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DI溢出效应与民营企业竞争环境:FDI理论研究的空白_溢出效应论文

FDI溢出效应与民营企业竞争环境:FDI理论研究的空白_溢出效应论文

FDI溢出效应与民营企业竞争环境——FDI理论研究需要关注的一个空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研究论文,民营企业论文,竞争环境论文,效应论文,空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06)11-0020-03

一、FDI溢出效应研究评述

对FDI的这种溢出效应,国内外学者一直普遍关注,二战后西方学者有诸多这方面的研究著述与国别案例分析。FDI溢出效应的存在已经在理论分析上获得了较一致的认同。虽然阿瑟·刘易斯、佩必思等思想左倾的发展经济学派学者对FDI溢出效应对东道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持怀疑甚至否定态度,但主流经济学对FDI溢出效应在东道国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在理论上给予了肯定。国内外学者以新古典增长模型与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为理论基础,对FDI的溢出效应的积极影响,进行了大量检验性实证研究。Findlay认为FDI会通过它对技术进步的影响来促进东道国经济的增长。Blomstrom等、Borensztein等、De Mello通过实证研究都证明FDI与经济增长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国内学者程惠芳、江小涓、徐涛、江锦凡等对中国FDI的实证研究也得出同样结论。中国学者总体上对FDI溢出效应的积极作用是肯定的①。

这些研究对认识和重视FDI的重要作用有着积极意义,但这种研究只证明了FDI溢出效应的存在,并没有揭示FDI对东道国全面的真实影响。这可能会导致对FDI的一些负面影响的政策上的忽视和放任,中国部分省区在利用外资中一度的确存在这种偏向。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变量,FDI从正反两个方向影响东道国的经济发展:一方面FDI通过创造性投资降低了东道国的创新成本,促进了经济发展;另一方面,FDI同时产生了使东道国投资者的投资赢利能力下降、不愿再投资的“创造性破坏”效应,FDI对东道国的总体影响取决于两种效应的对比(Reis,2001)。因而可能存在FDI的“溢出效应”非常有限,甚至为负的情况,如Aitken and Harrison、Reis、Zhou、Li,Tse的经验研究所表明的那样。一般认为FDI在带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产生了行业垄断、挤压效应、环境污染、利润外流、加剧产业与区域发展不平衡、金融风险等负面效应。

不承认FDI的负面影响或从对立的角度理解FDI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都有失偏颇,这种功过是非的争论存在认识论上的缺陷。强调FDI溢出效应的积极作用与承认FDI存在负面影响是并不矛盾的,认识和研究FDI的负面效应对提高FDI的溢出效应的实际作用、更有效率地促进东道国经济增长、制定更合理的外资政策是很有必要的。

FDI外溢效应是不会自动产生的,东道国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FDI外溢效应才能够起作用。一般认为,在各种溢出影响因素之中,竞争程度和当地技术能力是最重要的两个决定因素,东道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市场竞争程度越激烈,越有利于FDI的技术溢出。国内学者在这方面也作了大量的研究,陈涛涛从行业特征出发的研究发现,FDI企业与内资企业的能力差距和行业的竞争程度是决定FDI溢出效应大小或有无的关键因素,只有在增长性行业或“适度的竞争”条件下,并且内外资企业的能力差距比较小时,FDI的溢出效应才能充分表现出来。在内外资企业的技术差距比较大,或者竞争能力存在明显差距时,FDI的溢出效应不明显②。而且外资的进入方式不一样③、行业的特征不同④,也会对溢出效应的产生发生影响。沈坤荣的实证分析表明,FDI的溢出效应与人力资本有着重要的关系。FDI的溢出效应的大小、能否被有效吸收,取决于人力资本的水平,只有跨越了一定的人力资本门槛,才能真正从FDI溢出效应中获益。谢彦明等认为只有在本土企业拥有最小临界能力值的条件下,FDI溢出效应才能产生,否则,FDI可能反过来会抑制东道国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也就是说在外资溢出效应的作用过程中存在着“发展门槛”。

从简单关注FDI溢出效应本身转为关注FDI溢出效应的吸收效果,应该说目前对FDI的研究更为理性与务实,并且无论是在研究的理论深度上还是实证研究的方法上都有了较大的进展。这些研究获得了许多有意义的结论,不乏有价值的政策启示和建议。不过,目前的研究只是从宏观的角度或者从行业特征的角度研究FDI溢出效应的影响和吸收效果,没有延伸到企业特征层面,隐含了本土企业均质性的前提,把本土企业看成是没有差别的整体,没有区别研究FDI溢出效应对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影响的不同。FDI研究的这种现状与民营经济的经济地位和发展要求非常不适应,这不能不说是FDI研究的一个重大空白或缺陷。有识学者已经意识到仅从行业特征角度把握FDI溢出效应难免有局限性④,提出应该对国内资本进行划分,如分为国家资本,集体资本和私人资本等,分别分析外资的进入对这三类资本的影响⑤。

二、FDI的溢出效应对民营经济竞争环境的影响

本文所指民营经济是除外资经济以外的非国有经济,即国内民营经济。关于FDI技术溢出效应的研究结果之所以存在分歧,原因之一是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的差异⑤。已有的实证研究大多采用的是行业横截面数据,事实上,只有采用企业面板数据才能更有效地反映FDI溢出效应的真实情况。例如,使用行业横截面数据所发现的FDI与当地企业生产率之间的正相关性,数据本身无法说明这到底是因为FDI带动了当地企业的生产率的提高,还是FDI主要进入生产率水平相对较高的行业的结果。同一行业中的不同企业之间存在异质性,采用行业数据只能在行业总体上分析FDI的影响,难以在细节上更好地把握FDI溢出效应的结果。我国FDI溢出效应研究未能延伸到企业特征层面,可能与FDI研究的理论来源有关。FDI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是西方新古典增长理论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西方国家或被西方学者作为研究样本的发展中国家,都不存在中国这样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背景,这些国家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的差别远没有中国这样明显和突出,其差别的意味也远没有中国这样深刻,因而没有必要延伸到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的区别研究层面。相对于国外FDI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的成熟与规范,国内研究不仅在理论上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实证研究也才刚刚起步⑥。

FDI对当地企业产生溢出效应的过程受许多因素的影响,这种溢出效应对企业来说,并不是人们通常理解的那样是“普惠”性的。技术溢出效应可能只在某些特定的区域或企业中存在,如果仅进行宏观或行业的研究,可能会低估或高估FDI的溢出效应。Barrios和Strobel研究发现,在行业层面上不存在正溢出效应,但对于某些吸收能力强的企业,正溢出效应却比较显著。Zhou、Li,Tse研究则发现,FDI正的溢出效应是区域性的,对同一地区的所有企业有正面作用;FDI的负的溢出效应则是行业性的,对同一行业的其他企业有负面作用。原因在于FDI通过技术、市场、管理等多方面的溢出促进了区域企业的整体发展,而FDI对同行业企业人力资源和市场份额的抢占,造成所在行业其他企业的竞争力萎缩。

大量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都证明,FDI溢出效应的实际结果与东道国不同类型企业的各种特征相关,这些特征直接影响了企业的FDI溢出效应的吸收能力。由于东道国不同类型本土企业对FDI外溢条件要求的满足能力或适应能力是不同的,因此FDI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变量事实上改变了不同类型本土企业的竞争环境,有的企业能够从FDI中获得较多的溢出利益,而有的企业则更多的是受到挤压与竞争威胁。FDI溢出效应的实际效果是它使东道国本土企业竞争环境发生改变后的一种综合结果。我国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在行业分布、竞争能力、发展条件、运行机制、规模结构、政策环境等方面有着不同程度的、可以观察的特征差别,这种企业特征差别意味着同样的FDI背景对民营企业的竞争环境产生了与国有企业很不一样的影响。

以行业分布特征为例。中国企业500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占71.20%)主要分布在民营企业和FDI企业较少涉足、具有行政垄断特征,或行业资金和技术门槛高、行业准入放开晚的行业,2004年中国企业500强实现的利润近60%来自具有国有企业垄断的特征的银行、石油与天然气开采及生产、黑色冶金及压延加工业和邮电通讯业四大行业。而民营企业500强多分布于纺织业与化学纤维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与线缆制造业等传统的、竞争性行业。从企业数量上看,民营企业与中国企业500强的行业分布似乎相似,二者前四大行业都包括了批发零售业、黑色与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但从产值规模看并非如此。据一项2003年的研究成果,虽然在黑色冶炼及加工行业中,民营企业数量占总体的73.65%,但其产值规模仅占行业的19.54%。只是在纺织、服装、食品加工、橡胶、非金属制品、金属制品等传统的、成熟的行业中,民营企业才既在数量上又在产值规模上真正占据主导地位⑦。倒是由于对短期投资回报的追逐、行业进入门槛以及行业垄断性或开放度不大等原因,使民营企业的行业分布特征与FDI企业具有很强的相似性。民营企业的这种行业分布特征至少说明这样两点:一是民营企业面临的竞争比国有企业激烈。虽然竞争是FDI溢出效应的主要渠道之一,但有关研究表明,只有内外资企业之间的“适度的竞争”才会促使FDI溢出效应产生。国有企业所处行业的一定垄断性使竞争和程度基本维持在“适度的竞争”水平;二是民营企业相对于FDI企业的能力劣势比国有企业大。天生不足的民营企业与代表先进技术的FDI企业之间体现在技术差距、资本密集度差距和规模差距的能力差距,远比国有企业与FDI企业之间的差距要大。虽然一定的能力差距是FDI溢出效应产生的前提,但有关研究表明,只有在内外资能力差距较小的行业,才有明显的溢出效应产生;在能力差距较大的行业,溢出效应不显著或明显地弱于差距小的行业组。

虽然我们能够感觉到FDI对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竞争环境的影响是不同的,但由于目前FDI溢出效应问题研究仅限于宏观层面和行业特征层面,没有延伸到企业经营特征层面,因而,这种不同的具体影响是什么目前尚不十分清晰,对一些关系到民营经济发展政策的基点和政策导向的问题不能给出明确的回答:

首先,FDI对民营企业竞争环境的影响有哪些是不利的,有哪些是有利的?FDI对民营企业竞争环境的不利影响大还是有利的影响大?一些实证分析文献认为,国有大企业在产业分布、竞争实力和发展政策上比民营企业有着制度的和存量的优势,它们相对来说有条件更多地从FDI外溢效应中获益,而对民营企业来说更多的是竞争或挑战。但研究文献同样又证明,FDI给民营企业的竞争环境带来很多有利的影响,譬如,FDI通过竞争的作用、运行机制的示范作用等对经济市场化的促进,对民营企业的发展环境改善和经济效率的提升有着明显的积极作用;在加入基于FDI的产业集群中产业链条的一些环节上,民营企业相对于地域移动性差的国有企业有着更多的机会和优势。

其次,FDI对民营企业竞争环境的影响总体上是正还是负?虽然FDI带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但也许这种增长作用是以抑制或挤压本土企业发展为代价的,或者说,FDI的经济增长作用掩盖了本土企业竞争环境的恶化和效率损失。国外有研究认为,FDI的负面效不是指FDI的溢出效应本身非常有限或为负,而是FDI的进入加剧了与本地企业之间的竞争,由于抑制或挤压本土企业发展而造成的效率损失超过FDI的溢出效应(Keller,2004)。FDI存在负面影响是毋庸置疑的,这种负面影响所造成效率损失主要是来自抑制或挤压本土民营企业还是内资企业整体?

第三,FDI对竞争环境的影响是地域性的还是行业性的?Zhou等人2002的研究已经证明,FDI的积极影响是区域性的,不利影响是行业性的。国内有的文献也证明,FDI的行业溢出效应小于地区内的溢出效应;FDI从总量上看对国内资本不存在挤出效应,但从产业或行业层次上看,存在着相对挤出效应。如果这种判断成立,民营企业因行业分布特征其竞争环境会受到FDI什么样的影响?民营企业今后的行业或产业政策取向是什么?

三、FDI溢出效应与民营企业竞争环境研究的政策启示价值

关注FDI溢出效应与民营企业竞争环境关系的研究,有着如下政策启示意义。

一是经济政策的思考和设计要以民营企业与FDI企业之间形成协同发展关系为价值取向。对于FDI与民营经济发展的关系目前人们的认识并不十分清晰,这影响到有关政策设计与制定的取向,有些发展民营经济的政策建议本身是合理的、必要的,但却是从抗衡、抑制FDI经济的角度提出的。成为理论界和政界高度关注热点的所谓苏州模式与温州模式之争,本质上源于对FDI与民营经济发展关系认识的分歧。对苏州模式的质疑主要源自FDI使民营企业事实上边缘化,认为FDI抢占国内市场、挖走人才以及政府对外资的优惠,恶化了民营经济的竞争环境。《苏南模式的终结》一书作者焦新望甚至认为在以苏州为代表的FDI大量引入地区,“民营经济……遭到最彻底的排斥和最无情的扼杀”。提出苏南必须要加大民营经济的发展,以增强经济发展内生性。应该说这种质疑和建议不无一定道理,对纠正一些地区简单模仿苏州模式,把引进外资作为经济发展的关键措施,认为FDI会自然带动包括民营经济在内的整个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认识是有积极价值的。但从对立的角度理解利用外资与发展民营经济的关系有失偏颇。比较国内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指标,可以发现:FDI引进较多的地区既是我国经济增长较快的地区,也是民营企业成长较快的地区。譬如江苏近年来民营经济发展很快,已经形成国有经济、民营经济和外资经济鼎足而立的局面。以内(民)资经济为主体的浙江,“民资强,外资弱”的“内外资二元结构”,已使浙江某些地区民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并对当地经济增长构成隐患。

民营企业与FDI企业之间应该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协同发展关系。发展民营经济不是抗衡FDI的手段,而是有效实现FDI溢出效应的必要条件。只有本土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才能使FDI的溢出效应充分发挥出来。政府要达到通过FDI溢出效应带动经济发展的目的,既不应该一味地扩大FDI引起规模,也不应该单纯地对本土企业扶持,政府的发展政策应该以本地企业与FDI企业之间建立协同发展的竞合关系为价值取向。林民书等以佛山、东莞、深圳为例的比较研究证明⑧,在内资企业特别是内资企业中的民营企业发达、能够发挥主要作用的地方,FDI企业对内资企业将产生积极的影响;相反,FDI高度集中并主导当地经济发展的地区,外资企业就会对当地内资企业的发展形成挤压,从而限制当地内资企业的发展。

二是民营企业要把加大R&D投入的重点放在提高对FDI溢出效应吸收能力的培育上。大量FDI溢出效应研究文献都证明,内外资企业技术差距越大,越不利于FDI溢出效应的产生;技术水平差距较小或者越是适度,外资溢出效应较显著。随着FDI投资的模式以独资方式为主,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本土企业的技术能力的提升。缩小与外资企业的技术差距是有效利用FDI的溢出效应的必要条件。从缩小与外资企业的技术差距角度看,民营企业的企业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有两种选择,一是通过自身研发形成技术能力的提高,这需要较大规模的前期投入,同时也需要大量的科技人才;二是模仿别人的技术,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中小型民营企业由于资金和人才的短缺,只能采用模仿的方式,但这样长期竞争力会受到很大制约。因此,加大R&D投入是缩小与外资企业技术差距、提高民营企业吸收能力的有效手段。也就是说,要想最大限度地获得来自外国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民营企业必须增加R&D的投入。同时,政府部门也应当对民营企业的研究开发活动给予补贴、减免税等激励措施。只有这样,溢出效应发生过程中内外资企业之间的正反馈机制、民营企业与FDI企业之间的协同关系才可能成功建立起来。

民营企业要加大R&D投入已经成为社会和民营企业的共识。问题是加大对民营企业R&D投入的重点应该放在哪里?虽然我们强调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活动的必要,但无论是企业规模还是发展能力都逊于FDI企业和国有企业的民营企业,要充分利用自己的“后发优势”,不能也将R&D投入重点集中在促进技术创新的R&D上,而应该着眼于促进技术吸收能力提高的R&D上⑨。

三是政府在民营企业人力资本开发上要有更大的作为和更具体的制度安排。FDI溢出效应的吸收能力指吸收、消化FDI带来的新技术能力和再创新的能力。人力资本是决定技术吸收能力的关键因素。先进国家能从跨国公司的投资活动中获益,而落后国家则获益有限,原因在于大多数发展中东道国存在着人力资本的门槛。国有企业能够比民营企业多的从FDI溢出效应中获益,原因也在于民营企业相对于国有企业人力资本的薄弱。

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的调研报告显示,民营企业普遍认为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因素就是人才缺乏,人力资源短缺是制约民营企业技术进步和竞争力提高的重要因素。技术示范与模仿是FDI溢出效应的主要渠道之一,大多数民营企业由于人才缺乏和资金投入有限,难以有效地对FDI企业的先进技术进行模仿、消化、吸收,并在此基础上创新,使企业技术进步和吸收能力的提高受到很大限制。当今FDI企业分工体系越来越细,这虽然为民营企业的成长提供了更有利空间,但也可能使民营企业持久地固定在价值链的低端,从而进一步限制民营企业的自主发展能力,拉大与FDI企业的技术差距。民营企业只有增加人力资本存量,建立自己独特的能力与优势,才能逐步向价值链高端移动,在与外资企业的交易中处于合理、有利的地位。朱华晟对FDI的浙江嘉善木业集群发展模式实证研究发现,人力资本是民营企业与FDI企业协同发展、达成竞合的关键因素。

人才当地化是跨国公司投资的一个重要战略。一般认为,FDI企业的先进管理制度和管理理念培训、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拉动以及技术管理人员的流动,会产生对东道国人力资本发展有积极贡献的“人力资本效应”。但袁诚等人认为,FDI是否真能促进当地人力资本的进步,并没有足够的经验证据。他们对中国的实证分析发现,FDI对中国企业家的培训效果并不明显。因此,期望从FDI中直接得到它们对本地人才的培训并不是一个十分现实的想法⑩。

虽然政府不能直接左右FDI企业人力资本溢出,但政府通过市场的作用来间接地促进和推动FDI的管理知识的溢出效应,从而达到促进民营企业人力资本开发是可以有所作为的。政府通过对民营企业的扶持,给予他们公平竞争的环境,缩小他们与先进企业的距离,提高他们的市场竞争力,利用“竞争效应”渠道的作用,促使FDI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带来积极的管理经验和知识;并通过教育培训,提高本地管理者对外来的先进管理方法的学习能力,从而得到FDI对本地人才的间接培训效果。这样可以一方面提高FDI企业带来真正先进管理经验的可能性;一方面可以提高FDI间接的管理知识溢出效应的产生。

许多国家都实施了以提高中小企业的企业家学习能力为目标的政府培训计划,其中一些发展中国家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成功。我国一些地方政府也制定了较有特色的政府培训计划,譬如江苏将民营企业家培训纳入到国家干部培训范围,依据《干部教育条例》制定了培育民营企业家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高民营企业家综合素质的“三个五”企业家培育工程。浙江省工商局和浙江省私营(民营)企业协会计划用5年时间,在全省实施民营企业“5511培训计划”。不过这些都还是只一些地区性、主管行业性的尝试的做法,需要政府对这种培训计划进行正规的制度性安排。

注释:

①郭虹:《中国社会科学院第四届国际问题论坛观点综述》,《国际经济评论》2004年第3-4期。

②陈涛涛等:《构建外商直接投资行业内溢出效应双机制双因素分析模型》,《中国软科学》2005年第10期。

③朱华晟:《基于FDI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与动力机制》,《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第3期。

④周燕等:《基于行业特征的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分析》,《中国软科学》2005年第9期。

⑤王永齐:《外商直接投资对国内资本形成的挤出效应分析》,《世界经济文汇》2005年第6期。

⑥钟良等:《FDI对东道国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的影响研究综述》,《经济经纬》2005年第2期。

⑦伍美芝《中国民营经济现阶段结构特征及其未来》,《中国企业报》2003年12月15日。

⑧林民书等:《外来投资对我国企业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河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⑨吕世生等:《当地企业吸收能力与FDI溢出效应实证分析》,《南开经济研究》2004年第6期。

⑩袁诚等:《外商直接投资与管理知识溢出效应:来自中国民营企业家的证据》,《经济研究》2005第3期。

标签:;  ;  ;  ;  ;  ;  ;  ;  ;  ;  ;  ;  

FDI溢出效应与民营企业竞争环境:FDI理论研究的空白_溢出效应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