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信息产业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息产业论文,国内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就国内外对信息产业研究中的定义与范围、测度方法、比较与分析、规律性等四个方面的研究状况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信息产业 规律 综述
1 信息产业的定义与范围
要对信息产业进行深入研究,就要对信息产业这个研究对象进行明确界定。马克卢普认为“知识产业是一类为他人或自己所用而生产知识、从事信息服务或生产信息产品的机构——厂商、单位、组织和部门或其中的班组,有时是个人和家庭”[1]。他将知识产业(或部门)划分为五大类:教育、研究开发、通信媒介、信息处理机械、信息服务,马克卢普把信息部门当做一个整体来处理,不管其组成部门是否发生市场交换。例如,马克卢普将家庭主妇、牧师和军士级教练员的活动包括在知识产业内。波拉特则将从事信息活动的部门分为第一信息部门和第二信息部门,前者指直接向市场提供信息产品与信息服务的部门,后者指只把信息劳务与资本提供内部消耗,不进入市场的信息服务部门。并且他将第一信息部门划分为八个分支产业:即知识生产与发明性产业、信息交流与通信产业、风险经营产业、调查与协调性产业、信息处理与服务性产业、信息产品制造产业、与信息市场有关的部分政府活动、信息基础设施产业等。其实,马克卢普和波拉特研究的对象都是“信息经济”,而非“信息产业”。
由于我国信息产业发展时间不长,对于信息产业的定义和划分尚处于众说纷纭阶段,分析的角度和标准不同,统计口径不同,存在着宽派、窄派、宽窄结合派以及多角度分析派等十几种观点,这里我们概括为以下几种:①借鉴美国波拉特等人广义信息产业观点,认为信息产业是指一切与信息生产、流通、利用有关的产业,不仅包括信息服务和信息技术,而且包括科研、教育、出版、新闻、广告、金融等各部门。②狭义信息产业,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信息产业系指从事信息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信息设备与器件的制造、以及为经济发展和公共社会的需求提供信息服务的综合性生产活动和基础结构。信息产业的结构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信息技术和设备制造业,二是信息服务业。狭义的信息产业观点基本是借鉴日本对信息产业结构的划分。③在广义和狭义两种信息产业的观念之外,还有学者认为信息产业就是信息服务业,它是指以数据和信息作为生产、处理、传递和服务类产业构成:即数据处理业、信息提供业、软件业、系统集成业、咨询业和其它。
我国经济学家乌家培认为“信息产业的定义是信息产业实际活动的理论概括,要反映实际、服务于实际”,“并在实践中发展信息产业的理论”[2]。所以,有的学者认为“在信息产业刚刚兴起和发展中的我国,应允许信息产业的多义并存,按实际工作的需要进行划分”[3]。
然而,我们认为,要深入研究信息产业,就必须明确界定信息产业的范围,因而我们提出信息产业包括信息工业、信息服务业和信息内容业三部分,为第四产业。
2 信息产业的测度方法
宏观信息经济学自形成以来,通过大量学者的努力,已经形成了一套基本的测度方法,而且都已用于实际的测算工作之中。
最早对信息经济加以测度的是马克卢普,他采用最终需求法对知识产业进行了测度。他具体测算出1958年美国知识产业产值是GNP的29%,而且大约有31%的劳动力参与知识部门的工作,信息产业产值的年增长率远远高于工业产值的年增长率[4]。马克卢普的分析方法为组成信息部门的各个部分提供了一个比较详细的图象,缺点是缺乏一个计算机模型,需要太多的统计工作,测算起来太辛苦。但马克卢普对信息产业的测度是具有开创性的,而且影响深远。
其后,在马克卢普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波拉特又对美国信息经济进行了测度。波拉特测度方法的核心是将信息部门分为一级信息部门与二级信息部门,区分标准是看其经济活动的结果能否在市场上交换,对第一信息部门的测算波拉特用的是最终需求法和增值法,数据来自美国经济分析局。这里面存在一个问题,波拉特的附加值统计忽略了信息技术在经济中应用的最基本的方面,比较明显的就是将计算机和远程通讯结合在一起的信息系统所产生的协同效应忽略了。对于第二信息部门,波拉特认为其产值可由在该部门中信息劳动者的收入和信息资本的折旧构成[5]。他利用了两个数据库,即美国劳动统计局的“产业—职业结构矩阵”数据库和美国经济分析局的“产业—资本流通矩阵”数据库。
应该指出,马克卢普和波拉特的测度方法不仅对信息经济的测度方法具有极大的开拓性,而且对于信息经济的支柱——信息产业的测度是有极大的借鉴意义的:对信息产业的测度既可以从信息经济的测度中分离出来,也可以经过一定的比例系数将信息经济的测度转换成信息产业的测度。
马克卢普和波拉特对信息经济的具体规模进行测算,反映了一个国家的信息经济的绝对水平。而日本学者提出的社会信息化指数法相比较而言,计算量小得多,且简便易行,但衡量的是一个国家的信息化的相对水平。社会信息化指数通过信息量、信息装备率,通信主体水平、信息系数四个因素加以反映,每一因素又有若干个具体指标构成。比如信息装备率即三机装备率(电话机、电视机、计算机)[6]。信息化指数测度方法具有较好的可比性,既可以从时间上纵向反映一个国家的信息化进程,又可以从地区的横向方面比较不同国家的信息化程度。操作上该测度方法也简便易行,但其缺陷也很明显:一是指标设计不全面,比如科技部门是信息产业的一个重要部门,在指数测定中就没有这方面的指标;第二是指标设置不合理,比如信息量因素中设置人口密度指标就不合理,一个信息化水平越高的国家,不应该是追求人口密度的国家,事实也证明,信息化水平越高的国家,人口出生率越低就是一个例证;三是计算方法欠科学,在各因素及各因素的下属指标的权重选择中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在吸取日本学者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我国学者靖继鹏等人建立了一套综合信息产业力测度指标体系。综合信息产业力是反映信息产业总体实力的,主要由信息产业发展的潜在力、信息产品的开发力、信息产业生产力、信息资源流通力、信息资源利用力及信息产业平衡力六种力度组成。各力度分别由一些具体指标组成。如信息产业生产力由信息产业固定资产、人均信息产业增加值、信息产业劳动者人员数三个指标组成。他们将前面四个力作为信息产业的“硬”变量,将信息资源利用力作为“软”变量,将信息产业平衡力作为“协同”变量,并参照牛顿第二定律将三个变量相乘,来反映一个实体的信息产业综合力[7]。
马克卢普、波拉特测度法是以信息经济为对象,日本学者提出的社会信息化指数法则是以信息化水平为测度对象,要得出信息产业的发展规模和水平都需要进行适当转换。综合信息产业力法是唯一一个真正以信息产业为研究对象的测度方法,当然它是对信息产业相对水平的一个测度,要计算其绝对规模也需要转换。另外该测度方法也存在着一些与信息化指数法类似的问题,但毕竟前进了一步。
此外,还有纽伯格-波拉特方程与恩格布雷希特乘数方法、琼森切尔平方根定律与海斯-埃里克森对数模型等方法[8]。
3 信息产业的比较与分析
迄今为止的大多数成果都属于宏观信息经济研究,而且侧重于信息产业和信息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的测算。事实上宏观信息经济研究还有另一个目的,即定量研究信息对生产率提高,对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由于信息往往与其他物质因素融合在一起对国民经济和生产率发挥作用,定量测算难度很大,因而马克卢普和波拉特等人只得停留在前一目标上。与前一目标所取得的成果相比较,后一目标的研究成果显得少而粗浅[9]。
纽伯格(E.Neuberger)把经济系统划分为信息与生产两个子系统,并把信息子系统和生产子系统各自的投入效果与经济系统的实际产出效果相联系。波拉特则在此基础上对信息与生产率的关系进行了定量测度。测算结果表明,美国经济中信息生产率1929~1934年呈上升趋势,1934~1974年呈下降趋势,下降的原因是因为信息成本的不断上升。恩格尔布雷希特(H.J.Engelbrecht)则首先用乘数方法研究信息经济活动。乘数实质上是一种系数,表现为投资的每次增加所导致的收入增加的倍数关系。1967年美国一级信息部门的收益总乘数为1.872,二级信息部门为2.005,非信息部门为1.416。从产出效益分析,二级信息部门高于一级信息部门,而一级信息部门又高于非信息部门[10]。可以看出,恩格尔布雷希特的研究较波拉特深入。
其中存在的问题是:波拉特等人应用投入产出分析时,作了这样一个隐含的假设,即在经济中生产的所有物品和服务都具有有形资源这一相同的经济特性[11]。投入—产出分析的结构和方法要求,每一部门的商品产出要转移到经济中的其他部门并被其它部门使用。仅仅是由于假设每一部门的产出转移到其它部门或被该部门的生产活动完全消耗掉,才可能计算投入—产出表中的价值,投入—产出表的计算必然要包括商品的比例量的概念。然而信息生产是“不可分的”:为一个用户生产一套信息与为许多用户生产同一套信息比起来是同样费钱和同样困难的。因此,信息产出的比例量是否有意义就显得不明确了。所以可以说,信息商品的微观经济特性削弱了波拉特等人用投入产出法分析的基础。
比较近期的工作,比如OECD[12]、高桥等人的工作,只是波拉特工作的深入而非其扩展;卢尔纳尔顿、赫·加斯曼[13]等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信息经济进行了比较分析;兰伯顿[14]对西方发达国家信息经济进行了比较分析;琼舍[15]则试图计算信息资源在美国经济中的作用,特别是确定不同部门的生产率水平时的作用;阿特利提出“组织成本”的概念,他认为美国经济越来越多地将资源用于行为调节和解决内部冲突上,因此,要摆脱危机,首先必须解决信息产业的低效率和生产率过低的问题[16]。
我国学者对信息经济、信息产业的测度与分析是富有成果的:靖继鹏等人分别用波拉特测度法、信息化指数法、综合力法对吉林省信息产业进行了测度,并得出了基本一致的结果[17];刘建等人对“七五”期间北京信息经济的发展规模进行了评价并对其结构进行了分析[18];陈仁俊等人用投入产出法对上海的信息产业结构进行了分析[19];刘毅对香港信息产业结构进行了分析[20];谢康对国际上一些国家的信息经济发展进行了比较[21~22];有些学者对广州、湖南等地信息产业进行了测度,并进行了一般分析。
4 信息产业规律性问题的研究
目前信息产业的研究多侧重于信息产业结构的数字测算、统计,而缺乏在测算、统计的基础上对信息产业结构发展规律的深层次研究[23]。进入80年代以后,国外对宏观信息经济的研究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深入,但并未取得突破性进展[24]。80年代初曾有两个有趣的成果特别引人注目。其一是库珀(M.D.Cooper)根据马克卢普和波拉特的统计数据得出信息经济持续增长的结论[25]。其二是哈叶斯(R.M.Hayes)、艾黎克森(T.Erickson)和波尔科(H.Borko)等人的研究工作[26~27]。他们对美国信息系统和信息服务的利用进行了广泛调查,用柯布——道格拉斯计量经济模型研究信息系统的最佳投资,他们将模型中的资本分解为资本投资、信息投资和其他外部资源三种要素。该模型可用对数式简单地表达如下:
logV=logA+alogL+blogK+clogI+dlogX,式中V为产值或盈利;L为劳动力;K为资本;I为信息投资;X为其他外部资源或条件;A,a,b,c,d是由经济数据获得的参数。
该模型被广泛用于检验1967和1962年美国50个行业的信息投资利用状况,其范围按波拉特对信息两大部门的广义界定选择统计对象,结果发现信息的利用比其应该具有的最佳投资小得多,这一结论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兴趣。在具有经济意义的信息还不能计量时,用信息投资来表达信息对生产和经济的贡献具有一定的创见性,然而由于信息产业的范围广泛,投资信息产业中不同行业所具备的产出效果具有很大的差别,甚至是数量级的差别,所以信息产业的分类基础削弱了该模型的科学性。
总的来讲,国外的研究偏重于信息经济的测度与分析,上升至规模性的认识尚不多。正如卡罗所说,信息产业是如此难以定义和分类,以至于从来没有一本年鉴去总结其过去的规律和分析其未来趋势[28]。
对于信息产业演进的规律性研究,国内学者乌家培、朱幼平、时文生、金建、罗曼、郑英隆等人进行过初步研究。乌家培从定性角度通过简单数学推导得出“信息经济规模应该适度发展”的结论,他认为当信息经济的规模与物质经济的规模相当时,社会福利处于最优状态[29]。朱幼平提出除资本和劳动外,决定经济增长的第三个要素是信息要素(包括科技进步),而不单纯是科技进步,并提出社会总产品生产函数为Y=a·I[α,]·K[β,]·L[γ,],其中I为社会信息要素量[30]。可以看出,朱幼平的函数取对数后与哈叶斯等人的模型在形式上是一致的,只不过I取的是信息量而不是信息投资,从而使模型前进了一步。时文生则利用回归模型以美、日为例对信息需求与国民经济发展规模内在关系进行了定量研究,得出了社会信息需求增长规律的一般指数模型:Y=aX[b,],其中X为国民经济发展水平,Y为社会信息需求量[31~32],将此模型简单置换为X=(Y/a[1/b,]=a[-/b,])·Y[1/b,]即可看出与哈叶斯、朱幼平等模型的一致性。不过这里的信息需求量用的是信息服务规模,与朱幼平的信息量一样,都不足以反映信息产业的全貌。
除上述定量研究外,许多学者还对信息产业的规律性问题进行了定性研究。金建将产业结构的普遍性规律应用于信息产业,得出了如下八个规律:就业结构移动是信息产业结构变动的指示器;需求结构变动是信息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科技进步决定信息产业结构变动的模式和速度;经济增长水平决定信息产业结构变动的良性循环;信息产业结构变动的周期性规律;信息产业结构变动的倾斜发展规律;信息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变动规律;信息产业结构成长的阶段性规律[33]。以上规律缺乏信息产业的个性化研究。罗曼提出的“信息产业发展的三大规律”[34]则显得有些粗糙,将“信息产业比重增大”这样的趋势也概括为规律,其中的“信息产业结构高度化规律”也是产业结构的一个普遍性规律;郑英隆的研究深入了一步,对信息产业内部演进动力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信息产业的决策需求推动律”、“信息产业化与产业信息化交互作用律”、“信息产业成长的市场机制律等”四个规律[35],虽然这些规律十分粗糙,但毕竟深入到信息产业本身,具有个性。
总体来讲,对于信息产业的演进规律无论是国外的,还是国内的研究都是初步的,这既与信息产业的形成有关,也与信息产业的界定有关。对于信息产业结构演进、组织演进的规律、动力机制和演进阶段的划分都几乎是空白。
The Summarization on the Study of Information Industry
at Home and Abroad
Zuo Meiyun He Yaqiong Huang Tiyun
(Management Istitute of HIT,Harbin)
[Abstract]Summarizes the study of information industry at home and abroad,which consists of four aspects:the definition and scope,the measuring method,the comparation and analysis,and the la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