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假日:宏观调控下旅游经济发展的必然途径_宏观调控论文

休闲假日:宏观调控下旅游经济发展的必然途径_宏观调控论文

休闲度假:宏观调控政策下旅游经济发展的必然途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宏观调控论文,休闲度假论文,经济发展论文,途径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宏观调控政策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休闲度假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一趋势顺应了宏观调控政策所要求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因而赢得了巨大发展空间。

在这个论题下,我想要讲的,实际上是宏观调控政策——经济增长方式——休闲度假型旅游之间的关系。

2003年以来,针对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国家适时做出了加强宏观调控的政策。这一重大决策从理论到实践都引起了强烈反响,一年多的实施过程,可谓波澜壮阔。但在旅游业界对“宏观调控”论及较少,有些同志甚至以为那是其它一些行业的事。至于宏观调控与休闲度假是个什么关系更少有问津。实际上宏观调控是统筹经济全局的指导方针,加速了旅游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对适时推进休闲度假型旅游的发展也同样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需要认真研究,切实贯彻。

一、宏观调控为旅游产业的全面提升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以较高速度攀升,尤其是在2003年,经济增长速度陡然加快。个中缘由主要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社会投资大幅度增加,加上国外一些产业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加速向我国转移,促使我国经济进入一个快速增长期。

这是一个既喜亦忧的局面。在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凸现出一些不健康、不稳定的因素。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是粮食播种面积连年减少,产量连续下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猛,新开工项目过多,在建规模过大,经济运行失衡。其明显表现是:能源紧张,煤、油、电、运在许多地区告急;信贷紧张,投资膨胀助长了信贷规模的过度扩张;价格上涨,基础产品价格攀升,拉动了物价总水平的急剧上扬。

这些问题的出现必然影响旅游业的正常运行。2003、2004两年中,曾一度由于能源紧缺,导致不少地区的旅游饭店和其它大型旅游设施不得不在电荒时段拉闸停电,这对旅游业来讲是一个影响极大的不利因素。旅游业是新兴行业,急需资金,但由于信贷被大量挤占,造成旅游开发建设资金紧缺;由于物价总水平的提高,旅游各相关要素吃、住、行、游、娱、购的价格也被拉动上涨,这就极大地伤害了旅游客源市场的拓展,直接影响旅游全行业的效益。由于利润的驱动,许多地方大上快上那些产值大、税收高的项目,比如钢铁、水泥、电解铝、房地产等等,使本来应在结构调整中得到大力扶持的包括旅游业在内的第三产业在实际运作中受挫;旅游业早在几年前就被中央确定为三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之一,但由于在一些地方结构调整难以及时到位,其作为扩大内需重要手段的作用得不到充分施展。

中央实施宏观调控政策见之于未萌,防之于未然,在较短时间内,采取果断措施,运用法律、经济乃至必要的行政手段,实施了调整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清理整顿开发区、整顿土地市场秩序、抑制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盲目投资等等调控措施,把住了信贷和土地两个“闸门”,取得了成本小、见效快的实际成果。

旅游业极大地得益于中央采取的宏观调控措施。日趋良好的经济环境,保证和促进了旅游业的正常运行。“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调控原则,使旅游这个新兴尚稚嫩的行业排除了许多阻隔,得到广泛的支持,产业地位得以加快地提升。绝大多数地区把旅游业放在支柱产业、先导产业的位置,加大在政策、资金、项目、人才上的扶持力度。宏观调控一年以后,也就是2004年下半年,旅游业突飞猛进地发展,取得全年旅游外汇收入257亿美元,国内外旅游总收入6840亿元的骄人业绩,令业内人士始料不及,其重要原因当属宏观调控的作用。

宏观调控前后旅游业的运行状态,深刻地印证了中央制定这一重大决策的正确性,也有力地揭示了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两者相辅相成,内在统一,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内容,是我们总揽经济全局,发展旅游经济的规律性、长期性的指导方针。

二、在宏观调控政策指引下调整优化三大结构

宏观调控政策的目的和作用主要是调整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旅游业的结构调整同其它行业一样,分三个层面: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

1.经济结构调整

这些年来,以所有制组成为内容的经济结构在旅游业界得到了逐步调整,旅行社、饭店、车船、旅游商品与装备、教育,包括新开发的各类景点、主题公园、度假村等各个领域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的比重正在发生变化。但是,在整个旅游行业国有、集体或国有控股企业仍占绝大比例,据统计这个比例大约占80%以上。在大型景区中,几乎是国有独尊。这种单一的经济结构一方面使许多企业处于管理僵化、运转不灵的状态,减弱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活力。比如,吉林的同志很尖锐地反映,该省旅游企业多为国有,而目前国有企业大多不行。另一方面也阻碍了更多民间资本包括外资的介入,使旅游业从深度和广度上的开发经营受到影响。

目前看,经济结构调整迟迟不到位,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固守计划经济的模式,缺少制度、体制、机制上创新的强烈意识,缺少以政策为先的完备的支撑体系。以风景区为例,至今大型景区经营权的转让(尚不是产权转让)全国已有20个省区、300多个景区在实施,但有相当多数的景区仍囿于一些政策禁区举步不前,即便是已经实施的地方也因与相关政策相悖,名不正言不顺。二是牵引工作不得力,尤其是政府服务欠缺。在项目审批、范例推广、法律保障、督察监管等等方面缺乏“扩渠引水”扎扎实实的工作。

旅游经济要有更大的发展,必须有新的突破——在宏观调控政策的指引下,明确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式,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着力探索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的道路,以股份制为实现公有制的主要形式,消除体制性障碍,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更多地进入旅游行业,加快旅游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休闲度假旅游的开发建设作为旅游经济新的增长极,更要在所有制改革上有大的动作,以“三个有利于”为原则,为休闲度假旅游的蓬勃发展注入活力。

2.产业结构调整

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就是要倚重市场对于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形成与市场需求相吻合的产业结构。从国民经济大的格局来讲,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在宏观调控政策下,是力保、上调的产业。这就是说,产业结构调整的首要工作是确保旅游业的产业定位提升到重要的位置上来。目前,全国已有24个省、市、自治区把旅游业放在支柱、先导、龙头产业的位置上,在这些地区是要把工作进一步抓紧抓实的问题。但还有一些地方存在着偏重重工业、加工制造业等等倾向,认为这样做产值高、利润大、税收多,见效快,忽视旅游业已经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产业,在刺激消费、拉动相关行业、实现三个效益方面的巨大作用。忽视整个旅游业,当然就更不会重视具有前导作用的休闲度假旅游。在宏观调控中,应当“有保有压”,把失衡的结构调整过来,切实把旅游业“保”上去,在人才、信贷、项目安排上加大投入。根据“区别对待”的原则,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的战略中,与其它地区相比更要抓好包括休闲度假在内的旅游业的发展,为旅游市场提供更多的高品质、高效益的产品。

在旅游产业内部,依据市场细分化的走势,也要对酒店业、旅行社业、旅游车船业、餐饮业、娱乐业、旅游商品加工及批发零售业等各个行业门类进行认真的市场分析,该保的保,该压的压。从目前旅游业的实际状况上看,作为旅游经济核心与基础的旅游目的地的运行态势还不如酒店业、旅行社业、餐饮业,旅游区(点)普遍存在政策倾斜、资金投入、人员配备等诸多方面的困难。改善这种局面,需要采取一系列切实有力的调整措施,促其尽快到位。

3.产品结构调整

旅游业要大上,必不可少地要扩大外延,增加产品的数量,满足日益兴旺的客流需求。但长期以来,在旅游产品的开发上缺乏对“质”的追求。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对旅游资源的认识和利用比较狭窄,只偏重于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旅游产品的同质性、单一性十分明显,地区间差异性、个性化特征比较欠缺。在旅游开发的类别上,目前仍偏重于观光型产品,缺少休闲度假型产品,也缺少专项、特种旅游产品。

三、以宏观调控为动力加速旅游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转变增长方式是宏观调控另一个重要目的和作用。其实提出转变增长方式,由数量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经济转变的方针由来已久。这是个全局性、长久性的课题。在实施宏观调控政策时进一步强调转变增长方式,就是要彻底扭转只重外延、粗放经营的运行惯性,向重视内涵、集约经营的运行轨道上靠拢。旅游业历经二十多年的发展,已有了相当的产业规模,具备了占全国GDP5%的经济实力,但软件较弱、管理松散、规模较小、科技含量低、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等等问题普遍存在,特别是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在集约化程度上的差距就更为明显。在目前的基础上,在向世界旅游强国的目标迈进中,通过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调控手段,切实解决这些问题已是势在必行。

旅游业转变增长方式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注重从数量型方式向质量型、效益型方式转变;二是从单纯重视硬件建设向强化软件方式转变;三是从主要依赖政府投资向投资主体多元化方式转变;四是从偏重开发产品的生产型经营方式向开发与营销并重的市场型经营方式转变;五是从传统的克敌制胜的竞争性运作方式向合作共赢的新理念、新方式转变。

推进休闲度假产业是发展旅游经济之必然。休闲度假旅游之概念长期以来习惯的诠释是把休闲度假游与观光游当作两种截然不同的旅游方式加以区别。在概念上这样的界定不够严谨、不够清楚。休闲度假游中就不能有观光的活动了吗?就一定比观光游悠闲、轻松吗?观光游主要是以自然风光、历史文化等实体为观赏物的一种旅游方式。休闲度假游是比观光游内容更可宽泛、环境更可多样、时间更可长久、状态更可自我调节的旅游方式。

休闲度假旅游之前提正因为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可供内容更多,环境要求更完备,花费时间更长久,决定了促成休闲旅游的两个前提条件:一是有钱,有更多一些的钱;二是有闲,有更多一些的闲暇时间。有学者称人均GDP达1000美元观光游剧增;人均2000美元休闲游骤升;人均3000美元度假游渐旺。旅游就大众而言本来就是温饱之后的需求,休闲度假旅游对消费投入的要求更是上了几个台阶。另外还得有闲暇的时间。双休日、节假日、年假期,甚至离退休后,都是能够产生休闲度假旅游需求的前提。

休闲度假旅游之意义发展休闲度假旅游重要意义之一在于它是实现旅游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休闲度假旅游几乎集结了旅游的六要素,特别是它对应了占旅游总消费26%的长途交通、22%的商品购物、12%的住宿,而观光游的主要收入是靠景区门票,它只占总消费的5%。所以从效益角度考虑,应当通过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加速从只追求旅游人数向追求旅游消费质量、旅游综合效益的转变。

休闲度假型的产品理应为旅游者提供更好的旅游环境、更高的服务质量,因此,从“以人为本”的旅游服务原则出发,也应加速开发休闲度假型旅游产品,满足旅游者更层次的需求。

休闲度假旅游的内容更为丰富,除可观光外,许多特种旅游、专项旅游都可成为休闲度假的活动项目,如高尔夫、温泉、滑雪、冲浪、帆板、划船、狩猎、采摘、自驾车、登山、游轮、漂流、夏冬令营、农家乐等等,所以休闲度假旅游的发展会极有效地推进旅游产品多样化进程。

宏观调控政策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机,也为在旅游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的休闲度假旅游的大力开发安装了助推器。作为一个新的增长极,休闲度假旅游及其产品在构建中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坚持科学发展和开拓创新的原则

休闲度假旅游的兴起,适逢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时期,我们有理由、有条件更多地运用改革的成功经验,力避计划经济时期的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等种种弊端。更自觉地、充分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基础性作用,尊重“市场意志”。在经济结构上从实际出发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混合经济;在经营管理上努力实践体制、机制创新;在产品开发上,规划先行,科学发展。

2.坚持比例均衡和协调运行的原则

强调旅游经济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并不意味着不再下大气力开拓客源市场,增加接待人数;强调旅游产品从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倾斜,也不意味着不再下工夫搞观光型产品,可以无节制的扩张休闲度假型产品。一切都应从市场需求出发,从数量、品种、规模到布局、步骤、时机最终由市场来调节。形成各类产品结构合理、相辅相成、编排精当、协调有序的格局,从而满足国内外消费者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

3.坚持多样化、个性化、精品化原则

多样化主要是指休闲度假型产品也要类别丰富,不一而同,千姿百态,克服同质化、单一性的现象;个性化主要是指硬件和软件都要在规范化的基础上突出特色,有独到创新之处,凸现差异;精品化是强调高起点、高品位,精心规划,精心设计,精心制作,特别要用心学习国外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同时,服务要更周到、更细致、更具人性化。

总之,可以预见,在近一时期宏观调控仍将是总揽经济全局的政策方针,它将有助于旅游产业地位的进一步提升,也给予旅游经济大发展提供了绝好的机遇,休闲度假旅游作为旅游经济发展的新的生力军,将在中国向世界旅游强国的迈进中发挥重要作用。

标签:;  ;  ;  ;  ;  ;  ;  ;  

休闲假日:宏观调控下旅游经济发展的必然途径_宏观调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