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企业制度和企业理论的利益相关者评价方法_平衡计分卡论文

基于企业制度和企业理论的利益相关者评价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企业制度论文,利益论文,评价论文,理论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引言

企业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决定了企业理论的相应发展,而企业理论又构成了业绩评价方法形成的思想基础。企业制度经历了由所有权与经营权两权合一的传统企业制度到两权分离的现代企业制度的演进。与之相适应,在经济理论中,企业理论主要经历了由以强调利润为中心的新古典主流企业理论到以权力制衡为目标的委托一代理理论以及利益相关者理论。而企业管理理论则经历了早期的管理思想、科学管理思想、行为科学理论、权变理论、系统管理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这都为业绩评价方法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以企业理论为基础,业绩评价方法经历了由财务绩效评价方法到利益相关者评价方法的发展。可以认为,企业制度的变迁、企业理论的发展、业绩评价方法的演进是三条主线,其逻辑关系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在当代,高新技术成为推动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力量。在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关键成员(高层管理者、核心技术研发人员、市场营销核心人员)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他们的离开将可能对企业价值产生致命的打击。因而关键成员所拥有的知识资本开始逐渐被理论和实践家们认为是与财务资本同等甚至更为重要的资源,这将产生一种不同于以前的新型企业制度。人力资本产权理论成为指导新型企业治理的理论。由于新型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为核心能力的竞争,而连续高效的研究与开发(R&D)能力正是企业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石,因此新型企业业绩评价应主要是以R&D绩效为核心的创新业绩评价。但就目前来看,国内外对以R&D绩效为核心的创新业绩评价尚处于萌芽阶段,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属于当今业绩评价方法研究的前沿。

一、财务绩效评价方法:利益相关者评价方法产生的基础

18世纪的工业革命促进了工厂制度的诞生,从而带来了比手工工场更为复杂的管理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时代要求促进了早期管理思想的形成,以此为基础形成的每公里成本、每磅成本、每码成本等简单成本指标成为最早的评价企业业绩的方法。随着竞争的加剧,简单的成本业绩评价由于事后分析计算,反应迟钝,不便于成本控制,从而已难以满足企业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效率的需要,急需进一步改进与完善。19世纪末20世纪初,泰罗提出了自己的科学管理思想,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标准成本的概念,它的优点在于变事后控制、被动控制为事前控制、主动控制,其推行对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进入20世纪以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开始由自由竞争过渡到垄断竞争,然而成本指标却难以适应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加剧的现实,急需进一步改进。在这一时期,行为科学理论和新古典主流企业理论为业绩评价方法的改进奠定了思想基础。行为科学理论从人们的社会心理方面去研究经济管理,并指出应通过恢复“人的尊严”和“人性”、满足职员“自我成就”的愿望为手段,达到提高管理和生产效率的目的。新古典主流企业理论同样指出,企业是一个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单位。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在企业的内部开始划分各个责任中心,如“投资中心”、“利润中心”和“成本中心”等,利用以销售利润率为主要指标,对各个责任中心的经营业绩进行评价。在企业外部,销售利润率也开始成为母公司评价子公司经营业绩的主要指标。从而特别是在20世纪60年代形成了以销售利润率为中心的财务业绩评价时期(张蕊,2002年)。

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促进了现代企业制度的产生,也产生了新的治理问题。委托一代理理论指出,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了代理问题的出现。为解决代理问题,就必须对经营者设计有效的监督机制,而作为监督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业绩评价就必须相应进行有效的方法设计。然而由于利润指标本身却存在无法克服的缺陷,体现在:①它忽略了所有者权益的机会成本,因而并不是评价现代企业股东财富的有效指标。②利润指标具有短期性特征,因而容易导致管理者行为短期化,这将可能损害企业长期价值。由于利润指标在评价现代企业经营业绩方面存在的局限性,人们开始寻求更好的业绩评价方法,斯图尔特(Stewart,1986)提出了经济增加值(EVA)的概念。与利润指标相比,EVA的优点在于:①从股东的角度定义利润,EVA考虑了企业经营的全部成本,被称为是股东利润。②避免了由于利润指标对业绩的扭曲性反映而使得管理者一味追求评价指标的最优,而在经营决策中采用次优甚至非优的方案。EVA的产生适应了两权分离的现代公司治理的需要,对提高企业绩效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它却无法摆脱财务指标所固有的缺陷——短期导向,体现在它无法有效地反映顾客、雇员、供应商等利益相关者对促进企业未来绩效的重要作用。在提高EVA的同时可能损害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从而最终破坏企业长期价值。

二、利益相关者评价方法:对财务绩效评价方法的发展

到了20世纪90年代,企业的经营环境开始发生重大变化,由于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导致竞争在全球范围内加剧。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要有战略眼光和长远奋斗目标。委托一代理理论关于现代企业理论的研究注重权力制衡,而且偏重于内部治理机制的研究,因而以解决代理问题为目的的EVA等财务绩效评价方法显然难以适应企业经营环境变化的需要,急需进一步改进。利益相关者理论和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为弥补这一缺陷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组织是由许多利益相关者构成的,主要包括:股东、雇员、顾客、供应商、社区、政府等,而且分析了利益相关者的特征及相互关系:①利益相关者对促进企业将来绩效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②在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的同时,他们要求得到相应的回报,利益相关者利益的满足是企业取得良好业绩的前提。而且系统管理理论也认为企业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其经营既受内部环境的制约,又受到外部经营环境(包括客户、竞争者、供货者等等)的重大影响;战略管理理论则认为企业战略管理应具备三大特征,即目标的长期性、利益的全局性与因素的全面性。以这些思想为基础,管理学者们开始了非财务绩效评价方法的探讨,业绩评价开始趋向于融合财务与非财务绩效评价方法。

1.平衡计分卡(BSC)

卡普兰和诺顿(Kaplan,Norton,1992)提出的平衡计分卡吸引了理论家与实践者的广泛关注。平衡计分卡从四个方面对企业绩效进行了度量,包括:①财务视角,包括利润、运营收入(OI)、投资回报(ROI)以及经济增加值(EVA)等等。②顾客视角,包括顾客满意度、顾客回报时间、市场份额以及顾客利润等等。③内部过程视角,包括产品设计、产品开发,售后服务、生产效率、产品质量等等。④学习与成长视角,包括雇员能力、组织适应变化的能力等等。四个视角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每一个视角不仅包括具体的目标,而且包括为达到每一具体目标而相应设计的具体的评价方法。而这些目标与评价方法的构建,是在公司愿景和战略框架的统领下完成的。以此为基础,作者设计了平衡计分卡的应用模型(见图1)。

图1 平衡计分卡应用模型

与财务业绩评价方法相比,平衡计分卡的优点体现在它克服了单一财务指标存在的缺陷,融合了财务与非财务绩效评价方法,从而有助于企业将长期战略与短期行为联系起来,使经营者实现管理的长期与短期协调,注重企业长期发展潜力。阿特金森(Atkinson 1997)等人认为平衡计分卡分析了确定企业将来绩效的关键因素,并认为其是实施组织管理的成功工具。平衡计分卡被提出以后,在很多世界知名企业如可口可乐、英特尔等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在应用过程中开始逐渐暴露出一些缺点:①四个视角未能包括公司实际经营活动的所有方面,供应商、社区、政府等重要利益相关者的作用未能在其中得到反映;②目标多元化,不利于企业果断地制定决策。

2.战略业绩评价系统——对平衡计分卡(BSC)的改进

针对平衡计分卡存在的缺陷,很多学者包括阿特金森、詹森(Jensen)等都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进研究。阿特金森于1998年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的战略业绩评价系统,他们的贡献在于对企业的各个目标进行了划分。由于资本的稀缺性,在企业知识资本还不丰富的情况下,财务资本还是企业主要的资源,因此他们认为企业价值最大化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股东价值最大化,股东价值最大化是企业的根本目标,而其他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则是第二层次的目标。

与平衡计分卡相比,阿特金森提出的战略业绩评价系统的可贵之处在于:①提出了更全面的利益相关者概念;②明确提出了企业的根本目标——股东价值最大化,从而有助于经营者为达到企业根本目标而进行果断的决策。但缺点在于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困难,许庆瑞等就指出:如何通过组织的根本目标衍生出组织的第二层次目标,在实际应用时并不那么容易。

三、以R&D绩效为核心的创新业绩评价:对利益相关者评价方法的创新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最重要的资源。在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关键成员及其知识资本完全融入了企业价值及其增殖的创造过程,开始成为与财务资本同等甚至更为重要的一种实质性的资本要素。人力资本产权理论指出,对任何关键性资源的控制权都是权力的一个来源,而其中的关键资源可以是非人力资本也可以是人力资本。因此该理论在分析那些以人力资本为关键核心资源的新型企业时,就更显示出其强大的解释力。人力资本产权理论认为那些知识成为企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的新型企业是人力资本产权与非人力资本产权的平等合约。核心技术研发人员等关键成员应该获得其人力资本的产权。它对企业理论的贡献在于提出了一种为适应企业制度变迁而探索形成的企业治理新模式:在新型企业中除了股东和经理外,关键成员也应拥有自己人力资本的完全产权,通过与公司股东和经理共同拥有企业的所有权而实现自己人力资本的产权。

人力资本产权理论的提出将关键成员提到与股东和管理者相提并论的地位。然而当前主要的业绩评价方法都偏重于对高层管理者的经营业绩评价,而对技术研发核心人员等关键成员的业绩评价方法的研究甚少,这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业绩评价的需要。如何评价知识资本所有者的业绩成为业绩评价研究面临的新问题。在当代,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为企业核心能力的竞争,企业之间的核心能力和核心价值更多地体现在技术和市场的创新,而连续高效的研究与开发(R&D)能力正是企业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石,因此.新型企业的业绩评价应主要是以R&D绩效为核心的创新业绩评价。但就目前来看,国内外对以R&D绩效为核心的创新业绩评价尚处于萌芽阶段。由于单一的财务绩效评价方法受到广泛的批评,对R&D绩效的评价也偏重于融合财务与非财务绩效评价方法。而卡普兰和诺顿提出的平衡计分卡由于对R&D的特点(因果关系含糊,结果不确定、长时间的结果延滞)的不适应,因而不能很好地解决R&D绩效的评价问题。因此必须针对R&D活动的特点,对平衡计分卡的四个方面的指标进行改进,建立适用于研发部门绩效评价的改进型平衡计分卡系统模型(见图2)。

图2 适用于研发部门绩效评价的改进型平衡计分卡模型

由于当前理论界对知识资本的激励机制等一系列问题的研究尚处于争论阶段,所以设计知识资本所有者激励机制的基础——创新业绩评价方法更是一个尚未定论的问题。这很值得深入地研究,也将是作者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标签:;  ;  ;  ;  ;  ;  ;  ;  

基于企业制度和企业理论的利益相关者评价方法_平衡计分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