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地关系的理论透视_人地关系论文

人地关系的理论透视_人地关系论文

人地关系的理论透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透视论文,理论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地关系是一个古老而崭新的论题。自从人类脱离单纯的动物状态而进入人类时期,人地关系就作为地球表层一种新的运行机制而客观存在。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人类社会与赖以生存的环境之间的关系就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同时,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也相应地经历了一个发展和深化过程。全球性问题和全球变化研究的兴起,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人地关系研究成为当代国际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和前沿,显示出其永恒的魅力和新的生命力。人地关系在其最基本的层面是人类生存问题,在综合层次是人类与生存环境之间协调和持续发展问题,人地关系直接维系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以人地关系研究作为学科核心主题的地理学,对人地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曾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为人类知识体系的构建和指导社会实践活动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尚存在理论研究不足、方法研究与具体研究脱节、区域研究不深等问题。本文将从逻辑推理和理论思维角度,对人地关系的理论提出一些探索性的认识。

1 对人地关系内涵的认识

1.1 作为人地整体系统中的一部分的“人”

作为地理学理论概念的“人地关系”中的“人”,既是在一定地域空间上,从事生产活动或社会活动的社会性的人,又是具有丰富内涵、有一系列对立统一关系、具有层次结构和组织功能的“系统的人”:

1.1.1 人存在于一系列对立统一的关系体系中。①个体、 群体与社会的人。人既是社会系统的基本组成要素,也是社会系统的载体。地理学主要以社会群体为关注对象,但也不忽视个体的作用,个体事件产生的重大环境影响,是“人地关系”模式中的一部分。②自然属性的人与社会属性的人。自然属性使人受制于自然法则的制约,实现了人类生存的本能,而这一特征始终是人地关系中一个稳定的基本影响因素,当人类还在为基本的最低需求挣扎时,人的基本需求扩张为人地关系的决定性影响因素。社会属性使人受制于社会法则制约,体现了人类对自身和环境广泛而多样的追求,同时也体现了通过社会契约、法制对自身活动的束缚。③生产活动与消费活动的人。人的这一两重性,形成了人—地之间实质性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流。并主要通过土地利用、工业代谢、生活消费等活动形式对“地”产生直接作用。④人既是一个特殊的生命物质体系,也是超生命物质的文化体系。作为生命物质的人,在与环境的作用中,创造了人工物质世界和文化精神世界。地理环境—人工产物—科技文化之间的关系也就成为人地关系研究的基本内容。⑤人是理性、合理与非理性、不合理的对立统一。人类行为多以“理性合理的人”为出发点,但常常也承受不合理行为使环境恶化的结果。地理学的人地关系研究亦要充分考虑“人的不合理性”这一阻碍因素。⑥人是主体性与受制性的对立统一。主体性作为人类属性的主要特征,主要表现为自主性、目的性、自觉认识、能动创造等。作为主体活动的人,同时要受到各方面的制约:包括人类社会自身(经济、政治、文化、技术)的制约以及自然环境的强烈制约。完全意识上的自主自觉是不存在的,人类的主体性和自由是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的灵活抉择。地理环境决定论和或然论从不同侧面揭示了人的制约特性。

1.1.2 人是具有层次结构和功能的系统人。 人的整体系统主要包括四部分:一是知识价值观念系统,包括文化和知识、科学技术、思维价值观念、政策法律;二是社会组织系统,包括制度体制、社会组织、政治组织、经济组织等不同层次的社会组织体系;三是人类行为模式系统,包括个人集团、社会国家、全球不同行为主体的生产、消费、娱乐、政治宗教等行为活动,以及人口自身的生产、迁移、流动模式;四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形成的、并对自然环境产生强大作用的人工物质系统,包括工具机器、人工能源、交通通信系统。上述四大部分相互渗透、密切联系,共同构成人的整体系统。

1.2 “地”是人文地理环境与自然地理环境的有机统一

地理学所理解的“地”,就是地理环境。要从系统整体与部分内在统一角度,从人的实践活动和人的整体系统发展的角度,从人—地互生、转化、过渡的角度,重新审视“地理环境”术语的内涵。地理学所理解的“地”应包含以下几方面涵义:①“地”不是给定的、完整的、独立的体系,而是与人类活动双向生成并包容人类活动及其产物的系统。因此,这里的“地”已不再具有单纯的“自然性”,而或多或少融入了“社会性”的烙印。②人文系统是自然系统的一种人化过程的延伸。然而,人文系统并没有丧失自然本质,具有自然系统的“自然性”——即自在性、给定性、原生性以及活动方式的自发性、无目的性、物质和生命层次上的自组织性。对此,西蒙曾明确提出:“我们称之为人工产物的那些东西并不脱离自然。他们并没有得到无视或违背法则的特许”。人文地理系统与自然地理系统尽管存在物质的外在形态上的差异,但在其关联的运动中和“自然性”的本质上是统一的。③典型的人文地理环境与天然自然地理环境客观上的存在着差异。人类把自然法加以人工(技术)的组合,创造出一种不同于原生自然物的新物质形态——人文形态,同时赋予了它的新特——社会性,表现为创造性、自觉性、目的性以及智慧生物的自组织性,并以其特有的功能满足人类多维的效用需求:通过人类有目的的改造自然和创造社会的活动,减弱或克服了自然环境的无定性、不稳定性。④“地”的内涵随着人文环境系统组织结构日益复杂化而反射出对人类社会的多功能的作用。“地”以其无限的丰富性满足人类不断变化的多样需求,诸如生理的、心理的、美学的、价值的、物质的等方面。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作用不仅指前提条件,而且也是基础、基本的原因和决定性因素。

1.3 人地关系是一个具有多种关系和丰富内涵的总体

多功能的“地理环境”与多层次的“人的整体系统”双向生成,彼此渗透、相互作用构成了人地关系极其丰富的内涵。从以上分析我们得出:所谓人地关系,乃是基于人类生存发展需要所形成的人与人、人与群体、人与社会(组织、制度、政治、军事、文化、科技)、人与人工产物、人与土地综合体、人与自然等等多层面组成的物质—关系系统。在人地关系多层次结构体系中,人与土地综合体的关系是人地关系的基本关系,所有其它人地关系皆是在这一基础层次之上的延伸和发展。

2 人地关系演进的基本趋势

趋势一:人地关系主客体同一化。人类凭借自主性和创造性活动使越来越多的自然环境或自然资源成为人文环境或人工产物的一部分。与此对应,存在人类意识的物化及人类功能对自然功能的模仿、借用。人工产物重新转变自然产物的“人的自然化”过程,两种对流过程的整合使得人地趋于同一,形成人地关联共生系统并日益向空间范围扩大、功能强度拓展的方向发展。

趋势二:人地关系地域一体化。随着人地相互作用的空间由地方微观尺度、到局部地区中观尺度、发展到全球宏观尺度,不同规模等级层次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互动性和关联性日益增强,使特定的人地系统越来越大地受区域和全球环境(自然的和人文的)发展变化的影响。

趋势三:人地关系深层次化。随着人类整体实力的增强,土地综合体的多功能效用在深度和广度得到大规模的开发利用。人类对环境开发利用、干预能力越大,环境对人类作用的影响越敏感、强烈,由此对人类的反馈制约作用越强。人地关系向双向作用增强的复杂化方向发展。

趋势四:人地关系高层次化。随着人类产业部门和社会组织结构的日趋分化和精细化,以及对土地综合体效用利用的不断拓展,人地系统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表现为:人地关系类型分异由一元类型——地域分异向多元类型——等级地域分异发展;由浅层的、局部的、封闭和半封闭的作用方式向复杂的、开放的、立体网络反馈的作用方式发展;由自然自组织功能向人类组织功能日益强化的地域有机体发展。

趋势五:人地关系主体扩展化。人地关系发展过程是人的主体性(自为性、自主性、目的性、自觉意识、能动创造)由弱到强的张扬过程,是人类社会子系统在人地系统中的生态位势、功能作用日益扩大的过程。人地关系正在迅速的转变为一种其基本状态由人类所为来决定的关系。

趋势六:人地关系演变加速化。“形态愈高,发展愈速”。在人类社会系统的加速发展驱动下,人地关系的演进也日益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人地关系演进总体表现为时间上的阶段性及空间上的不平衡的螺旋式的加速发展趋势。

3 人地关系演进的基本规律

3.1 人地渗透律

人类社会与其赖以生存的环境在人地整体系统的构建中,虽然可以作为两个独立的子系统来认识。但在其客观存在中是融合为不可分割的一体来运动的。自然的人化过程和人的自然化过程,使人地相互渗透、彼此交织、高度相关,形成人地的同一。渗透律表明:人类对“地”的干预意味着对自身的干预。人类活动既是把“地”当作客体的改造活动,同时又是把“地”当作主体的自我完善活动。自然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生产力构成中的第一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层次部分,是社会生产力内部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外部条件,对“地”的自组织功能和生产能力的削弱直接意味着人类对自身的破坏和毁灭。人地互渗律是构建现代新型人地价值观、文化观、社会观和发展观的理论依据之一。

3.2 人地矛盾律

人类社会作为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自然存在的一部分,人地本质上是同一的。人地统一于综合进化,统一于自然规律和自然法则之中,统一于相互转换、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之中。然而,人与地作为一个整体系统相对独立的不同构成部分,又存在客观差异和矛盾对立。主要表现为:自然性(自在性、给定性、自组织性)与人类的社会性(主体性、目的性、创造性、组织功能)的对立;人与地两种发展秩序和节奏的对立;人的无限需求与地的有限供给的矛盾;生物圈生态系统中人类与其它生物在“生存空间”、“生存资源”上的竞争对立。矛盾律表明:人地系统发展过程中人与地之间的矛盾是无法避免的,人地关系发展史实际上是一部矛盾不断产生、克服转化的辩证发展过程。通过提高土地承载力和社会生产力,人地关系在“改造——适应”,“超越——制约”过程求得发展。然而,当人地矛盾达到根本上的否定状态和急剧对抗时,人地关系可能转向“破坏——衰败”的崩溃模式。历史时期人类数十种文明的衰落消失便是佐证(当然,其中也有人与人的矛盾)。当代局部区域荒漠化和社会贫困化(环境难民)便是表征。人地矛盾律同时还表明,不管是人与地的综合协调,还是区域持续发展,都需要巨大投入,都需要对人类自身的强力束缚,都是有成本代价的,而这一点常常被忽视。人地矛盾律,为人地关系的协调调控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3.3 人地互动律

在人地关系的对立统一中,“地”的变化必然引起“人的系统”的适应和结构调整,人类活动(土地利用、工业代谢、生活消费等)必然引起“地”的连锁变化。人地处于关联互动的共同演进中。人地系统是人与地互动、区域与区域互动、要素与整体互动、原因与结果互动的统一。人地系统的发展不是任何单一要素(人口、经济、社会、制度、科技、文化、自然要素和自然环境)、任何单一类型单一关联方式作用的结果,而是在围绕人与地相互作用的主轴下,触发要素与关联要素、主要要素与次要要素、确定性(必然性)要素与不确定性(偶然性)要素非线性综合作用的结果。人地互动律表明:自从人类以自然界一种崭新的“异质体”作用自然环境以来,自然环境属性已深深打上了人类活动的烙印,环境的发展已融合了人类活动的目的性。人类活动日益成为环境变化最重要的内部营力之一。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是人地关系发展史,人类社会的产业组织、制度、科技、文化、工具等社会要素均是围绕人地这一核心主轴而延伸发展的,向土地承载力和人类生存能力提高的方向演进。

3.4 人地作用加速律

在人地系统发展过程,人类活动在人地关系中的作用迅速升级,经历了以地为中心,以人为中心,以及人——地共同体为中心的转移过程,人类社会的加速发展推动了人地关系的加速演进;人类对“地”的作用速度及其积累效应呈指数递增;环境对人类的作用和人类对环境的依靠越来越强;人地系统朝着速度加快、程度加深、作用方式日益复杂化的方向发展。人地加速律表明:随着人地关系由局部尺度的关联作用发展到全球环境变化,人类把自身推到无法避免的境地——生物圈生态系统功能的维持着整个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在目前人类对全球环境演化机制缺乏明晰把握和有效调控条件下,人类最明智的抉择是改变以生物圈生态系统功能削弱为代价的外延式、耗竭式、生存模式,逐步建立人地共生的内涵式、循环式发展模式。

3.5 人地关系不平衡律

在时间上人地系统演进不是直线前进的,而是分阶段递进,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螺旋式上升的。在总体加速上升发展趋势下,人地关系的发展呈现出变革、飞跃、甚至局部的停滞、衰退的不均衡发展过程;在空间上,表现为显著的地域差异。人地关系的不平衡性规律表明:不同时期的同一空间地域或同一时期不同类型的人地系统,因其历史积累基础、人口、经济、技术、交通、自然环境、自然灾害等方面的差异而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处于显著的不平衡中。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正确判断不同人地关系所处的发展阶段、运行特点、作用机制,以及关键性的人地关系发展的障碍性要素,因时因地制宜达到人地关系的有效调控。

4 人地关系的基本原理

4.1 土地承载力限制与超越原理

人地关系发展历史表明,人地关系问题集中表现为土地承载力的限制,人地关系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土地承载力的提高。土地承载力集中体现了人地相互作用的强度及人地系统功能的大小。人地关系发展总是围绕不断变动的土地承载力上下波动而振荡、调整和发展。人地关系的作用方式多种多样,表现为“制约——被制约”关系、“依赖——超越”关系、“挑战——应战”关系、“择优选择——生存适应”关系、以及“发展——衰败”关系,所有这些关系的实质乃是土地承载力削弱或提高的诸种表现。人地问题产生的原因的影响要素和表现多种多样。概而言之主要有四类:严酷的自然环境对人类生理生存的不适宜性;受土地生产力、适宜性、潜力级等强烈限制,土地承载力低而不稳,形成人口——土地——食物供需矛盾与冲突;土地综合体的多功能效用在数量与质量、强度与速率、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构成人类——资源——环境——发展之间的冲突;人类与人文环境的冲突,表现为经济的限制、社会组织功能的限制、科学技术的限制,以及土地承载力提高的限制。土地承载力提高可以通过扩大生存空间、类型转换、集约开发利用等多种途径来实现,其中科学技术进步、经济的集约投入是提高土地承载力的基本动力因素。土地承载力限制与超越原理为指导人地关系发展提供了思路。

4.2 人地关系地域关联互动原理

随着人类社会步入区域一体化和全球一体化的时代,不同空间尺度的人地系统处于整体关联互动中,其中任何一个区域的自然或人文环境发生变化都可能对广大地区造成冲击波;多种多样的气候、植被、土壤、地质地貌和人文要素差异构成人地系统差异的基础,人地关系的本质属性牢固地扎根于土地综合体中;任何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可视为一个相对封闭的、有限的和内部要素相互作用的系统,然而只有就更大范围的“整体”而言,方有可能充分了解作为其中一部分存在的人地系统特征,任何一个低层次的人地系统的本质都是由比它更高层次的人地系统的非局部联系所决定的;各地区人地关系所特有的过程和格局,是历史长期发展中地域与地域互动,自然与人文互动的结果,而不同尺度的时空耦合关系乃是人地思想的核心;相互关联、相互依存成为人地关系的基本属性,其典型特征是变动与冲突、互补与协作。现代新型人地关系,力图否定传统的征服、扩张、吞并、剥削、霸权等冲突模式和以局部人地系统利益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力图更积极地达到不同地区之间、代内与代际之间资源和效益的公平分配、合理配置,形成和谐的人地关系格局。

来稿日期:98—09—12;收到修改稿日期:98—12—03

标签:;  ;  ;  

人地关系的理论透视_人地关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