经节神经元的病理形态学变化、局部炎症反应情况及Bcl-2、Bax表达阳性率,检测脊神经节神经细胞凋亡情况。结果:一般观察:大鼠坐骨神经离断后,术侧下肢均呈现足下垂畸形、跛行步态等运动功能障碍,随着时间的推进先后出现足趾红肿、散开、皮肤干燥、部分皮毛脱落、溃疡、自噬足趾、肌肉萎缩等失神经营养现象,NT-3治疗组上述现象较对照组略显轻微。NT-3治疗组见近端新生神经直径较对照组粗大。尼氏体染色:坐骨神经切断后,对照组尼氏体溶解消失,数量明显减少,脊神经节神经元着色明显变浅,胞体肿胀,轮廓欠清晰,神经细胞数量明显减少;而NT-3治疗组脊神经节神经细胞染色较假手术组轻度变淡,脊神经节神经元形态结构基本正常,数量减少不明显。HE染色观察:术后对照组脊神经节神经元数量减少、神经元细胞体呈现水肿、空泡样变性、尼氏体溶解神经元染色较淡、核固缩,并有典型细胞凋亡存在,NT-3治疗组脊神经节神经元细胞体水肿变性及凋亡程度较对照组减轻,神经元染色较深。Bcl-2、Bax免疫组化检测:免疫组化Bcl-2、Bax阳性染色为棕黄色,假手术组未见或仅见少量阳性细胞。对照组染色较深,Bcl-2、Bax阳性细胞数较假手术组明显增高(P<0.05),表明损伤严重。 NT-3治疗组Bcl-2、Bax阳性细胞表达数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NT-3对神经节的保护作用明显。结论:坐骨神经离断可以引起腰脊神经节损伤,脊神经节神经元死亡方式主要为细胞凋亡;神经营养素3在维持脊神经节神经元存活、抑制细胞凋亡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神经营养性作用。

黄纯海[4]2004年在《银杏叶提取物、叁七总皂甙对大鼠脊髓全横断后NGF及BDNF表达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建立一种稳定可靠,简便易行,死亡率低的大鼠tSCI模型;进而研究EGB、PNS治疗大鼠tSCI对NGF及BDNF变化的影响,以探讨EGB、PNS治疗SCI的分子机制。 方法:45只健康雌性SD大鼠,体重为200-220g,随机分为手术组(按照改进的方法于T12完全横断脊髓)和SO组(剪开硬脊膜不损伤脊髓),术后规范护理。以BBB分级法、SEP及HE染色作为评价标准。分别于术后24h、1w、1m取材。另取50只大鼠随机分为五组:假手术对照组10只;tSCI对照组10只;NS治疗组10只;EGB治疗组10只;PNS治疗组10只。各组分别于术后24h、1w取材各五只。取L2节段作冰冻切片,常规HE染色观察脊髓的组织病理变化,并计数脊髓腹角残存神经元数;行免疫组化ABC法染色,观察并计数脊髓腹角NGF、BDNF蛋白的分布、含量及时空变化。根据数据资料的特征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SNK—q检验、t检验等进行显着性检验。 结果:tSCI组大鼠术后1m BBB评分仅4.37±0.36,而SO组术后24h为15.77±0.37,伤后7天达到正常(21.00±0.00),两组术后24h、3d、7d、14d、21d、30d比较,差异均显着(P<0.01)。术后1m,SO组SEP记录到P1、N1波潜伏期正常;而tSCI组未记录到明显恢复波形。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tSCI组并发症情况:血尿20%;尿潴留、腹胀及便秘均为100%;自残10%;脊柱侧弯畸形80%;1w内死亡率为16.67%;1w~1m内死亡率EGB、PNS对大鼠脊位全横断后NGF及BDNF表达的影响为3.33%。术后9一巧天,所有大鼠均一定程度恢复自主排便活动。在形态上,50组脊髓无明显病理改变。tsCI及NS组术后24h脊髓有出血坏死、炎性细胞浸润。术后7d达高峰,尤其是前角神经元数量急剧减少,出现空泡。在EGB及PNS治疗组上述变化较轻。脊髓腹角神经元计数EGB和PNS治疗组在相同时间点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 .05);与tscl组及NS组相比较,均明显增加(P<0 .05);与50组相比较,则明显减少(P<0.05);tscl组和NS组相同时间点比较,无明显差异(P>.05)。在EGB、PNS组,伤后24h NGF及BDNF的表达即开始增高,第7天时更明显。脊髓腹角NGF及BDNF阳性细胞数,EGB和PNS组在相同时间点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分别与tscl组及NS组在相同时间点比较,均明显增加(P<0 .05);tscl组和NS组相同时间点比较,无明显差异(P>.05),tSCI组和NS组24h与50组相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 .05),而7d时有显着性差异(P<0.05)。 结论:(1)大鼠tscl后常见的并发症是泌尿、消化系统功能障碍和中枢性疼痛,是大鼠死亡的直接原因;本实验建立的tSCI模型是一种稳定可靠、实用性强、死亡率低的tscl模型。(2) EGB、PNS不仅可以减轻tSCI后继发性损害;还可以维持损伤脊髓腹角一定数量的运动神经元存活,此外,还明显提高Scl后伤区脊髓内源性NGF及BDNF的表达水平。进而可能为SCI自身修复或后续治疗提供了良好的微环境。

吴炎蓁[5]2011年在《电针治疗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中bFGF、BDNF、CNTF、NGF表达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进行电针治疗,利用肌肉-坐骨神经-脊髓的传导通路,观察神经生长类因子的变化规律,探讨电针对神经损伤后修复的作用机理研究。【方法】首先将80只大鼠利用随机数字表分为正常组24只、模型组24只、模型对照组16只、电针组16只。造模方法为坐骨神经夹持损伤造模,首先麻醉后切开皮肤、肌肉钝性分离、暴露坐骨神经,持针器满扣夹持,持续时间5s,造成长2 mm的损伤点,然后逐层消毒缝合。干预手段采取损伤侧环跳、殷门、阳陵泉、承山四穴进行电针治疗,电流2mA,频率为2/100Hz,疏密波。分叁次取材,第一次取材于造模后7天,第二次取材为电针治疗10天后,第叁次取材为电针治疗20次后。于取材前开展行为学检测,包含斜板试验、热痛阈试验;称肌肉湿重、对肌细胞直径进行测量;取脊髓部份进行免疫组化定性半定量观察。【结果】1行为学观察情况斜板试验在电针治疗10次后,电针治疗组其测量角度大于模型组和模型对照组,且电针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有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而治疗20次后依然是电针治疗组角度大于模型组和模型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表明经过电针治疗后下肢肌力有增强趋势。耐痛阈试验经过电针治疗10天后电针治疗组痛觉刺激时间小于模型组,但无统计学意义,而电针治疗20天后电针治疗组小于模型对照组,同样无统计学意义,表明经过电针治疗后有改善趋势.2肌肉修复情况腓肠肌湿重经电针治疗10次后电针治疗组腓肠肌湿重大于模型组和模型对照组,而电针治疗20次后同样是电针治疗组大于模型组和模型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有升高趋势但不明显,说明电针治疗有防止肌肉萎缩的作用。肌细胞直径经电针治疗10次后电针治疗组腓肠肌直径大于模型组和模型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电针治疗20次后电针治疗组依然优于模型组和模型对照组。其中电针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电针有防止肌细胞直径萎缩的作用。3免疫组化组间比较情况通过免疫组化染色的方式测定各项神经生长类因子在脊髓中的含量。3.1 bFGF免疫组化光密度分析经电针治疗10天后可见电针治疗组光密度大于模型组和模型对照组其中电针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而经电针治疗20次后同样是电针治疗组优于模型组和模型对照组,其中电针组和模型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电针有增强bFGF表达作用。3.2 NGF免疫组化光密度分析经电针治疗10天后可见电针治疗组光密度大于模型组和模型对照组,且电针治疗组对模型组和模型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经电针治疗20次后同样是电针治疗组优于模型组和模型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说明电针具有增强NGF表达的作用。3.3 BDNF免疫组化光密度分析经电针治疗10天后可见电针治疗组光密度大于模型组和模型对照组以及正常组,且电针治疗组与模型组和模型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于治疗20次后,光密度分析结果为模型组最大、电针治疗组次之、正常组再次之、最后是模型对照组,无明显规律存在。表示电针治疗对BDNF的最有效作用时间段在电针治疗10次后。3.4 CNTF免疫组化光密度分析经电针治疗10天后可见电针治疗组光密度大于模型组和模型对照组和正常组,具有统计学意义。但于电针治疗20次后电针治疗组表达水平在各组中最低,表示电针治疗对CNTF最具有影响的时间段在电针治疗10次后。【结论】1电针治疗对大鼠患侧下肢肌力有增强作用。2电针治疗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耐痛阈有改善趋势。3电针治疗对大鼠肌细胞直径有防止萎缩作用;同样在腓肠肌湿重上可见经电针治疗后肌肉重量有增加趋势。4电针治疗对大鼠bFGF、BDNF、CNTF、NGF有增强其表达的作用,以此来增强神经损伤后修复的作用。

叶俊丽, 曹莉, 崔瑞耀, 黄爱军, 阎志勇[6]2003年在《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对大鼠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CNTF对脊髓损伤后功能恢复的影响及可能机制。

张晓雯[7]2017年在《rhEPO对大鼠不同程度视神经损伤修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建立不同程度视神经损伤动物模型,观察其损伤后电生理的变化、组织形态学的改变和自然转归,采用局部玻璃体腔注射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etin,rhEPO),观察其对中重度钳夹伤后视神经的修复作用。并检测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神经生长相关蛋白-43(growth associated protein43,GAP-43)、髓磷脂碱性蛋白(myelin basic protein,Mbp)的表达,探讨rhEPO对视神经损伤的修复机制。方法:(1)100只健康级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四组,空白对照组、轻度损伤组、中度损伤组、重度损伤组,每组25只大鼠。以显微血管夹于球后1-2mm处垂直钳夹视神经,时间分别为2s、15s、30s,制作轻、中、重度视神经损伤模型,空白对照组只暴露不钳夹视神经。如果大鼠伤眼瞳孔散大,直接对光反射消失,间接对光反射存在,视网膜血管无出血或梗塞,伤后5min内血流完全恢复可纳入实验。1h后行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lash visual evoked potential,FVEP)检查,损伤眼波形下降或消失,对照眼波形正常视为造模成功。分别于损伤后1d、4d、7d、14d、28d行FVEP检查后处死大鼠,取实验眼及正常的视神经及视网膜做病理切片,进行HE染色,光镜下观察形态学的改变,并分析不同损伤组的FVEP的变化。(2)80只健康级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中度损伤对照组、重度损伤对照组、中度损伤治疗组、重度损伤治疗组,每组20只大鼠,成功建立视神经损伤模型后,治疗组给予玻璃体腔注射rhEPO 6ul(60IU),而损伤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6ul。各组分别于4d、7d、14d、28d行FVEP检查后处死大鼠,取实验眼及正常眼的视神经做病理切片,进行HE染色。(3)取中度损伤对照组、重度损伤对照组、中度损伤治疗组、重度损伤治疗组的视神经及正常视神经的病理切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视神经Caspase-3、GAP-43、Mbp的表达,并做半定量分析及组间的比较。结果:(1)FVEP:对照组与正常大鼠FVEP的潜伏期及波幅相比较,各时间点P﹥0.05,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各组损伤后1h,P2波潜伏期明显延长,波幅明显降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轻度和中度损伤组损伤后1小时潜伏期无差异外,在损伤后1h和1d各不同程度损伤组组间的潜伏期及波幅均有明显差异(P<0.05),随损伤程度的加重,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轻度损伤组于损伤后第1天基本恢复正常;中度损伤组在14天内随时间增加潜伏期继续延长,波幅继续降低,于14天后趋于稳定。重度损伤组于第4天波形熄灭。视神经HE染色:在纵切面上,正常与对照组视神经纤维平行排列,密集规则,染色均匀,散在少量神经胶质细胞。轻度损伤组损伤后第1天视神经纤维排列规则,染色均匀,轻度水肿,胶质细胞胞浆均质,形态大小均一。4天,仍有轻度的水肿,较第1天改变不明显。第7天较第1天及第4天明显减轻,第14、28天形态基本正常。中度损伤组损伤后第1天视神经纤维水肿,散在空泡样变性,可见炎性细胞浸润。第4天神经纤维排列紊乱,结构疏松,空泡样变性扩大,第7天可见炎性细胞浸润增多,14天至28天可见坏死灶,少部分纤维断裂不连续,细胞核碎裂甚至细胞溶解、消失,并可见胶质细胞增生。重度损伤组损伤后第1天即出现纤维排列紊乱,纤维束不连续,部分纤维断裂坏死,大量炎性细胞浸润,随病程进展逐渐加重,并出现坏死灶,部分神经纤维束结构消失,28天基本无正常结构。视网膜HE染色:正常与对照组大鼠视网膜结构清晰,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RGCs)单层排列、大小不一、较整齐,呈圆形或椭圆形,细胞密集、胞核清晰、较大,染色较浓。轻度损伤组损伤后1天及4天,视网膜轻度水肿,改变轻微,各层清晰,RGCs排列整齐,7天、14天、28天与对照组视网膜几乎无差异。中度损伤组损伤后1天即出现视网膜水肿增厚,RGCs排列不规则,细胞染色不均,随病程进展逐渐加重,细胞核碎裂固缩,至28天时RGCs明显减少,内外核细胞数量明显减少。重度损伤组较中度损伤病变更明显,至损伤后28天时视网膜明显萎缩变薄,失去正常结构。(2)FVEP:中度损伤对照组与中度损伤组相比,P2波潜伏期和波幅在4天、7天、14天、28天无明显差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损伤治疗组FVEP的P2波潜伏期在4天、7天、14天、28天均较中度损伤对照组缩短,波幅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损伤治疗组与重度损伤对照组、重度损伤对照组与重度损伤组之间均无变化,4天、7天、14天、28天均引不出波形。视神经HE染色:中度损伤对照组与中度损伤组无明显差别。中度损伤治疗组的视神经与中度损伤对照组相比,治疗组4天及7天仍然有神经纤维的水肿,炎性细胞的浸润,但14天和28天,坏死灶及神经纤维断裂减少。重度损伤对照组与重度损伤组无明显差别。重度损伤治疗组与重度损伤对照组相比,治疗组4天、7天、14天、28天均无无明显变化。(3)Caspase-3在损伤视神经的表达:Caspase-3在正常视神经无明显表达,中度和重度损伤对照组视神经在第4天表达增强,第7天达高峰,之后逐渐回落,至14天、28天仍高于正常水平。Caspase-3在重度损伤对照组各时间点表达明显高于中度损伤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AP-43在损伤视神经的表达:GAP-43在正常视神经几乎无表达,中度和重度损伤对照组的视神经第4天表达明显,在第7天达高峰,之后逐渐回落,至28天仍高于正常水平。中重度损伤对照组各时间点视神经GAP-43阳性细胞数未见明显差异(P>0.05)。Mbp在损伤视神经的表达:Mbp在正常视神经高度表达,中度损伤对照组在第4天无明显减少,第7天Mbp开始表达减少,14天更少,之后趋于平稳;重度损伤对照组第4天至14天,Mbp表达逐渐减少,之后趋于平稳。各时间点重度损伤对照组的Mbp明显少于中度损伤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rhEPO对损伤视神经Caspase-3表达的影响:中度、重度损伤治疗组的视神经与中度、重度损伤对照组相比,在4天、7天、14天、28天Caspase-3的表达明显降低,半定量分析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hEPO对损伤视神经GAP-43表达的影响:中度损伤治疗组的视神经与中度损伤对照组相比,在4天、7天、14天、28天GAP-43的表达明显升高,半定量分析阳性细胞数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损伤治疗组的视神经与重度损伤对照组相比,在4天、7天、14天、28天GAP-43的表达无明显变化,半定量分析阳性细胞数与损伤对照组无差异(P>0.05)。rhEPO对损伤视神经Mbp表达的影响:中度损伤治疗组的视神经与中度损伤对照组相比,在4天时表达无明显变化,半定量分析阳性细胞数无明显差异(P>0.05)。7天、14天、28天Mbp的表达明显升高,半定量分析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损伤治疗组的视神经与重度损伤对照组相比,4天、7天、14天、28天Mbp的表达无明显变化,半定量分析阳性细胞数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轻度视神经损伤可自行修复,中度以上损伤如不及时干预可能会发展为不可逆病变。(2)凋亡蛋白酶Caspase-3的表达水平与损伤程度密切相关,损伤程度越重其表达越高;视神经损伤后神经生长相关蛋白GAP-43表达升高来促进机体的自我修复,但不能随着损伤强度的增加无限制的表达升高;Mbp的表达水平与损伤程度密切相关,损伤程度越重其表达越少,在一定程度上反应病情的轻重及预后。(3)rhEPO对中度损伤视神经的修复有促进作用,能改善其视功能,可能的机制是抑制Caspase-3的表达并提高GAP-43、Mbp的表达,促进轴突和髓鞘的再生。(4)rhEPO对重度损伤的视神经修复作用不明显。

孙伟伟[8]2008年在《电针刺对全横断脊髓损伤大鼠功能恢复和NTFs及凋亡基因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电针刺对全横断脊髓损伤大鼠后肢感觉运动功能,脊髓损伤相关部位NTFs及受体和凋亡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SD成年大鼠24只分为假手术组,脊髓全横断损伤组(于T10,11椎骨之间全横断脊髓)和电针刺组(在T10,11椎骨之间全横断脊髓后给予外周穴位电针治疗),每组8只。于1、2、3和4周末对大鼠行运动功能的BBB评分,并于2、3和4周末行CSEP检测,最后对前两组行BDA追踪实验。另外7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脊髓全横断损伤1、3、7和14天组和电针刺1、3、7和14天组共9组,每组8只,用于RT-PCR实验。分别取各组各时间点大鼠大脑皮质运动区、脊髓损伤位点的头、尾侧脊髓和比目鱼肌用RT-PCR获得神经营养因子及受体和凋亡基因的表达变化图谱,用凝胶成像系统软件进行分析,以β-actin为内参,测定并比较各目的基因条带与β-actin积分光密度值的比值。采用单因素的方差分析及LSD-q检验进行显着性检验。[结果]:(1)BBB运动功能评分:假手术组为21分,脊髓全横断损伤和针刺治疗1周组分别为0.14和0.67分;2周分别为1.57和1.95分;3周分别为2.57和5.24分;4周分别为4.67和6.28分。即针刺治疗组大鼠的BBB评分较脊髓全横断组有明显提高(P<0.05)。(2)CSEP测定显示:脊髓全横断损伤组各时间点均未检测到,而针刺组均检测到CSEP。表现为P1波、N1波潜伏期较手术组均明显缩短,P1-N1波幅较手术组明显增高(P<0.05)。(3)BDA追踪显示:SCI大鼠损伤脊髓头侧背索左半部分可见BDA阳性纤维,但瘢痕内和尾侧端未见BDA阳性纤维。(4)RT-PCR结果显示:A:脊髓全横断手术后,①大脑皮质内被观察的基因与假手术组比较均没有明显变化。②横断脊髓头侧术后不同时间点,TrkC(1、7d),PDGF(1d),Bcl-2(1、3、7、14d),Caspase-3(1、7、14d)mRNA表达较假手术组明显上调(P<0.05),而TrkB(3、7、14d)mRNA表达较假手术组明显下调(P<0.05)。其它因子NGF、BDNF、TGF-β1、FGF-2、IGF-1、TrkA、Bax无明显变化(P>0.05)。③横断脊髓尾侧术后不同时间点各因子表达变化最为明显。与假手术组比较,CNTF(1、3d),PDGF和TGF-β1(1、3、7、14d),FGF-2(1d),TrkB(1、7、14d),Bcl-2(1、14d)和Fas(1、3、14d)mRNA表达在不同时间点呈不同程度上调(P<0.05)。其他因子NGF、IGF-1、TrkA、TrkC、Bax术后表达与假手术组无显着差异。④在与腹角运动神经元连接的靶组织肌肉中,仅TrkC(3d)和Bcl-2(1d)mRNA表达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加(P<0.05)。其它TrkA、TrkB受体及凋亡基因Bax、Fas等术后表达与假手术组均无显着性差异。B:针刺后各因子表达变化情况:①大脑皮质中针刺7天TrkB mRNA表达较手术组明显增加,而针刺后各时间点Bcl-2则明显较手术组降低。NGF、CNTF、BDNF、PDGF、TGF-β1、TrkC、Fas、Bax在针刺组和与手术组间比较未见显着变化。②针刺横断脊髓头侧FGF-2(3、7d),TrkB(3、7、14d)mRNA表达明显较手术组上调(P<0.05);而TrkC(7d),Bcl-2(1、3、7d),Bax(3d)和Caspase-3(1、14d)较手术组下调(P<0.05),NGF、BDNF、PDGF、TGF-β1、TrkA、IGF-1在针刺组与手术组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③针刺导致横断尾侧各因子变化最为显着,针刺后NGF,PDGF,TGF-β1和Bcl-2(1、3、7、14d),TrkA(1、7d),TrkC(1、3d),Bax(3、7d),IGF-1(3、14d)mRNA表达明显较手术组下调(P<0.05),而CNTF、FGF-2和TrkB呈现了先增加而后降低的双向变化趋势,表现为针刺1d增加,3、7、14d降低(P<0.05);Fas在针刺3d增加,1、7、14d降低(P<0.05)。④在比目鱼肌,TrkA、Bcl-2(14d)和TrkB(7、14d)mRNA表达针刺组均明显高于手术组(P<0.05),而Fas(3、7d)和Bax(7d)mRNA表达则明显低于手术组(P<0.05)。TrkC没有明显变化(P>0.05)。[结论]:1针刺治疗明显促进全横断脊髓损伤大鼠后肢感觉运动功能部分恢复。2.针刺改变损伤位点头侧脊髓和与其相关的大脑皮质运动区,以及损伤位点尾侧脊髓和与其相连的骨骼肌内多种神经营养因子及其受体和凋亡基因的表达,提示针刺改善大鼠后肢功能可能与这些因子的表达变化有关。

夏思文[9]2012年在《神经桥接导管内GDNF缓释微囊对大鼠面神经的诱向再生作用》文中研究说明面神经是周围神经中重要的一支,支配人的面部表情,在外伤、手术、炎症或肿瘤等情况下较易受到损伤,损伤后虽然可通过外科手术将其修复,但面部运动功能却常常难以完全恢复正常,术后容易产生联带运动、半面痉挛等面瘫后遗症,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体外研究表明各种外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能诱导再生轴突的生长方向,并证实神经元轴突生长方向趋向于高浓度梯度的神经营养因子方向。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是目前所发现的对运动神经作用最强的神经营养因子。研究中发现面神经轴突的错向再生与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浓度呈浓度依赖性关系,一定浓度的GDNF对周围神经有明显的减少错向再生的作用。在面神经损伤后修复过程中,人工生物导管因其供体来源广泛、无免疫反应、减少周围组织疤痕侵入、生长导向性好、随意塑形、可以添加多种活性物质等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其修复的神经缺损距离长,效果接近自体神经移植。但如何将外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导入神经导管,以更有效的时间和空间特异性方式释放活性分子,一直是生物学家和工程专家共同努力的方向。本研究通过将神经营养因子GDNF微囊化,建立不同浓度的神经营养因子诱向作用评估体系,并将GDNF通过微囊的形式在神经导管内缓释,尝试在时间和空间上寻找一种更有效的神经营养因子释放方式,评估其对面神经错向再生的修复效果。本研究共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GDNF缓释微囊的制备及其特性的测定目的:制备目的GDNF缓释微囊并对其特性进行测定。方法: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GDNF缓释微囊,采用60Co放射源对冻干微囊进行辐照灭菌。通过细菌学检查评价微囊灭菌效果,光镜、电镜对微囊的形态和分布进行评估,计算微囊的各物理性状,GDNF-ELISA测定其体外释放,细胞培养评估其生物学活性。结果:制备并辐射灭菌后的微囊,培养7天无微生物生长,灭菌微囊符合无菌规定。扫描电镜下见微囊形态完整,表面光滑。测得微囊粒径大小为19.15±0.23um。GDNF缓释微囊的产率为79.10%,微囊的载药量为0.175ug/mg,包裹率为69.6%。体外释放实验示GDNF缓释微囊前3天释放药物总量的1/3,3天后药物的释放趋于稳定,40天内绝大多数药物从微囊相对稳定的释放出来。微囊内GDNF生物学活性的测定结果示阳性对照组中运动神经元突起的数量及长度与GDNF微囊组无明显差别(P>0.05),均优于空白对照组中运动神经元突起的数量及长度,证明了制备的GDNF缓释微囊中的GDNF具有生物活性。结论: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成功制备GDNF缓释微囊,并采用60Co放射源对冻干微囊进行辐照灭菌。通过对微囊特性的研究、无菌检查和GDNF活性测定证明微囊形态良好,含有目标浓度和活性的GDNF,控释效果理想。第二部分GDNF缓释微囊体外释放对运动神经元诱向生长作用的研究目的:建立神经细胞诱向再生模型,通过诱向再生模型对所制作的GDNF缓释微囊进行浓度筛选,以期得到对运动神经元诱向作用最佳的GDNF缓释微囊浓度。方法:参考Cao等人方案研究建立神经细胞诱向生长模型,用细胞培养法鉴定小室中神经细胞活性,GDNF-ELISA检测不同分区琼脂糖内GDNF浓度,以证实诱向小室内浓度梯度的形成;将不同浓度的微囊置于诱向小室中,来检测不同浓度GDNF对神经细胞的诱向作用。结果:在诱向小室内形成浓度梯度,成功建立神经细胞诱向生长模型,诱向小室琼脂糖无明显细胞毒性,该模型用于神经细胞可行。在不同浓度微囊诱导运动神经元生长方面,GDNF200ng/ml组与GDNF100ng/ml组间无明显区别,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GDNF200ng/ml组及GDNF100ng/ml组与空白对照组及GDNF50ng/ml组间比较,前两组均明显优于后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对照组与GDNF50ng/ml组间差异明显,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部分通过建立运动神经元诱向再生模型和利用该模型对所制作的GDNF缓释微囊进行浓度筛选,初步确立了GDNF的体外对运动神经元细胞诱向作用的最佳浓度为100ng/ml。第叁部分神经桥接导管内GDNF缓释微囊对大鼠面神经诱向再生作用的研究目的:应用含前期制备和筛选的GDNF缓释微囊的PLGA/壳聚糖复合的神经导管来桥接大鼠面神经总干,探讨面神经损伤神经诱向再生作用更有效的GDNF释放方式。方法:通过解剖定位面神经主干及各分支走行,用冰冻切片、荧光逆行追踪法定位面神经核在大脑中的位置及各亚核分布区域。在体研究中以实验动物面神经桥接室内注射材料不同分为叁组,空白对照组、GDNF凝胶注射组及GDNF微囊注射组。术后9周,用面肌功能评价、组织学、错向再生率、肌电图指标等评价其面神经诱向再生和面肌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明确面神经主干及各分支走行,以追踪面神经颧支和颊支来评价面神经错向再生率。GDNF微囊组在收缩功能评分、荧光逆向追踪计算错向再生率、肌电图等方面均优于GDNF组及空白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可降解神经生物导管内加入GDNF缓释微囊桥接被切断的成年SD大鼠面神经主干,可明显降低面神经错向生长的比例,效果优于直接导管吻合和导管中注射GDNF叁维凝胶方法。全文结论:在可降解神经生物导管内加入GDNF缓释微囊桥接被切断的成年SD大鼠面神经主干,可明显降低面神经错向生长的比例。为进一步的降低面神经损伤后错向再生、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也为临床的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鲁梦倩[10]2016年在《推拿对SNI大鼠神经修复再生中轴突生长导向机制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推拿在轴突生长导向机制以及其信号转导中的作用,以进一步揭示推拿促进周围神经损伤恢复的机理,完善推拿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理论基础,为临床应用推拿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疾病,改善患者的症状及预后提供有力科学证据。[方法]采用按摩推拿手法模拟仪模拟推拿手法,对坐骨神经损伤(Sciatic Nerve Injury, SNI)模型大鼠进行定性、定量干预,再通过以下叁方面研究推拿对轴突生长导向机制的影响:1通过斜板试验和光热耐痛阈观察大鼠行为学情况,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并分析坐骨神经损伤点轴突、髓鞘、雪旺细胞等超微结构的改变,从而进一步探寻推拿促进周围神经损伤恢复的形态学证据。2在得出推拿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超微形态学证据基础上,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L3-L5节段脊髓腹角、坐骨神经损伤点中轴突生长导向因子及其受体等相关指标的变化,阐释推拿对轴突生长导向机制的影响。3为进一步验证推拿是否能够调控轴突生长的导向,采用Rho GTPase抑制剂NSC23766阻断轴突生长导向机制中Rho GTPase信号的转导,观察大鼠坐骨神经功能的改变情况,检测坐骨神经损伤点处神经元骨架蛋白F-actin和Tublin的表达变化,分析推拿是否通过调控轴突生长导向机制的信号转导来调节生长锥的细胞骨架,进而使再生神经的生长得到精确导向,从而恢复靶器官的功能。[结果]1推拿可以促进SNI模型大鼠神经超微结构的恢复1.1行为学结果:推拿组造模后7d的行为学表现与模型组相同(P>0.05),经推拿治疗20次后,大鼠的斜板试验与光热耐痛阈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均有显着差异(P<0.05),且接近假手术组水平(P<0,05),说明经过推拿治疗,大鼠的运动和感觉功能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1.2电镜观察结果:电镜下模型组造模后28d的髓鞘严重损伤,髓鞘结构模糊、松散,出现空泡状变性,轴索萎缩或消失,雪旺细胞线粒体空泡化,细胞趋于坏死,表明神经受损严重,且与所观察到的大鼠行为学表现相一致。与模型组比较,经过推拿治疗20次后治疗组大鼠坐骨神经电镜下仅见部分髓鞘分层、空泡化,轴索无明显肿胀,部分线粒体发生肿胀、嵴断裂或空泡化,雪旺细胞部分空泡化或线粒体水肿,损伤程度较模型组轻。推拿组有髓神经的髓鞘厚度和轴突直径与模型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升高(P<0.05),且逐渐接近假手术组水平(P<0.05)。以上结果提示:推拿对周围神经损伤后超微结构的修复和再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为推拿对SNI大鼠神经损伤恢复提供了超微形态学证据。2推拿可以促进SNI模型大鼠轴突生长导向因子及其受体的表达2.1轴突生长导向因子Netrin1及其mRNA的表达变化干预0次,在L3-L5节段脊髓腹角和坐骨神经损伤点中Netrinl平均积分光密度、相对蛋白含量以及mRNA表达量,模型组、模型对照组和推拿组与正常组相比均有显着性增高(P<0.05),假手术组与正常组相比无差异(P>0.05)。干预20次后,模型组、模型对照组和推拿组仍显着高于正常组(P<0.05),模型组和模型对照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推拿组与模型组、模型对照组相比有显着性增高(P<0.05)。2.2轴突生长导向因子Netrin1的受体DCC的表达变化干预0次,模型组、模型对照组和推拿组的脊髓和神经中DCC平均积分光密度与正常组相比均有显着性增高(P<0.05),假手术组与正常组相比无差异(P>0.05)。干预20次后,脊髓中模型组、模型对照组和推拿组仍显着高于正常组(P<0.05),模型组和模型对照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推拿组与模型组和模型对照组相比有显着性增高(P<0.05);而在神经中模型组、模型对照组与正常组相比已无差异(P>0.05),但推拿组仍显着高于正常组(P<0.05),与模型组和模型对照组相比也有显着性差异(P<0.05)。2.3轴突生长导向因子Netrinl的受体UNC5A的表达变化干预0次,模型组、模型对照组和推拿组的脊髓和神经中UNC5A平均积分光密度与正常组相比均有显着性增高(P<0.01),假手术组与正常组相比无差异(P>0.05)。干预20次后,脊髓中模型组、模型对照组和推拿组仍显着高于正常组(P<0.05),模型组和模型对照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推拿组与模型组和模型对照组相比有显着性增高(P<0.05);而神经中模型组、模型对照组和推拿组仍显着高于正常组(P<0.01),模型组和模型对照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推拿组与模型组和模型对照组相比有显着性增高(P<0.01)。2.4轴突生长导向因子Slit2及其mRNA的表达变化干预0次,在L3-L5节段脊髓腹角和坐骨神经损伤点中Slit2平均积分光密度、相对蛋白含量以及mRNA表达量,模型组、模型对照组和推拿组与正常组相比均有显着性增高(P<0.05),假手术组与正常组相比无差异(P>0.05)。干预20次后,模型组、模型对照组和推拿组仍显着高于正常组(P<0.05),模型组和模型对照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推拿组与模型组和模型对照组相比有显着性增高(P<0.05)。2.5轴突生长导向因子Slit2的受体Robo1的表达变化干预0次,模型组、模型对照组和推拿组的脊髓和神经中Robo1平均积分光密度与正常组相比均有显着性增高(P<0.05),假手术组与正常组相比无差异(P>0.05)。干预20次后,脊髓中模型组、模型对照组和推拿组仍显着高于正常组(P<0.01),但叁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而神经中模型组和模型对照组仍显着高于正常组(P<0.05),且两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推拿组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极其显着(P<0.01),与模型组和模型对照组相比也有明显增高(P<0.05)。以上结果提示:推拿能够同时促进SNI大鼠神经损伤点和L3-L5节段脊髓中轴突导向因子Netrin1及其受体DCC/UNC5A的合成和分泌;推拿可以促进SNI大鼠神经损伤点和相应脊髓节段中轴突导向因子Slit2的表达,但只能促进神经中Slit2受体Robo1的表达;推拿能维持SNI大鼠神经损伤点Netrin1受体DCC/UNC5A之间,Netrin1和Slit2之间在时间表达变化上的均衡。3推拿可以通过Rho GTPase信号转导影响轴突导向3.1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结果:在造模后1d、造模后7d(干预0次),模型组、推拿组、推拿+抑制剂组和推拿+盐水组的SFI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均有显着性降低(P<0.01)。造模后14d,四组仍显着低于假手术组(P<0.01),但推拿组和推拿+盐水组与造模后7d相比有一定升高。造模后21d,模型组和推拿+抑制剂组仍显着低于假手术组(P<0.01);推拿组和推拿+盐水组与模型组相比有显着性升高(P<0.05),且已与正常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推拿+抑制剂组要高于模型组(P<0.05),但显着低于推拿组和推拿+盐水组(P<0.05)。造模后28d,四组与造模后21d相比,均有一定程度恢复;模型组和推拿+抑制剂组虽有一定升高,但仍低于假手术组(P<0.05);推拿组和推拿+盐水组与模型组相比有显着性升高(P<0.05),且已基本达到正常组水平(P>0.05);推拿+抑制剂组要高于模型组(P<0.05),但仍低于推拿组和推拿+盐水组(P<0.05)。3.2细胞骨架蛋白表达结果:干预0次,模型组、推拿组、推拿+抑制剂组和推拿+盐水组的F-actin和Tublin的平均积分光密度与假手术组相比均有显着性降低(P<0.05)。干预20次后,四组仍显着低于假手术组(P<0.05),但推拿组和推拿+盐水组与模型组相比有明显升高(P<0.05),推拿+抑制剂组与模型组相比没有差异(P>0.05),且明显低于推拿组和推拿+盐水组(P<0.05)。免疫荧光结果与免疫组化基本一致:假手术组的F-actin和Tublin在干预0次和干预20次时均可见大量绿色荧光着色的免疫阳性颗粒,亮度高,着色深,荧光强度明显高于其他各组;模型组的F-actin和Tublin在干预0次和干预20次时均只见少量绿色荧光阳性颗粒,干预20次时荧光强度明显弱于其他各组;推拿组和推拿+盐水组荧光强度和着色分布肉眼难以区分差别,但干预20次后,二者的着色深度与模型组比较,荧光强度明显增强;干预20次后,推拿+抑制剂组着色颗粒少于推拿组和推拿+盐水组,但荧光强度仍高于模型组。以上结果提示:轴突导向信号转导的关键分子Rho GTPase被抑制后,推拿对细胞骨架蛋白中肌动蛋白F-actin和微管蛋白Tublin的表达促进作用以及坐骨神经功能都受到了抑制。[结论]1推拿可以促进SNI大鼠坐骨神经纤维髓鞘的再生,轴索的恢复,减轻雪旺细胞胞质和线粒体的水肿,对周围神经损伤后超微结构的修复和再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为推拿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类疾病提供了超微形态学证据。2推拿能够促进轴突导向因子Netrin1及其受体DCC/UNC5A,Slit2及其受体Robol的表达,并能维持它们所介导的吸引和排斥信号的相互制约平衡,这可能是推拿能够促进轴突精确导向,重新成功支配靶器官的机制之一。3推拿可以通过轴突导向信号的转导促进细胞骨架蛋白F-actin和Tublin的表达,调控再生轴突细胞骨架结构的重建和运动,从而影响轴突的定向生长,完成神经的再生修复。以上结论相互印证,说明了推拿可以通过轴突导向机制调控再生轴突的生长和导向,表现为神经形态和功能上的恢复,最终使靶器官得到正确的再支配,从而促进了周围神经损伤引起的神经、肌肉,感觉、运动等各症状的恢复。

参考文献:

[1]. 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对大鼠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D]. 叶俊丽. 青岛大学. 2002

[2]. 不同频率夹脊电针对脊髄损伤大鼠神经保护作用的时效性研究[D]. 崔仙映.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5

[3]. 神经营养素-3(NT-3)对大鼠坐骨神经离断后腰脊神经节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D]. 李登. 郑州大学. 2014

[4]. 银杏叶提取物、叁七总皂甙对大鼠脊髓全横断后NGF及BDNF表达的影响[D]. 黄纯海. 昆明医学院. 2004

[5]. 电针治疗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中bFGF、BDNF、CNTF、NGF表达的影响[D]. 吴炎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

[6]. 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对大鼠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C]. 叶俊丽, 曹莉, 崔瑞耀, 黄爱军, 阎志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 2003

[7]. rhEPO对大鼠不同程度视神经损伤修复的实验研究[D]. 张晓雯. 青岛大学. 2017

[8]. 电针刺对全横断脊髓损伤大鼠功能恢复和NTFs及凋亡基因表达的影响[D]. 孙伟伟. 昆明医学院. 2008

[9]. 神经桥接导管内GDNF缓释微囊对大鼠面神经的诱向再生作用[D]. 夏思文. 第二军医大学. 2012

[10]. 推拿对SNI大鼠神经修复再生中轴突生长导向机制的影响[D]. 鲁梦倩.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

标签:;  ;  ;  ;  ;  ;  ;  

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对大鼠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