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青年模范文化_文化论文

现代社会青年模范文化_文化论文

现代社会的青年楷模文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楷模论文,现代社会论文,青年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世纪七十年代,著名的美国学者马格丽特·米德曾经预测,“我们的社会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这个时期青年正在赢得还不为人所知的新的权威,亦即用子女楷模的方式来理解未来”。

青年楷模文化是青年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在与传统文化、现存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矛盾冲突中逐渐发展起来的。青年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它的产生是同社会的生产方式和文化的传统相联系的。

1.从“传习仪式”到年龄群体

在远古时代,不存在我们现代意义上的青年。人们尊敬老人,把长者看做经验和智慧的化身,而青年和儿童的地位十分低下。一个人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是通过一个考验期及其某种传习仪式完成的,这种传习仪式一般有三种形式,即隔离仪式、过渡仪式和接纳仪式。这就是说,让进入成年的孩子同他以前的环境分开,青年被送到森林中去,在那里过一种与世隔绝的生活,信守某些禁忌、斋戒,隔断同过去的任何联系,然后回到部落逐步接受图腾仪式的教育,学习神话,最后举行典礼,获得成人的资格。在这种传习仪式的古老文化中,青年做为一个社会实体是不存在的,因而也就谈不上青年的文化特质,随着史前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社会对青年的看法都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年龄群体的概念,即不同年龄阶段的青年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古老的传习仪式得到了进一步的延伸。雅典青年在成为战士之前必须经过一场考试,证明自己体魄强壮,然后才能在半圆形的群众集会上领取矛与盾,被吸进到青年军团。青年做为一个社会实体得到了社会的承认,社会也赋予青年一定的文化特质。但是,青年人仍然要以长者为楷模,服从长者无庸置疑的权威。

2.从血缘群体到特殊文化群体

在自然经济为主的传统社会中,青年人的生活被禁锢在家庭、家族的范围内,青年人无需走出这狭小的天地,就可从父辈的手中获得关于生产生活的全部技能和知识。在这一阶段,血缘群体是青年从事社会活动的主要场所。只有到了近代,大机器生产和城市化运动的出现,才使广大青年以更大的社会性来组织自己的生活,从而形成各种不同形式的特殊文化群体。在文艺复兴时期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初期,有几种特殊的文化群体决定着青年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这就是骑士团、大学和行会。这些组织举行一定的仪式或典礼进入骑士等级,领取大学文凭,从学徒升格为师付等。青年们在自己的组织里,在各种协会里形成了某些特殊的文化形式。例如,在文艺领域里的“狂飚突进”运动,说明青年在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中已开始发挥着重要作用。以歌德、席勒为代表的一大批青年人批判死气沉沉的封建文化和虚伪的道德,提倡个性解放和创作自由,他们崇尚天才,富于幻想和激情,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文化氛围。当然,在青年人提倡的这种文化运动中,有明显的个人主义的倾向,这同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相通之处的,但是,这并不表明,青年人已获得独立的社会政治地位。

3.青年边缘化问题的产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资本主义的结构性危机,给资本主义社会带来巨大灾难,工厂倒闭、工人失业、社会分配不公等一系列问题,使人民倍受折磨。然而,在社会中遭受打击最沉重的就是青年,失业、社会分配不公给他们带来了悲剧性的后果,生活上没有保障,政治上没有地位,文化上也不可能富有。劳动人民的子弟在求学时期就受到歧视,在进入自立生活以后,必然忍受着精神和经济的双重痛苦。因而,青年人扮演着社会边缘的角色。对此,西方的一些社会学家指出,青年是一个处于过渡状态的人口范畴。这就是说,由于年龄和客观的需要,青年正处于向拥有成人的全部的社会权利和义务的阶段过渡。这样他们就揭示了青年的这种“依附”状态和“边缘化”问题。所谓边缘化问题是指青年的“社会状态是模糊不清的,他们被认为既非成人亦非儿童。他们既不能分享成人的权力,又不能停留在青春期以前,即儿童的不负责状态,他们既不能受到成人真正严肃的对待,又不为成人所忽视”。

边缘化问题的产生,使青年人感到一种状态不定、社会地位没有保障的感觉。社会各阶层对青年态度的不确定性,以及由此带来的在政治、经济生活上的不公正、不平等待遇,常常使青年对传统文化的合理性表示怀疑。青年边缘化地位就导致了青年亚文化环境的产生。罗马尼亚青年学家罗森·马耶尔指出:“一代新的青年正在出现,他们的文化特点是,过早地向完全成人状态过渡时期就要求‘自律’,要求较少的保护,早在学习阶段就表现出享有完全的参与权愿望”,“越来越不愿意把自己的要求推迟到以后再去满足的状况”。(罗森·马耶尔《青年——再生产和政治变革的因素》)青年人要求政治上有参与权,文化上有受教育权,生活上要有劳动保障权等等。但是,他们的这些权益是不会得到彻底满足的。因此,青年只有在亚文化环境中发泄自己的不满,在亚文化环境中取得心理上的平衡。

4.由父母楷模文化到子女楷模文化

在现代社会,各种社会制度、社会文化并存,与此相适应青年亚文化现象也出现了多元化、多样化的趋向。从文化人类学的观点来看,青年的成长过程不应是心理学和生理学的简单变化,而应被看做一个文化变迁的过程,是代与代的之间文化交流与冲突的社会化过程。一般来说,在代与代的文化交流中存在着三种不同类型的文化,即父母楷模文化、并存文化和子女楷模文化。所谓父母楷模文化是指父母在比较缓慢的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权威,并要求子女要无条件地向父辈学习。原始社会、传统社会、宗教团体大都是父母楷模文化,从过去吸取权威;所谓并存文化是同龄人向同龄人学习的文化;所谓子女楷模文化是指成年人向子女学习的文化。马格丽特·米德认为,我们的社会正在走向子女楷模文化,青年人正在赢得新的权威。这就是说,在当代社会,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提高,青年亚文化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人们在对青年社会化的同时,社会也正在青年化。

现代青年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不深,头脑中没有框框,他们对旧事物的不合理之处最敏感,又容易接受新事物。因而,在对同质文化的扬弃中和对异质文化的吸收中就会形成各种亚文化,这些亚文化对现代社会必然会产生巨大的冲击,其中也必然会产生有预示社会未来的楷模文化。

在当代社会,青年楷模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有了较好的社会条件。这主要是因为现代社会经济生活和物质生活条件的巨大变革,以及由此引起的一系列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的历史性嬗变。

第一,青年期和社会化过程的延长是青年楷模文化产生的自然原因。信息社会的到来,一方面使青年人生理和心理过早地成熟,另一方面一个青年要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又需要学习更多的社会知识和科学技术。这些都使他们拥有更长时间的青年期,更长时间的亚文化生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82年墨西哥圆桌会议上提出,青年是包括14-34岁年龄组的人口,最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一次把青年的年龄上限延至44岁。

当代青年有一种不希望成为成人或拖延完全成为成人的亚文化心理。这种现象被日本学者小此木启吾称为“莫拉特里姆”现象(是指在经济不稳定时期,法定的暂缓债务支付的经济用语)。从青年心理学意义上来说,“莫拉特里姆”时期就是青年们从同一化(父母楷模文化)、同一性扩散(社会楷模过剩,也叫同一性过剩)到自我的确立(同龄楷模文化)的时期。在暂缓期内,青年们享受着自己所处的舒适环境和从价值观中解放出来的自由。青年亚文化生活的本质是脱离社会现实和超越社会现实,以自我为中心的方式创造一种新的文化,在这种青年亚文化生活中,青年人创造了许多社会楷模文化。

第二、传统教育功能的减弱、同龄群体的相互影响为青年楷模文化的产生提供了良好土壤。中国的传统教育主要是通过家庭和学校教育等方式进行,但是在现代社会,家长已不是绝对的权威,学校的教育功能也正在缩小。在信息社会成长起来的青年,由于获得知识的广泛性,他们在很小的年龄时就拥有父母所不知道的知识。由于见多识广,他们不总是以父母为楷模,因为在现代社会,父母不再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权威。而在现代化的学校里,教师对信息的占有也十分有限,除了十分狭窄的专业知识以外,他们很难在传道、授业、解惑等诸多方面给青年学生以权威性的影响,而常常相反,在新的生活方式、新的文化的传播、新的技术的掌握上青年人往往走在他们师长的前面。

在传统教育功能日益减弱的情况下,同龄群体互为楷模、互相影响的情况却日益增强。在现代社会中成长起来的青年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已经很难在家庭和家族的范围内学习同龄楷模文化,他们只能在社会中寻找自己的同龄群体。据复旦大学社会学系主持的“当前青年交往方式调查”结果的反映,有87%的青年关系最密切的人是同龄人。

第三、现代社会群体的结构性调整为青年楷模文化的产生创造了社会条件。现代社会的各个阶级和阶层都日益重视青年人的作用,无论是社会政治舞台、经济舞台还是各种文化活动领域,青年人的影响愈来愈大。在政治体制内,党和国家提出了干部年轻化的要求,并以此作为干部“四化”中的一条标准,在跨世纪人才工程中,一大批年富力强、德才兼备的青年,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成为跨世纪的干部,他们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科技领域内,许多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都把扶持和培养年轻的科研人员做为头等大事来抓,在青年科技人员的进修培训、出国考察、职称评定,以及住房、科研经费、津贴、奖金等方面都给以政策上的倾斜,使广大青年科技人员在各自的岗位上充分施展着自己的才华。

在当代中国的现实生活中,各个行业和各个部门以及各阶层群体都形成了对青年人的有力吸纳,青年人已不在处于社会“边缘化”的地位,他们已经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据统计,全国青年农业人口占全部在业人口的57%,流入城市中的流动人口中绝大部分也是农村青年,他们进入城市给城市的建设注入了活力,他们也并不甘心呆在城市做“边缘人”,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他们都希望做社会发展和建设的主力军,而社会各个行业也都为这些农村青年发挥自己的才干提供了许多机会。

第四、大众传播媒介的改变为青年楷模文化的产生提供了新的环境。

在现代社会,大众传播媒介为青年人认识这个世界提供了很广泛深入的途径和手段。上一代的青年面对的成长环境是相对封闭的,他们所接受的教育是纵向的,都是来自家长、老师等成人的教育。而现代青年成长的环境是开放的,所受到的教育是全方位的。特别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发展使现代青年有条件获得更多的信息,有些青年朋友从国际互联网上每天可以获得来自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大量信息。

青年人在现代社会中掌握信息、拥有信息、获取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远远超过了成年人。信息社会的发展正在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人际交往,正在以一种全新的价值观念冲击着我们的传统多元文化和多元世界。有人说,“自50年代电视面世以来,以电视广告、MTV、卡拉OK、激光视盘、电子游戏机、电视教学、卫星节目等为载体的‘电视文化’培育的‘新人类’——‘电视人’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从此人类面临了从‘铅字文化’向‘图像文化’快速交替的现实。在电视文化的催化下,1971年电脑(PC机或称微机)问世。近年,随着全球互联网和各种信息高速公路的建成,一个‘新新人类’——‘网上一代’、‘电脑人’在‘多媒体电子文化’的呵护下,正在快速兴起”。“电视人”是在被动的接受媒体和传统文化的教育,而“电脑人是在同电脑互联网、电脑光盘、电脑游戏等互动媒体的环境中长大的,因此他们对新事物和未来社会的发展更敏感,他们比任何时代的年轻人更容易创造一种楷模文化为人们所接受。正如1997年4月在巴黎举行的“媒体、青少年、明天”国际研讨会上专家们所说的“教师、家长、政治家、甚至媒介人士正在被青少年甩在后面。青少年表现出对媒介这个新领域的接受与掌握,去探索我们未知的世界,我们感受到了挑战”。

大众传播媒介使青年人对这一世界的了解比成年人更加敏感、更加深刻,青年人比成年人更容易取得与国际社会认同,也更容易接受异族文化的影响,也更容易为现代社会创造一种为人们所瞩目的青年楷模文化。

现代社会的青年楷模文化现象应该引起我们青年问题研究的专家和青年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这并不是说在现代社会要求成年人都应该向青年人学习,成年人可以放弃自己教育的职责,而是说我们应该正视这一新的社会现象,在青年教育和青年问题研究中做出相应的调整。

首先,我们应该积极肯定青年楷模文化现象。青年楷模文化主要反映在青年价值观上,因为文化就是价值体系。青年在人生价值取向上是积极的、向上的,青年人与成年人在价值标准、价值评价和价值选择上有明显的不同。成年人遵循社会主体文化的价值标准,是社会占统治地位的价值标准,是一种理论的、规范的、道德的价值标准;而青年人的价值标准是一种青年亚文化的价值标准,是一种未来理想的价值标准和异质文化的价值标准。在价值评价上,青年人十分注重价值评价主体的能动性,对具有新奇性、刺激性的事物十分感兴趣;而成年人重视新事物产生的客观效果,对能否愉悦身心和消遣享受的事物十分感兴趣。在价值选择上,青年人注重横向选择,注重从外来文化中进行价值选择,他们常常把异质文化传播给自己的民族;而成年人注重纵向选择,注重从传统文化中进行价值选择,他们常常把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东西当做普遍的道德原则来加以维护。从价值取向上青年人比成年人有超前性、异质性、多元性的特点,在现代社会,青年人的价值取向有一定的优越性。

青年楷模文化还表现在青年人对现代社会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的极大影响上。现代青年积极倡导的奋发创新的改革精神、民主平等的参与意识、求真务实的价值观念普遍得到了社会的认同。耶鲁大学的教授瑞奇指出,年轻一代正在形成一种与父辈不同的意识,他称之为“第三意识”,他说:“第三意识的年轻人不费力地看出政治上虚伪和不诚实,建筑与都市计划的丑陋和徒有其表。”现代青年的生活方式是超前发展的,现代青年率先改变“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模式,开始了丰富多彩的夜生活。日落不再是睡眠的信号,而是身心娱乐的继续,夜总会、迪厅、咖啡厅、电影院、健美中心、夜校、图书馆成为青年人流连忘返的场所。现代青年爱美的天性得到了极大的发挥,他们对生活的艺术鉴赏能力、对社会时尚的敏感程度、对未来生活的预知能力远远超过他们的父辈。现代青年不断制造着社会时尚,在服饰变化上一会儿是乞丐服、迪服、老板裤、露脐衫,一会儿是女士外衣内衣化,男士衣服女士化。青年人的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方式虽然在产生的初期也曾遭到成年人的反对,但是不要多时成年人也就会自然地接受青年人的某种时尚。当青年人告别了集体舞、交谊舞,青春的舞步开始向高节奏的霹雳舞、太空舞过渡的时候,一些中老年人也开始在五十年代一些舞曲的旋律中重温旧梦。当青年人疯迷于摇滚乐时,一些成年人开始跳起了老年迪斯科,成年人向青年人学习的这种文化模式随处可见。

青年人在生活消费方式上所体现的楷模文化也代表着现代人的消费观,反映着现代化消费方式的趋势。在整个社会生活中,青年人的消费具有丰富性和先导性的特点,所谓丰富性,是青年人消费对象具有无限多样性,他们拥有的消费品种类之多、数量之巨,都高于其他年龄组。他们消费活动形式之多翻新之快,也超过了其他年龄组。所谓先导性,是指青年往往最先使用新的消费品,对推动整个社会消费品的更新换代起了推动作用。青年人的消费方式所以对整个社会消费方式产生巨大影响,形成一种楷模文化,是通过两个机制实现的。第一是自然成长规律的机制,即青年会逐渐步入中年和老年,他们的消费方式自然成为社会的主导消费方式。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但是这个自然的过程是具有社会意义的,它使生活方式的主体发生变化,同时导致社会主导的生活方式的变化。第二,是群体扩散机制。青年不是一个阶级,也非地域现象,而是一个社会文化群体。青年消费方式对社会生活方式的影响是通过群体扩散机制完成的。所谓群体扩散机制是指一个群体对另一个群体生活方式产生的影响,导致被作用群体生活方式的改变。这就是说青年消费方式不仅可以改变下一个年龄群体的消费方式,而且可以改变中老年人的消费方式,改变他们的消费结构、能力、对象和行为等等,从而推动整个社会消费方式的变革,使青年人的某种消费观成为整个社会的楷模文化。

青年楷模文化应当说是一种青年亚文化现象,伴随着楷模文化的产生在青年亚文化中还存在着一些并存文化、负文化和反文化的现象,我们青年教育工作者和青年问题的研究专家在对青年楷模文化给以积极肯定的同时,也应该对青年亚文化中的负文化现象给以足够的重视。

在青年政治观的培养中,尽管社会和各种教育机构不断向青年人进行政治观点和行为准则的教育,但是,青年人往往以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去对待一切;一些青年对时事政治、党派活动、政治体制的变革表现出漠不关心,但有时又对思想自由、民主参与、公民权力等问题有很偏颇的观点。现代青年的消费意识上也有一定的问题,一些青年人受从众心理、攀比心理的驱使,他们所穿的、用的、玩的都以新颖、时髦和档次为标准,从而出现了物质欲望膨胀、追求高消费的青春新贵族。现代青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受到了现代信息社会的巨大冲击,电子计算机的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一方面使人们更加接近、交流,交际更加方便,另一方面又使人与人更加疏远,一些青年人被隔离在电脑的独享空间里,陷入了“现代孤独”;更严重的是一些游戏软件、影碟、光盘充满了暴力、凶杀、色情、淫秽等不健康的东西对青年人毒害很大;在浩如烟海的大量信息面前,青年人接受信息、处理信息、过滤信息的能力较差,显得力不从心、无所适从,从而出现角色认同错误和反社会的情绪。青年人在他们的亚文化生活中,一方面反映出他们文化观上楷模作用,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他们在文化创造中的情绪性和随意性特征。

总的来说,青年楷模文化现象是现代社会的一种特有现象,它给青年教育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的家长、教师必须要加倍的努力,跟上时代的步伐。在某些方面我们应当向青年人学习,应不耻下问,我们应当承认在信息社会我们获取信息、获取知识的能力不如年轻的一代,我们对新事物的敏感程度远不如年轻一代;我们应当站在青年亚文化的角度反思一下我们的传统文化、反思一下我们的教育工作,以适当地调整我们的教育方针。当然我们也决不能放弃对青年人教育的权力,在现代社会,青年人知识的培养、智力的开发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做出更艰苦的工作。在青年的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方面,更需要他们的父辈和师长利用自己的丰富的经验为青年人保驾护航,因为成年人信息处理、信息把握、信息过滤的能力还是优于现代青年。

标签:;  ;  ;  ;  ;  ;  ;  ;  ;  ;  ;  

现代社会青年模范文化_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