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技术与《中国旅游地理》教学整合的研究论文_张凤兰

信息化技术与《中国旅游地理》教学整合的研究论文_张凤兰

安徽能源技术学校 安徽省合肥市 230011

摘要:本文笔者通过对新时期中职学校《中国旅游地理》教学现状分析,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及两学年的课改实践,从教学现状、教学改革必要性、教学改革实施、教学改革效果等方面探究中职《中国旅游地理》教学改革方法。

关键词:互联网+,信息化,课程改革,旅游地理

《中国旅游地理》是旅游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属区域旅游地理学范畴,它侧重研究中国旅游地理环境特征、各类旅游资源类型及分布状况、各旅游区布局等问题。该课程在我校主要针对航空服务及城市铁道交通两个专业开设。对中国旅游地理的学习和研究,不仅对该专业学生专业知识水平与文化素养的提高有帮助,而且有利于旅游地理知识的普及与欣赏水平的提高。信息化时代教师需不断探索新时代的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信息化教育模式形成一个方法体系。

一、教学现状分析分析

“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正以其迅猛态势渗透于社会的方方面面,改变着人们的社会空间和生活方式。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也变得越来越重要,教学方式的改革显得越来越紧迫。中职学生教育在信息化时代面临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学生学习能力不足

中职学生普遍基础较差,并未形成长期学习习惯,且缺乏学习兴趣及主动性,“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冲击下的学生,课堂精力不集中,理解力欠缺,空间思维能力不足,使得其各方面学习能力均不足。而旅游地理知识涉及很多内容如各旅游区地貌分布或景区规划等单用文字描述,教师灌输,学生靠记忆去掌握则较难接受。因此,中职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条件是其在旅游地理课程学习方面最大的障碍。

(二)课程内容涉及范围广且复杂

旅游地理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各个旅游区及其相关省份的自然地理面貌和人文历史环境。自然地理面貌类型多样,各个区域又有各自不同却相互关联的地理环境,学生不仅要掌握全面的中国疆域行政区划、地形地貌、江河湖泊、气候气象等整体分布方面的知识,也要掌握各旅游区及各旅游地的自然地理相关知识。另一方面人文历史环境同等重要,学生需理解各旅游地的人口分布、历史文化、民族风情等内容。对中职生来讲,较枯燥且复杂,难以引起其学习兴趣,容易引起学生厌学情绪。

(三)传统教学方法被动枯燥

目前,多数教师在旅游地理教学中仍然采用老式教学方法,作为一门娱乐性较强的课程,学生更多的憧憬是靠视觉输入肉眼看到不同的自然风貌与人文风光,而不是从老师念经似的语言中听到相关风景的描述。以书本来灌输,用粉笔在黑板描写,让学生艰难的去想象其中的内容,难免会让很多学生感觉课程艰涩难懂,致使其听课时注意力不集中、思想开小差,导致教学效率低。

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当今时代信息技术突飞猛进,计算机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使网络学习资源突破了传统教材的局限性,扩展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学习者可以快速从网络获取广泛而丰富的信息与知识。《中国旅游地理》课程如果在教学上仍以传统意义的教科书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学手段仍采用传统的讲授法,而忽略学生的课堂主体功能,必然会落后于社会发展和教育现代化的需要。针对以上多种情况,作为站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需及时针对课程特点探索信息化教学的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更广阔的空间。这就必须借助于“互联网+”的多种技术手段来改进教学模式。

三、教学改革方法及实施过程

科学改革方法主要由教师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技术及设备,参与课堂教学,师生互动,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一)教材内容梳理

对教材内容进行整理和取舍,对内容重复部分进行简化处理或用结论性语句进行概括,重点放在每一章节的新内容上。把教材内容分为两部分学习:第一部分为旅游地理基础内容,主要包括旅游地理学学科介绍、旅游资源概述、中国旅游区划方案以及中国旅游交通地理等内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旅游活动的构成要素,旅游资源的类型划分及主要类型,旅游交通的类型及概念等内容;第二部分为中国旅游地理分区部分,是本门课程的主要内容,也是本课程的重点,包括各旅游区的行政区域范围、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历史环境特征、旅游资源特征等。

(二)设计教学计划

根据对教材梳理的两部分内容设计教学计划,学习课本内容之前,安排两到三个课时来为学生讲解中国地理基础知识,为其学习本课程打下地理基础。然后用总课时的六分之一时间用来学习第一部分旅游地理基础内容,重点放在对旅游活动三要素的概念、形成背景、类型划分,以及旅游交通方式的选择方法上。剩下时间分区学习我国八个旅游区中各旅游区的行政区域、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历史环境、旅游资源特征,以及行政省份的旅游资源特征和主要旅游景点。

(三)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自学

引导学生主动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预习课程内容,预习的成果是演示课件。四个班级每个班级学生人数均在30人左右,安排学生分组学习,四人一组对全书内容分章节制作课件在课堂演示,课件要求需用到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屏等至少三种资源。教材第一部分内容重点在旅游三要素特别是旅游资源上,如自然旅游资源分为地质地貌旅游资源、水体旅游资源、气候气象旅游资源、生物旅游资源等,学生需掌握每一类自然旅游资源在我国的分布区域及其形成的地理环境、形成过程等内容,并在演示课件中体现出来,在讲台讲述。第二部分内容主要是各大旅游区,学生要能在中国行政区图中标出相关旅游区地理位置,针对各省份旅游资源分布及成因等难度较大内容,可在课下在班级学习谈论群中请教老师,并与其他组同学进行探讨。

(四)课堂学生演示,师生相互纠正

课堂上先请课程内容相关组负责同学上台对课程内容做介绍及课件演示,部分内容用动画及小视屏来补充,然后其他组同学对其课件讲述内容进行资源的丰富性和表达的全面性等方面进行评价讨论,教师对学生准备情况提出几方面问题并做出鼓励,最后教师把教学内容做简要总结,并播放课件、视屏、动画等供学生参考学习。每一章节平均需四到六课时。

四、教学改革效果

学生虽然在学习能力方面相对较差,但是通过对他们学习意识和兴趣主动性的鼓励及促进,使其能轻松愉快的融入到课堂教学学习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将近一年的实行,四个班级整体效果较好。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很大提高,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及掌握程度超出教学要求;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维持时间不长,只有个别学生达到教学要求;大部分同学对教学内容掌握程度符合教学要求。

五、存在问题及建议

信息化技术用于课堂教学仅仅数年,在校中职学生经过九年义务教育的熏陶,多年的传统教学模式对其影响较深,对信息化教育模式接受速度较慢,另外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使用主要体现在网聊及网游上,而在学习方面,则显得较为生疏,因此在教改初期教师需坚持引导学生,避免教学改革半途而废。

建议课改班级班主任参与到管理中,督促学生课下积极备课,利用课余时间搜查课程相关内容,以便其更好的掌握教学内容,提高学习能力,为以后学习其他相关课程及走向工作岗位夯定知识基础。

参考文献

[1]周林志.新一代高校信息化建设方式的思考[J].硅谷.2012(05).

[2]李晓婧.高职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A].教育教学论坛,2015年6期.

[3]陈璇子.中职学校旅游专业课学生作业状况的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

论文作者:张凤兰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

标签:;  ;  ;  ;  ;  ;  ;  ;  

信息化技术与《中国旅游地理》教学整合的研究论文_张凤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