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探索与争论--“唯物史观视野中的公共性”理论研讨会综述_哲学论文

总结、探索与争论--“唯物史观视野中的公共性”理论研讨会综述_哲学论文

总结、探索与争论——“唯物史观视野中的公共性问题”理论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唯物史观论文,研讨会论文,性问题论文,视野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随着公共性问题在现实中的重要性不断凸显,中国哲学界日益关注和加强对公共性问题的研究,公共性问题已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和新的理论生长点。为了总结和推进对公共性问题的哲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与《哲学研究》编辑部于2009年6月20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了“唯物史观视野中的公共性问题”理论研讨会。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共中央党校、北京联合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研究》编辑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编辑部、《教学与研究》编辑部和《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编辑部等单位的约30位学者出席了本次会议,围绕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

1.从哲学视角研究公共性问题的意义首先,关于公共性问题本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郝立新指出:公共性问题是一个老问题,也是一个新问题,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中的一个新问题,需要深入研究。中国政法大学李德顺认为,公共性研究抓住了当今社会发展中的一个深层的现实矛盾,把它提升到理论上有重要的意义。清华大学邹广文指出:公共性研究折射了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和发展过程中的现实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孙伟平认为,公共性在人类社会生活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公共性问题是一个真问题,有研究的必要。

其次,关于对公共性问题进行哲学研究,郝立新指出,很多具体学科都大量地研究了公共性问题,关注和回答现实问题的哲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这方面不应处于失语的状态,而应担负起回应现实的公共性问题的社会责任,把具体学科的研究转换为哲学学科的研究,提出哲学层面上的、有别于具体科学研究的理论成果,为一些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一般的指导性的理念。北京师范大学晏辉指出:公共性问题是一个根本性、基础性和整体性的问题,从而可以作为哲学问题研究。北京师范大学沈湘平提出,应该从哲学的高度对公共性问题进行学术定位,对公共性问题的哲学研究应当为具体科学的公共性研究提供前提性的批判。

2.“公共性”概念的涵义中国人民大学郭湛指出,给“公共性”下一个科学的定义是需要深入研究的,也是相当困难的。可以从不同层面来理解公共性:公共性的涵义包括共在性、共处性、共和性;公有性、公用性、公利性;共通性、共谋性、共识性;公意性、公义性、公理性;公开性、公平性、公正性。郝立新认为,可以从公共领域和共同体或共同性这两个方面认定公共性的涵义。中国人民大学马俊峰认为,把形而上的、本体论的和形而下的、同公共领域相结合的这两种方式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理解公共性的含义。公共性既不同于共同性,也不同于社会性,要把公共性同共同性和社会性区别开来。李德顺对此提出质疑:不能以对公共性的规范性的界定代替实然性的描述。马俊峰回应说,一方面要顾及到对历史事实的描述,另一方面也要从规范的角度考察,应当保持这两方面的合理张力。

3.公共性问题研究和马克思思想的关系针对学者们关于马克思的公共性思想的讨论,中国人民大学段忠桥提出了一个强烈的质疑:在没有直接的马克思论述公共性的文本依据的情况下,能不能说公共性研究是属于唯物史观的?能不能说马克思有公共性思想?围绕这一质疑,与会学者进行了长时间的激烈争论。

陕西师范大学袁祖社回应说,马克思的确有相当丰富的公共性思想。唯物史观从两个逻辑考察审视人类社会历史,一个是生产劳动逻辑,另一个就是公共性逻辑,只不过后一逻辑长期被遮蔽了。中国人民大学张文喜认为,从马克思文本看,马克思是有公共性思想的,例如他关于言论自由和书报检查制度的论述等。沈湘平分析了马克思各个思想发展阶段的著作中蕴涵的公共性思想,并说明了马克思公共性思想的几个特点。

另一些学者则主张第三种观点。李德顺认为,概念之争不是主要的,关键是要弄清“公共性”概念表述的问题到底是什么。北京师范大学张曙光认为,直接从马克思那里找公共性思想的文本表述比较牵强,但是可以把公共性问题放到唯物史观的框架范围内研究。《哲学研究》编辑部鉴传今认为,把公共性和唯物史观联系起来,确实难以找出充分的、明确的文本支撑,因为从19世纪的文本到21世纪的文本距离相当大。但是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公共性问题已经成为经济、文化发展中的一个问题,因而是可以从唯物史观的视野出发进行讨论的。北京联合大学郑广永认为,唯物史观提供了理解公共性问题的方法、解释框架。中国人民大学常晋芳认为,唯物史观确实是介入公共性问题研究的一种方式。

4.公共性问题研究的方法论 晏辉主张,哲学可以从人们为什么需要公共性、怎么生成公共性和怎么判断公共性这三个问题入手,展开对公共性问题的研究,这是哲学讨论公共性问题的特有方式。马俊峰强调,对公共性问题的哲学研究要反思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郝立新提出,对于公共性问题的研究,问题意识比体系意识更重要。张曙光在分析了马克思的可供公共性问题研究借鉴的理论资源后指出,在马克思的思想中蕴涵了公共性问题研究的两个方法论原则:一是要有人类的视野,二是要把经济领域、政治领域和文化领域结合起来考虑。

中国社会科学院李景源指出:不能以炒概念的方式研究公共性问题,而是要从现实中研究。公共性问题研究除了学术层面之外,还有问题层面、现实层面。李德顺也强调不能以话语膨胀的方式,而应当以向问题深化的方式研究公共性问题。中共中央党校曹鹏飞认为,公共性问题研究的重点应当是当代中国的问题,单纯地搞形而上的理论探讨而不观照中国当下的现实就没有意义。在总结会议的讨论时,鉴传今再次强调:公共性问题研究不能局限于概念之争、语词辨析,而应该真正走向对现实的分析、对现实问题解决的关注,这才是中国公共性研究甚至整个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沈湘平则主张,要将公共性原则作为一种视野、方法、思维方式观照当今的理论与现实问题,促进一些问题的解答。

还有不少学者强调:中国的公共性问题研究要把起源于西方的公共性理论中国化,形成中国化的公共性理论。李景源提出,起源于西方的公共性理论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还不一样,怎样把它们移植到中国,作为理论框架研究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一个重要问题。如果转化得好,可以创立公共性理论的中国学派。郝立新也主张,公共性问题研究要把西方话语转换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话语、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李德顺和张曙光亦认为中国的公共性问题研究应当注意中国的实际情况和西方的不同。

标签:;  ;  ;  ;  ;  ;  

总结、探索与争论--“唯物史观视野中的公共性”理论研讨会综述_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