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运动员赛前准备活动的几点看法_肌肉论文

对运动员赛前准备活动的几点看法_肌肉论文

运动员做好赛前准备活动之我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我见论文,赛前论文,运动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04.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2854(2000)02—0091—03

1 赛前准备活动对运动员的作用

赛前准备活动是提高和恢复人体工作能力的一种措施,是在强烈的比赛前所进行的一系列身体练习和心理准备,其作用是有目的地通过各种练习,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的兴奋性,加强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活动,克服内脏器官和其它生理方面的惰性,使身体各组织、器官,如肌肉、神经等能接近或达到赛前的最佳状态,为正式比赛做好心理和生理上的准备,适应即将开始的比赛。

赛前准备活动做得是否充分,安排是否合理,对比赛能否取得优异运动成绩有很大影响。做好赛前准备活动,可以使人体的血液和肌肉温度升高,从而导致酶活性的提高,有利于酶充分发挥其生理功能,使肌肉的代谢过程得以加强,也有利于肌肉中的血液量增加,使肌肉获得更多的氧,并且还会快速分离,提高肌肉的工作效能,使肌肉的收缩和放松加快,反射时间缩短,能使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适应激烈紧张的比赛,可减少突然强烈的运动容易造成的心脏供血不足的危险,还可减少肌肉和关节的运动损伤,调节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如果不做好赛前准备活动,运动员常常有一段时间难以适应比赛,出现运动不应期,以致运动成绩下降。

充分的赛前准备活动,能调整不良的赛前紧张状态,提高自我控制能力,能使人的大脑皮质处于适宜的兴奋状态,推迟极点的出现,有效地缩短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以低消耗进行长时间的高效工作,使疲劳较晚出现,应变能力较强,运动技能达到或超过竞赛要求,超水平发挥,并且能够克服比赛中的困难,高质量地完成战术动作。

2 怎样做好赛前准备活动

做赛前准备活动时,应根据运动项目的特点,运动员的个性特征,比赛的时间、气候条件,正确安排活动的内容性质、强度、运动量和时间的长短,掌握好赛前准备活动与正式开始比赛的间歇时间。

赛前准备活动应分心理准备活动和生理准备活动,二者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培养比赛中的应激能力,有助于在比赛中取得好的成绩。

2.1 心理准备活动

2.1.1 心理准备活动不充分的具体表现

有的运动员由于心理准备活动做的不充分,赛前思想压力太大,心理负担太重,常常表现出情绪不稳定,过度紧张,生理过程变化异常,呼吸短促,焦躁不安,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四肢紧张,动作不协调,反应迟钝等。还有的运动员则表现出赛前淡漠,对对方轻视或恐惧,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情绪低落,全身乏力,心境不佳,体力显著下降,精神萎靡不振,信心缺乏,注意力不集中,坐立不安等等。以上种种表现,都同心理准备活动不充分有很大关系。例如:为进军2002年悉尼奥运会,1999年10—11月份亚洲足球九强赛,中国国奥队主客场制对韩国队和巴林队的比赛中,由于队员心理准备活动不充分,对韩国有“恐韩症”;对巴林开始轻敌,输了球以后又产生了急躁情绪,结果四场比赛1胜1平2负,仅拿4分(足球赛胜1场得3分),中国国家队又一次失去了进军奥运会的机会。

2.1.2 如何做好心理准备活动

要做好心理准备活动,首先要对比赛有足够的估计,对比赛中容易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及相应的克服解决办法。克服困难要采取积极的态度,增强主观意识,思想知觉要敏锐,注意强度范围的提高,提高反应速度。必须增强自信心,坚信两强相遇勇者胜。还要通过自我暗示,使肢体和内脏器官得到放松产生暖感,使心跳、呼吸平稳,注意力高度集中,不受外界任何情况干扰,更好的地控制赛前心理,解除紧张情绪,加强心理调节。适应场地、气候和比赛气氛,通过运动员有意识地积极利用在实际体验的基础上和自己的头脑中形成的运动表象进行比赛。内心反复想象一下平时训练的技术动作和比赛中动作的全过程、整个比赛中各阶段的体力分配和节奏感以及比赛中要注意什么,从而摆脱习以为常的训练习惯。从思想上适应比赛环境,通过一系列的心理准备活动,使其在比赛中恰好处于最佳的准备状态,参加即将来临的比赛。例如:中国女足1999年11月份在菲律宾举行的第十二届亚洲女足比赛中,心理调节好,心态十分平稳,不背冠军包袱,不受场地、气候和比赛气氛环境等条件的制约,以旺盛的精力投入了整个比赛,结果在决赛中以3∶0战胜了最后一个对手中国台北队,从而第七次捧得亚洲杯,实现了亚洲女足十连冠(包括三次亚运会冠军)。又如:在1999年天津世界体操锦标赛中,湖南17岁的小姑娘凌洁,在平衡木决赛中第一个出场,裁判又不容易打高分的不利的情况下,她充分地做好了心理准备,以最佳竞技状况投入了比赛。在一万多名热情的观众呐喊助威声中,凌洁在父老乡亲面前不负众望,以优美、惊险、超水平、高质量地完成了全套动作,以9.775分的高分夺得了平衡木的世界冠军, 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2.2 生理准备活动

生理准备活动包括一般性准备活动和专门性准备活动。整个生理准备活动时间的长短,应根据当时气候、比赛环境和运动员体力情况而定。

2.2.1 一般性准备活动

一般性准备活动是指慢跑、伸展练习和柔韧、体操等。目的在于提高呼吸循环和代谢水平。在生理准备活动中,伸展活动应安排在开始阶段。不太剧烈的伸展活动,可使体温和肌肉温度上升,以防止在剧烈运动时,可能造成的肌肉损伤。做伸展活动时,身体不要上下跳动或有急拉动作。活动结束后,最好保持一会伸展姿势。

常规伸展活动后,再做柔韧或体操。体操中包括肌肉的主动收缩。体操练习也应包含大肌肉群的参加,特别是应包括正式比赛中直接使用的肌肉。但应注意不要引起肌肉群的疲劳,使全身各部位的肌肉适当地收缩。

2.2.1 专门性准备活动

专门性准备活动包括正式比赛中的运动技术和技能练习。它应安排在准备活动的最后阶段,它是由比赛中的活动内容组成。目的是保证比赛时直接使用的肌肉有适合的肌肉温度和血液供应,可使比赛时全身协调。

3 做好赛前准备活动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做赛前准备活动要因人而异,要系统、全面地活动,并根据各比赛项目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去做。特别要加强专项技术练习和各种辅助练习。教练员要充分重视运动员的赛前准备活动,自始至终地监督运动员做准备活动。运动员在做准备活动时,首先要思想重视,要认真细致、一丝不苟,有条不紊地严格做好。哪怕是极小的细节,教练员也决不能放任自流。其次要全面提高自身的基本状态,提高呼吸机能和心血管系统以及有密切关系的其它器官机能,这样才能在比赛中减少疲劳,适应延长维持肌肉的工作能力,全面提高所有肌肉群的灵活性和柔韧性,增强运动员的生理机制能力,充分伸展各肌肉群,促使肌肉活动的协调性,加大关节活动幅度。此外,做完准备活动后一定要注意保暖。

赛前准备活动的时间长短和运动量的大小要根据运动员的特点,在其效果中去把握。运动量如太小,就达不到最佳温度;而运动量过度,则易疲劳。练习时间、运动量和运动员各方面技能水平成正比,所以,教练员应注意把握好运动员的练习时间和运动量,教练员在指导运动员练习时,还应注意赛前准备活动与正式比赛时的间隔时间一般不超过五分钟。

4 小结

心理准备活动与生理准备活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笔者认为心理准备活动应放在生理准备活动前边去做,并且要在教练的正确引导下进行。只有做好心理准备活动,解除心理思想负担,才能充分做好生理准备活动。因此,只有把心理准备活动和生理准备活动二者科学地、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起到事半功倍地效用,才能在比赛中发挥出最好水平,创造优异的成绩,取得比赛的最后胜利。

收稿日期:1999—12—18

标签:;  

对运动员赛前准备活动的几点看法_肌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