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文明的结构及其意义_精神文明论文

论社会文明的结构及其意义_精神文明论文

试论社会文明结构及其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意义论文,结构论文,社会论文,文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关于社会文明结构的问题,在我国的学术界中有各种各样的划分法。笔者认为,按照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我国的国情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应把社会文明划分为“三大文明”,即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

社会文明,从它萌芽和产生的时候起,就包含着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的这三个要素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所谓社会文明,是指人类创造活动及其成果的进步程度和开化状态,是指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状态而逐步开化和进步的程度,是指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按照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史观的理解,社会文明的实质是人通过自身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和自然界的人化而达到的超越自然限制的能力和水平。它的主体是人,是以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标志的。而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至少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人对自身社会关系的控制和调节水平;三是人自身精神力量所达到的程度。

人,首先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个部分,具有自然属性。马克思在《18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文中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纵观人类的历史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当人以自己的智慧和技能,超越自然状态,依据人的需要对自然界进行改造时,以物质形式体现出来的文明就开始萌芽了。与此同时,人为了有效地改造自然,改造世界,在人类中,发生了相对应的,以人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和社会分工为基础的社会系统。这时,文明也就通过社会系统的形式体现出来。在此基础上,作为人,是有意识能力、有理性、有思维的人,这样,也必然产生具有一定价值的社会意识,于是文明也就以精神的形式而萌芽了。而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文明在于,当人超越自然限制而以智慧和技能进行自然界物质形态交换以满足自身的需要而有剩余财富产生之时,物质文明就出现了。当人超越自身的天然群体的限制,使生产与生产的指挥、管理相分离,并有一批专门从事社会管理的人组成社会管理系统时,政治文明也就出现了。当人超越自身的蒙昧,出现了脑力与体力分工,并有人专门从事精神活动和精神产品生产时,精神文明也产生了。一般说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这三个要素,它们大体是同时产生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的转变时期。社会文明的这三个要素,在阶级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里都具有继承性和发展性。因此我们对社会主义文明进行考察时,可以根据文明的这三个构成要素,把社会主义文明划分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三维结构。

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上崭新的、进步的社会。所以,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应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提高。所谓物质文明,是指人与物的关系,或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指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生产活动所取得的成果的总和。它包括生产力的状况、生产的规模、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人们日常物质生活条件的状况等等。物质文明和生产力具有内在同一性,并以生产力的发展为自身的客观基础,是生产力发展状况的现实表现。物质文明所包括的各种因素越充分发展,物质文明的程度也就越高。所谓精神文明,是指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精神生产的成果的总和,是人的创造物,是人类精神生产的发展水平及其积极成果的体现,它凝结着时代意识的精华。精神文明包括哲学、思想道德、伦理、文学、艺术、宗教、科学等领域,其核心内容是价值观念体系、思维方式和行动模式。所谓政治文明,是指民主与平等的发展程度。它包括生产关系、政治制度、组织体制、民主、法制及其管理。生产关系是政治文明的内在基础,政治制度、组织体制、民主与法制及其管理是政治文明实施的保证。

社会文明的这三个要素,形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它反映着人类社会开化与人类自身的进步状态。

提出政治文明的理由和依据,除了前面阐述的它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之外,还有以下两个理由:其一,提出政治文明,是符合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史观的。辩证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作为人类社会进步状态的文明,既应包括社会经济基础方面的进步状态和社会上层建筑方面的进步状态,也应该包括物质的、政治的和精神的三个方面的进步状态。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是物质文明的表现,精神生产的进步和精神生活的发展是精神文明的表现,那么,我们也完全有理由认为,对政治领域改造和改革的胜利,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的改善和发展是社会政治文明的表现。马克思主义在展望人类文明发展的未来时指出,在改造世界的生产活动中,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所谓“新的观念”、“新的语言”,指的是精神文明,但是,“新的交往方式”就不能简单概括到精神文明的范畴中,而应该属于社会政治文明的范畴。所以,我们在谈论社会文明时,不能把政治文明排斥在社会文明的内涵之外。其二,提出政治文明,是符合我国的国情和我国现代化的总目标的。我国是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好的,但也存在着一些缺陷,如官僚主义和主观主义严重,民主和法制不够健全,腐败现象较严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权谋私等还存在。因此,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我们不仅只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且还要建设高度的政治文明。另外,我国现代化的目标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在这一目标中包含了文明的三个要素,大体上讲,富强相当于物质文明,民主相当于政治文明,文明专指精神文明。由此可见,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是社会文明的统一整体,这三个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互为条件、相互作用的。概括起来说,物质文明是社会文明的基础,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发展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为社会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政治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核心和关键,是使人类社会正常运转和健康发展的保证。三个文明的具体联系和作用是:

第一,物质文明是基础,它维持着人类的生存、延续和发展。这主要表现在:(1)从事精神生产和社会管理的人员的物质生活资料要由物质生产来承担,人们必须有衣、食、住、行,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管理等等的活动。(2)精神生产的物质条件要由物质生产来提供,因为一切精神成果的制作,都必须借助一定的物质手段和设施。(3)文学艺术的发展,来源于生活,首先是物质生活的生产;科学的发现在现代往往直接从实验室中获得,但物质生产的需要依然是科学发展的主要动力;表现为精神产品的观念理论大量的来源于物质生产的实践需要并以实践为目的、接受实践的检验。总之,物质生活中的生产方式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它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包括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因此,作为物质生产、物质生活进步状态的物质文明,必然是作为社会生活、精神生活进步状态的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是社会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源泉和推动力量。

第二,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政治文明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精神文明是人类改造世界所取得的精神成果的总和。精神文明,说到底,是指人们精神境界的提高,以及随之而来的改造世界的主动性、能动性的发挥。具有崇高精神境界的人,才会更好地投身到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之中去,以推动社会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精神文明决定物质文明建设的方向,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指导,是物质文明的思想动力。同时精神文明中的科学文化教育,通过一定的途径,可以直接转化为生产力;精神文明的发展,还可以认识、调节和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关系,促进社会生产和整个社会文明的健康发展。

第三,政治文明是人类文明的关键和核心,是使人类社会正常运转和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政治文明在社会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极为重要的,任何别的文明都不能代替它。人类社会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不是无数单个人拼凑而成,任何物质生产活动,精神文明活动,只能在一定的社会中进行。任何社会都是有其结构和制度的,由于其结构和制度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点,这种具有不同特点的社会结构,是与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相适应的。没有一定的社会制度作为条件和保证,作为整体的社会就不可能正常运转,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就无法进行,从而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就无法进行建设。其所以如此,是因为社会结构是社会系统存在的方式,是社会系统作为整体存在、运行、发挥各种功能的内在根据。政治文明的程度越高,越能有力地推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甚至使现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遭到破坏。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社会文明从它萌芽和产生的那时候起,就已经包含着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个要素。正因为社会文明的这三个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从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因此,作为一个社会的现代化过程,必须包含着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三个领域,如果缺乏其中的任何一个文明领域,这种社会的现代化是不完全的,也是实现不了的。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它的目标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三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根据社会文明的三维结构的要求,我们在建设我国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大力加强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一)大力发展生产力,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使中华民族国富民强

实践证明,作为人类社会,没有物质文明的发展,社会文明的存在就会失去根基,物质财富充足,科学技术发达,经济雄厚,这是一个民族或国家有实力的根本所在。在当今世界上,经济落后就会处于被动受制的地位,只有国富民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同样,只有建设了高度的物质文明,才能使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衣食住行的条件较舒适、宽裕、可心、方便;才能使人民有较充裕的时间用来提高自身的素质、娱乐和参与各项有益的社会活动;才能使社会的各项公益设施齐全,较好地保证人口的合理增长、健康和受到较高水平的教育;才能使各种服务性行业齐备,提供优质的服务,便利于广大群众;才能使整个社会有相当丰富的物质储备,对自然灾害有较强的应付能力……总而言之,只有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才真正使人从物的制约下解放出来,使中华民族国富民强。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大力发展经济。

(二)加强政治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包括有丰富的内容,主要是民主建设、法制建设和政治建设。

首先,要建立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明的程度是以民主为标志的,也就是说,民主的程度越高,政治文明的程度也就越高,如果没有民主,或者只有很少的一点民主,这就谈不上政治文明。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文明要比资本主义的政治文明要高,在政治上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因此,我国的宪法和党章总纲规定,把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作为全党全国人民奋斗的总目标总任务之一。所以,我们必须认真地贯彻执行。要实行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由人民当家作主,各级领导者都是人民的公仆。让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来参政议政,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要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各级人民代表真正反映所代表选区选民的利益和要求,真正享有督促各级行政权力的权利。

其次,要建立健全法制制度,以法治国。民主与法制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辩证关系。高度民主的政治,必然是法治的政治。同样,政治文明,也就是法治文明。只有实行“依法治国”,才能长治久安。要“依法治国”,首先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然后遵照法律和法规的规定,认真贯彻执行。必须切实做到任何个人、任何组织都不允许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所有的公民都要同样守法,凡违法行为,不论“官”多大,职务多高,都用同一尺度来测量,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

再次,要认真搞好政治制度建设。邓小平同志指出:“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应的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针对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如官僚主义、权力过分集中、家长制、终身制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等等,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如果不坚决改革现行制度中的弊端,过去出现过的一些严重问题今后就有可能重新出现。只有对这些弊端进行有计划、有步骤而又坚决彻底的改革,人民才会信任我们的领导,才会信任党和社会主义,我们的事业才会有无限的希望。”(《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33页。)只有搞好政治体制改革,整个社会政治文明建设中的其他问题才能容易解决,才能保证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三)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第一,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的素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四有”新人,提高人的素质。首先,要提高人的思想理论素质。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经济体制改革深入进行,社会关系也将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这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种精神文化力量的相互激荡和影响,使精神文化领域面临更加复杂的局面。解决这一问题,最根本的就是要加强思想理论建设,认真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要认真学习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用这一理论指导我们的实践,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只有思想统一了认识,才能同心协力、步调一致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其次,要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全方位的教育,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同时,反对和抵制各种腐败丑恶的思想和行为,弘扬敬业尽责、诚实守信、助人为乐、尊老爱幼、见义勇为等的精神,形成体现时代特色的道德规范,促进整个中华民族道德水平的提高。再次,要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和科学文化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经验结晶。对于经济建设来说,教育是基础,科学是关键,发展教育,培养大批的人才,才能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从广义上讲,文化包括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文艺、科研、技术、教育等等。文化的范围之宽,对于人的影响之大,潜移默化的作用之深,是难以估量的。从深层次看,文化也是生产力。因而,大力加强文化建设,提高人的文化素质,无疑会促进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第二,要坚持不懈地加强党政廉政建设,深入持久地开展反腐败斗争。党风政风状况如何,对社会风气和全社会文明状况起着重要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大力倡导求真务实、恢复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也必须看到,消极腐败现象依然存在,有的地方和单位甚至比较严重,广大群众对此反映很强烈。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首先把克服和消除腐败现象作为重要任务。各级领导和广大党员要以身作则、勤政廉政、言行一致、一心为民,过好权力关、金钱关、名誉关、美色关、人情关,争做文明建设的模范。

第三,抓好精神文明的硬件建设,建立健全精神文明的投入机制。所谓硬件,是指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活动的基础性设施。例如学校的教室、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图书资料、电影院、电视台、广播站等设备。硬件不仅是软件的载体,是事业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文明的标志和体现。要搞好硬件建设,就要有投入,就要建立健全精神文明的投入机制。

第四,坚持群众路线,充分依靠和广泛吸引人民群众参与精神文明实践活动。实践证明,人民群众既是物质文明建设的主力军,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力军。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是反映和代表了群众的利益、要求和愿望,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因此,我们要坚持群众路线,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深入了解群众的呼声和愿望,从群众最关心的事情做起,将群众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作为我们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重点。只有这样,精神文明建设才能在群众中有吸引力,得到群众的支持。其次,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总结群众创造性的经验。这些年来,广大群众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有许许多多创造和成功的经验,例如军民共建、警民共建、工农共建、文明家庭、文明单位等等,这些好的做法和经验,对于群众的思想文化教育作用很大,我们必须继续坚持。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把人类社会文明划分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三维结构,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是符合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史观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和要求的,它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只要我们正确地认识和处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紧信社会主义社会高度的文明一定会实现。

标签:;  ;  ;  ;  ;  ;  ;  ;  ;  ;  ;  ;  

论社会文明的结构及其意义_精神文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