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市“互联网+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论文

毕节市“互联网+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论文

毕节市“互联网+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张 涛1,王 勋2,王晓祝2

(1.贵州省毕节市农广校,贵州 毕节 551700;2.纳雍县农投公司,贵州 纳雍 553300)

[摘 要] 为毕节市“互联网+农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参考,针对毕节市“互联网+农业”发展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对策。

[关键词] “互联网+农业”;问题;对策;毕节市

近年来,毕节市紧紧围绕“互联网+”先进理念、管理模式和运营机制,运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全力推进“毕节现代农业服务基地”建设,搭建农业大数据综合服务平台、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进程,有力推动互联网与农业深度融合,积极指导农业产业合理布局,实现生产、加工、销售智能管理,有效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企业经营管理能力,拓展农民获取信息渠道和提高政府服务效率等。“互联网+农业”是毕节市发展农业农村信息化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在引导农民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增产增收、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毕节市“互联网+农业”建设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建设投入不足,市场化运作水平低,导致在发展中存在应用不广、质量不高、布局不合理等一些比较突出的困难和问题,“互联网+农业”建设总体上还不适应信息化发展需要。基于此,笔者等选取近年来毕节市“互联网+农业”所涉及到的农业大数据、物联网、信息进村入户、农村电商等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毕节市“互联网+农业”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针对性提出对策,以促进“互联网+农业”的快速发展。

1 毕节市“互联网+农业”发展现状

到目前,全市物联网大田种植应用面积137.17万亩,设施园艺栽培物联网应用面积20.18万亩,畜牧业物联网应用数量629.50万头(只),渔业物联网应用数量0.1万尾(立方米)。农产品电子商务总额11.39亿元,农业生产资料电子商务总额0.15亿元。“互联网+农业”企业数量达33家,主营业务收入366 005万元,净利润达38 022万元。从不同产业看,毕节市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引领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水平达到33.1,其次为第三产业29.9,第一产业为28.4。第一产业融合发展整体处于全省各市(州)中等水平,大数据与营销环节的融合是突破重点。2017年毕节市第一产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水平为28.4,在全省各市(州)排名第五,整体处于全省中等水平。从企业重点业务环节来看,毕节市第一产业应用电子商务的企业比例为26.3%,低于贵州省总体水平(47.4%);此外,毕节市企业网上采购率和网上销售率分别为10.5%和7.4%,均大幅低于贵州省总体水平。

事实证明,关注企业员工的工作满意度,注重员工自身的个性特点及需求差异,通过构建合适的个性化激励方式,能让员工个人的工作目标与企业发展目标实现深度结合,从而实现企业上下的“最佳配合”。所以,对于各个企业来说,在当前时代环境下,如何更加有效地激发广大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性,深度挖掘员工自身的工作潜力,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是当前企业需要积极思考的问题。特别是当前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需要充分考虑自身实际,树立科学化、系统化的经营理念,构建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员工管理体系,完善员工激励体系,最大化的实现企业员工的自身价值,使得企业能够更好适应当前市场环境。

1.1 实施“互联网+农业”项目

毕节市2015年底实施“互联网+农业”项目,启动毕节现代农业服务基地项目建设工作,基地位于毕节电商产业园,按照“一基地、三中心”的功能定位,一期投资7 000万元,建成农业大数据中心、农产品质量检验检疫中心、农产品电子商务服务中心的现代农业服务基地,总面积9 800平方米。基地建设内容包括农业云计算数据服务中心、农业大数据服务呼叫中心、农业物联网五维集成联动展示中心、农业大数据应用与公共服务平台,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信通集团等机构联合成立了“互联网+农业生产”“互联网+农业经营”“互联网+农业管理”“互联网+农业服务”大数据应用联合实验室,无论是建设规模和应用成果都处于全国前列。

东丽打算将 “Ultrasuede BX”作为环保材料销售,在汽车内饰、时尚和室内装潢等广泛应用领域提供高灵敏度和功能性。该公司计划在2019财年,该产品的销售达5亿日元,五年后在2023财年销售达30亿日元。

基地建成“1+1+3+4”农业大数据综合服务体系,即一个农业综合支撑服务平台,一个精准扶贫平台,毕节市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乌蒙山宝·毕节珍好”品牌运营和农产品智能展销中心、农业大数据展示体验中心、农业质量安全检验检疫及综合信息服务中心三大中心,农业生产(种得好)、经营(卖得好)、管理(管得好)、服务(服务得好)四大体系,创立了农业大数据应用与服务的“毕节模式”,并积极向全省、全国推广复制。2016年8月,中心已成功入选农业部全国“互联网+”现代农业百佳实践案例及国家发改委农业大数据综合应用服务中心支撑单位。2017年9月,入选2017年第二批政府大数据应用省级典型示范项目。2018年全面启动毕节农业大数据中心2.0建设。

1.2 开展信息进村入户工程

存在高校对学生科研团体相对不重视,学生科研团队仍处于高校建设中较为边缘的地带,难以获得大量优质教师资源。学生专业知识基础薄弱,以学生为主导的自主科研无法避免问题,易进入方向错误,进而思路不通的恶性循环。针对这一情况,学生科研团队应有专门的指导老师[7],高校应在教导老师方面予以改革,报酬等方面的支持,以吸引更多教师参与到建设教书育人的伟大事业中来。借助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背景,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指导,科学的调动学生内在动力,为学生自主科研提供重要保障。

1.3 推进农村电商行动

由于毕节市地形地貌复杂,电力、通信、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难度较大,基础条件滞后,加之物联网终端设备等“互联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成本较高,导致“互联网+农业”应用不广。据农业农村部2019年7月信息化监测统计,毕节市种植业种植面积880 080万亩,物联网应用面积157.35万亩,应用比例仅0.018%;畜牧业与渔业3 189.6万头,物联网应用629.6万头,应用比例为19.7%。

紧扣农民信息服务需求,以村级信息服务能力建设为着力点,以建立农民公共服务体系为基础,统筹“农业公益服务、农村社会化服务”两类资源,构建“政府、服务商、运营商”三位一体的推进机制,拓展“公益服务、便民服务、电子商务、培训体验服务”四类服务,大力推进农村基层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有效提高信息精准服务水平,拓展农民信息获取渠道,提升信息进村入户水平和信息化覆盖率,有效解决农业信息“最后一公里”问题,探索构建需求导向、政府扶持、村企共建、市场运作的可持续发展机制。2015年,威宁县被农业部列入全国第二批开展信息进村入户工作的试点县。2017年,随着贵州省作为全国信息进村入户工作试点省工作的推进,全市3 000多个行政村均纳入建设范围,全市建设2 749个信息进村入户益农信息社,覆盖80%行政村。

2 存在的问题

2.1 推广应用不广

积极推进农村电商发展,搭建“农产品进城”便捷通道。毕节市共计6个县(区)获国家或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荣誉称号,全市累计建成农村电商服务站1 736个,村淘服务站487个、村邮乐购服务站323个、贵农网服务站574个、京东网服务站118个,其他服务站234个。依托信息社,大力推进农村电子商务,主要包括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休闲农业及生活用品网上交易、农村物流代办以及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品牌宣传等服务。

2019年7月农业农村部信息化监测统计,毕节市信息化企业33家,基本上都依靠政府项目支撑,完全市场化运作的“互联网+农业”几乎没有。就农业企业本身来说,“互联网+农业”投资大、见效慢、效益低,缺乏运用的积极性;就信息化企业本身来说,没有农业企业接单,缺少受众。因此,“互联网+农业”市场化运作水平低,导致“互联网+农业”发展受阻。

2.2 应用质量不高

“互联网+农业”对专业人员素质的要求与其他信息行业有着明显的不同,其需要既懂农业又会熟练使用各种信息工具,特别是懂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近年来,毕节市农业部门招聘了不少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员,但大多是农业方面的专业人才,而且很多新进人员奋斗在脱贫攻坚一线,缺少在“互联网+农业”方面的学习与研究,目前还未建成一支既懂农业、又懂信息技术、还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2.3 市场化运作低

由于模块化系统具有结构层次特点,且模块化系统并非建立后一成不变,它会随着技术和时间的发展而不断吸收新技术、新模块.因此,层次性原理与层次分析法、动态性原理与动态思维法的合理运用也是开展模块化分析的重要原理和手段.

2.4 专业人员缺乏

近年来,毕节市物联网发展迅速,很多重要生产基地都安装了物联网终端,但大部分都是一些摄像头、小型气象站、红外线感应设备,这些终端的先进性不高;另外获取数据进行的大数据分析模型和算法不优,加上行业之间数据不共享、部门差异性较大等现实问题,不同程度存在数据壁垒、信息孤岛的现象,导致“互联网+农业”应用质量不高,很难把“互联网+农业”转化为生产力。

3 发展对策

3.1 推行一种实用的发展模式

加大“互联网+农业”相关企业招商引资力度,引进综合实力强的外地企业,培育本地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政府引导并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以一定数量的建设项目为支撑,适当减少“互联网+农业”企业的运营成本,以此提升创新能力、开发大数据运用分析能力、使用先进性的物联网设备等,解决“互联网+农业”应用质量不高的问题。加强宣传,营造发展“互联网+农业”的良好氛围,增强农业企业发展“互联网+农业”的意愿;通过农产品品牌附加值

的宣传、农业生产基地基础设施的改善等,解决“互联网+农业”应用不广的问题。

3.2 建立一套可行的运行机制

毕节现代农业服务基地以“立足毕节、覆盖全省、辐射西南、服务全国”为目标,加快“互联网+农业”平台的开发,推进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中的运用,有效记录系统运用中产生的各类数据,积极采集土壤、气象、水文等相关数据,促进各种类型海量数据快速形成。建立数据公开共享机制,深度整合农业、畜牧、农机、气象、水产、林业、扶贫等涉农领域相关数据,挖掘有效数据信息、甄别数据使用范围,打破信息瓶颈,消除信息孤岛,提升大数据服务的覆盖面和提高部门决策的准确率。强化“互联网+农业”在指导生产方面,为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提供全程服务,指导毕节早熟马铃薯等“乌蒙山宝·毕节珍好”农特产品的生产销售和农超对接;在服务决策方面,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咨询和指导服务,为企业生产、转型、市场营销提供咨询、指导;在预测未来方面,对农作物的生长态势和产量进行预测,并适时开展干预和引导,使事物向着人们期待的方向发展。加大“互联网+农业”应用软件客户端的开发推广,积极发布公众服务的数据信息和推送个性定制的数据产品。

3.3 培育一批实用的专业人才

采用引进、培养相结合的方式,组建一支社会化、专业化的“互联网+农业”专业队伍,重点实施部门内部培训,邀请国内“互联网+农业”行业专家,在市、县、乡范围内开展业务培训,自上而下培养一批懂技术、懂管理、懂操作的专业人才,为“互联网+农业”建设应用工作提供可靠的人才智力支撑。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大数据服务企业的联系合作,依托社会力量,增强应用“互联网+农业”的意识和能力,强化“互联网+农业”知识普及和宣传教育,提高社会认知和应用水平。制定相应的管理考评机制,促进工作积极性,增强工作效率,提高工作质量。

[收稿日期] 2019-08-05

[作者简介] 张 涛(1986—),男,农艺师,从事作物栽培、技术推广工作。E-mail:461387418@qq.com

(责任编辑:冯 卫)

标签:;  ;  ;  ;  ;  ;  

毕节市“互联网+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