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参与青少年社会教育的路径思考_社会教育论文

共青团参与青少年社会教育的路径思考_社会教育论文

共青团参与青少年社会教育的路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共青团论文,社会教育论文,路径论文,青少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教育是青少年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共青团组织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它也是共青团青少年工作的重要内容。如何充分地运用“说服性教育”的理念和方式,积极参与青少年社会教育工作,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探索。

一、社会教育是青少年教育的重要组成

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教育,主要是由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构成,缺一不可。相对于家庭和学校教育而言,作为青少年教育三个构成要素之一的社会教育,涵盖的内容极为丰富。除常规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文化机构以及有关的社会团体或组织对青少年进行的教育外,同伴交流、社会影响、信息传播等都属于社会教育的范畴。很显然,就青少年而言,社会教育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和价值观的影响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是青少年教育三角构成要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所以这样说,是基于三个方面的理由。

第一,社会教育的实践性是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来自家长的前喻经验和来自老师的书本知识是难以充分满足青少年需要的。伴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青少年的行为模式不可避免地要打上时代的印记。信息时代人们的社会生活绚丽多彩,瞬息万变,错综复杂,对青少年而言,许多知识光靠从书本上学习是不行的,它还需要辅之以一定的实践经验,尤其是在鼓励创新、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实践经验显得更加突出。通过单纯的家庭和学校教育显然无法对青少年的未来做出全面了解和预见性指导。

第二,社会教育的形式灵活多样,是青少年思想教育的重要渠道。不论是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志愿服务、听讲座、接受培训、参观访问,还是网上的学习交流,对每个青少年个性品质的养成、心理素质的磨炼、思想修养的形成及发展是那种程序化的、讲究规律和秩序的学校教育难以全部替代和包容的。

第三,社会教育可以满足青少年个性发展的需要。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的个体差异、心理特点和个性品质千差万别。虽然学校教育的大众性、大纲性和教材的统一性是对青少年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育的主渠道,但它的普世性决定了学校教育无法真正做到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尤其是在应试教育的约束下,决定了学校教育只能更多地去引导学生按部就班和模式化地关注书本上的东西,自然难以满足青少年个体的个性发展需求,而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社会教育则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可以看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无法囊括青少年教育的全部内容,虽然其在青少年成长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它们毕竟不是青少年接受经验和知识的全部渠道。

二、青少年社会教育的特征

青少年的成长迫切需要有社会教育的配合,社会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青少年社会教育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开放性特征。青少年的社会教育并不像我们所预期的那样,按照有组织的社会教育系统施加的、有计划的教育方向发展。由于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变性,社会教育系统本身难以成为单一意识形态下的封闭体,加之青少年群体固有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以及对未知事物、外部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他们在接收社会教育信息时容易出现自发与盲目。青少年社会教育本身没有过多的条件限制,能者为师,人人都可以成为施教者。凡是社会生活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总结都能够成为教育的内容,良莠不齐、泥沙俱下在所难免。

第二,同辈化特征。青少年社会教育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形式是同辈群体之间交往过程中的互相教育和影响。青少年无论从年龄上或者心智上都处于不成熟的成长期,“渴望长大”的青少年其独立意识、个体意识和成人意识都非常强,从内心深处希望摆脱成年人的羁绊与喋喋不休。特别是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使青少年在接触社会文化和教育过程中,更容易采用逆向的方法,对来自成年人的传统思想教育内容从逆反的角度表现出更多的桀骜不驯和抵触情绪。相反,共同的生活经历和年龄特征,使青少年在同辈人群中能更多地寻找到他们的共同语言,更容易触动他们敏感的神经。正是在这种同辈间的互相教育和影响过程中,青少年不断地积累着家庭和学校教育、课堂和书本上不能给予的社会经验和知识。青少年社会教育的这种同辈化特征,为青少年亚文化的滋生提供着肥沃的土壤。一般说来,同辈教育是青少年获得生活经验和社会信息的主要来源,有利于促进青少年学习兴趣和爱好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但也应看到,青少年社会教育的同辈化倾向具有浓郁的感情色彩,对个体的影响也具有自发性和盲目性。

第三,多样性特征。青少年社会教育在形式上有讲座、培训班、媒体传播(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展览馆(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和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活动(志愿服务、各种主题活动等)等不同载体。在内容上更是包罗万象。青少年社会教育的这种多样性的特点,对于传承民族的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民间音乐舞蹈、神话故事传说、民间风俗习惯、传统工艺制作等有着比较重要的作用。这种多样性的特征还表现在对传统的社会教育中权威崇拜的异化,这种异化的重要表现就是五花八门、丰富多彩的偶像崇拜。

第四,网络化特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对接程度越来越高。博客、QQ、网页搜索和网络社区迅速发展。传统的血缘关系、地域关系、学校的同学关系不再是青少年结合在一起的唯一途径,社会教育的概念在网络化的今天更有了新的诠释。一个热门话题有可能引来数十万条评论,通过博客展示思想,通过QQ群交流观点和信息,通过网络上传图片分享快乐……社会教育的网络化,使青少年的社会教育显得更为复杂化,在部分青少年中间已达到对网络信息的过度依赖而对其他媒体信息产生抵触的程度。

三、团干部应努力提高自己的“说服能力”

说服性教育,是从信息的传递接收、吸引注意、帮助理解到接受信息的一个完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最佳效果,其核心因素是说服者的说服能力。我们的各级基层团干部便是这个说服性教育系统中的说服者。提高基层团干部的说服能力,是共青团参与青少年社会教育过程的关键因素。

第一,自觉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通俗地说,就是有德才和感召力。团干部自身应该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和理论体系的自觉认同和坚守,要把它内化为发自内心的认定,并外化为个人行为上的工作激情。作为说服者,团干部要在旗帜和道路问题上说服自己,不能说服自己就会在青少年的说服性教育工作中说不清道不明,以至于出现说的无人听,讲的无人信,更难以真正做到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理直气壮,旗帜鲜明。

第二,了解青少年的思维方式,提高调查研究水平。调查研究是“十月怀胎”,做出决策、解决问题是“一朝分娩”,明晰党对青少年工作的要求,注重研究新情况,问需于青少年,问计于青少年,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措施和办法。团干部特别要利用好“同辈”交往优势,抱着尊重、理解、关心、平等、坦诚的态度,认真把握青少年特点,主动了解、适应青少年的思维方式和接收信息的习惯,了解青少年亚文化的发展趋势。

第三,熟悉现代媒介传播特点。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充分掌握各类媒体的特点,善待而不是慢待各类媒体,充分运用各类媒体,加大宣传的力度,构建有效的“信息主渠道”,处理、利用好网上舆论,处理好青少年思想成长过程中存在的网内与网外、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关系,是团干部应该掌握的重要基本功。

第四,加强人格修炼。对基层团干部来说,要努力做好青少年的大哥哥大姐姐,成为青少年群体中有较强权威性的核心人物,在青少年群体活动中靠自己的知识、才能、阅历和品德等内化的因素,获得他们的尊重和认可。因此,对于团干部来说,大到廉洁自律、无私的品格、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中到工作能力、工作热情、驾驭文字和语言的能力;小到合适的衣着、得体的举止、规范的行为,都应该加强修炼,严格要求自己。

四、共青团说服性教育的路径

积极参与和做好青少年社会教育,是共青团组织以团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影响全体青年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社会教育网络化特点的出现,要求我们在青少年社会教育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式中,更多地融入平等、对话的信息传递观念。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说服性工作理念。这是一种教育理念和影响方法,而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一对一”思想教育工作。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认为,“说服”作为一种影响方法,要改变信念和知识,即态度系统的认知成分。态度系统内各成分是互相连接的,态度通常是基于信念的,信念的改变最终会导致态度的改变,并影响到被说服者的行为[1]。在信息传递系统中,信息的接收、注意、理解和接受,是“说服”导致态度改变的四个重要的心理阶段,也是共青团说服性教育工作的基本路径。具体到共青团参与青少年社会教育工作,这个基本路径又可以概括为设计项目、吸引注意、选择媒介、提高信息质量四个承上启下的过程。

第一,精心设计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工作项目。在充分了解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特征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层次和不同群体青少年的兴趣爱好、接受能力、思维方式制定施教的论据和切入点。青少年阶段是生理和心理处于从幼稚走向成熟的飞跃时期,伴随这种飞跃的是青少年生理上成熟和心理上不成熟的不同步、不平衡的矛盾。青少年充满着好奇、探索和创新的欲望,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但由于阅历和经验的不足,使他们在认知事物和看问题时容易出现片面和偏激,有可能对来自正面的教育信息,从逆反的角度去理解和思考。因此,我们应该在教育内容上积极探索,从爱心、劳动态度、科学精神、法治意识、环保理念等角度切入,在教育形式上多运用适合青少年特点的形象直观、情感真挚、艺术时尚等元素,在充分尊重青少年的基础上精心设计论据素材和工作项目,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现,变要“我接受”为“我要了解”,鼓励青少年自主参与,尽可能减少青少年的心理反感度。

第二,提升青少年对工作项目的关注度。建立竭诚服务青少年的信息素材,在形成工作项目和实施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吸引青少年的注意,是说服性工作的又一重要环节。我们这里所说的“注意”,是通常所说的选择性注意。即注意是有选择的加工某些刺激而忽视其他刺激的倾向[2]。它是人的感觉和知觉同时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指向和集中,是一种有限加工的心理功能。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丛林中,要让不同年龄段、不同层次的青少年把注意力集中到我们传递的信息目标上来,是有相当难度的,仅仅依靠信息素材和工作项目本身独特的功能和利益点还远远不够,要对青少年群体的需求进行深入的研究。我们知道,青少年的需求层次是多方面的,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和精神需求等,而生理需求中,又可以细分成无限个点,如温饱、舒服、健康等。从分割出来的这些点上,寻找出不同层次、不同群体青少年文化和精神需求的差异点,进而探寻青少年的潜在需求。对服务对象需求点的细分和定位,也是我们的工作定位,是共青团开展说服性教育工作的社会功能定位,也是给我们的服务对象一个关注我们所传递信息的理由。

第三,有针对性地选择媒介。需求的定位是为了使我们传递的信息更好地引起青少年的注意,但显然仅有注意是不够的。没有在注意基础上对信息的进一步理解,我们的工作就会失去持续进行下去的理由和价值。信息传递过程中通过吸引注意并被理解,与媒介载体的功能、路径有重要的关系。不同信息的传递对媒介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就是一个简单的工作汇报,也会有一个是采用口头语言形式还是书面文字形式更有效的选择问题。从我们工作所能经常接触到的媒介而言,大致可分为印刷媒介、传统电子媒介、新兴电子媒介和户外媒介四大类。印刷媒介以书面文字的传递为特征,新兴电子媒介是指近几年出现的手机媒体、网络媒体等,与此相对应的广播、电视被称为传统电子媒体;招牌、标语、宣传画、广告等城市公共空间内所有固定的媒体形式属于户外媒介。以对信息传递的理解为重要目标的媒介选择过程中,我们通常要考虑的是究竟采用印刷媒介形式还是电子媒体形式?媒介选择中是否需要图像来对需要传递的信息进行包装或标注?是否需要利用色彩的刺激来进一步帮助信息的识别?当今媒介的渗透不断强化,各种媒介的融合是大势所趋的。单纯讨论是利用印刷媒介还是电子媒体来加深对所传递信息的理解,似乎已无意义。我们认为,即使在跨媒体的时代,信息传递过程中也会有一个首选媒介和补充媒介的区分。首选媒介应该是最能有效实现我们传递信息的途径,是增进青少年对信息理解重要载体。在媒介选择时有三个因素需要考虑。一是信息传播的频率和强度与信息理解反应时间的关系。出现频率低、理解反应时间最短的媒介应该是信息传递中最适用的媒介。二是媒介选择的成本因素。在“注意力”经济被人们越来越重视的今天,媒介选择成本因素是我们必须考虑的。书面文字媒介对理论性的信息呈现的作用更强;电视媒介具有观赏性,信息传播逼真、生动、受众面广;网络、手机的即时、海量、互动性则是传统媒介所无法望其项背的。无论我们选择什么媒介,花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始终应是最重要的量化指标。三是信息内容本身的复杂程度。当需要传递的信息是重要的,受众对其不熟悉时,应该强调对理性论点的理解,当信息的重要性比较低,受众的熟悉性比较高,并且信息经常被重复的时候,动之以情会更有说服力。许多试验都证明,理性的论点强调的是对信息呈现节奏的控制,情绪性的形象则需要辅之与图像、声音和动作。我们习惯上说的电视动之以情,而印刷媒体则晓之以理[3],就是这个道理。前者更容易传递情绪性诉求的信息,后者则更适合理性的思考信息。应该明确的是,不同首选媒介的选择只是我们说服性教育中提高青少年对信息理解的工具选择,无论采用哪一种媒介,都没有改变信息的内容本身,仅仅只是改变了内容的表现形式而已。

第四,提高信息传递过程中的质量。对于说服性教育的整个过程来说,获得理解,只完成了整个路径的主要部分。我们最终期望的是“说服”改变态度。值得注意的是,当受众的理解达到一定程度后,对信息论点的更多理解不一定会带来更大的态度改变。当受众学习或者重复已经理解的论点时,说服性影响并不会同步增加。根据说服的认知反应特点,人们在接收信息的时候,思考是关键。人们通过把说服性信息与我们对相关问题的态度、认识和情感相联系从而对说服性信息做出反应。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形成了对说服性信息的思考或者“认知反应”,这种“认知反应”既可能与该信息所倡导的观点相一致,也可能不一致。当信息所引发的认知反应与信息所倡导的观点相一致时,人们就可能改变自己的态度并认可信息传递者的观点。但是如果认知反应与信息所倡导的观点相悖时,人们的态度就可能保持不变,甚至“反弹”,即背离信息所倡导的观点。

我们在说服性教育的信息传递过程中,应关注的是受众对信息接受时所引起的认知反应而不仅仅是信息内容的本身。显然,提高信息的质量就成为信息被最后接受的重要环节。信息质量的判断是相对于受众的,它包括对信息论据的有效性、强度和吸引力的考察。我们传递的信息论据需要经受与受众已有知识的严格比较和审查,需要把所倡导的立场与受众已有的态度联系起来。满足了这些“质量”标准的论据信息才会比那些不合情理或不合逻辑的信息更具有说服力,才能获得更好的接受。社会心理学家理查德·佩蒂和约翰·卡乔波的实验发现,在说服程序中,个人相关性是极其重要的[4]。需要与意识、动机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当说服的内容对双方都是关心或感兴趣的话题时,说服别人才是可能的。不同层次青少年群体所擅长的知识领域各不相同,他们都有自己建构和解释世界的方式,因此,在确定我们的说服对象之后,一定要很好地了解他们,了解他们对我们所要传递信息的态度,对他们进行价值观评定,尽可能地使传递的信息能做到量身定制。湖南电视台的“快乐女声”,就是说服性教育的成功案例。无论从活动项目的设计到提升青少年的关注度,还是从传统文字媒介(报纸)、传统电子媒介(电视)和新兴电子媒介(网络和手机短信)的有机选择和结合,再到信息传递过程中信息的有效性、强度和吸引力控制等方面,从“快乐女声”的整个活动过程,均能看到说服性教育工作理念的成功运用,给我们以很多有益的启示,值得我们去探索和思考。

收稿日期:2011-01-20

标签:;  ;  ;  ;  ;  

共青团参与青少年社会教育的路径思考_社会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