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区(镇)档案工作的思考_文秘论文

关于加强区(镇)档案工作的思考_文秘论文

关于加强区(镇)档案工作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关于加强论文,档案论文,工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7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1-5264(2001)03-0027-01

当前,我们正处在世纪之交的新时期,党的十五大报告发出了“把我们的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号召。我们档案工作者也应该坚决响应党的号召,抓住这一历史性的机遇,使档案事业产生第三次飞跃,即壮大档案队伍,在县以下的各区(镇)建立档案馆。

一、从各区(镇)产生档案的数量上分析,建立档案馆的条件已经成熟

从万源市城守区工委为例,1997年区工委自身形成档案52卷,区财政所、计生站等十余个机关产生文书、会计档案60卷左右,区办企业形成文书、财会档案50卷(册)左右,区级机关、企事业单位每年形成各类档案大约150卷(册)。

城守工委下辖五个乡,其中每个乡党委、政府每年产生文书档案约50卷,乡小学、财政所、计生办产生会计和专业档案60卷左右,乡办企业形成财会档案80卷(册),每个乡每年形成档案大约200余卷,五个乡每年形成各类档案1000多卷。

五个乡共辖44个行政村。以石岗乡坪长村为例,1990年至1994年形成文书和财会档案34卷(册),每年平均形成档案5卷以上,仅以5卷推算,44个行政村每年可产生档案200余卷(册)。

区、乡、村三级每年形成的各类档案达1350多卷(册)。以十年为一个周期,便是13000多卷(册),两个周期便是26000多卷(册),在这26000多卷(册)档案中,永久、长期按三分之一计算,也有8000多卷,而县级档案馆目前只接收区、乡两级行政单位的永久、长期卷,以每年接收120卷计算,二十年仅能接收2400卷左右,仅占8000多卷的四分之一,这就意味着有四分之三的永久、长期档案无法进馆长期保存。因此,那些目前没有被县级档案馆接收进馆的档案,理应由区级档案馆来接收。

二、经过业务指导的具体实践,县档案局对区乡档案工作已是鞭长莫及

以万源市档案局为例,业务指导科共4人,每人分系统负担20至30个市(县)级机关一至三个区工委的业务指导任务。每个业务指导人员所指导的系统内,由于人事变动,年年都有几个文秘人员是新手,这就要花费业务指导人员更多的时间。这几年经费也较困难,每人每年只有300元的包干办公费,而到各区、乡的路途遥远,往返一次需车费数十元,加上住宿、出差补助,下一次乡需100多元。严重的经费不足,根本不允许业务人员到各乡进行面对面的指导,难以改变区乡档案工作达标升级的少、文秘人员档案业务不熟悉、案卷质量低的事实。因此,要从根本上改变区、乡档案工作的落后面貌,理应设立区(镇)档案机构,监督指导各乡文秘人员的档案工作。

三、现行体制下,设立区(镇)档案机构非常必要

一级抓一级,是现行体制运作的特点。但县(市)档案局由于没有下属单位,目标任务的完成,除利用党委、政府的权威下发一个文件外,具体任务的落实,只能靠档案局的同志到各单位去协商,有时为一个单位的达标升级,要往返多次,费尽口舌,方能奏效。

在现行体制中,区(镇)档案人员极不稳定。以万源市罗文工委为例,两年内竟换了五个办公室人员,平均每个文秘人员坐办公室的时间不足半年。文秘人员如此频繁地流动,给搞好区级档案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由此可见,县(市)以下的区(镇),是档案工作的断层,如不及早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档案事业的发展,将受到很大的制约。

综上所述,从档案数量、档案业务、档案队伍三个方面来看,在县(市)以下的区(镇)设立档案馆、建立一支专业队伍已势在必行。可分两步走,先在各区(镇)设立一名专职档案干部,待经济有了进一步发展,财政状况好转后,再逐步建立有二至三人编制的区(镇)档案馆。作为基层档案工作者,我们殷切希望上级档案部门抓住机构改革这一有利时机,给到市以下的各区(镇)争取档案人员事业编制,为档案事业的第三次飞跃奠定良好的基础。

标签:;  ;  

关于加强区(镇)档案工作的思考_文秘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