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隔代教育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性论文,试论论文,对策论文,幼儿论文,隔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教育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不会与人交往的孩子,也常会听到孩子抱怨:“没有人和我玩!”处于幼儿期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是他们的特点,但如今的情况更为突出,这些孩子大都具有任性、脆弱、胆小等特征,在家庭教育上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基本都属于隔代教育。在我们的调查中,现代生活中隔代教育的比例已达到了50%。
在我们班上就出现过这样一个事例:天天刚升入中班时,胆小、孤僻、不爱与人说话,生活能力也极差。据了解,天天的父母都是铁路系统的职工,常常出差在外,于是天天就由爷爷照顾。天天的性格有所改变,在班上也有一个好朋友,也常常带吃的来与小朋友分享。但这学期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天天不会用正确的方法与他人交往。据小朋友反映,天天爱抢别人的玩具,不主动与人交朋友,每次都靠带新奇的玩具和好吃的零食来吸引小朋友找他玩。但时间一长,新鲜感过去,小朋友又不理他了,他就用拳头打人来强迫别人和他做朋友。
看到孩子如此不善于与人相处,引发我们的思考:孩子这样的情况,到底是由何引起的呢?
首先,健康的心理才能促使孩子社会交往能力的良好发展。据分析,隔代教育极易形成幼儿自卑、胆小、霸道、任性等心理特征。
以天天为例,隔代教育的孩子从小就和老人生活在一起,由于老人对诸多事情的包办,孩子动手及生活自理能力差,进入幼儿园后,看到自己和他人的差距,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在家里无论合理、不合理的要求他们都能在祖辈的溺爱中得到满足,使孩子变得霸道、自私,一旦遇到挫折,就会任性、生气,老人们过分的保护使得孩子娇气、胆小;在老人全方位的服务下,孩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都被免了,孩子缺乏独立性、创新自主能力和责任感,心理承受能力差。
其次,隔代教育使得孩子缺少与外界交往的机会,缺乏交往的技能和策略。
由于老人年纪大,活动少,或是由于害怕孩子受到伤害、生病等原因,常常将孩子关在家中,不让孩子与外界交往,导致孩子视野狭小,害怕陌生人,不会独立地处理问题。受到祖辈的精心呵护,无限度地溺爱和迁就,使得孩子在交往中不会为他人着想,不会主动改变自己不合理的想法和行为,难以与同伴和睦相处。由于祖辈长期的包办代替,使得孩子缺乏处理问题的经验,缺少交往的技能和技巧,更没有爱劳动、懂谦让的意识。
交往是儿童发展的桥梁。在幼儿素质教育的改革中,幼儿主体性的凸显,使交往成为一切有效教育的必需要素。如何解决隔代教育的孩子在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呢?
一、教师要尊重幼儿,激发幼儿交住的兴趣,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交往环境
教师必须了解幼儿的需要,尊重幼儿的需要,创设一个宽松、平等,适宜幼儿进行交往的环境。在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尊重每一位幼儿的人格,让幼儿和教师处于平等的地位,促使他们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及时对孩子的行为进行评价,肯定孩子正确的做法;细心发现孩子的点滴进步,自始至终以鼓励、欣赏的态度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进取心。比如在有一天的游戏中,汪君尧在超市里扮演卖萝卜的角色,在游戏中他竟然探索出几种分配萝卜的方法。我发现这个平时调皮、上课不注意听讲的小家伙,竟然这么爱动脑筋,于是及时地肯定了他的方法,并让他向其他小朋友推荐,于是他的积极性更高了。这样,既满足了孩子的成就感,又激发了孩子交往的兴趣。教师要坚持每天以朋友的身份和每个幼儿进行沟通交流,认真倾听,不要轻易打断孩子的谈话,这样可以使孩子谈得尽兴,也有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倾听、交流习惯。
二、利用多种途径和家长沟通、交流,让祖辈了解先进的育儿经验,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针对现状,我们在“家长园地”中增设了“爷爷奶奶的秘籍”专栏,专门提供一些比较新的、通俗易懂的育儿小常识,供他们参考,让他们了解相关的先进的育儿经验;在家长开放日活动中,让他们看到孩子的缺点及与他人的差距,让他们去比较、去思考;在每周的家园联系本中,鼓励那些祖辈们将生活教育中的疑点或意见建议向老师反映,教师每周进行解答,在每天的下午4:30~5:30的时间里,老师主动与祖辈们交流,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平时多创造家长们交流经验的机会。例如:在家长会上进行教育交流,集思广益,探索更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另外,我们还开展一些活动,如:艺术活动《好娃娃》,社会活动《我的爷爷奶奶》等,激发了孩子和祖辈双方的兴趣,融洽家庭气氛。
三、两代家长共同努力,扬长避短实施教育
父辈与祖辈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应当多沟通,尽量为孩子多想一些。父辈与祖辈要尽可能地在培养孩子的问题上达成一致。
比如浩浩在家吃饭较慢,外婆就觉得理所应当喂他吃,但浩浩的爸爸看到已经四岁半的孩子还不会自己吃饭,就坚决地让孩子自己吃。浩浩不愿意,就哭闹,外婆赶紧说:“算了算了,还是我喂吧,孩子一会儿哭得又咳嗽了!”这样,在外婆的庇护下,孩子就哭得更厉害了,气得爸爸使劲地打浩浩。其实无论是爸爸还是外婆,他们的教育方法都不对,爸爸对于孩子吃饭问题不讲究方法,粗暴地对待,没有循序渐进,而外婆又过于溺爱迁就孩子,不让孩子自己动手做任何事情。他们都没有针对孩子的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方法,这就说明两代家长没有很好地沟通,教育缺乏一致性。
父辈家长在教育孩子上往往更放手一些,但细心不够;祖辈家长细致有余,而又不敢放手于孩子。这时候,父辈与祖辈就应当共同努力,并根据孩子的自身情况、不同事件,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帮助两代家长找出正确的教育策略。首先通过多种形式了解主要家庭成员间容易发生的矛盾在哪些方面,每个家庭成员的性格,孩子的优点和缺点等。然后通过当面交流、网络沟通、联系本交流、家访等多种方式,从父辈家长做起,让他们掌握更好、更新的教育观念及方法,然后用适当的方式和祖辈沟通,邀请他们来园了解孩子在园情况,观察他和别人的差距,引发思考;安排一些小任务,让孩子在祖辈的督促下完成,使祖辈有成就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改变祖辈溺爱孩子的做法,以民主的方式对待孩子的问题。
四、教给幼儿与人交往的方法和技能
隔代教育的幼儿缺乏交往的方法与策略,教给孩子们一些友好交往的技能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我利用各种教学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种机会教幼儿礼貌待人,言传身教,教幼儿掌握礼貌用语。每天入园时,亲切地对他们说一声“早上好!”要求孩子做出同样的回应,并与同伴问好,和家长说“再见”。请求别人帮助时要说“请”,接受别人帮助后说“谢谢”,无意中碰到别人要说“对不起”,接受别人道歉时说“没关系”。
其次,注重教给孩子主动交往的方法。例如鼓励孩子把自己喜欢的玩具拿出来与朋友分享,和小朋友谈谈自己喜欢看的动画片,最爱吃的食物,在游戏中交流自己的玩法、经验等。
最后,培养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故事、儿歌、表演或小朋友身边发生的真实事例,生动形象地介绍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让他们学会分享、谦让、轮流、道歉,或向老师、家长询问等。在幼儿的活动中,教师可以观察或加入,在活动中教给孩子交往的技能。教师引导性的语言,对某个孩子正确方法的肯定,都会对孩子产生正面影响,让孩子通过模仿、实践,更加灵活地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虽然隔代教育会给孩子社会性发展上产生不良影响,但只要采用正确的方法给予引导,改变不正确的教育方式,相信更多的隔代教育会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