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安多藏区大录藏寨的布局与形态论文_李泉柏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陕西西安 710043

摘要:我国藏族区域除西藏以外,甘肃、青海、四川、云南四个地区均有藏族分布其中,这些地方是我国藏族文化圈的重要部分,但是对这些地区的传统地域建筑、文化的研究没有被重视。安多藏区是以藏为主要构成,汉、藏和回等多民族聚居的地区,由于其区别于普通的的地域环境和民族习俗,产生了不同于西藏的安多藏区文化。本文选取位于安多地区的被世人称之为“最古老的藏寨”——阿坝州大录藏寨作为调查地点。该藏寨位于四川西北部阿坝州九寨沟县境内,热么河谷地区,是岷山山脉与草原的过渡地带。人口相对密集,藏寨聚落保存完整,个案特点极强,是研究安多地区乡土聚落的一个重要地点。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整理与归纳,实地勘察,与同类型课题进行比较等方法,结合城市规划、景观学等学科理论。对大录藏寨独特的空间布局及形态特点进简要的分析与梳理,总结藏寨的布局原则。

关键词:藏区聚落;大录藏寨;村寨布局

1 藏寨的布局

天下没有完全一样的两片叶子,安多藏区各个藏寨没有完全一样的,其布局形态呈现出万紫千红的状态。从藏寨的平面出发,来研究其布局形态,经过实地考察和相关资料研究,将藏寨的布局大致分为四种:

1.1 核心型村寨

此类型的寨子强调的是向心性,向着藏寨内部的一个或几个核心体靠拢展开营建。而其核心便是寨子中的寺庙或者公建。这种类型的藏寨,布置紧密、空间布局紧凑、建筑之间距离狭小,村寨内有明确的街巷空间,整个寨子呈现出中心性和内聚性。细分之下,这种类型的平面布局有两小类:寺庙型藏寨、公建型藏寨。

1.2 带型藏寨

带型平面形态又分为两种:交通带型平面、地形带型平面。

交通带型平面形态,是指藏寨主要沿着河流或道路的两侧进行营建。沿着水陆运输线延伸,河流和道路的走向称为村镇展开的依据和边界;地形带型平面形态,指山腰处有纵向或横向长条状的缓坡可供使用,藏寨在建造过程中就依照此地形,自然的形成了带状平面。

1.3 组团型藏寨

这种平面形态,见于多山地区。表现为,规模小、相对分散,形成多个组团式的布局,每个组团都是农田结合住宅群构成。优点是民宅与耕田更近,便于农业生产,缺点整个村寨不够系统,表现在道路规划、公建布置上。层次性不明显。

本文研究对象大录藏寨的新村,便是组团型藏寨的典型代表。新村规划中,由于地处多山地区,没有广阔的平坦用地,所以新村在河岸边选取了三块较为规整的用地,形成了新村的三个组团。这种组团型,道路难以分等级统筹,村寨的核心也难以形成。但是对区域内的平坦地块使用较为充分。

1.4 网络型村寨

这种藏寨主要在平缓且面积较大的台地上,藏寨由主要交通向外衍射,从而生成的多线性村落。大录藏寨布局形态(图1)

大录藏寨是一个组团型+带型的复合型布局,主要从行政区划与村落格局来讲。

行政区划:大录藏寨,共分四个卡(卡,类似于汉族村落中的行政小组):北部的甲廓卡、南部的昌霞柯,这两个是村寨中相对繁华,居住人数较多、活动频繁的两个卡;中部的建都卡,处于村寨南北向的过度地带,相对清静一些;东北片区的阿西廊,这里曾经是大录藏寨的繁华区,但是由于随着时间,村寨的生长逐渐向下迁,只留下少量的仍在居住的村民,以及破旧不堪的民宅遗迹,难寻路迹,杂草丛生。这四个卡成片状拼合在一起,类似于四个组团靠拢在一起,但是没有形成一个绝对的核心空间,缺少向心力的作用。所以其组团类的性质仅从行政区划总结而来。

带型:整个寨子是在山腰缓坡处,沿着“西北——东南”的方向展开的,通过调研发现,整个寨子类似于处在三个连续的台地上。这种台地是村民人为的整平路面或通过填挖土方、架木柱找平基础等方式形成的,与自然台地类藏寨选址是有区别的。所以,大录藏寨属于地形带型平面类型。同时就具备了这类型的优缺点:房屋之间遮挡少,利于争取充足日照;村寨轴线上,村民间的沟通交流不方便。(图2)

3.藏寨与寺庙的关系

大录寺并非位于村寨最中心地带、村口等重要节点处,也并非其海拔高于村寨之上。但是从宏观来看,它所处位置是包括藏寨、周围山体、农田等区域内的核心地带,与周围地势所形成的这种寺为君,民、山、田、水为臣的关系远深刻于流于表面的寺寨地理海拔关系。

从大录寺的选址、格局、朝向来看,它是在建立一种更高层次的,寺庙与区域的关系,所以寺庙与村寨的关系包含其中。大录寺独立于一山头,这座山恰巧位于以河流为中心的对称轴上,其右为藏寨,左为农田和山体,大录河从它脚下流过。格局上,大录寺的海拔基本与大录藏寨持平,但是是村寨的绝对精神依托。寺庙本身的建筑群也处于这一轴线关系上,包括寺庙的各个功能房,僧舍等,庙宇处于山顶最高处,僧舍围绕寺庙在山的下一台地布置。寺庙整个建筑群的朝向基本是沿着轴线的东南方向,这条朝向的视线在空间上也与轴线相重合。寺庙好似王座上的君主,是绝对的精神领袖。(图3)

4.藏寨与地势的关系

大录藏寨处于山腰缓坡处,最高点高程为2633m,最低点高程为2531m,整个寨子超过了100m的高差,寨子东西向水平投影距离为235m,所以寨子所处地形的坡度为40%。寨内所有的民宅需要顺应地势的升起进行组合排布。村民们在营建村寨前期,将地块划分为了三个台地,形成了基本的三条带状构成的村落格局。房屋鳞次栉比,与山体、植物等构成了丰富的天际线。这种带型的布局具体表现在,房屋基本都平行于三条台地产生的三条主要村内道路布置,空间结构呈线性。(图4)

5.藏寨与耕地的关系

大录藏寨从古至今都是半农半牧的生产方式,但是近些年来村寨内放牧人数逐渐在减少。以素食为主的大录藏寨,农业耕种与村民的生活越来越紧密。其农作物主要为了满足每年自家人的需要,很少有余量。原因是,能找一块平坦地建寨就很不容易,再想获得充足的肥沃农田更是难上加难,所以大录藏寨为例的村寨农耕土地都是非常有限。大录藏寨的农田主要分两类:河谷型和山地型。河谷型是这种类型地域内比较理想的耕种用地,比较平坦、肥沃,且连成片的面积较大。山地型农田,主要是因为河谷农田的产量无法供应全村人粮食需求,而不得已在山地上寻找相对平整的土地作为耕种用地。但是这种类型的农田很少有大块连城片状,基本都是零星散步布置,离河流水源也较远。大录藏寨将山下靠近水源的大片用地让给农田,寨子退而建之。又由于农田产量不足,选择山上靠近寨子周围的平坦地也作种植使用。大录藏寨的农田主要种植青稞、土豆、玉米、胡豆等粮食用于自己食用,以及羌活、玛咖等药材补贴经济收入。

6. 小结:

仅仅研究大录藏寨的聚落布局还不能够全面的分析安多藏区甚至整个藏族的聚落布局,还有千千万万个“大录藏寨”。但是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大录藏寨是典型的安多藏区聚落,其布局原则与整个藏族聚落一样,主要遵循了因地制宜、宗教核心、结合生产生活这三点。这是藏族人民智慧的体现、信仰的体现以及生活的所需。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对神灵的敬畏,这些都应该是我们后人所应继承的优秀品质。

参考文献:

[1]东巴甲桑.大录旅游民俗村

[2]九寨沟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九寨沟县志[M].方志出版社,2011出版

[3]刘夏蓓.安多藏区族际关系与区域文化研究[J].中央民族出版社,2013

[4]叶启桑.四川藏族民居[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9

论文作者:李泉柏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2

标签:;  ;  ;  ;  ;  ;  ;  ;  

浅析安多藏区大录藏寨的布局与形态论文_李泉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