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区域传统美德教育建设的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关于加强论文,传统美德论文,区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关于区域传统美德教育课题的研究方向
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系统实验研究,其宗旨是在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学校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实行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综合运行模式与机制,通过大面积的传统美德教育活动,提高学校德育整体效益,拉动社区文明建设,为实现两个高度文明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在科研目标方面:(1)继续发掘、 构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德目体系,修改、完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用书;(2 )创建有效的实施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区域传统美德教育的模式及其运行保障机制;(3)探索传统美德教育与其它德育内容的关系,丰富、 完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概论》;(4)探索、 建立一套简便易行的传统美德教育评价指标体系与测量方法;(5 )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观、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体系提供理论与资料。
在教育目标方面:(1)让受教育对象了解、 掌握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知识,增强区别真善美与假丑恶的道德判断能力,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与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2)提高学校德育整体水平, 推进学校德育内容系统化、规范化、民族化、科学化的建设。
在社区目标方面,通过三结合的系统实验研究,边研究、边推广,不断扩大实验及辐射面积,拉动区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剖析本课题的研究宗旨、目标设计及其实验内容,在理论与实践上,本课题研究重点有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在研究对象上,本课题主要研究范围是区域。即在一个区域内如何实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所谓区域是指行政区划分的省(市)、市(州)、县(市区)、乡(镇)所辖管的整个地方,包括所有学校、家庭、各部门、各单位、各企业。
由学校扩展到家庭、社区,这既是课题深化研究的内在发展需要,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形势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区域上下功夫,从一所学校看,就是全学校、全年级、全班级,全体学生都参与;从一个县区范围看,就是全学校、全家庭、全行业、全社区、全方位参与,齐抓共管,紧密配合,共同营造传统美德教育的氛围与环境。
二是在研究内容上,本课题主要研究重点是区域传统美德教育综合运行模式与机制。这既是本课题研究内容的重点,也是难点。所谓综合运行模式,即在一个区域内,也即在学校、家庭、社区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方法途径;所谓运行保障机制,即在一个区域内,如何构建传统美德教育有效的导向机制、有力的制约机制、科学的评价机制、广泛的社会参与机制。
三是在研究方法上,本课题主要采用是系统工程研究方法。采取这种方法,就是以区域为对象,用运筹学及现代数学等理论与方法,通过分析、判断、重组、统筹、协调等方法技术,使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互相协调、互相配合,以达到最优化、最佳化,其目的是追求整体效益、整体和谐、整体发展。
运用这种方法,本课题不仅是研究学校传统美德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管理等子系统,还要对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等子系统作综合整体研究。将学校作为区域传统美德教育的主体,家庭作为区域传统美德教育的基础,社区作为区域传统美德教育的依托,并把传统美德教育与文明社区建设紧密结合;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即三德教育紧密结合,统筹规划,整体运作起来。
四是在研究结果上,本课题既要书面有形的科研成果,更要无形的教育效果及社会效益。本课题十分强调社会实效,强调区域传统美德教育总体质量的提高。
五是在研究管理上,本课题强调向科研管理要质量。作为区域管理,必须加大政府行为,这既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也是区域传统美德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
二、关于加强传统美德教育建设的主要内容
传统美德教育重在建设。实施区域传统美德教育,推进区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从理论与实践结合上,应加强以下几方面建设:
(一)理论建设 包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理论及其指导理论。
中国传统道德是一定时代的产物,具有两重性。既有进步性、又有局限性;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我们提出开展传统美德教育,及至区域传统美德教育,弘扬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并不是不分良莠,将中国传统道德全部吸收拿来。这里面既有指导理论,又有自身理论建设问题。
所谓指导理论,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包括邓小平理论及党的基本路线指导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及实践。所谓指导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继承为原则,吸取精华,剔除糟粕,选择确定传统美德教育内容。对不利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东西不吸取、不选择。
所谓自身理论建设,就是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理论建设,创建理论与操作两个体系。为什么要开展区域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什么叫区域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如何界定,其有什么特点?如何实施区域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即坚持什么原则,采用什么方法途径去进行?开展实验,就是要对这些区域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本质、意义、任务、内容、原则、方法、途径、地位与作用等一系列问题进行理论升华与创建,使之形成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理论。“八五”期间这项工作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形成一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概论》专著。“九五”期间,要继续探索,使之更加丰富完善,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规范的理论体系作出贡献。
(二)内容建设 即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主要内容体系的构建。这是传统美德教育的基本建设。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内容十分丰富广泛。本着“古代存在,现代需要”的原则,我们提出并构建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德目体系,“八五”期间确定为12个德目。“九五”根据新发展需要,以及当前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课题组确定为18个德目。即,孝敬父母、尊师敬长、团结友爱、立志勤学、自强不息、谦虚礼貌、诚实守信、严己宽人、人贵有耻、见义勇为、整洁健身、求索攻坚、勤劳节俭、见利思义、敬业尽责、清正廉政、爱国爱民、天下为公。
根据新构建德目体系,课题组对原教材进行了充实、修改,重编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丛书1套5册实验用书。这套教材系统性、教育性、时代性比较强,各地在使用传统美德教育用书时,可以结合地方资料编一些辅助补充材料;可以结合活动,编制一些传统美德教育活动设计、教案。
同时,还可学习、借鉴、利用、吸收包括西方在内的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使其与中国传统美德相融合,做到中西结合,以中为主。
(三)组织建设 这既是实施区域传统美德教育的保证,也是开展好区域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的关键。
一是成立县(区)传统美德教育的领导机构。由县(市区)主管书记或区长挂帅,由宣传部、精神文明办、教育局、共青团、妇联等有关主管领导作成员组成的县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领导小组。其主要负责全县(市区)传统美德教育工作的规划与领导、组织与管理;制订、颁布传统美德教育规划方案,制订相关管理条例和制度;协调、统筹各方面的执行情况;组织、交流典型经验,表彰先进。没有这样一个统筹组织,对教育系统之外的各系统、各部门、各社区单位是不便协调的。
二是成立县(市区)传统美德教育研究指导组织。指导组可由县教育科研所、学会、进修学校、县教育局相关科室及同级共青团、妇女组织等有关部门的主管业务人员组成。其主要职责:负责本县(市区)传统美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对本区学校、家庭、社区传统美德教育与研究进行宏观指导、组织与管理;对实验骨干教师及指导人员进行理论培训;组织、指导本地开展传统美德教育活动;组织本地传统美德教育经验交流与参观;组织、指导本地传统美德教育用书的征订与发放工作,等等。
三是成立学校传统美德教育工作组织。学校是区域传统美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有着先导与示范作用。学校传美工作组应由学校校长或书记任组长,成员由党、政、工、青及教师、家长、社区代表组成。其主要负责全校的传统美德教育,指导家庭传统美德教育。具体是制定计划,统一布署,协调行动,指导家长,总结经验,表彰先进。学校传美工作组织建设,各地都创造了很好的经验,如有的学校实行“一组三线”的组织建设制度。
组织建设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确实建有组织,能形成网络,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并上下沟通,彼此支持;二是各层级选好负责人,从行政角度应选定主管的、手中有权的;从业务角度看,要选有学问的、能干的。确定实验人员或具体工作人员一定要选择那些有事业心,热爱此项工作并甘愿为此献身的志愿兵。
(四)规章建设 这是传统美德教育运行机制的具体内容,也是具体保证措施。具体有管理制度、责任制度、评价制度、奖励制度、研究制度。
关于建立研究制度。包括:
(1)申报立项制。各实验区点应履行申报审批手续。 凡经总课题组确认并下达通知书便为实验区,并可结合实际申报确立自己的研究项目。其子课题所确定的实验点,由其参照总课题组程序,批复所辖实验点及子课题。上报总课题组备案。
(2)子课题负责制。子课题要有专人具体负责, 制订子课题研究方案,依据子课题方案开展实验研究,提交研究报告。终结时,确认部门要组织专家鉴定,子课题负责人要对课题研究成果的质量负责。
(3)信息交流制。 除组织本区域课题进展情况汇报及阶段成果交流外,还要定期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情况;参与总课题组组织的学术成果交流会议;为总课题提供研究资料与数据。
(4)成果验收制。对研究成果组织专家鉴定, 这是学术研究最后的阶段。成果鉴定原则上下管一级。凡总课题组的重要实验单位及重要子课题,应由总课题组组织专家鉴定。
总课题组科研成果是共同研究成果,凡履行课题申报手续的实验区点均可享受成果。
(五)队伍建设 搞好区域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关键在于建设一支有较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队伍在弘扬、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具有骨干作用、主导作用与示范作用。
区域传统美德教育队伍包括专门教师、各科教师、班主任、团队干部、家长及研究、指导的专门人员等等。由于传统美德教育是九十年代以来新兴的一项教育内容,从师资队伍建设上看,无论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显得不足,因此加强队伍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队伍素质与一般教师队伍的素质有共同性,也有特殊性。具体要求:
(1)具备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 正确认识和区分传统道德中的精华与糟粕,能古为今用、发展创新;
(2)比较系统了解掌握传统美德专业知识及相关学科知识。 如中国通史、中国思想史、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西方伦理学、德育原理等;
(3)除具备一般教师的组织教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还应具备思辨能力、扬弃能力、实验能力及创新能力;
(4)能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做继承传统美德的真人、善人、 美人、传人。
传统美德教育队伍培训渠道,从长远看应在专业师范院校开设此类课程。从解决燃眉之急方面看,可采取脱产和半脱产、不脱产的系统进修班,以及各类形式的短训班去培养;还可以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宣传媒体,进行科普教育;也可以广泛发动人民团体、民主党派、学术团体,为培养传美教育队伍贡献力量。
(六)环境建设 就一个县(市)的区域来看,环境建设起码要抓好以下几方面:
(1)协调相关部门齐抓共管。为了营建良好社会大环境, 文化部门要整顿文化市场,查禁淫秽书刊、音像制品,为青少年提供健康的精神食粮。各报刊杂志媒体要有计划开设栏目,宣传传统美德知识与传统美德教育的典型;司法部门要大力宣传贯彻《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加强对游艺场所检查指导;公、检、法、工、青、妇等部门团体,要结合本行业、本系统创建良好社会大环境。
(2)加强德育基地建设。社会上各公共娱乐场所、各纪念馆、 展馆、史馆、报馆等各大公共活动场所,应有组织、有计划、有内容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优良传统文化教育;宣传部门和教育部门开辟的各类德育基地,应结合实际充实此方面的内容,搞好建设。
学校除建好校内基地,还应采取共建方式,搞好军校、警校、交校、厂校等方面的共建,定期开展共建传统美德教育活动。
(3)指导办好家长学校。通过召开各类学习会、交流会、 研讨会等活动,促进家长素质的提高。用家长素质的提高去带动影响子女传统美德的形成。
(4)加强社区文明建设。一是建立社区教育委员会, 将传美教育纳入总体工作之中;二是坚持以政府为龙头,齐抓共管,充分调动社区居民的积极性;三是建立《社区文明公约》、《居民守则》、《社会公德》等规程。使真善美有人夸、假丑恶有人抓,形成良好的社风、民风、家风、校风。
(5)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活动是开展传统美德教育、 弘扬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载体。如举行优秀传统民族文化节、艺术活动节、电影节,等等。
三、关于加强区域传统美德教育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区域传统美德教育建设,是区域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宏观角度看,搞好区域传统美德教育建设应突出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突出党委领导,加大政府行为。区域传统美德教育建设,除其自身所处的地域、环境、经济、文化、人口素质等众多因素外,重要的是取决于党和政府主观方面对区域传统美德教育的认识与管理。各级党委、政府应站在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高度,自觉地将传统美德教育建设纳入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总体规划之中,统筹抓好三结合的师资、基地、教材、活动、评比等工作。做到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配合抓、带动各级层层抓。
(二)突出素质教育,追求整体教育效益。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根本性改革目标,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传统美德教育只有与素质教育有机结合才能在学校、家庭、社区持久、稳定、大面积地开展下去;所以,在学校、在社区都不能孤立的就传美教育抓传美教育,要注意搞好结合,注意整体效益的获取。
(三)突出学校的示范作用 带动文明社区建设。我国正在推进城市文明社区建设活动。区域传统美德教育在城市就是要紧紧与文明社区建设活动相结合。学校不仅应首先搞好学校传统美德教育,还应积极、主动发挥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为社区形成良好的社风、家风、民风作出努力。这不仅是学校应尽的义务,也是巩固发展学校传美教育的需要。
(四)突出综合运行模式 创建整体保障机制。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的基础与前提。追求区域传统美德教育整体效益,就是要坚持系统科学原理,建立学校、家庭、社区传美教育综合运行模式与保障机制。即整体规划,统筹运作,和谐施教,以取得区域传统美德最大的教育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