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市化进程推进离不开建筑建材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对于混凝土而言,强化对原材料的管理至关重要,并且材料选用的规范与否会对混凝土的强度造成导致各种影响。影响混凝土的强度是多方面因素导致的,并非理论上那么简单,本文将结合笔者实际工作经验,从原材料对混凝土强度会造成的影响作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原材料;混凝土;强度影响;质量控制
1、引言
当前,混凝土材料已成应用到建筑行业中最为广泛的建筑材料。混凝土原材料是由多种原材料构成,主要包括:水泥、水、集料(粗集料与细集料)、外加剂等等。这些原材料会对混凝土的强度造成一定的影响,下文将具体阐述所提及的几项原材料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且针对性的提出对原材料进行控制的措施。
2、原材料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2.1水泥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水泥作为混凝土中的活性成分,在配合比一样的情形之下,采用的水泥强度等级越高,则水泥石的强度及其与集料间的粘结力也就更大,制作成的混凝土强度会更加高。此外,水泥质量的波动也会对混凝土强度造成一定的影响。通过采取平均强度临近而离散系数小的水泥,能够有效减少水泥的使用量。值得注意的是,水泥质量波动会致使混凝土强度的离散系数由于强度随着龄期的提升而降低,但却不会因为混凝土强度标准离差随龄期而提升。
2.2水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混凝土重要构成部分之一是水,水的物质组成会对混凝土强度造成严重影响。由于水中会含有很多有害的杂质,进而会对混凝土的质量造成严重危害,比如水中所含有的硫酸根离子及碳酸根离子会造成钙矾石结晶过程的延长,消解混凝土28 d强度,通常来讲28 d强度能够减少10%一20%,但由于海水中具有早凝功效的多氯离子,能够腐蚀混凝土,且会促使混凝土早强及快凝。
2.3 集料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集料作为确保混凝土强度的关键材料组成部分,在混凝土中占据的比重较大,一定程度来讲,直接决定着混凝土的强度,一般可分为粗集料和细集料。
2.3.1粗集料
混凝土中的粗骨料一般由碎石及卵石组成。在石质强度相同时,卵石表面会比碎石表面细腻,碎石和水泥砂浆的粘结性会高于卵石,在配比及水灰比一样时,通过两类材料所配制成的混凝土,卵石的的混凝土强度会低于碎石。当集料在拌合时,尤其是粗集料,由于直接吸走了一部分的拌合用水,会造成混凝土水灰比的降低,减少混凝土坍落度,降低强度,致使混凝土拌合物的工作性能变差。当配合比一样时,会导致混凝土工作性能变差,增多内部缺陷,最终降低混凝土的强度;在坍落度一定的时候,最大粒径的混凝土由于其表面积的增大缘故,在一样坍落度情况下,则需要增多需水量,且相应的水灰比会显著变大。
2.3.2 细集料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就中低强度等级的混凝土来讲,尤其胶凝材料偏小的混凝土,需要通过控制细集料中细小颗粒的数量来达到混凝土整体颗粒的理想堆积效果,由此保障混凝土的强度。据统计,河砂配制而出的混凝土强度要略低于采用机制砂配置的混凝土强度。究其原因则是机制砂棱角较多,界面新鲜且表面较为粗糙,使砂与水泥界面之间的粘结强度得到提升。此外,在低等级的混凝土配置中,机制砂中的石粉能够显著提升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而若要在高强混凝土配制中,掺入一定的石粉不会对混凝土强度起到不利作用,由此,机制砂的质量务必要达到《建筑用砂》国家标准中人工砂的相关规定。
2.4外加剂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混凝土在拌和过程中掺入适量外加剂能够起到有效改善其性能的作用,在工程中使用的越发广泛。混凝土技术的不断发展促使对其性能要进行不断的完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例如,泵送的混凝土其流动性要高,冬季施工要求混凝土的早期强度要高,而高层建筑或是海洋结构则要求混凝土要具备耐久性与强度都要高,而实现这几项性能都离不开高性能外加剂的运用。据统计,很多国家在使用混凝土过程中,60%至90%的比例为掺外加剂的混凝土。然而,应用外加剂要基于保证混凝土的耐久性与强度的前提:首先,外加剂若运用不合理,则将降低混凝土的强度,威胁到结构的安全;其次,外加剂本身的质量若违背规定,必然发挥不到应有的作用。
3、混凝土原材料的质量控制措施
3.1水泥的质量控制
进场的水泥要具备质量证明书,且要检查及验收其品种、包装、强度等级、出厂的日期等等。对于存在质量疑问的水泥或者出厂超出3个月(快硬硅酸盐水泥为1个月)的水泥时,要进行抗压强度、安定性等性能的抽样复查,由此确定是否能够使用。此外,对于相同生产厂家、种类、级别、批号且连续进场的水泥,每批的袋装最多为200 t,每批的散装最多为500 t,且每批要确保至少1次的抽样。
3.2 水的质量控制
混凝土拌制及养护最好使用饮用水。地表水及地下水中通常会存在许多矿物盐类与有机质,必须通过检验后方可运用到混凝土的使用之中。由于海水中存在大量的氯盐会对混凝土造成危害,故此不得作为混凝土用水。对于不适宜饮用的水质若要作为混凝土用水,则必须展开水质化验以及抗腐蚀试验,待合格后才可以投入使用。工业废水、污水、硫酸盐含量超过水重1%的水以及PH值低于4的酸性水,不可在拌制混凝土中使用。此外,要着重控制预应力混凝土的施工用水。
3.3骨料的质量控制
骨料可分为粗骨料与细骨料,粗骨料则主要包括碎石及卵石等,而细骨料通常由机制砂、天然河(海)砂等组成。骨料的质量务必要达到国家现行规范标准。
首先,完善来样的抽检工作。混凝土的粗、细骨料材质具有多样性及多变性的特点,故此,日常生产之中要强化对其抽检的频率与数量,同时,可从工程混凝土的类型出发,增加部分关联的项目,例如:自流平密实混凝土的骨料要求合理级配,而高强混凝土的骨料要达到压碎指标(坚固性)等等。
其次,控制骨料成份。混凝土的粗细骨料要作用清洁卫生,不得在骨料中出现杂质,诸如蔗糖、硫磺、生石灰、煤炭粒等等。
最后,分类堆放骨料。混凝土类型具有多样化的特点,由此则致使骨料种类更加复杂,因此在堆放混凝土粗、细骨料时要进行分门别类,杜绝出现因混凝土生产中骨料混杂而造成的生产质量不稳定情形,特别在冬季,堆置骨料时要有效规避雨雪。
3.4 外加剂的质量控制
3.4.1 选取与水泥适应性好的混凝土外加剂
混凝土质量控制中的关键环节为处理好外加剂与水泥的适应性,其对混凝土的耐久性、施工性等性能具有直接影响作用,外加剂的适应性既包含良好的流动性,也包含良好的凝结时间、和易性等等,要从质量及成本控制方面进行选取与水泥适应性或者相匹配的外加剂。
3.4.2 严格控制外加剂检验程序
通过多批次对外加剂的物理性能与化学性能进行检测,保障合理、稳定的外加剂质量。在检验过程中要格外注重外加剂的混凝土试验环节,而水泥净浆试验仅仅起到比对与参考,同时,要不断对外加剂的检测数据进行完善,并依照季度比对与调整混凝土外加剂。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混凝土配制的过程中,造成混凝土强度不足的原因有很多种,既要把控好原材料质量,也要对混凝土中各类原材料的比例进行严格控制,按规范操作好原材料的用量,只有从根源上采取相应处理措施,才能确保混凝土的强度,从而提升商品混凝土质量。
参考文献:
[1]肖强.浅谈预拌混凝土的质量管理和控制[J].广东建材.2018(9).
[2]王小凤.原材料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探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8(35).
论文作者:宋爱国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2
标签:混凝土论文; 强度论文; 骨料论文; 水泥论文; 外加剂论文; 原材料论文; 质量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