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流域渔民俗文化的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研究论文

巢湖流域渔民俗文化的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研究论文

巢湖流域渔民俗文化的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周季斌

(池州学院,安徽 池州 247000)

1 巢湖流域渔民俗的传承

1.1 渔家经济生产习俗

自然地理环境是形成区域经济生产方式的先决条件,区域经济生产方式是区域民俗事项形成的基础,经济生产方式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巢湖流域的巢湖水运和渔业生产以巢湖广袤的水资源为条件,渔家船家在千百年的养殖、捕捞和运输的劳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许多具有巢湖特色的渔家经济生产习俗。

例如,捕鱼启航。每年春节后,新年开始装的第一趟生意,要烧香、放鞭炮挂筛镜杀鸡祭牲,鸣锣启航。锣声由慢到快,步步升高。预祝新的一年生意兴隆,顺利快捷.有时跑长途,也要重复一下年初的做法。循环往复,约定成俗。

庐山民宿服务质量总体较好,民宿经营者能够热情友好地接待游客入住。但是针对庐山民宿主要消费人群,即青年群体来说,“长辈式”温馨服务仍然不能满足他们对于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庐山民宿的差异化服务有待提高,带给消费者的入住惊喜感不足。大部分民宿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但仍需改进。民宿内电视、空调、桌椅等购置较全,床品大多较为干净整洁。毛巾、牙具等洗漱用品购置不全,一些民宿并没有提供一次性洗漱用品,而是需要游客自带,且部分民宿的卫生间为公用,私密性较差。由于庐山气候潮湿,降水较多,导致一些民宿内部较为潮湿,甚至在走进房间时能闻到一丝霉味,卫生条件较差,极大地影响了住客体验。

1.2 饮食民俗

巢湖的饮食力求精致,各色菜肴色香味俱佳。其中有广为人知的“巢湖三珍”。巢湖三珍里面有银鱼、螃蟹、白虾。巢湖银鱼是巢湖鱼类资源中珍贵的鱼种。其外型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体形细长,呈圆筒状,无鳞透明,洁白如银。

宋朝司马光《送崔尉尧封之官巢县》“巢湖映微寒,照眼正清泚。低昂蹙荷芡,明灭繁葭苇。银花鲙鱼肥,玉粒炊香黍,居人自丰乐” 毫无疑问,“银花鲙鱼”即指巢湖银鱼。

1.3 民间歌曲和歌舞

巢湖流域拥有着得天独厚的渔民民俗旅游资源,突出表现在渔家经济生产、饮食、民间歌曲和歌舞、信仰、岁时节令民俗等方面。无论是那诱人的“巢湖三珍”美食、还是特有的节日民俗,都吸引着来自各地的游客。近年来,国内旅游业的蓬勃发展随之带动了巢湖流域地区旅游业的兴起,通过几年持之以恒的努力发展,巢湖开发了中心渔港、蔡家堡旅游地、举办巢湖民歌会等一系列旨在发展渔民民俗旅游的项目。

2 巢湖流域渔民民俗旅游开发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1 巢湖流域渔民俗旅游开发现状

巢湖亦是中国“民歌之乡”,是一座蕴藏民歌艺术的宝库千百年来,勤劳勇敢的巢湖人民在劳作中创作了无数脍炙人口的民歌,渔歌、秧歌、茶歌等形式多种多样。其中《渔舟唱晚》是渔歌中较为出名的歌曲之一。该歌曲意境唯美、词曲工整,一听便可感觉到此曲富有独特的巢湖色彩。

2.2 巢湖流域渔民俗旅游存在的问题

一谈到巢湖旅游,许多人都在说要做活“湖”文章,大打“温泉”牌,回顾这几年巢湖的旅游经营模式,大抵皆是以下的形式:赏巢湖的湖光月色、爬名山名迹、品尝三珍美食、泡温泉等等,总体来说还是局限于传统的观光旅游。虽说这几年巢湖流域的政府一直倡导发展生态旅游、渔家旅游等,但归根结底在实际操作上大部分也只是有个噱头,目前巢湖的旅游结构功能依旧单一,未能真正因地制宜的开发巢湖渔民文化资源。

开发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巢湖流域的相关政府单位应该成立文化管理小组,做好文化保护工作,并制定好科学合理的旅游开发政策,规范当地的旅游企业和私人旅游店,呼吁他们乃至社会利用旅游资源带来的经济效益的一部分反哺文化资源的保护,让文化资源的生命周期得以延长,继续为旅游的开发提供基础和前提条件。

巢湖旅游管理委员会应当深入到每个地方去了解不同地区的渔民民俗特色,挖掘渔家文化,然后再结合本地自身的经济条件、人力物力等因素,制定出适合自身且能突显本地渔民文化的旅游发展战略。除此之外,旅游产品内容要多种多样,且要合理,与时俱进,尽量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程度,才能长久的吸引游客的到来。譬如巢湖渔家文化是人们在劳作中孕育而生,我们可以利用当地著名的戏曲和渔歌,将巢湖渔民们一年不同季节不同时间的工作场景一一演绎出来,让游客能亲眼目睹到当地渔民日常的捕捞生活状态;

3 巢湖流域渔民民俗旅游开发的对策

3.1 正确处理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的关系

同时,过度的商业化,这不仅让渔民民俗旅游失去了优势和特色,亦让民俗染上了世俗的气息,不再是那么的纯粹、干净,富有浓浓的乡土气息。

3.2 旅游产品创新开发

从我国乡村闲置宅旅游开发历程和模式可看出,村干部是闲置宅旅游开发的关键。目前,参与闲置农宅旅游开发的相关方有:村民、以村委会带领的村合作社、旅游开发企业、市(区)农委、市(区)财政局、市(区)旅游局、街道政府,在这些相关方中,村干部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我们必须要加强村干部的培训和学习。这是因为:

3.3 加强区域合作

巢湖涵盖很多的地市,每个地市拥有不同的文化风情,渔民民俗文化可谓分散,想要全面的贯穿整合起来,达到景散意连的效果。一个小渔村,甚至一个地市目前来说未能实现。更何况我国旅游企业可以说是很年轻的,其规模小、管理体制不完善,做不到将巢湖民俗旅游文化全面发展。想要将民俗旅游发展这块大蛋糕做好做大,离不开区域间的合作,甚至是市级合作,只有合作才能共赢。

通过计算可知,该竖井模型初支结构的最小安全系数为1.66,由此可得初支结构所受到的围岩应力较小,根据《公路隧道设计规范》[15](JTG D70—2004)及《公路隧道设计细则》[16](JTG/T D70—2010),该初支结构的设计是合理可靠的。

由图3可见,随着再生混凝土中钢纤维掺量的增加,劈裂抗拉强度也随之增长,劈裂抗拉强度比基体混凝土增长得更多。其原因可能是在劈裂抗拉时,钢纤维受到竖向和横向两个方向的力,因此其劈裂抗拉强度远远大于普通混凝土的劈裂抗拉强度和钢纤维再生混凝土的轴心抗拉强度。

近几年来,巢湖特有的生产、饮食、民间信仰等习俗及民歌舞蹈为渔民转岗就业提供了一个契机,发展本地的渔民俗文化旅游成为了解决渔民生活的最佳选择。发展好渔民民俗文化旅游,使旅游产业未来成为巢湖经济的重要支撑产业,也能让游客“载兴而来,载兴而归”,可以说是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利国利民的决策。

参考文献:

[1]张国胜,白四座.县镇域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思考[N].中国旅游报,2008-03-24.

[2]唐茂松.渔民俗文化的精神[J].东南文化,1991:73-76.

[3]方玲梅,李月红,杨帆,等.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环巢湖乡村旅游发展路径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6):62-67.

作者简介: 周季斌(1998- ),男 ,本科,安徽省池州市池州学院,研究方向: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标签:;  ;  ;  

巢湖流域渔民俗文化的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