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网络组织及其分类研究_市场营销论文

产业网络组织及其分类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组织论文,产业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网络”是具有参与行为能力的主体在主动或被动的参与过程中通过资源流动,在彼此之间形成的各种正式或非正式关系。而一个产业内的企业或者不同产业之间的企业往往倾向于通过发展网络关系来利用各种外部的资源以期提升自身的竞争实力。产业内部不同的行为主体之间或者不同产业主体之间形成的网络统称为“产业网络”(Industrial Network)。从产业组织的角度讲,网络化组织是一种新型的组织协调方式,是一种产业组织的创新。在产业网络中,作为网络结点的企业在众多的领域内形成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专业化分工协作,合作性创新,共享营销网络等。在产业内部和产业之间的合作和竞争中,每一个企业与组织都被吸纳到一个无形的网络结构中来,很难游离于这种网络所产生的“场”之外。目前,产业网络研究逐步受到学术界和实业界的重视。

关于产业网络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已经取得了很多的成果。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产业网络的演进(Hakasson,1992;Chirster,2003;黄守坤,李文彬,2005)、产业网络的系统动力学分析(罗一鸣,毛力平,2006;李守伟,钱省三,2006)以及产业网络升级(文嫮,曾刚,2005)等方面。总之,国内外关于产业网络的研究刚刚兴起,研究的视角多样化,但是在众多研究领域中却少有学者关注产业网络组织的系统化分析以及分类研究。基于此,本文拟采用以下的分析思路:首先,应用规范分析的方法研究和探讨产业网络构成要素的运行特征和机制,构建产业网络组织的系统分析框架;然后,在此基础上对产业网络的分类体系及其动态性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二、产业网络组织的框架构建

本文提出一个假设前提,即产业网络组织存在于任何一个产业内部。因为,任何一个产业内部都会形成反映商品从生产到运输、销售再到顾客消费的产业价值链。纵向的产业网络体现了嵌入到这种链式结构中的制造商、运输商、批发商、零售商等之间进行产品和服务的交换以及产品的增值过程。而在每一个纵向链环之上的企业都会通过竞争和合作的行为来促使产业网络的横向发展,所以,不管产品、发展阶段等诸多因素有何差异,任何一个产业都会由行为主体之间的互动而形成一个紧密联系的产业网络,即使这些网络在成熟度、紧密度等方面存在众多差别性的特征。

根据Hakansson(1992)的观点,网络应该包括主体、行为和资源三个基本组成要素。在该理论的基础上,本文从三个网络要素出发对产业网络组织进行系统性的框架构建。

1.主体

行为主体包括个人、单个企业或一个企业群,而在更广泛的范围上还包括政府、中介组织机构、教育和培训组织等。因而,本文将产业网络的行为主体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基于价值链行为而紧密联系的具有一定产业关联的企业群,称其为“价值链主体①”;另一类是对企业提供各种服务和支持的组织和机构,称其为“产业生态主体”。

“价值链主体”既包括处于不同生产链环之上的紧密合作的上下游企业,同时还包括处于同一生产链环之上的同业竞争企业,由价值链主体所形成的企业群体可被视为一个生产系统。而“产业生态主体”可以被视为协助生产企业,不断为其提供各种资源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组织机构系统。产业生态主体包括提供政策支持的政府、提供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源的教育和培训机构、提供资金的金融机构,以及提供各种信息和技术的行业协会和科技中介等(如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咨询机构、创业中心等)。产业生态主体是企业生存外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生态主体越健全、越完善,就越能够为企业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服务。因此,在某种意义上,产业网络可以被视为是一个产业生产系统与产业生态系统的有机融合。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了行为主体研究的两个维度:一是基于价值链而形成的价值链主体与产业生态主体的融合程度;二是对处于价值链之上的不同企业之间的地位和影响进行分析。

2.行为

行为是指行为主体之间进行物质、信息等资源流动的过程,在各种资源交换的过程中伴随着产品价值的增值和价值链的形成。“竞争”和“合作”是产业网络行为主体采取的两种基本的行为活动。为了争夺市场,企业之间,尤其是处于同一生产链环之上的同业企业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但是,在某些情况之下,企业之间不得不通过相互妥协来进行合作以实现共同的利益目标。正是由于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的“多变性”和“复杂性”,产业网络行为主体需要不断变换“竞争”或“合作”的行动策略来实现彼此之间物质、信息等资源的交互与共享以促进产品价值的增值,从而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产业网络主体之间的行为主要表现为:以“竞争”为主要特征的行为和以“合作”为主要特征的行为。

3.资源

在行为主体之间进行竞争或合作的同时也伴随了各种资源的流动和交换,产业网络的形成为资源的扩散与共享提供了通道和途径。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如机械设备、原材料等)、财务资源和人力资源(如一般劳动力、高素质管理者和知识性专家等)。Gadde,mattsson(1987)将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也纳入到网络资源的研究范围之内。

产业网络的一个核心特征在于行为主体之间形成的紧密的互动联系。在行为主体之间形成各种经济关系的同时,也是各种物质资源、财务资源和人力资源进行交换和共享的过程。因此,本文将产业网络中的资源定位于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研究之上②。本文将产业网络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资源界定为三种类型:契约关系、产权关系和信任机制。任何交易都是通过契约关系完成的,契约关系可以被视为产业网络中的行为主体之间进行交易而获得一定的权力和义务而形成的一种交易关系。产权关系则涉及到财产占用、使用和收益过程中所形成的财产所有权关系。信任机制是指产业网络主体在长期的行为中基于共同的价值观所形成的一种相互信任相互依赖的关系。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了资源研究的两个维度:一是产业网络主体之间关系资源的类型;二是基于资源流动形成的关系类型的稳定性。

产业网络组织的结构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产业网络组织结构的分析框架

三、产业网络的分类体系

从上述分析来看,产业网络组织的三个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紧密结合的。由于在“主体”、“行为”和“资源”层面存在的差异,产业网络呈现了多样化的形态特征,比如产业集群、下包制、战略联盟、虚拟企业等。

1.分类标准

产业网络三个要素的差异化组合决定了产业网络呈现的多态式特征,因此,可以从“主体”、“行为”和“资源”三个角度出发来选取产业网络分类的标准。

(1)从主体层面出发,可以选取两个分类标准:一是产业网络价值链主体与产业生态主体的融合程度;二是产业网络价值链主体之间的地位和影响分析。基于前一个标准,产业网络可以被划分为“嵌入式”,即“E式”产业网络③和“浮游式”,即“F式”产业网络④。嵌入式产业网络实现了价值链主体和产业生态主体的有机融合,在产业网络运行和发展中,包括政府、大学和科研机构等产业生态主体同价值链主体之间形成了紧密的互动联系,为价值链主体的生产活动和经营活动提供了必要的政策、人才、技术、资金和信息等资源的支持。而对于“浮游式”产业网络而言,价值链主体和产业生态主体之间缺乏紧密的融合,由于二者之间网络关系的“断裂”导致价值链主体很难获得产业生态主体提供的各种资源的支持。

基于后一个分类标准,产业网络可以分为“主导式”,即“L式”产业网络⑤和“群居式”,即“G式”产业网络⑥。主导式产业网络的价值链主体中存在一个或几个规模较大,实力较为雄厚的大企业,他们是整个产业价值链的主导,而其他小企业高度依赖于这些主导企业生存和发展,比如为这些大企业提供零部件和配套服务等。在主导式产业网络中,价值链主体中存在较为森严的等级区分,大企业对整个产业价值链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控制作用。相反“群居式”产业网络的价值链主体多为众多的高度专业化的中小企业,同大企业相比,虽然中小企业在资源和经济实力方面比较薄弱,但是可以通过选择自身在“群居”中的生态位⑦来发挥自身的优势。所以,在群居式的产业网络中,大量中小企业共存,彼此之间存在紧密的物质投入产出关系以及企业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沟通,每一个企业的地位都平等,不存在等级和影响力的差异。

(2)从行为的层面出发,可以选择产业网络行为主体参与“竞争”或“合作”的程度作为分类标准。产业网络可以分为“竞争式”产业网络,即“C式”产业网络⑧和“合作式”产业网络,即“S式”产业网络⑨。竞争式产业网络中的行为主体主要采取以“竞争”为主的行为方式来排挤和打压竞争对手从而争夺有限的资源和客户。在“竞争式”产业网络中,行为主体通过采取“竞争性策略”来制造差异,力争在市场上为实现自身的经济利益和既定目标而进行不断的角逐。而“合作式”产业网络的行为主体之间主要采取以“合作”为主要特征的行为方式来实现资源的共享和共同目标的完成。专业化分工的存在势必带来协作的内在需求,所以“合作式”产业网络的行为主体通过实现彼此之间在生产、管理和组织等领域的有效合作从而实现获得规模经济、降低成本等合作收益。

(3)从资源的层面出发,可以选取两个分类标准:一是产业网络主体之间关系资源的类型;二是基于资源流动形成的关系类型的稳定性。产业网络主体之间的关系资源包括“契约关系”、“产权关系”和“信任机制”,这三种关系资源也决定了行为主体之间关系的稳定性。从一般性分析来看,建立在产权关系(资本)和长期“信任机制”之上的主体之间的关系比较稳定,而建立于“契约关系”之上的主体关系则会随着契约的改变和完结而自行变化和解除,相对不稳定。因此,从资源的层面出发,可以选取行为主体之间“资源关系的稳定性”作为分类标准。基于此,产业网络可以分为“紧密式”产业网络,即“T式”产业网络⑩和“开放式”产业网络,即“O式”产业网络(11)。“紧密式”产业网络的行为主体之间的资源是以“产权关系”和“信任机制”为基础的,所以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是长期的、稳定的,产业网络内的行为主体不会轻易地脱离这个网络,而是通过彼此之间形成的稳定关系来实现资源的交流和共享以实现“双赢”或“多赢”。对于“紧密式”产业网络中的行为主体而言,这种稳定的关系资源是行为主体重要的内化价值和核心竞争力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开放式”产业网络的行为主体之间的资源是以“契约关系”为基础的,随着契约关系的完结,行为主体会自动脱离网络,同时会有新的成员随着新契约的签订或契约的改变而不断地加入和退出。所以,在“开放式”产业网络中,行为主体之间的资源关系是松散的、开放的。

2.产业网络的类型

基于上述八个分类标准,可以构建涵盖十六种类型的产业网络分类体系,分别是:

“ECTL式产业网络”,即兼具嵌入式、竞争式、紧密式和主导式特征的产业网络。在这种产业网络中,企业构成的价值链主体同产业生态主体之间形成了有机和紧密的融合,政府、科研机构、金融机构和中介组织等为企业的生产、经营、研发等活动提供了大量的辅助和支持;企业之间是以竞争为主的活动形态;彼此之间的产权关系和长期形成的信任机制使得产业网络主体之间形成了紧密的关系;价值链主体中存在一个或几个规模较大、具有雄厚实力且具有很大影响力的主导企业。

“FCTL式产业网络”,即兼具浮游式、竞争式、紧密式和主导式特征的产业网络。同ECTL式产业网络区别之处在于,FCTL式产业网络的价值链主体和产业生态主体之间没有形成有机的融合,这可能源于该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处于发展的稚嫩期,政府、教育和中介机构等产业生态体系还没有完全形成,或者,是由于该产业所处的区域缺乏相关的配套支持,只能依靠企业自身的力量来谋求发展。

“ECTG式产业网络”,即兼具嵌入式、竞争式、紧密式和群居式特征的产业网络。同ECTL式产业网络相区别的是,ECTG式产业网络价值链主体都是由中小企业组成,这些企业根据自身的优势而进行高度专业化生产,彼此之间地位平等,并不会出现“依从”和“支配”的等级制度。

“FCTG式产业网络”,即兼具浮游式、竞争式、紧密式和群居式特征的产业网络。同FCTL式产业网络相区别,FCTG式产业网络的价值链主体同样是由中小企业组成,彼此之间地位平等。

“ESTL式产业网络”,即兼具嵌入式、合作式、紧密式和主导式特征的产业网络。在ESTL式产业网络中,价值链主体同产业生态主体实现了有机的融合;行为主体之间的行为以“合作”为主;主体之间形成了紧密的以产权和信任机制为基础的关系资源;价值链主体中存在的一个或几个具有支配能力的主导企业。在ESTL式产业网络中,合作活动即可以存在于几个主导企业之间,比如为了完成共同的利益目标而进行的战略联盟;也可以存在于大企业和为其提供配套服务的小企业之中,如日本的“下包制”,通过不同主体之间的有效合作以实现了产业网络的“双赢”和“多赢”。

。 “FSTL式产业网络”,即兼具浮游式、合作式、紧密式和主导式特征的产业网络。同ESTL式产业网络相区别,FSTL式产业网络的价值链主体同产业生态主体之间缺乏有机的融合,很难获得政策、资金、知识技术、信息等资源支持。

“ESTG式产业网络”,即兼具嵌入式、合作式、紧密式和群居式特征的产业网络。同ESTL式产业网络相区别,ESTG式产业网络的价值链主体是由大量的中小企业聚集而成。这些小企业由于不具备同大企业抗衡的实力,所以通过合作以获得外部资源,同样,通过长期的合作而培育的信任机制使得这些中小企业之间形成了紧密的联系,这些紧密的关系资源同样是中小企业核心价值和竞争力的重要组成,例如“第三意大利”、“大唐袜业”等中小企业集群。

“FSTG式产业网络”,即兼具浮游式、合作式、紧密式和群居式特征的产业网络。同ESTL式产业网络相区别,价值链主体的成员多是中小企业。由于价值链主体和产业生态主体之间没有实现有机融合,所以中小企业很难获得外部的政策、资金、知识技术和信息等资源的支持,同时由于自身力量的相对弱小,这些企业只有加强同其他企业的合作才能够谋求自身的发展,所以,FSTG式产业网络中的合作倾向更加强烈,FSTG式产业网络在现实经济发展中多以“产业集聚”(12)的形式存在。

“ECOL式产业网络”,即兼具嵌入式、竞争式、开放式和主导式特征的产业网络。在ECOL式产业网络中,价值链主体同产业生态主体实现了紧密的融合;行为主体之间的行为体现了以“竞争”为主的特征;行为主体之间建立了以“契约关系”为基础的松散维系;价值链主体中存在一个或几个具有支配力量的主导企业。ECOL式产业网络行为主体之间的竞争即存在于大企业之间,同时也存在于依赖大企业而生存的小企业之间。虽然企业之间会存在合作,但是这种合作关系会随着契约的完结而迅速瓦解,不断会有新的成员加入和退出。

“FCOL式产业网络”,即兼具浮游式、竞争式、开放式和主导式特征的产业网络。同ECOL式产业网络相区别,FCOL式产业网络的价值链主体同产业生态主体之间缺乏有效的融合,企业只能依靠自身力量来谋求发展。

“ECOG式产业网络”,即兼具嵌入式、竞争式、开放式和群居式特征的产业网络。同ECOL式产业网络相区别,ECOG式产业网络的价值链主体主要是由众多的中小企业组成,这些中小企业自身不具备较为雄厚的经济实力,同时彼此之间的竞争还较为激烈,所以中小企业很难依靠彼此之间的合作共赢来提升自身竞争实力,生存空间比较恶劣。

“FCOG式产业网络”,即兼具浮游式、竞争式、开放式和群居式特征的产业网络。同ECOG式产业网络相区别,FCOG式产业网络的价值链主体没有和产业生态主体之间形成有效融合,所以对于中小企业而言,生存空间更加恶劣,不仅无法获得合作带来的收益,而且还无法从产业生态主体中获得各种资源的支持,所以企业很难生存下去。

“ESOL式产业网络”,即兼具嵌入式、合作式、开放式和主导式特征的产业网络。ESOL式产业网络的价值链主体和产业生态主体之间形成了有机的融合;行为主体之间的行为体现了“合作”的特征;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建立在“契约关系”之上,契约的完结和改变伴随着成员的进入和退出;价值链主体中存在着一个或几个具有支配力和影响力的主导企业。

“FSOL式产业网络”,即兼具浮游式、合作式、开放式和主导式特征的产业网络。同ESOL式产业网络相比,FSOL式产业网络的产业价值链主体和产业生态主体之间没有形成有机的融合。

“ESOG式产业网络”,即兼具嵌入式、合作式、开放式和群居式特征的产业网络。同ESOL式产业网络相比,价值链主体多是由中小企业组成,而且企业的流动性非常大。

“FSOG式产业网络”,即兼具浮游式、合作式、开放式和群居特征的产业网络。同FSOL式产业网络相比,FSOG式产业网络的产业价值链主体也同样是由中小企业组成。

产业网络的分类体系见图2。

四、产业网络分类体系的动态性

1.“游离态”和“稳定态”

在实际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很难会全部发现和找到16种类型产业网络的存在形态,这是由于某些类型的产业网络并不稳定,存在的时间很短,而某些类型的产业网络可以长期稳定地存在于现实的经济中。因此,本文提出了产业网络分类体系的两种状态,分别是“游离态”和“稳定态”。

“游离态”的产业网络存在的时间很短暂,稍纵即逝。某些产业网络呈现“游离态”是源于两个原因:一是由于这些类型的产业网络很难为网络内的行为主体提供良好的生存空间,企业很难从产业网络中获取资源支持而不得不选择退出网络,从而导致产业网络不断地萎缩直至消失,可以将具有此类特征的产业网络状态定义为“负游离态”,比如ECOG式和FCOG式产业网络等;二是由于这些类型的产业网络在早期发展的过程中焕发了巨大的经济活力,而吸引了新的经济元素的加入,而促使产业网络向更高级和更利于企业生存的产业网络进行转化,可将这类产业网络状态定义为“正游离态”,比如FCTL式产业网络、FSOL式产业网络等。

“稳定态”的产业网络在相当一个时间之内是以稳定的状态存在的,这是由于这类产业网络为网络主体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空间,企业可以从产业网络中获取大量的资源支持,可以通过网络关系而实现合作共赢,每一个企业在产业网络中的合理定位和自身所拥有的网络资源都成为决定和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比如ECTL式产业网络、ESOL式产业网络等。虽然,稳定态在一定时期内是以稳定状态存在的,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众多新兴经济要素的影响,“稳定态”的产业网络也势必会转化为“游离态”的产业网络,从而实现向更高级的“稳定态”转化。产业网络分类的“游离态”和“稳定态”之间呈现螺旋上升的转化特征,如图3所示。

图2 产业网络的分类体系

注:为了图示的清晰,先根据嵌入式、浮游式、竞争式、合作式、紧密式和开放式6个维度划分了8种类型的产业网络,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以主导式和群居式作为划分维度,生成了16种产业网络。

图3 “游离态”和“稳定态”产业网络的转化

2.产业网络的动态转化路径

在产业网络类型由“游离态”向“稳定态”进行转化的过程中,由于不同经济要素的加入和退出,必然存在着众多不同的转化路径。从产业网络分类的标准角度出发,可以发现,在这个转化过程中存在着三条主要的、具有明显转化倾向的路径(13),分别是:由“浮游式”产业网络向“嵌入式”产业网络的转化;“开放式”产业网络向“紧密式”产业网络的转化;由“群居式”产业网络向“主导式”产业网络的转化。

由“浮游式”产业网络向“嵌入式”产业网络的转化,即由“F式”产业网络向“E”式产业网络的转化。在这个转化路径中,价值链主体在没有获得产业生态主体提供的政策、资金和相关配套服务的支持下获得了生存和发展,焕发了巨大的经济活力和牵引力,从而吸引了包括政府、研究机构、金融机构和中介组织等众多产业生态主体作为新的经济元素加入,并为价值链主体提供各种资源和服务,逐渐实现二者之间有机的融合。由“浮游式”产业网络向“嵌入式”产业网络的转化路径也多是一个产业由幼稚期向成长成熟期进行发展和转化的过程。

由“开放式”产业网络向“紧密式”产业网络的转化,即由“O式”产业网络向“T式”产业网络的转化。在“开放式”产业网络中,企业之间建立了基于“契约关系”而形成的关系资源,而契约的改变和中止也带来了产业网络行为主体不断和频繁地加入与退出。但是,随着长期的、多次的契约合作,企业之间增进了相互的了解和信任,易于形成长期的联盟伙伴关系,从而通过建立稳定的合作来减少“不确定性风险”和“机会主义”带来的成本。同时,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企业之间必然会形成以“产权关系”为纽带而将某些生产环节由“市场交易”转而进行内部一体化以实现企业的统一决策、统一规划的内在需求。所以随着产业网络行为主体之间互动合作的增加与深入,以“契约关系”为基础的“开放式”产业网络易于向以“信任机制”和“产权关系”为纽带的“紧密式”产业网络转化,以实现行为主体的“多赢”。

由“群居式”产业网络向“主导式”产业网络的转化,即由“C式”产业网络向“L式”产业网络的转化。群居式产业网络中的价值链主体多是由中小企业组成,由于不具备与大企业相抗衡的经济实力,所以这些企业多依靠合作来谋求自身发展,所以彼此之间处于平等的地位。但是随着企业的不断成熟和发展,由于在经济基础、市场机遇、企业战略、领导者才能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企业之间势必会形成迥然不同的经营绩效和竞争实力。在企业差异化的发展中,势必会有一个或几个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而成为原有群体中的佼佼者,一跃成为经济实力雄厚的大企业。此时,价值链主体之间“平等”的制度被打破,转而形成以“主导和依赖”为特征的等级制度。所以由“群居式”产业网络向“主导式”产业网络的转化过程亦是某些小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而成为具有影响力的大企业的发展历程。

五、结语

从中国和世界的范围看,新资源、新技术不断诞生,产业结构、需求结构逐步更新升级,产业的网络特性越来越明显。产业网络的形成与发展同新兴产业的诞生和现有产业的发展息息相关,产业网络的形成、发展及衰退的过程相当漫长,可以说,是一个产业演化的过程。所以,产业网络理论对产业经济学的发展和开拓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其理论意义体现在产业网络的研究和探讨是产业经济学的一种新的研究方法,是产业组织理论的创新。由于多样性和变化性,产业网络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和特征,所以构建产业网络的组织框架是产业网络理论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基于此,文中分析和探讨产业网络的分类体系有助于对不同产业的发展现状和特征进行本质性的了解,同时,对产业网络发展中不同经济元素的加入和影响进行分析和把握可以对产业网络的转化和发展进行较好的预测与研究。产业网络研究的现实意义则在于产业网络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能够明晰产业内部网络组织的运行机制,并为促进新产业的形成和现有产业的不断升级提供有效的政策建议。由于产业网络是产业经济学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其理论体系还不完善和全面,因此对产业网络的研究还需要做进一步的探讨,比如产业网络中关系资源的研究;产业网络中行为主体的进入和退出壁垒的研究以及产业网络的绩效等方面。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处于加速转型期阶段,因此,我国企业应该把握产业的发展方向,充分利用产业网络资源,抓住分工、协作给企业带来的发展机遇,转变企业在竞争网络中的战略,由单纯的对抗性竞争转向合作竞争,实现“多赢”。同时,包括政府在内的产业生态主体也应该积极构建健康系统的产业生态环境,比如政府应该在充分考虑产业自身发展规律的同时,通过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来加速和推动产业的发展。而大学和科研机构也应该实现同企业之间的互动,促进产学研合作,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持等。

注释:

①“价值链主体”在某种意义上等同于“企业网络”,而本文将企业网络视为产业网络的一个组成部分,产业网络是企业网络与产业环境的有机融合。

②Gadde & Mattsson提及的关系资源是独立于物质资源、财务资源和人力资源等之外的另一种狭义的关系资源形式,而本文提及的产业网络之间的关系资源是广义化的,即在这种关系资源的交换过程中同时伴随着其他资源的流动和共享。

③E即取自英文Embedness的第一个字母,即“嵌入”的意思。

④F即取自英文Float的第一个字母,即“浮游”的意思。

⑤L即取自英文Leader的第一个字母,即“主导者”的意思。

⑥G即取自英文Group的第一个字母,即“群体”的意思。

⑦生态位是生物存在发展的客观位置,是各种生物因其各自独特的生存方式而各自占据特有的生态环境。而企业的生态位是企业在其所处的产业价值链中的基于自身的优势而选择的合适定位。

⑧C即取自英文Competition的第一个字母,即“竞争”的意思。

⑨S即取自英文Synergy的第一个字母,即“协同、配合”的意思。本文为了区别于竞争式产业网络(C式),所以没有选取常用的单词Cooperation或Collabration,而是选择Synergy以示区别。

⑩T即取自英文Tightness的第一个字母,即“紧密”的意思。

(11)O即取自英文Opening的第一个字母,即“开放”的意思。

(12)产业集聚是产业集群发展的早期阶段。

(13)企业采用以“竞争”为主或是“合作”为主的行为战略既取决于企业自身的战略目标,也取决于其所处的环境和其他企业的战略选择。企业之间由于合作关系破裂而成为竞争对手,或者昔日的竞争对手进行结盟而实现双赢的情况屡屡发生,所以,“竞争式”和“合作式”的相互转化路径相对不稳定,因而,本文并未将其列入到上述主要的、具有明显转化倾向的路径中来。

标签:;  ;  ;  ;  ;  ;  ;  ;  

产业网络组织及其分类研究_市场营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