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语文教改经历了由起步到深入,由点到面的发展过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全国上下教改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各种流派争奇斗艳,各种风格竞显异彩。但是,与任何改革的进程一样,平衡总是相对的,不平衡才是绝对的。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现实的语文教育仍未摆脱“耗时长、效率低、评者多”的困境,在较大一部分的阅读教学中仍呈现出以下诸种情况。
以教材立意式。此种课堂误以为“教材”即是教学,因此,教学的目的是“学这一篇文章”,教学的过程是“分析这一篇的内容”,教学的结论是“这一篇的中心”及“这一篇的写作特点”。
以写作为归宿式。此种课堂,或离开思维内核,排除创新意识及能力的培养,孤立地品味语言,以求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或进行浅表的读写结合,仓促地将“读”带过,“立杆见影”地让学生在课堂上也这样写一篇。
以考点构架式。此种课堂将所学课文按考试阅读模式训练:熟记难写的字词,背诵有关的文学常识及名言佳句,作一点理解性的归纳,至于原文的情意道理则完全不涉及,想象、联想也因不考而属多余。更有甚者,将课文编成考题,指导学生不读全文,只对应地找出考题涉及的内容半猜半蒙。这种教学完全忽略了学生在阅读中富有个性的情感体验和创新潜能的开发。
产生以上种种现象的原因虽然很复杂:有对教材作用的错误认识,有对“读写结合”的浅表图解,也有对进行素质培养的阅读教学能否应试的困惑。但是,如果撇开考试制度不论,就语文教学本身而言,根本原因仍是阅读教学观念的陈旧,阅读教学过程的封闭,单极无序。面对这些语文教学改革关注的焦点,由于它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每位语文教师都在思考,都在探索。本人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浅谈些不成熟的想法,也包括自己的一点尝试。
一、突出语文学习的人文性,引导学生喜爱语文,使学生时时刻刻自觉学习语文
现在,只要活在世上,就要接触语文,就要运用语文,也就是在学习语文。基于这样的观念,应当这样认为:只要学生对语文有了兴趣,有了对它的关注,有了对它自觉学习探讨的意识,那么就等于无时无刻不地学习语文。这才是语文课程的大目标,是关于素质教育(语文是最要的人生素质)的大目标。如果能做到了这样,那么就是语文课的“大胜利”。
此外,教师应以广博的知识吸引学生,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也是培养语文学习兴趣的途径。比如文字学的知识,从字形之演变和字义之发展,可以引发兴趣,培养热爱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情感。醉翁之意不在酒,如果能凭借一方面的知识引发学生的兴趣就好。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引导学生搞好课外阅读,注重积累,在动态学习中增加实践机会,提高语文能力
引导学生做好课外阅读,又是与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相关的。没有相当数量的课外阅读,学生的语文能力无从谈起,这也是由“大语文”所决定的。学生的课外阅读不能简单化地开列书目让学生读,而是应和课内教学结合起来,由教师介绍一些东西,引发学生选择相关的作品来读。
语文学科的特性决定了积累的重要,而语文要素之积累又是长期而自觉的过程,虽然如此,我们应想方设法提升这个“积累”的效果才是。所谓动态学习,就是把语文学习融入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中,以形成较强的实践能力。实践是最好的学习,语文具有工具性,它是由熟练而形成的能力,只有运用才能熟练,才能掌握和提高语文能力。反之,不运用,就不能具有这种能力,或丧失已具有的这种能力。把听、说、读、写科学地纳入语文学习,就能达到一种很好的境界。比如“听”,就是不容忽视的语文学习过程,人们的语文能力与这“听”大有关系。语文课强调应有相当的时间学生是“听”教师讲的,现在语文课强调“精讲多练”,但也不能走入极端,以热热闹闹的“练”取代了语文教师的“讲”。实际上,真正内容充实,语言精当,安排得体的教师讲述,即使“满堂灌”也未尝不可。再说“说”,应突出这一方面的指导训练,现在的情况是练得不少,教师指导不足。在学生长篇幅“说”的教学活动方面应当说很不够,发言、演讲、论辩都是很好的语文学习方式,我们多有尝试,但重视还感不够。“写”探究起来很有讲究,如何引导学生喜欢写,有的可写,能写好;改变害怕写,没的可写,写不好的被动局面,是当今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试行写“随笔”作文,创设一种宽松的“写”的环境,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事事皆可入文,有感而发,乐于动笔,这样形成良性循环,以“写”为突破口,推动语文教学工作。因为作文是语文综合实践,这种实践会牵动全面的语文教学工作。
三、语文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方法也的确关系到语文教学效果的提升
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明确这样的观念:教师是知识的纳入者,又是知识的输出者;知识在教师这是经过消化吸收而以高精的营养物输出哺育学生,而不能只是经过的通道。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应当是“学问”。这里所说的“知识”一般是前人研究的成果,而“学问”除了包括知识外,更多的是有自己思考后的心得体会。语文教师更应如此,有了基于自己思考后的心得体会的学问,才能做到教学中融会贯通地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
在教学方法上,我认为语文教师要讲“无为”,即不做那些与切实培养提高学生语文能力无关的事,不讲那些不必讲的东西,不出那些不该考的题,不要求掌握不必掌握的东西。因为“语文不能包打天下”,语文学习的内容还有阶段性。只有做到了“无为”才能“有为”;只有做到了“无为”,才能有效率、效果可言。
论文作者:陈明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5年10月总第8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9/22
标签:语文论文; 学生论文; 能力论文; 这一论文; 知识论文; 教师论文; 引导学生论文; 《教育学》2015年10月总第86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