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智慧的起源与发展_后天八卦论文

周易智慧的起源与发展_后天八卦论文

周易智慧之源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周易论文,源流论文,智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周易是人类先后天智慧的奇葩,是中华先哲对宇宙道理法术的觉悟。以术观周易,周易是占卜预测;以法观周易,周易是法于阴阳;以理观周易,周易是伦理哲学;以道观周易,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顺天时,心存活八卦,无字是真经。思接周易智慧,是本文之志,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一、周易智慧之源及其理论的逻辑起点

在理性发达的德意志民族,黑格尔建构了绝对精神辩证否定的庞大理论体系;在德性纯厚的中华民族,上圣先哲悟出了大道流行大易生生的道学或易学智慧体系。黑格尔以他严谨的思维抽象出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纯有或潜在的有无统一(黑格尔《小逻辑》);那么我们圆而神的中华心灵探溯周易之源时,就不应拘执于伏羲作八卦,甚至文王作《周易》,而应把我们的玄思投向遥远的上古,这样我们很容易明白:周易智慧之源及其理论的逻辑起点是上古先民天人合一的先天的自然混沌智慧,这是真正的无字之易。

天人合一,主客圆融,是《周易》的主题思想,是文明时代哲人的“朝闻之可夕死”的理想与终生追求,而在上古先民,却是一种最原始的生命体验,是原始心灵的先天智慧和本然状态。传说:“上古真人”,“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①人性质朴,精神混沌,人的生命状态纯是大道流行,大易生生。这样的人,在中国传统文化看来,行住坐卧衣食男女皆是道,皆是自然之易。“其行填填,其视颠颠”,②是易;与禽兽同居,与万物并族,③是易;“含哺而熙,鼓腹而游”,④是易;“男女杂游,不媒不聘”,⑤是易;正不知义,爱不知仁,⑥是易;自然莫为,知而不用,⑦是易;“入水不濡,入火不热”,⑧是易。……

上古之世,洪荒无稽,只能是智者思之以为智,仁者思之以为仁,古人行之吾难知。上述传说的人类自然状态,西方科学世界观人生观见之会嗤之以鼻;东方道学宇宙观价值观阅之,必会心一笑。科学观下的自然,是冷冰冰的惰性物质,是光电热机械盲力,是肉欲不可遏止的冲动,是你争我夺的鲜血……;道学观下的自然,是混沌恍惚中的精信,是生生不已的活力,是自由自在的鲲鹏,是天地与我并生的和谐……。两者分别在于是天人相争的自然,还是天人合一的自然。

“天人合一”,当代海外大儒刘述先先生认为“正好象是一阕交响乐的主题,在四个乐章中用四种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出来。”其一,“在神秘符示之中,天与人似乎有着一种神秘的关联性。”其二,“在理性/自然的符示之内,人心在某种程度下了解大自然的运作。”其三,“在宇宙符示层面,”整个宇宙被看成创造天道流行的境界,”“人与自然有着某种统一的架构。”其四是“道德/形上符示的层面,人发现自己内在有一个深刻的泉源,与之如实相应,乃可以真正建立自己的终极关怀,达到孟子所谓不动心的境界。”⑨我觉得,上述四点可约为两点,一是,天人感应的合一,即“后天而奉天时”;⑩一是道在人心的合一,即“先天而天弗违”。(11)一为后天道,一为先天道。一是算命打卦,神神秘秘;一是“人能弘道”,(12)平平淡淡。一是“常有,欲以观其窍”;(13)一是“常无,欲以观其妙。”(14)“欲以观其妙,”即人先天智慧之“圆而神”,是心灵深处的活八卦,或后文所要谈到的潜意识的先天结构理性模式。

天人合一,一而不一,静极生动,物极必反。大约在一、二、万年前,人的心灵后天智慧萌发,由先天堕入后天,从此开始了一个悲乐相生的文明时代。

二、先天八卦:原始思维的升华,伏羲悟道传道渡劫之符,黄金时代爻画文明,中华道学永恒典范。

伏羲作八卦的时间,许多人具体为距今6480余年,(15)如此具体,很难为理性的现代人相信。而从传说中伏羲作八卦时的社会情况传说,略作推断,当知大略在1万年前左右。《易·系辞下传》,称“古者伏羲氏…作八卦,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尸子》称:“庖牺氏之世,天下多兽,故教以猎。”(16)据引可见伏羲时社会生产力处于渔猎技术大为改进的时期。由“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斩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辱之利,以教天下”(17),可见伏羲去世不久,神农氏发明了定居农业。以原始社会研究的时间尺度看,伏羲神农当属同一时代。据近代史观,定居农业的出现,是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期的事,距今约六七千年前。如以有了渔猎经济的1.7万年前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时为上限,则伏羲时期,当在1.7万—7千年间的约1万年前左右。这时期的社会物质文化水平即为伏羲作八卦的时代氛围。

1、自然灾变颇仍,生命主体意识觉醒

传说,约在1万余年前,地球上灾变颇仍,为劫变时期。前苏联一位史家在有关文明遗迹一书中考证了这一点。林清泉先生则著书提及,雅典著名的哲学家柏拉图在《提雅尤斯》一文曾描述约1万1千多年前,文明程度极高的亚特兰蒂斯帝国,为太勒星所撞,沉入海底的故事。他认为,人类已历八届八次文明了。(18),但仅是有启示作用的一家之言,在中国大陆无考古证明,尽管女娲补天,共工触不周山及少数民族传说,间接地证明了这一时期的自然灾变。

劫变或灾难,按照世界著名史学家汤因比的观点,正是文明起源的积极因素。文明起源按照挑战—应战的模式创造,是不可违背的自然法则。在一定限度内,挑战愈大,应战愈强创造性愈大。没有一定强度苦遇的挑战,就不会有文明的创造;过度的挑战,也会导致文明的毁灭。对其苦遇的迎战,体现了人类主体的能动性。汤因比在描述从原始社会阴的状态向文明社会阳的状态过渡时说:“把宇宙生命从秋天停滞状态,引过冬天的痛苦,重新过到春天生命的沸腾,这正是创造的再现。”(19)的确,灾变,对局部的人类来说是一种不幸,但从整个宇宙和社会演变来说,却是生命创造文明诞生不可避免的代价。我们假想迄今的文明皆诞生于万余年前那场灾变“冬天的痛苦”。因为无毁灭即无新生,不受难不成佛,这是苦涩的真理。中华民族不正是从一次次如火中凤凰的毁灭中而获永生的吗?虽然如此,圣人有忧。孔子说:“易之兴也,起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20)孔子感受到的文王作八卦时的忧患精神,应同样是上古先哲作八卦创文明的契机。我们认为伏羲并不如今人解释的是一个部落的象征,而是集中部落智慧的个人或领袖。原因很简单,精神的创造,尤其是象八卦这样的先天智慧的客观化,其成果一定是个体的创造,即是先天八卦创制者不以估羲为名,亦定是另一无名氏。我们可以想象天啸地摇,洪水滚滚,种族毁灭,会在原始混沌初开的心灵中,引起何等的震动。这会迫使他们特别是其中对宇宙大系统变化比较敏感的人,在心中出现生命意识的自觉,进而进行摆脱生存危机的努力。

生命意识出现最明显的标志,是母系氏族公社时被麦克伦南称之为“自然崇拜”或“图腾崇拜”的生命崇拜,生命崇拜最明显的表现是生殖崇拜。钱玄同认为原始易卦“是生殖崇拜底东西:乾坤两卦即两性生殖器的记号。”(21)。郭沫若对此表示“与鄙见不期而同。”(22)这虽是对《易经》的庸俗化理解,但对易阴阳仪符号的起源与生命有关具有启示作用。有人认为阴阳符号既是奇偶之数1与2,又是生殖器的具象,即同时是象数(23)。

生命意识的出现,加上生产过程中后天知识的积累,原始心灵混沌初开,在巫术文化的氛围中,在中华大地上诞生了爻画文明。人类偷吃智慧果被逐出伊甸园,“沌混生盘古”(24)的传说就是这一文明创造过程的象征。女娲补天,句芒作网,精卫填海,夸父逐日,标志人的崇拜,呼唤着文化英雄。伏羲作八卦应是中华先民由自在走向自为的第一步。

2.原始巫卜文化与原始思维先天结构理性

人类学家证明,人类文明之始普遍存在着一个巫术时代,这是原始思维的产物,又反映原始思维的特点。

巫术就是混沌初开的人们利用咒语、魔法试图控制神秘自然力,这种神秘自然力是当时人们体验中的真实,在一百多个民族中都有发现,美拉尼西亚人称“玛纳”,印第安人称“瓦康达”,易洛魁人称“俄愣达”,西非土人称“克西”,中国人称“气”。在自然巨变的刺激下,人体同宇宙正常自然的能息通道,被突然激发,升到极值,失去自然的“过滤”机制,上古人无意的、偶然的、自然的、动物般的超五官感知,变成有意的、普遍的、人为的神通和巫术。“不知有多少史前人类在自然骤然的灾害中毁灭。对空间奇异现象何时来临是人类初民关心的重点和探索的对象。…可以说那时特别重视人体小宇宙与大宇宙的关系,把自己完全融入大宇宙的变化之中。小宇宙与大宇宙互相作用,互相共振,互相激化。自然界中的光、电、声、热等现象,在人体上产生相互感应效应。那时,人的人体感觉系统特别发达,除五官功能外,还有许多积极的超常功能。”(25)“古者民神不杂,民之精爽不携贰者,而又能齐肃衷正,其智能上下比义,其圣能光远宜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聪能听彻之。如是,则明神降之,在男日觋,在女日巫”(26)伏羲就可能是当时一个高级巫师,这以“神母游华胥之州,青虹绕之觉有娠,历十二年而后生伏羲”(27)的神话,我们可以想像当时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婚姻状况及罩在伏羲头上的圣光。除了巫术外,还有占卜流行。“现在考古证明,在距今8千年前的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新石器时代便出土了带有契刻符号的卜骨,这是早在原始社会后期就用卜的铁证”,“卜筮在人类混沌初开之时就已经产生了。它是先民们在自然界和社会诸压力之下,对自身遭遇或某一种行为后果难在把握,因此希望能从自然界的某些事物的发展变化中得到某种启示,以达到决疑断惑,避凶趋吉的心理作用下的产物,它是原始宗教的主要形式之一”。(28)占卜可能是高级巫师体道的辅助手段和低级巫师应付生存危机的手段。原始巫卜文化氛围,为伏羲作八卦提供了丰富的“支援意识”。按照博兰尼的知识论的观点,真正的创造源泉来源于个人在潜移默化中心中形成的无法表面化的“支援意识”。

巫术占卜是原始思维的产物,体现了原始思维的特点。按照法国人类学家列维·布留尔的研究。原始思维既是神秘的又是原逻辑的,遵循着神秘的“集体表象”和“互渗律”。“原逻辑思维本质上是综合思维”,(29)表现出几乎永远不分析和不可分析。“在原始上思维的集体表象中,客体存在物现象能够以我们不可思议的方式同时是它们自身,又是其他什么东西。它们也以差不多同样不可思议的方式发生和接受那些它们之外被感觉的、继续留在它们里面的神秘力量、能力、性质、作用。”(30)这种“集体表象”和“互渗律”,以形式逻辑的眼光视之,的确是神秘的、难以理解的。加上巫术流行,混沌初开的原始人犯了许多荒谬的“主客错置”的错误。但这并不等于原始人思维是杂乱无章毫无理性的非理性谬误。与列维·布留尔将主要原始思维看成非理性不同,结构主义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则发现了原始思维的二元对峙规则,认为原始思维有深层结构,这是与抽象理性并列的具体理性主义。这一发现的意义重大,中国文化认为,道在心中,心存活八卦,也就是说人的潜意识有一种灵动的八卦思维结构,即先天八卦结构理性。“二元对峙”规则,其实就是与原始思维同构的人的潜意识思维的码子阴阳二爻。上古时,人天真合道,心中活八卦自然应天地万象,灵动不已。巫术时代,先天智慧被激发、扭曲,不再自然的发挥作用;另一方面,人们又半自觉地运用心中活八卦。因而出现了过渡时期亦真亦幻的如列维·布留尔所述的荒谬的非理性现象。显然过渡的前景,或者心中先天理性基本不发挥作用,走向西方抽象理性的道路,或者将潜意识中先天八卦结构理性客观化为显明的后天理性表达形式。伏羲作八卦,就是在原始思维深层结构的潜移默化下,形成丰富的“支援意识”,加上因忧患意识而仰观俯察,终于将原始思维中深层结构或人潜意识中的八卦结构理性显示出来。这就是伏羲作八卦,先后天智慧,原始与文明神妙结合的奇迹。

3.伏羲作八卦的创造过程

与伏羲创造文化相关的传说有二,即河出图说和仰观俯察说。据《尚书·顾命篇》“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注“伏羲时,有龙马出孟河,其背有点,一六在后,二七在前,三八在左,四九在右,五十居中。”《易·系辞下传》“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一是神奇的自然现象的启示,一是后天经验观察。按照中国传统文化观点,人的潜意识结构与天地万物内在结构以及形而上之道,本是异质同构的,人的创造既要有心中八卦的灵动,又要有天地万象契合之机,还要有后天知性的表达。《周易·系辞》称“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智”。“圆而神”和“方以智”,就是先天智慧的八卦结构理性与后天智慧的认知理性的两种对照的说法。海外新儒学家们认为,“圆而神的智慧”,是“方以智”的西方人应该向东方文化学习的要点,“圆而神的智慧”“不只是一辩证法的智慧,而略近于柏格森之所谓直觉”,“但柏格森之直觉,只是其个人之哲学观念。而中国人则随处以此圆而神之智慧,体会自然生命,观天地化几,欣赏赞美的人格之风度,以至以此智慧观时代风云之变,并本此智慧,以与人论学,而应答无方,随机指点,如天籁之流行。”(31)人的智慧的两分法,还可使我们想到道家的元神、识神,佛家的佛性、末性,儒家的人心,道心。现在我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人的创造,不仅仅是后天智慧的思维、推理,还有先天理性的直觉。先天理性直觉智慧是创造的源泉,后天智慧的认知理性的作用是集中注意,引导先天智慧创造的方向,寻找创造的表达形式。如此,人的创造过程当如王国维在《人间辞话》中所言,当历三境。一是“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的觉悟;二是“为伊消得心憔悴”的求证;三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栅处”的成果。伏羲作八卦过程亦当如此。

有人认为伏羲作八卦是上古先民后天经验累积的结果,(32)也有人“把易经的最早创制者看作,中国古代以伏羲为代表的“人”的集合体。因而把易经看成是这个集合体的结晶”(33)。这两种观点,重视后天智慧的积累,重新个体和群众的密切关系,但却忽视了精神创造的个体性。

伏羲作八卦,同样应是先后天智慧的结合,先是潜意识先天八卦结构理性与宇宙即时结构变易契机契合,然后仰观俯察,寻找阴阳虚实的表达形式。其时巫术时代生殖崇拜原始思维浓厚的社会氛围,占卜、结绳而志诸方面意象的综合,终于在她心灵屏幕上浮现出一条先天八卦图象。这是巫术时代个人和部族智慧相互作用的产物,也是天地大易之道在人心中显象。伏羲的贡献在于继承原始思维深层结构理性精华,扬弃神秘内容,终于创造了宇宙结构符号,先天八卦图。

4.先天八卦图:伏羲悟道传道渡劫之符中华道学的永恒典范

就我们对中国道学文化的理解,伏羲悟先天八卦,是出于应付自然灾变的渡劫忧患意识,而他解悟的先天八卦远远超越了非理性的巫术神通。巫术神通,虽有理性成分,但本质是非理性的,是对自然之道的偏离,既有真知,更有幻觉,不可能形成对宇宙本体结构的本体理性认识,当然不能顺应利用自然之道,建立人类心灵和社会的道德文化秩序。顺道则昌,逆道则亡,中华民族之所以从原始社会传衍至今,生生不息,道统不绝,就在于从伏羲开始,中华民族有了对宇宙本体理性的觉悟,大道流行的宇宙生成论本体观念成为中华文化的价值核心,顺天道尽人事,中华文化虽屡经变迁,但始终围绕着这一价值核心周而复始,成为超越时空历久弥新充满生机的文化。

先天八卦图意存高远。外有天地、水火、风雷、山泽阴阳对待,内有圆心如如不动。其象征,外是阴阳之道转,内是混沌未分道枢之制衡。与《老子》“三十辐同一股,当其天,有车之用”之义同。人若法之,复心于内,即为道心,即可“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顺天时,天且弗违,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34)况于灾变乎?此图简易,含义广大,老子、孔子从中悟出本体论、宇宙观、人生观,可谓得“圣人之意”。

八卦之符,创立了中华道学永恒典范。其义有二:一是创立了中华象数具体理性思维之符,使人类先后天智慧具有可操作性。黑格尔指出“中国人说那些直线是他们文字的基础,也是他们哲学的基础。那些图形的意义是极抽象的范畴,是纯粹的理智规定。…即在中国人那里存在着最深邃的、最普遍的东西与极其外在、完全偶然的东西之间的对比。这些图形是思辨的基础,但同时又被用来作卜筮。所以那最外在最偶然的东西与最内在的东西便有了直接的结合。”(35)囿于对抽象理性顶礼膜拜的时代局限,黑格尔认为这种思维虽然“达到了对纯粹思想的意识,但并不深入,只停留在最浅薄的思想里面。”(36)看不到它的伟大价值,但毕竟指出了易学具体理性的特点。成中英以之作为与西方抽象理性主义形成鲜明对比的鲜明特点。(37)二是在道学传统中成为如科学典范的权威—易学之体。当时起作用可能类似乎后世道家的符,传递信息。这种非理性层面已超过了本文的范围,故略而不谈。

5.爻画文明的假说

伏羲作八卦,是巫术时代一次文化创造,将原始思维升华,由此诞生了人类黄金时代文明高峰一爻画文明。正象马克思所称古希腊艺术是人类永远不再企及的文化艺术高峰一样,爻画文明的道德文化同样是人类永不可企及的文化高峰。

我们认为,爻画文明决不是人们想像的普通的原始文明,而是有特定含义:一是较发达的渔猎文明;二是更为重要的爻画道德精神文化。对几十万年几百万年的人类远古文化,我们迄今所知未明,传统的历史模式,并不能解释一些“史前超文明之谜”(38)的遗迹的报道。虽然这些报道如愚人节的海外奇谈,可信度很低,但并不能否定部分的真实性。因此,在研究远古历史时,我们一方面要坚持严谨求实的为学态度,另一方面又要展开大胆假设的想像翅膀。邵雍在《皇极经世书》中说:“法始于伏羲而成于尧”,我们认为说的就是八卦文化对社会的教化。“尧以前为先天,尧以后为后天”,我们认为说的是伏羲“王天下”的统治术以无为道德治天下。《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我们认为也不是一个乌托邦,而是中华中古存在的黄金时代,它不同于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共产主义理想,更为朴实可行。只要人领悟大道,有一个无私纯洁的心,满足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各得其用,和谐相处,即是真正的人的生活,即是大道公行的大同之世。否则,如果人欲壑难填,物质文明的进步除了刺激人的食欲,引起无尽的撕杀外,会自然自然走向和平的大同社会吗?考古学发现在美洲印第安部落出土了七千年前易卦符号与青铜震盆,(39)这是不是中华爻画文明传去的?印第安人高度发达的天文历法和神秘遗迹,可能与此有关。据近人研究,大约五千年前,东部沿海海浸,濒海居民内移,引起近千年的部族混战。黄帝大战蚩尤,巫术流行堕落,其时“民神杂揉,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家为巫史”。人类文明进入低谷。夏《连山》,殷《归藏》,周《易经》。易道不彰,占卜为用。

三、易道智慧的传承

皇帝王霸,大道若隐,如薪接火,道统犹存。中华道学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连续性的文化,原因多在,要点有三:

1.同化顺应,生生不息

按照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儿童意识的产生过程,不是线性的继承,而是认知结构的建构,即定型与转型过程。有同化和顺应两种机制。同化,即以既定的认知结构同化新经验,当既定认知结构不能同化新经验时,就顺应新经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人的后天智慧就是这样一步步成熟。这一理论影响巨大,许多人用之于文化意识的建构。我们易学典范演变过程,也存在着同化和顺应机制。伏羲作八卦,首创中华道学典范。传说神农乘之,衍六十四卦。夏因之,因神农出连山,故曰连山易。亦曰艮卦为首,象如云出岫,连绵不绝。殷人因轩辕皇帝之学而称“归藏易,”亦演六十四卦,只演卦变,不言爻变。因连山重仰观之天法而主变。归藏俯察地法而主藏。郑玄注《帝王世纪》曰:“归藏者,万物莫不归藏其中也。”殷人尚鬼,崇阴,故坤为首。周文王囚里,推天道而明人事,而有卦辞。周公以父子之亲,克绍文王之学,而述爻辞。孔子游列国不遇,年五十而学易,“苇编三绝,作彖辞、象辞、系辞传等羽翼之。总之,由先天八卦到六十四卦,到《连山》到《归藏》,到《周易》经传,从思维认知结构来说,是一个同化顺应的过程。天道变化,人副天数,结构感应,能不顺应?变易有常,天心恒在,道以己任,宁不传承?继承中有超越,超越中有继承,是乃生生不息之道。

2.大小传统,相得益彰

中华崇尚道统说。但道统不是线性的道统,而是或隐或显,一明一暗,融合贯通,相得益彰之大小传统之阴阳和谐。

大小传统的二分法,是西方人类学家和史学家研究文化的创造。人类学家雷德斐(Robert Redfield),将文化分为大传统(great tradition)和小传统(little tradition)。最近惭以精英文化(elite cultrue)与通俗文化(Pkplar culture)代之,名词虽异,意义相近。大体说来,大传统或精英文化属于上层知识阶级的,而小传统或通俗文化则属于没有受过正式教育的老百姓。与欧洲大传统与小传统相对隔膜的卦闭传统形成鲜明对比,中国道学文化大传统与小传统关系密切,正如八卦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礼失术诸野”,是说小传统是大传统的基础。“移风易俗”是说,大传统对小传统的教化。“学于众人,斯为圣人”,“天下有道则显,无道则隐”,说的是知识分子往来于大小传统之间。当天下太平时,大传统得到弘扬,小传统一方面受到大传统引导,一方面则保留大传统所不容的精华,即真正的大传统。当天下崩坏,小传统则重新哺育出大传统。近代戊戌变法以来,中国大传统失落以后,中华大传统在小传统中潜藏下来,不管西风烈雪压冬云白絮飞,中国农民以他们的缄默和迷信遵行着中华传统,才有今天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3.道以己任,文明轴心

就文化大传统来说,春秋战国文明“轴心”时代,士即知识分子的崛起及其文化创造,对中华道学智慧的传承具有继往开来的作用。

周代卦建领主贵族制瓦解,士从贵族束缚下解放出来,从此形成了一个以道自任,以“道统”对抗“政统”的新生力量。为帝王师,为帝王友,为帝王臣。亦有为帝王奴者。或“功成身退”,或“存亡继绝”,或冒死犯谏,或千人唾万人骂。就其主流来说,不愧是中华的脊梁和文化载体。

“在公元前八百年到公元前二百年间所发生的精神过程,似乎建立了这样一个轴心。在这时候,我们今日生活中的人开始出现。我们把这个时期称之为“轴心时代。”(40)“轴时时代”相当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称“轴心”,谓其后文明皆由此轴射而来,为其归根复命的源泉。老子有《道德经》,孔子作《易传》,诸子百家争鸣,创立了中华文明史上与爻画文明交相辉映的又一中华丰碑。

英雄所见略同,圣人之心相同。老子说:“善易者不用筹策”;(41)孔子说:“圣人立象以尽意。”(42)老子说:“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也不伤人…;(43)孔子说:“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44)此言熟思之。

注释:

①《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篇大论篇第二》

②③④⑥⑦⑧《庄子·马蹄·盗跖·天地·缮性·大宗师》

⑤《列子·汤问》

⑨刘述先《儒家思想与现代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年,504-508。

⑩(11)《易·乾》

(12)《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13)(14)《老子·第一章》

(15)《周易与现代化》(二)中州古籍出版社18页,13页。

(16)《百子全书》(三)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7)《易·系辞下传》,第二章。

(18)林青泉《宇宙沉思录》(三),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232页、238页。

(19)汤因比《历史研究》(上)中译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96-97页。

(20)《易·系辞下传》第七章。

(21)《古书辨》,第一册,77页。

(22)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1954年版,336页。

(23)柯云路《人类神秘现象破译》(下)588页。

(24)《艺术类聚》,卷一,引《三五历纪》。

(25)《超功能气功宝典》,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5页。

(26)《国语·楚语》。

(27)《拾遗记》卷一。

(28)《周易研究》93年第2期,53页。

(29)(30)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101页、69-70页。

(31)唐君毅《文化意识宇宙的探索》,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370-371页

(32)王赣等著《古易新编》黄河出版社1991年版。

(33)《周易与现代化》(二)中州古籍出版社21页。

(34)《易·乾》。

(35)(36)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120-122页。

(37)成中英《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与世界化》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年,115页。

(38)《读者文摘》,92年第4期,《文摘周刊》94年9月18日。

(39)刘正《中国易学预测学》,红旗出版社,1991年版,7页。

(40)卡尔·雅斯贝斯《智慧之路》,转引《现代西方史学流派文选》39页。

(41)(43)《老子》,27章,60章。

(42)(44)《易传》,《易乾》。

标签:;  ;  ;  ;  ;  ;  ;  ;  ;  ;  ;  ;  ;  ;  

周易智慧的起源与发展_后天八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