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企业制度下的证券市场与风险投资_商业银行论文

现代企业制度下的证券市场与风险投资_商业银行论文

现代企业制度下的证券市场与风险投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证券市场论文,风险投资论文,现代企业制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中国现代企业制度与金融体制

新中国半个世纪的经济发展,从主体企业获得资金的角度看,是一个由财政拨款向银行贷款过渡,再由银行贷款向社会积资发展这样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政府的职能以及其对于企业的关系在不断变化,作为社会经济生活的杠杆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逐渐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可以把建国以后的中国经济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50年代中期开始到改革开放初期以财政拨款为主的计划经济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国的财政机构控制着全社会的资金流动,统收统支,计划管理。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体制和对国家利益的强调是这种资金管理方式的保证和目标。这种体制具有战时经济的明显特征,管理层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经济发展的水平,五、六十年代中国经济的波动,就明显地说明了这一点。

第二个阶段开始于八十年代初以商业银行为主导的商品市场发展阶段。在中国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巨大的成功之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战场转到了城市,商业银行逐渐代替了原来的政府财政部门在解决企业资金方面所起的作用,银行支持与否、支持的力度多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兴衰,银行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大大增强,这也是近些年来中国的宏观调控必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货币政策的原因之一。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商业银行体制也在这一阶段开始进行改革,变得更加注重其本身经济效益和对于企业资金运用的监督。商业银行体制的改革,大大加快了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政府的职能和企业的经营逐渐开始分离,对企业利益的注重构成了这一阶段的特征。

第三个阶段开始于九十年代初期以证券市场为先导购资本市场形成和发展阶段。随着企业股份制改造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包括机构和个人在内的各种投资者开始走上社会经济生活的舞台,对于投资利益的追求形成了这个阶段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种新的特征。各种市场(包括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的建立和发展,使得全社会的每一个细胞都动了起来,而政府通过市场建立起来的宏观调控机制(包括产业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发展和强化,又在总体上保证着这种现代企业制度下由投资者为主体的经营机制得以运转。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已经形成了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从市场的角度考察,中国的市场经济经历了由产品市场到商品市场,再发展到资本市场的过程。从风险投资的角度考察,这里的投资主体经过了无风险,银行与企业共同承担风险,到全社会共同承担风险这样一个发展过程。资本市场的建立和发展,标志着中国告别了旧的体制,开始了现代意义上的经济发展。因此可以说,中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历史,也就是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与发展的历史。

二、投资银行、商业银行与风险投资

随着资本市场的建立,资本运营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性日益显现,而活跃在证券市场上作为股份制企业和投资者之间中介的投资银行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也更加突出。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之间的差别,主要表现在提供金融服务的方式不同,前者提供直接融资服务,后者提供间接融资服务。投资银行的这种服务方式,从一开始,就是为以股份制为核心的资本主义企业制度服务的,并且由此加快了马克思所揭示的资本积聚的进程,使得现代市场经济通过股份制的形式,建立在规模经济的基础上。可以这样说,商业银行把产业资本融入金融资本,使银行家成为风险和收益的调节人,而投资银行则把产业资本推向整个社会,把投资的风险和收益交给成千上万的投资者;投资银行在一定程度上将投资的风险通过证券市场转移给了投资者,把商业银行的专家群决策转化为投资银行的顾问群决策与投资者的个体决策相结合,从而有效地降低了投资银行自身的投资风险。投资银行运用资金的这种模式,更进一步促进了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这也是投资银行业务在世界各国不断获得发展的重要原因。

虽然,目前中国投资银行在经济中的作用远不如商业银行,但从发展的眼光看,投资银行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将不会亚于商业银行。在中国,人们对投资银行的理解是逐渐加深的。改革开放使中国有了第一批证券公司,按人们当时的理解,证券公司的主要作用就是推介公司的股票上市,并进而在二级市场上为投资者提供转让股票的经纪服务,这些作用表现在证券公司的发行部门和经纪部门业务。随后,证券公司又发展证券自营部门,这其实就是投资银行,虽然有很多投资银行的业务还没有开展,但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其投资银行业务必将随着资本市场的完善和发展而进一步发展。

三、证券市场与风险投资

证券市场的建立和投资银行的介入使人们进行投资成为一件相对容易的事。如果投资者看好某个行业,他不一定要筹集建立一个企业所需要的全部资金,他可以在证券市场上进行选择并通过这一市场投资于他认为有前景的行业和企业。证券市场的建立大大简化了投资者的投资程序,使千千万万的中小投资者将手中的资金变成资本,为他们用活手中的资金,增加收益提供了徐径。但在另一方面,证券市场也使得投资的风险增大,投资者不但要面临商品市场的风险即产业风险,还要面临证券市场的风险即金融风险,可以说这时投资者的投资已具备了风险投资的性质。

风险投资包含着两种含义,一是不稳定性,二是高增长性。从投资者个体来说,进行风险投资,追求的是其高增长性,实际的结果却可能是多样化的。一般来说风险越大,期望收益就越大,但收益的方差也越大,要完全消除风险是不可能的。因为证券市场本身就是风险市场,没有风险,没有不稳定性,也就没有高收益和高增长。但风险过大,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个别的不稳定性汇集成了整体的不稳定性,就会导致风险市场的全面崩溃。对于风险市场的调控目标,就是希望在期望收益较大的条件下,减小市场的方差,寻求市场状态的最优解,把个体的风险投资转化为整体的无风险投资或最小风险投资,在保持市场稳定性的基础上,获得这一市场的最大可能收益。这里需要澄清的是,风险投资,并不仅仅是针对证券市场而言,而在证券市场上进行的投资,也不一定都是风险投资。

四、证券市场、风险投资和经济发展

中国的证券市场刚刚在上海和深圳形成和发展起来时,还仅仅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试点,经过短短十年,它已经成为中国现代经济生活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事实证明,这个市场对于已经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的中国经济,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如何进一步发展中国的证券市场和风险投资市场,使参与这一市场的各方都能受益,并进一步促进整个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则是在发展中国证券市场时应该着重研究的。

参与证券市场(主要是股票市场)活动的主要有四大主体,一是上市公司和准备上市的公司,它们参与这一市场上的活动主要是为了获得用于扩大再生产所需要的资金。二是投资者,他们提供上市公司所需要的资金,目的是通过这种投资获得一定的收益,这种收益包括两个方面:上市公司在经营活动之后所进行的收益分配,如分红,送股等;投资股票所获得的溢价收入,从市场实践看,投资者更为注重的是第二部分的收入。三是证券公司,他们是投资者和被投资者之间的桥梁。四是管理层,包括证券交易所和各级证券管理机构,他们为证券交易提供场所,制定游戏规则并监督执行。这四大主体面临的风险和收益是不同的。

上市公司筹集到资金之后,面临的是商品市场的风险,在经营活动之后,再把风险投资收益或亏损的一部分通过证券市场转移给投资者。

投资者所面临的有三大风险:一是整个证券市场的风险。金融危机造成的市场暴跌就是这种风险的一个突出例证。二是所投资企业的经营风险。影响企业分红和股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方面,还是企业的经营状况。三是投机风险。上市公司的业绩和成长性,是决定股价长期趋势的内在因素,但是这种趋势,是通过股价的不断波动而形成的,这种波动过程中所形成的差价,就成为投机者风险投资的对象。股市的投机者也是市场的投资者,只要有差价存在,社会的利益驱动机制就会制造出这种投机者。所以从另一个角度看,股价的经常性波动,又是投机活动的结果。适度的投机保持了市场的活跃,使资金向市场热点转移,不断形成市场新的均衡。这种投机的风险,比正常风险投资还要大。

投资银行所面临的风险是其经营风险。投资银行就它三方面的主要业务而言,一是承销股票或其它证券所带来的风险,二是二级市场业务过度扩张,手续费收入不足以弥补经营成本所带来的风险,三是作为资产管理者进入市场,代客理财或进行自营而带来的风险。

管理层对证券市场进行管理,尽管也可能获得一定的收益(如交易所获得的交易费用),但目的并不是为了取得经济收益,而是为了促进证券市场以至于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

中国的证券市场不仅存在证券市场的一般风险而且还有其特殊风险,这些特殊风险可以概括为市场缺陷风险、政策性风险和企业风险。市场缺陷风险指我国证券市场法律法规不健全、不完善,投资者不成熟而导致的风险。政策性风险指由于政府职能尚未根本改变,管理证券市场经验不足而导致的各项出台政策不够明确、多变、缺乏连续性所带来的市场波动。企业风险指企业股份制改造不规范所带来的体制风险和经营风险。由于这些风险的存在使中国证券市场比发达国家股市具有更高的风险性。因此,加强证券市场风险防范与管理是关系到证券市场能否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

中国的经济是速度型经济,经济的发展要靠投资加以带动,没有大量的资金投入,经济发展就无从谈起,而大规模的投资不能靠财政,也不能靠银行,最佳的途径就是通过证券市场,通过直接融资形式,将公众手中的闲散资金用于经济建设。发展证券市场是解决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的最有效途径。

标签:;  ;  ;  ;  ;  

现代企业制度下的证券市场与风险投资_商业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