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论文

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论文

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邸乘光1,2

(1.安徽省社会科学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安徽 合肥 230051;2.安徽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摘 要: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理论结晶。就其历史形成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这一思想形成的时代条件,“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是这一思想形成的理论依据,新时代“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实践”是这一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就其基本内涵而言,这一思想是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以“7个坚持”为基本要求的,“新发展理念”和“7个坚持”是这一思想的基本内涵。就其地位意义而言,这一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科学指南。

关键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新发展理念;历史形成; 基本内涵;重大意义

2017年12月18日至20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正是这次重要会议,继党的十九大郑重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概念之后,又特别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科学概念。会议明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观大势、谋全局、干实事,成功驾驭了我国经济发展大局,在实践中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作为“5年来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理论结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是党和国家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1]。认真学习研究、深刻理解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对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自觉坚持以其为指导做好经济工作,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历史形成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科学概念虽然是2017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正式提出的,但作为思想体系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却是历史地形成的。概括地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奋力推进我国经济发展变革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的。

基于此,提出基于词向量与CNN(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结合的中文文本语义相似度计算方法WV-CNN,并应用到中文答案选择系统中,选取2种典型的传统语义相似度计算模型与其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WV-CNN模型效果良好,对当前的中文文本语义相似度计算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虽然沧州市城镇化与城乡统筹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看,发展水平和质量还不高,各级城市的规模依然偏小,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城市经济实力依然偏弱,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依然偏低,进城农民工“市民化”步伐依然偏慢,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水平和质量还不高,与沿渤海、环京津的特殊区位不相称。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形成的主要依据

恩格斯曾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2]正如“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一样,无论是物质成果的创造,还是精神成果的创造,“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3]。所以,任何科学思想理论都不会是凭空产生的,而必然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在汲取前人提供的思想材料和总结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当然也是如此。从时代条件来看,它是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时代条件下形成的;从理论基础来看,它是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毛泽东经济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为指导形成的;从实践依据来看,它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变革新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理论概括。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形成的时代条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大势,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推出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重大成就基础上,我国发展又取得了全方位的、开创性的成就,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深层次的、根本性的变革。特别是在经济建设方面,在世界经济持续低迷背景下,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至82.7万亿元,年均增长7.1%,占世界经济比重从11.4%提高到15%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同时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动力不断增强,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和稳定器。正是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5]

国家发展的历史方位与社会主要矛盾是密切相关的。主要矛盾必然随着历史方位的变化而转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一直被表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6]。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国经济社会得到了长足发展。现在,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口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后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正是在分析这种深刻变化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5]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一个重要依据,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

历史方位的变化和主要矛盾的转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必然对党和国家工作(当然包括经济工作)提出许多新要求。这里关键是要深刻认识和把握其中的“变”与“不变”。一方面,必须认识到,我国发展历史方位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另一方面,必须认识到,我国发展历史方位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客观发生和存在着的,正是在这种历史性变化中,我国正在实现着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我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如2017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指出的那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1]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代,这个重要判断明确了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赋予我国经济发展以新的时代内涵。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坚持“从当前的国民经济的事实出发”[7]。“当前”既是历史方位,也是时代条件。在当代中国,在今天,“从当前的国民经济的事实出发”,根本上就是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事实出发,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事实出发,特别是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代的事实出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方位和时代背景下,坚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事实出发、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事实出发、特别是从我国经济发展新时代的事实出发,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逐步形成的。

2.“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形成的理论依据

由图1可知,9种试验材料各传感器间存在明显差异,数值各有不同,其中,W1W传感器在此试验中最为敏感,其次是W2W传感器和W5S传感器,明显差别于其他传感器,而其余传感器数值差别不大。

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第一次确立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仅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指明正确的道路,而且为各门科学的发展提供锐利的武器,是被历史和现实证明了的“科学的理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到了自己的旗帜上。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我们党成立90多年来的历史,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以其成果为指导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

党的十九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明确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8]。这表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赖以形成的理论基础。由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根本上说,其赖以形成的理论基础当然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如果说得更具体、更准确一点,那就是作为马克思主义重要组成部分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毛泽东思想重要组成部分的毛泽东经济思想与作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亦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这就是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形成是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毛泽东经济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为思想渊源和理论基础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理论成果。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之一,每年的农业受灾面积达数亿亩。长期以来,农民“靠天吃饭”的问题都未得到有效解决,而完善的现代农业保险体系正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所在。目前,我国的农业保险主要以政策性保险为主,商业性保险为辅。这既是历史的选择,也是实践的结果。据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院长李晓林介绍,政策性农业保险是市场经济国家扶持农业发展的通行做法,具体来说就是以保险公司市场化经营为依托,政府通过保费补贴等政策扶持,对种植业、养殖业因遭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的保险。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修课。”[9]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中,我们党历来重视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习、研究、运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对发展我国经济提出了独创性的观点,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改革开放新的实践结合起来,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许多重要理论成果,不仅有力指导了我国经济发展实践,而且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面对极其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面对纷繁多样的经济现象,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有利于我们掌握科学的经济分析方法,认识经济运动过程,把握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更好回答我国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提高领导我国经济发展能力和水平”[9]。“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为了更好指导我国经济发展实践,既要坚持其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更要同我国经济发展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新的理论成果。”[9]不论是要破解经济发展难题,开创经济发展新局面,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还是要形成新的理论成果,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都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10]。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就是“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形成的,就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毛泽东经济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坚持、运用和创新、发展。

3.新时代“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实践是理论的源泉。理论来源于实践,指导着实践,经受着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深刻变化,我国发展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认识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实践,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为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实践中,紧紧围绕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深入调查研究,科学研判形势,坚持问题导向,周密谋划部署,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成功驾驭我国经济发展大局,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的那样:“我们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我国经济发展进程波澜壮阔、成就举世瞩目,蕴藏着理论创造的巨大动力、活力、潜力。”[9]正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我国经济发展的伟大实践,孕育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实践和重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从“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逐步健全”[5]等方面作了概括和总结。李克强总理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还进一步总结了5年来认真贯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所做的9个方面的主要工作,包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着力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实现稳中向好;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培育壮大新动能,经济结构加快优化升级;坚持创新引领发展,着力激发社会创造力,整体创新能力和效率显著提高;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着力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发展动力不断增强;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着力实现合作共赢,开放型经济水平显著提升;坚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着力推动平衡发展,新的增长极增长带加快成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着力治理环境污染,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坚持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着力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社会保持和谐稳定[11]。这“9个坚持、9个着力”,既是对5年来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主要实践的科学概括,同时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基本要求。

从根本上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与党的十八大以来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是密切相关、辩证统一的。一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实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实践基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就是在5年来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就其实质来说,是5年来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经验概括和理论结晶。另一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又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理论指导,5年来我们之所以能够在极其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下走过极不平凡的历程,我国经济发展之所以能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最根本的就在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科学指引。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形成的脉络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带领全党紧紧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进行探索、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过程中,始终集中主要精力紧紧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这一重要“子课题”进行探索,并形成系统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始新的探索,到2017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科学概念并作出系统阐述,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形成阶段。尽管整个形成阶段只有5年的时间,确实不好再将其具体划分为若干个小的阶段,但还是可以通过对若干重要思想观点的提出情况的考察,总结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形成的大体脉络。

1.党的十八大到十八届三中全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开始形成

从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到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开始形成阶段。在这一阶段,习近平总书记紧紧围绕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一些重要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一是根据党的十八大精神突出强调了经济工作的主题主线和主要任务。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同志就在刚刚选举他为中共中央总书记的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上明确指出:“在前进道路上,我们一定要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切实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12]

二是根据经济形势和工作任务确定了“稳中求进”的经济工作总基调。2012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提出,面对国际经济的复杂环境,面对国内改革发展稳定的繁重任务,经济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13]。同年12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主持召开经济工作座谈会时又强调:要“按照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扎实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14]。在此基础上,同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指出,做好2013年经济工作,要继续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

三是着眼于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强调加强和改善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2012年12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作为执政党,我们必须切实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扎扎实实做好经济工作。”[15]各级党委要加强对本地区经济工作的领导,把握客观规律,结合地方实际,把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把领导经济工作的立足点转到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上来;要加强领导干部能力建设,提高领导经济工作科学化水平。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考察时又强调指出:“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各级党委要改进领导经济工作的方式方法,善于为经济工作把握方向、谋划全局、提出战略、制定政策、推动立法、营造环境”[16]

“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19]我国现在的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这是我国这个经济大个头的“阿喀琉斯之踵”。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高质量发展,就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依靠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所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创新发展”置于“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强调“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19]。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明确指出:“把创新摆在第一位,是因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坚持创新发展,是我们分析近代以来世界发展历程特别是总结我国改革开放成功实践得出的结论,是我们应对发展环境变化、增强发展动力、把握发展主动权,更好引领新常态的根本之策。”[18]

2.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到五中全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基本形成

从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到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基本形成阶段。在这一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围绕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科学谋划“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一些重要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一是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作出科学判断,明确提出要认识、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及“新常态”。他说:“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15]随后,习近平总书记在7月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和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再提“新常态”,并在11月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首次系统阐述“新常态”。同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详尽分析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带来的几个趋势性变化,认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强调“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15]

2.协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思想引领行动,理论指导实践。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进程,发展环境不会一成不变,发展条件不会一成不变,必须根据发展环境、发展条件的变化形成和树立新的发展理念,自觉坚持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新的发展实践。发展理念是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能否树立和践行科学的发展理念,对发展实践至关重要。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19]2015年初,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始谋划“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正是基于对发展理念重要性的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十三五”规划建议起草组组长在建议起草工作一开始就强调:“谋划‘十三五’规划建议,首先要把应该坚持什么样的发展理念搞清楚。”[21]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主持下,“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五大发展理念不是凭空得来的,是我们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19]不论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关于“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主要目标、发展战略、重大举措的科学谋划,还是党的十九大关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进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战略谋划和系统部署,都全面贯彻和体现了新发展理念。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对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并进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引领作用。

四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明确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方面地强调“以人民为中心”。2015年10月29日,他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首次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19],并于同年11月23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将其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加以阐述,强调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要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部署经济工作、制定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都要牢牢坚持这个根本立场。”[9]等等。

3.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以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发展完善和确立

从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到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及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发展完善和确立阶段。在这一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围绕贯彻落实中共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十九大精神,贯彻新发展理念,谋划和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一些重要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一是为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提出了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想。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20]。同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三去一降一补”(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作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任务。

二是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和我国发展的实际,作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的重大论断。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5]这一重大论断为我们制定经济发展规划、完善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经济政策举措提供了重要依据。

三是根据“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对我国发展作出了新的战略安排。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的3年时间里,要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五大建设”,坚定实施“七大战略”,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将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的30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四是围绕“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作出全面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必须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5]。为此,必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通过这些举措,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在此基础上,2017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明确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科学概念,概括了这一思想的基本内涵,阐明了这一思想的重要意义,并强调“必须长期坚持、不断丰富发展”,从而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在我国经济工作中的指导地位。这表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已经形成相对完整的思想体系,并成为我国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

(2)膨润土颗粒细小,蒙脱石是膨润土矿的主要矿物组分。10~50μm是巴里坤膨润土颗粒的一个最主要的富集区,巴里坤膨润土蒙脱石的含量比较高,说明巴里坤膨润土有优良的品质。

面对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认识上要到位,要准确把握内涵,深化理解、统一认识。“新常态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关键看怎样认识和把握,认识到位、把握得好、工作得力,就能把挑战变成机遇。”[18]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速虽然放缓,实际增量依然可观;中国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中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中国政府大力简政放权,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因此,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改变的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改变的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基本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一系列深刻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观大势、谋全局、干实事,成功驾驭我国经济发展大局,不仅取得经济发展的历史性成就、实现历史性变革,而且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2017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首次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科学概念时,既深刻揭示了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即“新发展理念”,又用“7个坚持”对这一思想作了归纳概括。实际上,“新发展理念”和“7个坚持”的基本要求,也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基本内涵。

(一)新发展理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无疑是值得骄傲和自豪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经济总量虽大,但除以13亿多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还排在世界第70位左右(2017年)。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虽然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实质就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说到底还是要靠发展来解决。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作为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15]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为此,我们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就是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实现这个既定目标。面对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世界经济发展进入转型期、世界科技发展酝酿新突破的发展格局,我们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不仅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聚精会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而且必须坚持以科学的发展理念为引领,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三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世界经济复苏低迷”开出“药方”,明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即“新发展理念”,亦称“五大发展理念”。2015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指出:“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新机遇和新矛盾新挑战,谋划‘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确立新的发展理念,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这五大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也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反映出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19]

新发展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关于发展理论的一次重大升华,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用“8个明确”的主要内容和“14个坚持”的基本方略系统阐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在“14个坚持”的基本方略中,第四个坚持即“坚持新发展理念”,强调:“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5]新发展理念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2017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科学概念时,就直接将其表述为“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1]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题与核心要义。就其内容的实质而言,是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这一重大问题的回答。新发展理念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从根本上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明确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着力点,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问题。新发展理念之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就如“8个明确”之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样,是其最基本、最重要的内涵。

1.创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

创新发展理念首要的是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身就是创新的产物,具有鲜明的创新特性,是创新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当然也是在创新中生成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新时代,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从而开启了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新阶段。因此,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更是一种主要依靠创新驱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经济。

四是明确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2013年10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17]

监测麻醉前(T0)、手术开始即刻(T1)、手术 15 min(T2)、30 min(T3)、40 min(T4)、50 min(T5)、60 min(T6)的末梢血血糖值及挠动脉血气血钠值,严密观察患者有无水中毒临床症状出现。

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坚持创新发展,既要坚持全面系统的观点,又要抓住关键,以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突破带动全局。“要以重大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构建产业新体系,做到人有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优,增强我国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18]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推动发展的着力点更多地放在创新上,发挥创新对拉动发展的乘数效应。要激发调动全社会的创新激情,持续发力,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只有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不断开创国家创新发展新局面,才能有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加快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

二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明确提出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战略目标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调研时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18]此后,他进一步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称之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并作出深刻阐述。

在小组合作这一模式下,教学评价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其将对最终的教学成效产生直接的影响。至此,在这其中,教师也应增强自己的认知程度,不断地强化评价的针对性、目的性、实效性等,使该模式的应用效果得以升华,促使高效课堂得以真正的构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通过深化改革推动各方面制度建设和创新,不断促进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适应,促进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相协调;要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相协调;要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要采取有力措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要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要正确把握和处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使两者协调发展、平衡发展、兼容发展、融合发展等等。

“大白天的,咱们几十号人想隐蔽穿过日军防线是不可能的,不如这样,兵分二路,我们反正穿着鬼子军装,押着你们四个从大路走。而你们游击队,绕道前往距离马家五六公里的清莲村一带实行袭扰,吸引鬼子的注意力,你们把动静搞得越大越好。”吴参谋建议道。

“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19]我国发展不协调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区域、城乡、经济和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等关系上。这种状况是在特定历史阶段形成的,但现在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已经凸显出来,并且成为影响继续发展的严重制约。这就要求我们注意调整关系,注重发展的整体效能,否则“木桶”效应就会愈加显现,一系列社会矛盾会不断加深。所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协调发展”作为必须牢固树立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强调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

常州中威TSJ-III型全自动脱水机;常州中威BMJ-III型组织包埋机;Finesse325型轮转石蜡切片机;常州中威PHY-III型病理组织漂烘仪;Motic BA400显微镜;Thermo全自动染色机;中国烟台宏远一类W式动物实验氧舱08-Y800-001型。

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既肯定和强调了协调发展在解决我国发展问题上的方法论意义,又分析和阐明了新形势下协调发展的一些新特点。比如,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同时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再比如,协调是发展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一个行业在其特定发展时期既有发展优势、也存在制约因素,在发展思路上既要着力破解难题、补齐短板,又要考虑巩固和厚植原有优势,两方面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才能实现高水平发展。又比如,协调是发展平衡和不平衡的统一,由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还比如,协调是发展短板和潜力的统一,我国正处于由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阶段,这个阶段发展不协调、存在诸多短板是难免的。协调发展,就要找出短板,在补齐短板上多用力,通过补齐短板挖掘发展潜力、增强发展后劲。“从当前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突出问题出发,我们要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18]

3.绿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生态支撑

绿色发展理念首要的是绿色。绿色是春天的颜色,象征着生命、孕育着生机,代表着人民群众对生态文明的期盼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生态环境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绿色发展,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应该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绿色发展将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要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

“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19]“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18]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是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我国在这方面的潜力相当大,可以形成很多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十分严峻,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干净饮水、安全食品、优美环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所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绿色发展”作为必须牢固树立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强调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指出,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18]

4.开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开放发展理念首要的是开放。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的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放与改革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通过改革开放开创的,也是在改革开放中发展的。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开放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也是开放的经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其经济,必将是更加开放的。

开放是发展的客观需要。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坚持对外开放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开放与改革一起构成了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并成为党的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努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国的发展是开放的发展,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只有坚持对外开放,深度融入世界经济,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将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我们将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水平上推进对外开放;要树立战略思维和全球视野,站在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相互联系的高度,审视我国和世界的发展,把我国对外开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19]应该清醒地看到,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局面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和规则正在面临重大调整,引进来、走出去在深度、广度、节奏上都是过去所不可比拟的,应对外部经济风险、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压力也是过去所不能比拟的。现在的问题不是要不要对外开放,而是如何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发展的内外联动性。我国对外开放水平总体上还不够高,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还不够强,应对国际经贸摩擦、争取国际经济话语权的能力还比较弱,运用国际经贸规则的本领也不够强,需要加快弥补。所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开放发展”作为必须牢固树立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强调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并围绕“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提出了一系列新任务和新举措,包括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进贸易强国建设,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创新对外投资方式等等。

5.共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价值目标

共享发展理念首要的是共享。作为发展理念的共享,具有特定含义,指的就是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或者说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共享为目标的,也是在逐步追求和实现共享的过程中发展的,具有鲜明的共享特性,是共享的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因为社会主义能够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使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改革发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终的判断标准是人民是不是共同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

“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19]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发展的“蛋糕”不断做大,经济总量已在2010年跃居世界第二位,人民生活早已达到小康水平并即将实现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但也应该正视,社会分配不公问题仍较突出,收入差距、城乡区域公共服务水平差距也还较大。这表明,在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上,无论是实际情况还是制度设计,都还有不完善的地方,迫切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举措加以解决。只有把这方面问题解决好了,全体人民推动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充分调动起来,国家发展也才能具有最深厚的伟力。所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共享发展”作为必须牢固树立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强调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揭示了共享发展理念的实质和内涵并提出落实要求。他明确指出:“共享理念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18]共享发展理念的内涵,就其覆盖面而言,“共享是全民共享”;就其内容而言,“共享是全面共享”;就其实现途径而言,“共享是共建共享”;就其推进进程而言,“共享是渐进共享”。落实共享发展理念,一方面,是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举全民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把‘蛋糕’做大”;另一方面,是要“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更充分体现,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为此,“要做好从顶层设计到‘最后一公里’落地的工作,在实践中不断取得新成效”[18]

(二)“7个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基本内容

2017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明确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科学概念之后,紧接着就指出:“我们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保证我国经济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坚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立足大局,把握规律;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决扫除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坚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完善宏观调控,相机抉择,开准药方,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坚持问题导向部署经济发展新战略,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变革产生深远影响;坚持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稳中求进,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底线思维,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进。”[1]这“7个坚持”既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实践的归纳总结,同时也是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实践的理论结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基本内容的科学概括,当然还是对今后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实践的基本要求。“7个坚持”,从根本上回答了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问题。“7个坚持”之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就如同“14个坚持”之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样,属于“基本方略”层面,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方略,因而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内涵。

1.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根本保障

在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领导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5],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首要的基本方略。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作为执政党,必须切实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扎扎实实做好经济工作。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是“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的应有之义。这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根本保障。

1961年前后,毛泽东看到反映农村严重情况的报告越来越多。他敏锐地指出,过去这几年我们犯错误,首先是因为情况不明。最近几年,吃情况不明的亏很大,付出的代价很大。同时,他要求各级领导要亲自了解基层的情况,不能靠逐级的报告。他还表示自己要搞几个点,几个调查的基地,下去交一些朋友[3]253。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加强和改善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保证我国经济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党是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经济工作是中心工作,党的领导当然要在中心工作中得到充分体现。“加强和改善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有利于集思广益、凝聚共识,有利于调动各方、形成合力。”[15]各级党组织要履行党领导经济工作的职能,议大事、抓大事。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和中央财经领导小组要加大研究经济形势、决定重大事项的议程。“各级党委要加强对本地区经济工作的领导,把握客观规律,结合地方实际,把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15]同时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突出主题主线,改变那种单纯抓引资、抓投资、抓项目、抓生产的做法,把领导经济工作的立足点转到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上来;“要改进领导经济工作的方式方法,善于为经济工作把握方向、谋划全局、提出战略、制定政策、推动立法、营造环境”[16]。要加强领导干部能力建设,各级党委领导同志要努力成为领导经济工作的行家里手,增强党领导经济工作专业化能力,提高领导经济工作科学化水平。要加强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化建设,完善党委研究经济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方针政策的工作机制,推动党领导经济发展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要更加自觉地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深化改革、推动发展,依法治理经济,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法治化水平。

协调发展理念首要的是协调。协调才能持续、和谐、高效。社会主义应该是协调发展的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应该是协调发展的社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更应该注重协调发展。新时代,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促进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相协调,包括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内部各个方面和环节协调发展。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根本目的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5]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根本一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依靠人民开创的,既是党的事业,又是人民自己的事业,归根结底是造福人民的美好事业。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充分发挥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才能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基本方略之一,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

扩大增值税增收范围改革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仍然有些问题有待解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根本立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一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22]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从根本上决定了发展的目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9]。二是要坚持发展依靠人民。人民是历史的主体,因此也是推动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发展。三是要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最终要体现在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上,真正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共享的实质和目标是共富。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四是要坚持发展绩效由人民评判。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不仅是推动发展的实践主体和享受发展成果的利益主体,而且是发展成效的评价主体。改革发展的成效究竟怎么样,最终要由人民来检验和评判。正所谓“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23]。这里还应特别强调的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布局。只有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才能使这一思想转化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实现人民根本利益的伟大实践。

3.坚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现实方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的复杂局面,我国经济面临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巨大压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作出了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习近平总书记分析了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主要特点:即速度变化——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结构优化——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动力转换——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认为经济发展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的必经过程”,“从历史长过程看,我国经济发展历程中新状态、新格局、新阶段总是在不断形成,经济发展新常态是这个长过程的一个阶段”;强调谋划和推动“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把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作为贯穿发展全局和全过程的大逻辑”[18]

在这一部分中,还有值得注意的一条是23条,“广西制定产业、行业地方标准时,可吸收台湾地区标准内容,台湾地区标准高于大陆标准的,可经转化后直接采用”,这一条为台资企业最终产品质量提供了更高层次的保障,有利于提高台资企业的竞争力。

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如何适应和引领新常态,需要广泛探索。“关键是要保持战略定力,应势而谋,深入研究管用的措施和办法。”[15]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在战术上要高度重视和防范各种风险,早作谋划,未雨绸缪,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尽可能减少其负面影响。特别是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我们不仅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且要考虑更长远时期的发展要求,加快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经济发展方式”[19]。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积极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逐步形成“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初步确立了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经济政策框架。与此同时,我们明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新常态;坚持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以新思路新举措引领新常态。

提升境界,系统扩展和平文化国际影响。以文化遗产传承地方文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成立全国首家独立设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学院,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现代职业教育深度融合,打造非遗传承人群的高职培养基地、非遗手工技艺传习体验基地、非遗国际交流合作培训中心和南京“非遗”职业教育政校行企研平台。积极记录地方文脉,公布《建邺区首批历史地名保护名录》。

4.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体制机制

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之道。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认识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破解发展中面临的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除了全面深化改革别无他途。全面深化改革,重点是深化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经济体制改革。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20多年了,但市场体系还不健全,市场发育还不充分,特别是政府和市场关系还没有完全理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有效发挥受到诸多制约。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而“进一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实际上就是要处理好在资源配置中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还是政府起决定性作用这个问题。经济发展就是要提高资源尤其是稀缺资源的配置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生产尽可能多的产品、获得尽可能大的效益。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17]因此,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根本的是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仍然要坚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党和政府的积极作用。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发挥市场作用,也要发挥政府作用。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问题上,要讲辩证法、两点论,‘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努力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15]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坚决扫除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保障和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5.坚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完善宏观调控: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思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进入新时代之前,落后的社会生产一直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进入新时代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则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成为制约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得到满足的主要因素,成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既存在于经济领域,也存在于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其中,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就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在经济领域的表现,亦即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主要是供给和需求的不平衡。为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完善宏观调控,引领和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是在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基础上,对我国经济发展思路和工作着力点的重大调整,是化解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困难和矛盾的重大举措,也是培育增长新动力、形成先发新优势、实现创新引领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选择”[15]

围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战略新举措。他明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15]。“要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转变发展方式,培育创新动力,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打造新引擎、构建新支撑。”[15]推进供给侧改革,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理念,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必须把改善供给侧结构作为主攻方向,从生产端入手,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侧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推动我国经济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要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重点是促进产能过剩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降低企业成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需要,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

6.坚持问题导向部署经济发展新战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战略选择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他明确指出,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我们强调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我们党领导人民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治国理政、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须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重大问题、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找出答案,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做好经济工作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大任务,要坚持宏观和微观、国内和国外、战略和战术紧密结合,坚持问题导向,及时研究重大战略问题,及早部署关系全局、事关长远的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进行指导,把谋划大事和制定具体政策紧密结合起来”[15]

经济发展战略,是一个国家对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全局性、长期性问题的总谋划和总方针,包括战略指导思想、战略目标、战略阶段、战略重点和战略对策等内容,其价值在于解决经济发展长期存在的问题和实现长远的发展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各种复杂的矛盾和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目标定向和问题导向的统一,不仅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出新的战略安排,实现了战略目标的新提升,而且确定了实现战略目标的战略举措,即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等。特别是着眼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制定和实施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一带一路”建设等三大新战略。这些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对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7.坚持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稳中求进: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策略方法

“得其法者事半功倍,不得法者事倍功半”。进入新时代,处在新方位,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要做好经济工作,确保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正确的工作策略和方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底线思维,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进,牢牢把握经济工作主动权,不断开创经济工作新局面,形成了科学的经济工作方法论。这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通过科学方法贯彻各项大政方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认清大势,保持战略定力,把稳中求进作为工作总基调。“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我们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15]稳中求进的根本点在于稳定大局、不断进取。“稳”与“进”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应该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在工作中把握好节奏和力度。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要求统筹各项政策,加强政策协同,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要处理好短期和长期的关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从化解当前突出矛盾入手,从构建长效体制机制、重塑中长期经济增长动力着眼,既要在战略上坚持持久战,又要在战术上打好歼灭战。战略上要坚持稳中求进,搞好顶层设计,把握好节奏和力度,久久为功;战术上要抓落实干实事,注重实效,步步为营,一仗接着一仗打。

我国经济经历了长期繁荣,创造了发展奇迹,进入深度调整阶段必然带来阵痛,甚至伤筋动骨。同时,我国正处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历史阶段,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以及军事等各方面风险交织叠加,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尖锐复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坚持问题导向、底线思维,针对问题、开准药方,充分估计最坏的可能性,同时通过工作确保不出现最坏的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这样才能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24]坚持底线思维,就要“把防风险摆在突出位置,‘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力争不出现重大风险,即使出现重大风险也能扛得住、过得去”[19]。党的十九大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确定为“三大攻坚战”之一,也是对底线思维的创造性运用。

这里还应特别提及的是,虽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只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它本身确是一个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新发展理念”和“7个坚持”,作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丰富内容的归纳和概括,反映的是这一思想体系的基本内涵,而这一思想体系的科学内涵,无疑要比我们所归纳和概括的“新发展理念”和“7个坚持”更为丰富和深刻。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说过:“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7]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世界经济格局深刻调整,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持续显现,国际贸易低迷、保护主义上升、逆全球化趋势抬头,外部环境更加复杂多变;同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下行压力加大,资源环境约束增强,产能过剩、结构性矛盾等问题凸显,粗放型发展方式不可持续,处于爬坡过坎的重要窗口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节点。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观大势、谋全局、干实事,成功驾驭我国经济发展大局,在实践中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开拓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作为5年来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理论结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的最新成果,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科学指南。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成功开创并正在奋力推进的伟大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都给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一个重大时代课题,这就是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这一重大时代课题进行了艰辛探索并作出了系统回答,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党的十九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8]这就郑重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众所周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就其基本方面而言,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是一项涉及诸多方面和环节的极其庞大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因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的探索和回答,不仅要从总体上明确回答包括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而且要根据新的实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作出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由此可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的理论成果——一个科学思想体系,也必然地包含着诸多基本方面的思想,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等等。这些基本方面的思想,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思想体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从根本上说,就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探索和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过程中,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这一重大子课题进行艰辛探索获得的理论成果,就其实质内容而言,是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这一重大问题的系统回答。它既是一个具有深刻而丰富内涵的、相对独立的思想体系,同时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之所以是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因为经济在社会结构及社会发展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而且也因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较之于其他方面思想确实具有更为丰富和厚重的内容。

(二)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的最新成果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尽的证明和运用”[25]。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历来重视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习、研究和运用,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都提出了科学的经济理论,既指导我国的经济发展实践取得巨大成就,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结合起来,形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许多重要理论成果,比如,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理论,关于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理论等等,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实践中,自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创新性地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开拓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新境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一方面,基于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真理性及其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指导作用的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不仅明确提出了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历史任务,而且明确提出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时代任务。马克思主义不仅具有科学性和真理性,而且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没有过时、也不会过时。面对极其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面对纷繁多样的经济现象,我们要掌握科学的经济分析方法,把握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解决我国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宏伟目标,就必须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为了更好地指导我国经济发展实践,既要坚持其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更要同我国经济发展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新的理论成果。实践是理论的源泉。我国经济发展进程波澜壮阔、成就举世瞩目,蕴藏着理论创造的巨大动力、活力、潜力,要深入研究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总结和提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经验,同时借鉴西方经济学的有益成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只能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还要经受实践的检验,进而指导实践。要加强研究和探索,加强对规律性认识的总结,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推进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学科建设。”[15]这就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指明了方向。

另一方面,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为指导,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方位,紧紧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提出一系列新的重大战略思想和重要理论观点。这主要包括:明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崭新篇章;明确提出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最本质特征和最大制度优势,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根本政治保证;明确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凸显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价值追求;明确提出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刻揭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坐标和阶段性特征,阐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明确提出坚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集中体现了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目标方向,深刻揭示了推动经济发展的科学体制机制;明确提出坚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完善宏观调控,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深刻指明了新形势下我国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根本思路,等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这些重大战略思想和重要理论观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新的历史性飞跃,开创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新时代,是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新境界的最新成果。

(三)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科学指南

伟大的实践总是呼唤并孕育着伟大的理论。“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26]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的外部环境,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一系列深刻变化,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成功驾驭我国新时代经济发展大局的实践中形成的,既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实践呼唤的主动回应,也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5年来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理论结晶,是当代中国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伟大的理论也总是指导和引领着伟大的实践。在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短短5年里,我国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和稳定器;经济结构出现重大变革,新动能对经济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经济更具活力和韧性,一些关键性、基础性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推动对外开放深入发展,对全球经济治理的话语权大幅度提升;人民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形成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体;生态环境状况明显好转,全党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这些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从根本上说,既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取得的,也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指引下取得的,都属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生动实践。实践充分证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对发展理念的创新、对发展思路的调整、对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是完全正确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已被我国经济发展实践证明了的科学思想。正因为如此,2017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5年来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理论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是党和国家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必须长期坚持、不断丰富发展。”[1]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这一科学定位,从根本上指明了这一思想对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指导作用,确立了这一思想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中的指导思想地位。

总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为指导,紧密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的具体实际,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这一重大课题,创新、发展和完善了中国共产党的经济发展理念、经济发展思路、经济发展方略、经济工作思维和经济工作方法等,为党在新时代领导经济建设和开展经济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供了基本遵循,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科学指南。实践创新无止境,理论发展也无止境。理论引领发展,实践丰富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源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伟大实践,也必将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伟大实践的持续推进而不断丰富发展,并指引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健康前行,不断开创新局面、跨上新台阶、创造新辉煌,同时也为解决人类发展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1]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7-12-21(1).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36.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70-471.

[4]邸乘光.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8(2).

[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839.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56、12.

[8]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部分修改,2017年10月24日通过)[N].人民日报,2017-10-29(1).

[9]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实践 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N].人民日报,2015-11-25(1).

[10]习近平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强调:坚定信心增强定力 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N].人民日报,2016-07-09(1).

[11]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二〇一八年三月五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N].人民日报,2018-03-23(1).

[12]习近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要突出抓好六个方面工作[J].求是,2013(1).

[1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11.

[14]习近平在广东主持召开经济工作座谈会时强调:坚定必胜信心 增强忧患意识 坚持稳中求进 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N].人民日报,2012-12-11(1).

[1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315、73、79-80、14、318、315、84、58、107、115、107-108、334、332、331.

[16]习近平在天津考察时强调:稳中求进推动经济发展 持续努力保障改善民生[N].人民日报,2013-05-16(1).

[1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499、499.

[1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2、201、204、206、207、209-210、214、215-216、245-246、262.

[1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774-775、832、824、825、825、792、825、826、826、827、824、833.

[20]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强调: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 落实发展理念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N].人民日报,2015-11-11(1).

[21]新华社.全面建小康 扬帆再起航——《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诞生记[N].人民日报,2015-11-05(1).

[2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7.

[23]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 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8-01-06(1).

[24]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288.

[25]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7.

[26]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2).

On the Xi Jinping Economic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DI Cheng-guang 1,2
(1. Research Center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Anhu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Hefei 230051 ;2. School of Marxism,Anhui University,Hefei 230601)

Abstract: Xi Jinping economic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is the theoretical crystallization of the practice in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with Comrade Xi Jinping as the core promoting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since the 18th Party Congress. As far as its historical formation is concerned,“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entering into a new era” is its times condition of the formation,“Under the guidance of Marxism political economics”is its theoretical foundation,and “promoting the practice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for a new era is its practical basis for the formation. As far as its basic connotation is concerned,“the new concept of development” and “seven-insistence” are its basic connotation,which takes “the new concept of development” as the main contents and uses “seven-insistence” as the basic demands.As far as its status and significance are concerned,i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is the latest achievements of the political economic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and is a scienti fi c guidance for adhering to and developing the socialist econom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 Xi Jinping Economic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the New Concept of Development; Historical Formation;Basic Connotation;Great Signi fi cance

中图分类号: F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9245(2019)01-0007-19

收稿日期: 2018-05-10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3BDJ037)、安徽省社科规划项目专项课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AHSKZХ2018D01)、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现代化研究院资助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邸乘光,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原主任、研究员,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唯实文化研究所特聘专家,全国党的建设研究会特邀研究员,安徽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责任编辑:周普元]

[责任校对:刘 成]

标签:;  ;  ;  ;  ;  ;  ;  

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