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短篇四则,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校本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什么要强调“校本”
为什么新的世纪教育的目光转向了“校本”?这是因为:
第一,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实践之间,总是存在着一定的脱节现象的,只有于一般的理论与丰富的学校实践的结合中才能有效地探寻学校发展的方向及理论重新建构的路径。因而,理论与实践间的张力促使研究者与实践者共同转向了具体的学校实践。
第二,任何教育法令、教育方针和教育政策,只有经由学校这一环节才能得到落实,如果忽视具体的学校实际,就会成为一纸空文。由于学校在教育中所处的位置使得“校本”逐渐纳入人们的视野。
第三,任何一所学校,任何一个学生都是具体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只有基于学校、立足于学生发展起来的“个别化理论”才能有效地解决学校的问题,促进学生的发展。
第四,铁板一块的管理体制下,只有“官本”“国本”,随着教育管理体制上的变革和学校自主性的逐步扩大,“校本”日益凸现出来。
何谓“校本”
“校本”的英文写法是“schoolbase”,大意为“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它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为了学校,即要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二是在学校中,即学校自身的问题,要由学校中的人来解决;三是基于学校,即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学校资源,解决学校的实际问题。
“校本”一词虽然是舶来品,是“西学东渐”的产物,然而,中西“校本”在产生的背景、针对的对象、具体的含义、形成的途径和发挥的作用等方面还是不同的。西方的“校本”是在学校层面上生成、发展而来,是学校固有的,是内发型的。由于传统教育制度的僵化,禁锢了学校的发展,促使学校自身引发了“校本”。西方的“校本”是学校相对于社区或董事会而言,是向学区或校董会要选择权、自主权、决策权,希望学校在决策的过程中,拥有更大的指挥权。这些都和我国目前倡导的“校本”有所区别。
“校本”主要包括了校本研究、校本培训、校本课程和校本管理四个方面。
何谓“校本研究”
校本研究是以学校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为选题范围,以学校教师作为研究的主要力量,通过一定的研究程序取得研究成果,并且将研究成果直接用于学校教育教学的研究活动。这四个方面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缺一不可。
第一,校本研究的研究课题应该主要来自于学校实际所面临的突出问题。那些从文献资料中寻找出来的与学校自身实际关系不大的问题或一些专业研究工作者为了验证自己假设的研究问题,都不能称之为校本研究课题。
第二,校本研究的研究主体应该是学校中的教师。“校本”是“在学校中”进行的,通过研究,既解决学校面临的问题,又提升教师的研究水平,带动师资建设水平的提高。
第三,校本研究应该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一般地说,作为一种研究活动,应该包含研究目的、研究过程、研究方法等具体实施办法和要求。
第四,校本研究的研究结果应该直接用于学校的发展规划和问题的解决。用研究得出的结论规范指导自己学校的实践活动,这是校本研究题中的应有之义。
校本研究的方式可以简要概括为: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个人反思。
校本研究的类型
校本研究不同于纯理论研究,也不同于专业研究者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它属于实践者的研究,属于解决问题的研究。从校本研究的含义及目的要求出发,校本研究应该定位于以下几种类型的研究。
1.应用研究。与应用研究相对的是基础研究。基础研究以抽象、一般为特征,目的是揭示、描述、解释某些现象和过程,以及它们的活动机制与内在规律。它所设计的研究将对研究领域具有直接增加知识的价值。应用研究以具体、特殊为特征,它是对基础研究的成果作进一步的验证,就所关注的某一实际问题,从大量的案例中寻求概率性的必然结论。其日的在于解决某些特定问题或提供直接有用的知识。
2.中微观研究。宏观研究重在研究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包括社会各系统对教育的要求与投入,也包括教育系统对社会各系统的产出与作用。而中、微观更注重教育体系内的、一般社会系统所没有的许多特殊成分,比如教学、课程等。
3.现场研究。在学校情境中开展的校本研究主要是现场研究。现场研究较好地体现出研究的一致性。当教师在观察、思考并试图理解他所参与的教育活动时,就是开始了现场研究。
4.行动研究。行动研究产生于社会活动领域,它对于社会活动具有极为独特的价值。教育活动是一项重要的社会活动,教育者在行动中为解决自身问题而进行的研究也可以说就是一种行动研究。行动研究的过程是一个螺旋状逐步行进的过程:计划—行动——观察——反思——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