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教育是实现农村小康社会的根本途径_小康社会论文

终身教育是实现农村小康社会的根本途径_小康社会论文

终身教育是实现农村小康社会的根本途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小康社会论文,终身教育论文,农村论文,根本途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占80%以上,农村小康社会的实现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没有农村的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构想就会成为一句空话。而农村小康社会的实现靠的是人的全面发展与高素质人力资源。面对农村教育的地位和现状,我们认为:终身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以及进行高素质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和根本途径。

一、农村教育地位与现状分析

1.农村教育的地位

农民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体,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受教育水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目标和标志,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和必然要求。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大国,农村教育在我国处于特殊重要的地位。

首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育目标的实现关键取决于农村教育水平的提高。在我国,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据统计,2001年我国农村人口9.34亿(注:中国农村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占我国总人口中的80%多,而且,长期以来农村教育水平低下,和城市相比差距很大,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比差距更大。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育目标的实现,重点在农村教育,难点也在农村教育。

其次,农村教育水平直接关系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农村走向全面小康的必由之路是逐步提高现代化水平,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在经济水平逐步提高的基础上加快精神文明建设,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看,农村发展必须走科技化道路,而这依赖于农村教育培养较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人力资源的开发。目前,农村人口素质低下,对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约束日显突出。农村教育水平和人力资源开发直接关系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第三,农村教育水平影响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建设高水平的小康社 会需要更多高素质的劳动者。农村是我国劳动力的主要来源,农村教育不仅关系到现在 的劳动者的素质,而且还关系到未来第二三产业劳动者的素质。也就是说,未来劳动者 的素质不仅取决于我国教育的整体水平,更取决于我国农村的教育水平。由此可见,农 村教育关系到未来大部分劳动者的素质,从而影响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

2.农村教育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教育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从总体上看,农村教育还比较落后,教育水平还偏低。主要体现在:(1)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率比较低,普及地区的人口覆盖率只有54%(注:谈松华.农村教育:现状、困难与对策[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2)农村非义务国民教育发展缓慢,农村高中阶段教育供给严重不足,现在有些地区把高中学校完全集中到县城,以为高校输送人才为目标,忽视了高中教育的双重职能。农村初中毕业生的升学比例只有20~30%,大部分学生回到农村,完成了终生学业,成为不合格的农民。对高等教育而言,因为农村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滞后和由观念带来的布局不合理,以及高等教育“高收费”的影响,升入高等学校的农村学生比例更低,与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80%的比例形成了鲜明对比。(3)农村人口素质偏低。2001年我国农村劳动力为4.82亿人,约占全国劳动力总量的70%,其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高达87.8%。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的具体结构是:文盲、半文盲占7.4%,小学程度占31.1%,初中程度占49.3%,高中程度占9.7%,中专占2%,大专以上程度占0.5%,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13.6%(注:张玉林.中国农村教育:问题与出路[EB/OL].中国农村研究网.http://www.ccrs.org.cn)。(4)农民继续教育覆盖面太窄,在整体文化程度较低的情况下,进一步接受教育及培训的机会太少。专门为农民提供相关教育的高校太少,绝大多数的农业劳动力受成人教育规模所限不能进一步接受教育及培训。人力资本存量极为有限,基本不存在人力资本的积累。在这种情况下,长期以来农民从事农业生产仅能靠传统手段,靠天吃饭,农民的知识结构与技术水平没有根本改进,农业劳动力的人力资本也因此长期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

二、终身教育在建设农村小康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人是社会赖以发展的诸要素中 之“第一要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农民群众是主体,人民群众素质的高低是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的先决条件。面对我国农村的教育地位和现状,面对如此薄弱的知识层次和 文化结构,在都市人的视野里充斥着“知识经济”、“信息化社会”、“网络化学习” 等词汇的今天,农民仍是教育的贫困者。由于几千年农耕文明的积淀和政策的偏差,我 国农民的知识层次和素质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人的素质所要达到的要求来说相差甚远 。从农民作为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主体来说,现有农民的素质很难适应农村小康社 会建设的要求。农民教育与农民素质的提高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我们 应该通过多种多样的手段去传播和获得教育。重要的不是一个人去走什么道路,而是他 已经学到了什么,获得了什么。”(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 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23—227.)用教 育唤醒人们沉睡的需求意识,提高接受教育的程度,使农民在不断产生新需求的同时, 并内在地产生进取精神,这需要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必须具有真正群众运动的方式 ”(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23—227.)。到底用一个什么样的教育体系,来适应现有的农村教育地位和教育现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建议把终身教育作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若干年制定教育政策的主导思路。”(注:顺明远等.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南:海南出版社,2001.26.)根据这个精神,我们认为, 构建农村终身教育体系是实现农村小康社会的根本途径。

终身教育是为了追求人的生活质量而形成的现代教育理念。它打破了传统的“一次性”、“制度性”学校教育概念,扩展到一个人的一生,使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高校教育、职业教育形成一个整体,把个体化学习与组织性学习、多样化学习与规定性学习构建成一个社会化学习的平台,使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随时随地学习。这种教育和学习方式是农民教育的有效方式。作为农民来讲,他不会放下手中的锄头,也不会看着待枯的禾苗,去接受大家认为是应该接受的教育。何况在我们国家现有经济 条件下决不会是无偿的教育,农民决不会拿出一亩地每年仅收入的几百元钱去接受教育 。所以说,农村教育的地位和现状决定了终身教育模式是农民可以接受的唯一模式。只 有这种模式,才能适应农村教育。

朗格朗认为,终身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努力建设更美好的新生活”(注:胡梦鲸.终身教育典范的发展与实践.台湾:师大书苑有限公司,1998.311.),这种新生活是通过人 去实现的。我国有9亿多农村人口,人口虽然说是一种经济资源,但这种资源不是一种 自然的仅供利用的资源,而是需要加以开发,从而不断提高其品味、质量的特殊资源。 这种资源的开发,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教育的功能,取决于教育的水平与质量。因为只有 教育才能唤醒人们沉睡的意识,才能使人们社会生活等需求得以觉醒,才能使人们真正 认识自我、认识人生的价值,从而按照社会发展的规律、趋势及追求目标去设计自己, 使每个人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把制约 国民经济总体发展的弱势群体,转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体。通过终身教育,走内 涵型人力资源开发的道路,从而促进人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构建农村终身教育体系的思路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教育目标之一是“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化社会,促进人的发展”。建设小康社会的主体是农村,教育的主体是农民。针对农村教育的地位和现状,变革几千年来的农民教育意识和农民自身接受教育意识,构建适合农村的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化社会,是一项艰巨、庞大的教育工程,需要认真地探索和实践。

1.转变农民教育观和农民自主接受教育意识

建立农村终身教育体系,首先要解决两个根本性问题,一是政府、社会要转变农民教育观;二是要使农民自主转变,接受教育和自我学习意识。

社会农民教育观转变是构建农村终身教育体系的前提,现在我们一提到“农村教育”,人们马上就会想到“义务教育”、“基础教育”、“成人教育”这些教育形式。从表面看来,“农村教育”的内涵具有这些内容是完美的,但从实际分析来看,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模糊的,只是一个理性的认识,还没有完全落实到实践中去,接受了“义务教育”还不明白什么是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群体的素质与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相差甚远。这个群体的每一个人一旦站在黄土地上,谁也不再过多地去考虑继续学习的问题。全国各级各类高校在继续教育的名单上可能很难找到一个真正农民的名字,全国大约还没有一所面向农村实际举办的农民继续教育高校。现在地市级职业技术学院、县区级高职学校设置的专业大多是培养企业和技术类的人才,面对的是高、初中学生,而且高昂的收费又把农民拒之门外,这是一个可怕的现实。无论是国家还是社会,认真、正确地面对这个现实,改变“农村教育”的传统观念,或者说改变忽视“农村教育”的思想和进行教育,学习的方式、方法,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前提。认识不到这个现实,不改变传统的观念,构建农村终身教育体系就是一句空话。

农民自主接受教育和自主学习意识是构建农村终身教育体系的关键。无论是从教育理念上讲,还是从教育实践上讲,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体如果意识不到学习 与改变自己的生活和未来的发展相联系,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即使构建起农村 终身教育体系,也不过是一种形式。这就要求国家、社会从不同角度重视“农村教育” ,使每一个农民真正意识到接受教育和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2.建立面向农村教育的学习系统,奠定构建农村终身教育体系的基础

终身教育的基本思想在于:终身教育是现行教育的超越和升华,旨在改革现行教育制度,形成学习化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学习者的基本权力能够得到保障,教育机会均等能够公平地提供,学习障碍能够合理地去除……”(注: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 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31—341.)。依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 ,以终身学习的价值取向为指导,面对农村教育现状,传统教育观念在计划体制下建立 起来的农村教育体系,已经无法适应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的发展,整体性地重构、整 合各类教育,形成有助于农民可持续学习和发展的学习环境,已是刻不容缓的重大战略 问题。(1)大力宣传终身教育的思想,提高认识,转变和更新教育观念。(2)改革农村教 育投资体制,按照财权和事权相对称原则,构建一个中央、省、市投入为主,县区投入 为辅,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的教育投资体制。(3)把农村置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 人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衔接;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非正式教育相结合,职前与职后 教育与培训相互贯通;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的终身教育网络之中。 (4)建立农民继续教育院校和农民培训学校,使农民能够免费和只支付本身利益费用的 接受教育,为农民接受继续教育提供足够的机会和广阔的空间。(5)各级各类教育、培 训学校、机构面向农村设置相关专业,形成农村职业教育体系。(6)改变教育资源的学 校垄断性和封闭性,学校资源向农民开放,充分实现教育资源的社会共享。(7)大力发 展现代远程教育,建立信息学习网络,为农民根据不同需要提供可供学习的内容。(8) 进行农村终身教育法规建设,使终身教育的思想通过立法转化为国家意志。

在我国,小康社会的建设离不开农村的小康和农民的小康,农村的小康和农民的小康离不开农民的教育,构建农村终身教育体系,加强农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开发农村 人力资源,使农村人口“想读书,有书读,愿意读,读得起”。这样,才能促进农村教 育健康、持续、快速、稳定发展,保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育目标乃至总体目标的真正 实现。

注释:

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23—227.

标签:;  ;  ;  ;  ;  ;  ;  

终身教育是实现农村小康社会的根本途径_小康社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