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教育定位的生态位视角研究_生态位论文

继续教育定位的生态位视角研究_生态位论文

继续教育定位的生态位视角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继续教育论文,视角论文,生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在借鉴、摸索和探寻的成长过程中,我国的继续教育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尽管也不乏一所高校具有上百个校外远程教学站点,学员人数超万人甚至达数万人的继续教育规模,但就继续教育的整体而言,无论是相关问题的理论研究,还是高校继续教育的实际运作都还存在许多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而继续教育缺乏准确定位则是导致这些问题涌现的直接诱发因子。继续教育定位是适应外部环境和内部结构变化的自觉选择,它旨在通过建立完善的学科机制、全面的内容体系、灵活的教学手段、多元的层次目标以及独特的培养模式,从而确保教育实效展现周期的缩短,确保个体素能“培养→提高→再培养”优化周期的交替延续。究其本质,继续教育定位是继续教育与外部社会环境催化互动的过程,是继续教育内部结构遗传演化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建立有利于外部环境因子流入和内部结构优化基础上的生态位是继续教育定位的依据,二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结构关系。因此,运用生态位理论研究继续教育的定位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生态位:继续教育定位的理论前提

生态位是生态学的一个核心概念。经过近百年的发展,生态位逐步从简单的概念形态演变为现代生态学研究最重要的基础理论。当前,生态位理论已从传统生物学领域进入到经济学、政治学、教育学界,成为一股势不可挡的思想潮流。在1917年格林内尔(J.Grinnell)对生态位的首次定义——“生物在群落中所处的位置和所发挥的功能作用”,拉开了学术界对于生态位研究的历史帷幕。此后,艾尔顿(Charles Elton)、哈钦森(Hutchinson)、奥德姆(E.P.Odum)等人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出发,分析生态位并给予生态位理论以丰富内涵。与此同时,不同学者在研究领域、对象和方法上往往各有偏好、存有迥异,对于生态位的理解、定义也不尽相同,致使生态位的确切含义变得越来越模糊。其中有三位学者的思想最具代表性,即J.Grinnell的“空间生态位”、Charles Elton的“功能生态位”和Hutchinson的“超体积生态位”。

生态论理论揭示: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一个生态位只能有一个物种,没有两个物种生活在同一生态位中。如果同一生态位中出现了两个物种,则必然会发生激烈的种间竞争,在此种情况下,即便是亲缘相近,具有相同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的两个物种也不例外。如果物种形成并拥有适合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生态位,就可以弱化与其它物种的恶性竞争,保持生物群落和生物圈的有序稳定。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看,教育体系是各级各类教育遗传、变革、衔接和融通的产物,也是一个符合生态位原理的类生物组织体或生物单元。按照类型尺度,教育体系可分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按照层次尺度,教育体系可分为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按照阶段尺度,教育体系可分为学前教育、学校教育、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四个阶段。可见,教育体系是一个由层次有别、类型各异、阶段不同的教育排列组合、动态链接、纵横交错且错落有致而形成的“生态系统”。可以说每一层次、类型和阶段的教育都有与之相匹配的生态位,继续教育也不例外。一方面,作为社会中的文化主体,它必由一定的物质和精神要素组成;另一方面,作为由活生生的若干人所组成的有机系统,它必有一定的生命轨迹,并表现出与自然界中的生物体相似的类生物性能。继续教育自身所特有的教育理念、教育体制、法规制度、教育手段、学科建设、专业设置、师资队伍、招生状况、资源配置、办学形式等内部生态因子与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外部生态因子共同构筑了继续教育特有的生态位基础。

二、继续教育定位的现实审视

继续教育是经济发展快速化的基本保证;是人才素质综合化的内在诉求;是高等教育功能全面化的触角延伸。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教育在宏观上有助于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在中观上有利于各个领域、行业和部门的持续发展;在微观上有益于人才知识结构、技能水平和业务能力的更新优化。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一波未落一波又起的教育竞争总是令继续教育生态位“始料不及”;当代教育思想潮流的急剧变革不断打破继续教育已有的内容体系,终身教育观念的普及渗透常使继续教育机制“应接不暇”;构成继续教育生态位的精神层生态位和物质层生态位,经受着前所未有的考验,由此也衍生了一系列制约继续教育定位的障碍性问题。

(一)继续教育精神层生态位——教育理念的落后

当前,人类社会逐渐步入了以信息为基础、以知识为资本、以持续发展为依托、以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内容的知识经济时代。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不仅引起了人们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及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变,而且也催促了继续教育的根本变革,将继续教育送入了发展战略机遇期。然而,以知识更新、理论补充、技能优化和素质提高为使命的继续教育,由于长期受高等学历教育的羁绊,没有从根本上冲破单一学历型人才培养理念的禁锢,缺乏对新形势下继续教育理念基本内涵——主体理念、价值理念和发展理念的准确认知,致使在发展创新的道路上缓慢行进,远未肩负起社会赋予“高等教育第三职能”的应有责任和使命。

1、主体理念的匮乏

面对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需求的日渐多元,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任何一种类型的继续教育都将遭遇社会急剧转型带来的需求多元的境况,都将面临如何在需求多元化境遇下构建价值认知体系和主体理念机制的问题,都将承受外部环境剧烈变换带来的剧痛。因此,国内高校的继续教育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和实际出发,注重主体性结构——学科设置、办学层次、投资主体的必要调整与合理优化,以适应社会需求多元化的发展态势。继续教育主体性结构是否合理,是否与外部环境中的产业结构、人口结构和社会需求结构相适应,是制约继续教育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多数继续教育的开展主要依附于高校的高等教育机制,忽视了继续教育主体性结构的外延式发展,即“体制外创新”。非但不能调动社会各方面支持和发展继续教育的积极性,而且也阻碍了继续教育质量、整体实力和竞争优势的提高。此外,继续教育主体理念在“体制内创新”方面也表现的不尽如人意。现实中,一些原本历史悠久、传统优良、师资雄厚、科研突出、文化底蕴深厚的高等学校,不能较好地支配利用已有的资源宝库,充分地施展发挥学校教育机制的内部功效,使学校的继续教育发展失去了持久的内驱动源。

2、价值理念的缺失

继续教育的价值理念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知识传播和产业孵化三个方面。人才培养既是继续教育系统对所依存环境生态适应的集中体现,也是继续教育本身价值的有力表征。知识传播是继续教育促进知识经济发展的最根本的、最本质的价值表现形式。继续教育可以依靠高校知识和人才的密集优势,发展知识产业。可见,继续教育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多元化的,而非单一的。事实上,继续教育根据社会结构、人才类型、行业层次设计合理的价值理念,为社会发展培养人才、更新知识、孵化企业,能够实现路甬祥院士在2005年全国继续教育工作会议致辞中所指出的“继续教育正在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时尚,成为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终身追求,成为我国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的必然选择”的殷切企盼,达到继续教育价值理念和社会需求的最佳匹配。而这一点又往往被多数开展继续教育的高校所忽视,长期以单一学历型人才培养为主的学历教育和自我封闭弱化了继续教育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关联度,降低了继续教育价值理念的多元性,以至于面对新形势、新需求,而显得准备不足。

3、发展理念的淡薄

随着信息社会的悄然而至,知识经济的腾飞崛起以及继续教育的深入发展,继续教育发展理念在人才培养、教育结构规划、劳动力素质结构调整、区域经济结构优化以及区域产业结构设计中的先导作用愈加彰显。审视我国当前继续教育的发展现实,不难发现:在发展模式上,趋同于普通高校,缺少自身特色;在培养层次上,以专科人才为主,本科、硕士和博士人才的培养明显短缺;在教育形式上,学历教育的色彩较浓,短期型非学历教育的广度不够;在教育内容上,单一的岗位培训与社会成员知识更新、技能提高、智能优化的多样需求相矛盾。这些问题的产生根源都可以追溯到继续教育发展理念缺失,忽视对继续教育科学发展观的整体把握和自身生态位的微观研究,盲目地采取一些违反继续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行为手段,破坏了继续教育规模、质量、结构、效益之间的生态关联性,致使继续教育的发展长期处于非正常的状态。由于发展理念的淡薄,国内多数高校对继续教育没有足够的认识,只重视本科和研究生的学历教育,没有把继续教育纳入学校的整体事业发展规划,甚至表现出非理性的发展心态以及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

(二)继续教育物质层生态位——教育结构的失衡

继续教育结构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进行管窥,宏观结构方面主要研究继续教育的层次结构、专业结构、形式结构、管理结构和分布结构;微观结构方面主要研究继续教育的内部结构,集中探讨继续教育的组织结构、队伍结构、专业结构和课程结构。从继续教育生态位的角度看,继续教育的内部结构是继续教育物质层生态位的主体。继续教育内部结构的排列组合直接决定着继续教育系统的内容层次,进而影响继续教育目标的实现、教育过程的开展、教育绩效的评价以及物质层生态位的优化,并且这种影响作用将随着继续教育变革的深入与发展越来越大。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世界继续教育制度化建设浪潮的感召下,国内多数高校紧紧围绕继续教育的改革方向进行了全面深刻的讨论和孜孜以求的探索,大大促进了我国继续教育的发展,但改革的力度并没有触及继续教育的神经末端,整体上看,继续教育内部结构与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产业结构之间的生态链接依然薄弱,继续教育内部结构各组分之间互相牵扯、互相妨害的情况仍比较严重,影响了继续教育物质层生态位的稳定,弱化了继续教育的生存力、发展力和竞争力,造成了继续教育的亚健康状态。

1、专业结构的失衡

专业结构是继续教育内部结构的基础,是继续教育内部结构中其它结构设置的依据,也是继续教育获得竞争优势的前提。各种不同类型继续教育专业的设置、各专业间的搭配、组合和结合方式,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一般而言,专业结构的设置要根据自身的条件优势和现有的教育资源,从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在进行人才需求预测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按照超前性、灵活性和统筹性原则,遵循继续教育发展和受教育群体发育成长的客观规律,进行合理安排。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次产业的比重将由2000年的50∶22∶28调整到2010年35∶27∶38。到2010年,我国城镇化水平将达到46%左右,期间将有近亿农村劳动力由第一产业逐步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为了适应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继续教育不断增设第三产业类专业,基本能够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但有些专业设置仍比较单调、陈旧,与产业结构的关联耦合性不强。然而,第一产业类专业在继续教育专业结构中比例过低的情况已是不争的事实。农村中虽存在各种形式的农民继续教育,如农村社区文化学习、农村文化技术学校、农村职业中学等,但由于专业技术经费投入不足、农民学习积极性低、管理不善、师资缺乏、目标不明确等多种因素,使得农民继续教育既没有对全体农民全面展开、也没有长远规划而不能深入持久,而所授专业技术内容与农民的实际需要相脱节则是根源所在。

2、课程结构的呆板

继续教育课程结构是指构成继续教育课程体系的各部分之间的排列、配合和组织形式。课程结构是继续教育最重要的一种教学结构,是决定所培养人才综合素质和能力的直接性因素。作为课程命脉的课程结构,不仅制控着课程功能的方向水平、广度深度,而且最终制约着课程预设目标的实现。受教育对象的涉及面广,学习内容千差万别,培养目标要求不一,决定了继续教育课程结构设计中必须“要按照岗位职务或学历基础层次,分为初、中、高不同层次的课程内容,有的放矢,针对具体情况做到因材施教;对同一层次、同一专业、同一工作类型、同一业务岗位的专业技术人员,按同一要求的培训目标设置课程、按需施教”。然而在课程结构的设计过程中,这两个基本原则并没有完全被汲取、吸收和内化,导致了继续教育课程结构中:(1)课程体系“组分比例”的失调。专业理论类课程的比例较高,普通文化课程比例偏少且门类单调,交叉性课程就更少之又少;(2)课程目标“人本性质”的缺少。现行的课程目标过于注重对基本素质的明确要求,而忽略了对学员综合素质的具体规定,尤其是对创新能力的规定要求。(3)课程内容“现实佐料”的短缺。课程内容与各级专业技术人员的现实生活和实际需要相脱节。(4)课程功能“最优发挥”的偏颇。由于课程体系、目标和内容的不合理,造成继续教育课程功能的整体优势得不到最佳体现、最优发挥。这四方面问题的交织产生、层出不穷、叠加并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继续教育目标和绩效的完成实现。

3、队伍结构的失调

队伍结构是继续教育内部结构的人员构成,主要包括人员组成的种类、比例、配置、排序和镶嵌等。在探索继续教育队伍结构的合理配置和生态镶嵌时,一定要给每一类人员予以准确的定位,才能找到人员配置的黄金结合点和最佳结构态,防止工作中人员积极性调动与挫伤之间矛盾互抗现象的发生,增强队伍结构“共振效应”的正向功效,减少结构不合理带来的“内耗反应”,促进队伍结构合理、稳定态势的形成。以教师队伍结构的分析为例。教师队伍结构是继续教育队伍结构的一支重要力量,主要包括职务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和学科结构等。继续教育的发展水平,人才培养的质量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教师队伍结构的整体素质。随着我国继续教育事业的深入发展,继续教育的教师队伍“不仅在数量上可观,而且在学历层次上、职称上也有一定的提高,特别是在本行业具有自身特长的专业,师资力量甚至强于普通高校”。然而,在社会需求日益多元、教育竞争不断加剧的趋势推动下,继续教育师资队伍不合理的问题也逐渐显现。集中表现为专职教师人数偏少,兼职教师稳定性较差,继续教育学院缺乏对教师的调控权力和业务指导能力;教师专业培训机制不健全;学历结构不合理,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的高学历人员在继续教育教师队伍中所占比例较低等。

三、继续教育定位的生态位策略

在现代社会中,伴随着科技和经济的飞速发展,知识更新和技能优化的速度、强度和广度均超过以往任何时期。国内外日益加剧的教育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引起继续教育系统中物能流动的不平衡,导致继续教育定位游离于自身的生态位。要赋予继续教育新的活力与动机,势必要突破上述定位问题的不利影响。为此,我们不妨从教育生态位理论的视角来合理构建继续教育定位的内容体系。

(一)继续教育发展生态空间的计算

众所周知,继续教育具有一定的空间分布范围,即继续教育实践活动均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进行。与外部生态环境物质交换、能量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得继续教育具有一定的空间分布型。这种空间分布型是继续教育“生物学特性”对外部环境生态适应或选择的结果。研究继续教育的生态空间,不仅可以了解继续教育的空间结构及其分布型的生态学特征,为继续教育制定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发展规划以及确立资源取向提供理论依据,而且可以通过与其它层次教育类型空间分布格局的比较,分析自身的优势特征以及对外部生态环境的适应程度,有助于掌握继续教育发展的动态变化规律,提高继续教育发展战略的前瞻性和可预见性。继续教育发展的生态空间大致可以划分为自然空间、社会空间和经济空间三种,其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地理背景、学校场所、师资配置、科研设施、经济能力、社会认可度以及招生状况等。自然空间是继续教育生存的根本条件和基本背景,是继续教育认识、开发的主要对象,它对于继续教育,尤其是继续教育系统的主体——各级专业技术人员的影响是巨大的、深远的、广泛的;社会空间也称结构空间,主要包括政治形态、经济结构和文化氛围,是人类所特有的环境系统;规范空间也称精神空间、价值空间,通常是一个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特有的认知态度和价值观念。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每一个要素的生态位宽度来实现整个生态空间的计算。生态学上,生态位宽度是指某一种群(或其他生物单位)在一个群落中所利用的各种不同资源的总和。据此,要素的生态位宽度就可以理解为继续教育在所处周围环境中对某一要素的利用程度。一般而言,要素的生态位宽度的值越大继续教育对其利用度也就越高,各个要素的生态位宽度的叠加值越大继续教育在周围环境的适合度也就越高,发展的生态空间也就越大,其发展速度也就越快。

(二)继续教育资源取向的确定

教育资源是教育活动和教育发展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总称,是教育为社会提供各级各类人才的基础。继续教育是一种人类社会发展所必需的社会资源,继续教育自身的存在和发展也需要各种人财物力资源的配置与支撑,两种资源统称为继续教育资源。参照高等教育资源的分类,我们可以将继续教育资源分为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学科与专业资源、信息资源、科技资源和文化资源。人力资源是继续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行业相比,继续教育的人力资源具有高学历性、高层次性和智力密集性特点,主要由教学人员、科研人员、管理人员、辅助人员四个部分组成。财力资源是以货币形态存在的继续教育资源,它是继续教育正常运作的血脉,是继续教育谋求发展的支撑。物力资源以实物形态存在的继续教育资源,主要由财力资源转化、积累而来,具有功能性和价值性,是继续教育活动开展的基础条件。学科与专业资源是继续教育在长期的办学时间过程中,通过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而逐渐积累、形成的具有一定主体优势、特色的学科和专业。信息资源即知识资源、智力资源,是各种新知识、新思想、新概念、新文化和新技术的总称,也是继续教育资源的基本组分。科技资源是过去科技发展的遗传产物,是继续教育发展的加速器。文化资源是继续教育历史发展凝结成的价值理念、教育认知和人文底蕴,是继续教育资源特色理念化、人文化和人性化的显著表征。在我国,教育资源结构的地区差异性较大,资源的性质、类别、走向等具有明显的区域独特性。为此,各地区开展继续教育的部门——高校、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和社会团体,应依据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准确把握自身生态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资源取向。同时,广辟资源入向途径,加大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力度,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投资,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发展继续教育。

(三)动态调整继续教育与市场的生态链接

教育管理和教育经营是继续教育运行模式的两个层次。教育管理是为了实现继续教育目的,教育管理者对继续教育活动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过程。教育经营是为了实现继续教育目标的最大化,教育管理者对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过程。前者注重管理过程以实现继续教育目的为终极目标,后者注重资源的有效利用以达到继续教育目标的最大化。长期以来,我国继续教育的运行模式仅停留在教育管理层面,而非教育经营层面,继续教育的管理、发展规划以及资源配置手段的计划性气息较为浓郁,而市场化色彩明显淡缺。尽管实施继续教育的高校也考虑了市场调节因素的作用,但在组织管理和资源配置上过分依赖于政府调控,市场性因素严重不足甚至短缺,市场在继续教育运行模式中的基础性调节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以至于继续教育在发展理念、培养模式、投资体制、办学体制以及管理体制等诸多方面都落后于现行的经济体制。为此,必须构建高等学校与市场的生态链接的“三力模型”,即政府的牵引力、学校的自动力和社会的推动力。1、政府的牵引力。动态调整继续教育与市场的生态链接的“牵引力”主要来源于政府服务职能的发挥,即做到科学决策,加强中观指导,确保开展继续教育部门的主体地位。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适当放权,给继续教育部门充分的自主权,是增强市场参与继续教育运行模式渗透力的前提。2、学校的自动力。在提高继续教育运行模式市场化程度的过程中,高校主观能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将会影响继续教育运行模式市场化转轨的程度。为此,高校的继续教育学院要发挥自主办学、自主管理、自主经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强化市场意识和产业观念;强化服务意识,预测、掌握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情况,调整专业方面和招生规模,从市场需求和受教育者的利益出发,努力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根据效益最大化原则,充分挖掘和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实现教育资源的增值。3、社会的推动力。继续教育生存力、发展力和竞争力的持续都离不开一定社会力量的支撑。要通过积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事业、社会团体和个人联合开办各种类型的继续教育学院,根据国家政策引导侨资、外资等境外力量办学,扩大社会力量办学的比例。此外,根据优势互补原则,大力支持校企联合办学和校区联合办学。

(四)构筑继续教育特色竞争力的错位发展

继续教育作为人才知识培养、技能更新的枢纽和中心,其发展过程实质上就是对社会生态系统中各种资源要素的积累过程。由于一定时期优质资源要素的稀缺性,不同层次、水平的教育机构为了积累更多的资源必然展开激烈的竞争。特别在全球化趋势愈发明显的今天,教育竞争范围也从国内转向了国际,竞争焦点也由单纯的资源争夺转变为特色竞争力的比拼。继续教育要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并得到持续发展,就必须确立自己的竞争优势,而确立竞争优势的关键就是构筑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继续教育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长期培育和积淀而成的且有别于其它教育层次、类型的特色和专长。继续教育正是凭借自身的显明特色和独特专长,形成了竞争优势,获得了持续发展。因此,继续教育的核心竞争力也可以称之为特色竞争力。特色竞争力能够给继续教育带来竞争上的显著功效,是一种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的专利资源和特质能力,是继续教育竞争力组分的核心要素和本质内容。作为继续教育的“专属资本”,特色竞争力根扎于继续教育的竞争能力之中,蕴涵于继续教育的教育实践、科研活动和管理运行之中,生成于继续教育激烈的竞争环境之中。在特色竞争力培育过程中,继续教育首先要摒弃办学特色的误区圈,即把大学共性的职能、传统、优势、先进性等误认为是特色的“认识误区”;对国内外一些知名大学的办学特色全盘照抄照搬的“创建误区”;不愿或不敢抛弃过去学校的所有的“情感误区”;为特色而特色的“包装误区”。其次应该从战略的高度出发,在正确审视自身生态位与外部环境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最后要通过教育理念错位、手段错位、功能错位以及途径错位等形式来实现错位发展。教育理念错位就是要在“不求全(学科全)、不求大(规模大)、不求多(学生人数)”的理性认知中,明确发展的目标、方向和模式。手段错位就是要利用现有远程教育设施和多媒体技术,以最大可能性发展现代化远程教育,扩大继续教育的覆盖面。功能错位就是要根据区域人口结构和劳动力素质结构,建立更加符合知识经济特点的多层次、多规格、弹性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继续教育功能的经济错位。途径错位就是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利用现代化远程教育手段,努力开发短期继续教育、社区继续教育和农村继续教育。通过构筑特色竞争力的错位发展,来创造新的竞争优势,并以此推动继续教育的持续发展无疑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五)继续教育定位、和谐与发展的三维一体

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看,继续教育是一个以人才培养为主导、以科研教学为依托、以教育资源流动为命脉的复杂有序、功能稳定的生态系统。继续教育生态系统是继续教育内部构成要素遗传、变革、衔接和融通的产物,是一个具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类生物组织体,也是一个具有自我维持和自我调节能力的功能单元。科学定位是继续教育确立发展目标的基本依据、制定发展战略的重要前提、有效配置资源的根本条件、发挥优势地位的必要基础和创建特色竞争力的路径依赖。随着终身教育思想的深入人心以及国内外教育资源竞争的日渐激烈,准确定位就成为继续教育应对挑战、加快发展的制胜法宝。一般而言,准确定位包括办学类型和层次的定位、学科布局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办学特色定位四方面内容。办学类型和层次的定位主要是继续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如何定位的问题。学科布局定位是确立主要学科在本地区或全国同类教育层次中的优势地位,保证继续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促进优势学科和学科群的整体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要求继续教育必须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站在知识经济、科教兴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高度上来思考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办学特色定位就是制定特色目标,确立特色理念,选准特色突破口,推进特色优势,增强特色竞争力。准确定位对发挥继续教育各方面的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使继续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科技以及社会发展等各方面的需求,而且可以使继续教育更加灵活有效地利用各类教育资源,提高继续教育的整体工作绩效,促进生境的和谐化。继续教育内部生境的和谐,则可根据效益最大化原则,有效设置内部结构,合理划分各级机构的权利和义务,做到责、权、利相统一,实现各级机构生态位的有序排列。继续教育外部生境的和谐,可以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根据竞争对手和自身的实际,发挥内在优势,实现生态位分离。追求生境和谐是继续教育生存发展的核心理念,是继续教育准确定位的核心使命,也是继续教育持续竞争的美好愿景。以定位造和谐,以和谐促发展,只有实现定位、和谐、发展的三维一体,才能真正实现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标签:;  ;  ;  ;  ;  

继续教育定位的生态位视角研究_生态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