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社会主义面临的三大挑战及其历史启示_世界历史论文

20世纪社会主义面临的三大挑战及其历史启示_世界历史论文

20世纪社会主义面对的三大挑战及其历史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三大论文,启示论文,世纪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0—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801(2000)02—0103—06

我们即将送走波澜壮阔的20世纪,正在迎接充满希望的21世纪。回眸逝去的百年岁月,我们深切地感到,一个世纪以来,社会主义运动的潮起潮落,特别是它所面对的三大挑战及留给后人的历史启示,确实值得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进行认真总结和着力探讨。

第一大挑战:不发达的国家能否先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19世纪中叶以后,马克思恩格斯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状况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斗争形势,认为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的快速增长和市场的全球性扩大,已经推动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初步形成了体系。在这个体系的内部,虽然充满了矛盾,但还没有达到十分尖锐的程度。无产阶级要战胜资产阶级,用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至少需要“在英国、美国、 法国、 德国同时发生的革命”[1],即在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心脏部位, 同时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巴黎公社的失败,曾使马克思恩格斯强化了上述“共同胜利论”的思想。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垄断资本主义。由于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内部矛盾尖锐化。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内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和附属国之间的矛盾第三大矛盾的激化,导致世界资本主义链条出现薄弱环节。只要主客观条件具备,社会主义革命就可以由此突破并在一个或者数个国家内取得胜利。这就是列宁的“首先胜利论”。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列宁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俄国革命形势,领导俄共(布)和俄国工农群众,在当时的封建军事帝国主义国家——落后的沙皇俄国夺取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不仅鼓舞了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而且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社会主义作为新生事物不可能一帆风顺地成长。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俄国承受了帝国主义国家的联合武装干涉、战争造成的国内经济危机、以考茨基为代表的“理论权威”和孟什维克分子对十月革命发动的思想攻击。为了反击考茨基诬蔑十月革命违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谬论,列宁在《论我国革命》一文中,阐明了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所需要的生产力前提,认为革命并不是单纯的经济发展过程,不能用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没有违背马克思恩格斯指明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是这一规律发生作用的必然结果。

毛泽东高度评价十月革命,指出“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2]在中国共产党人看来, 十月革命的道路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这条道路的基本点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依靠不发达国家的无产阶级和广大农民群众,打碎旧的国家机器,经过民主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中国人民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建立起社会主义的新中国。中国革命的胜利具有伟大的国际意义。它冲破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大大地改变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力量对比,使人类历史进程发生了更为深刻的方向性转变,同时有力地佐证了十月革命道路的正确。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一系列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陆续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三分天下的奇迹(社会主义国家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3,土地面积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1/3,国民生产总值占各国国民生产总值的1/4)。相应的,那些攻击十月革命的人逐渐偃旗息鼓。然而,历史的发展是曲折的。社会主义运动有潮起也有潮落。20世纪80—90年代,东欧演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国际反共反社会主义势力借机更加恶毒地攻击十月革命,掀起了围剿马克思主义的浪潮。他们认为,十月革命是“原罪”,“马克思主义从一开始就是空想的和错误的”。而我们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世界风云变幻中巍然屹立的事实,再次证明十月革命道路的正确,有力地回答“马克思主义是打不倒的”、“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颠扑不破。”[3]

第二大挑战: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

马克思恩格斯揭示的“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规律,是以考察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基本矛盾为前提的。然而,这一规律目前还没有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变成现实。有人据此作出结论,认为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是乌托邦式的幻想。“和平长入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趋同论”等论调也趁机泛滥起来。更有甚者,国际反共反社会主义势力也集中力量,把矛头对准马克思主义的这个基本点,妄图抽掉科学社会主义的这个核心,借此推翻科学社会主义的整个理论体系。而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除了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之外,还应该站在理性的高度和历史的高度,冷静地加以审视。

马克思恩格斯在揭示“必然代替”这一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时候,给出了严密的理论论证。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发展及其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又对这一规律的正确性给予了广泛的实践佐证。

就规律的一般属性和基本特征而言,它首先是一种客观存在,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它是一种必然作用,在相应的环境中顽强地表现自己并开辟实现的道路。对于任何规律,人们可以运用科学的方法发现它,并且进一步应用它来说明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必然代替”的规律也是如此。它指明了人类社会的一种不可抗拒的历史走势,但这一规律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怎样实现,何时实现,则需要特定的前提条件。离开了特定的前提条件,不仅“必然代替”的规律无法存在和发生作用,就连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其他任何规律也不复存在,更谈不上实现了。那么,什么是“必然代替”规律的前提条件呢?就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谈到这个基本矛盾,谁也不能否认,它在马克思恩格斯时代是客观存在的;谁也不能否认,它在当今资本主义国家、包括西方发达国家仍然存在,只不过是表现形式和激化程度与以往不同罢了;谁也不能否认,它在当代西方国家发生了重大变化。西方一些有识之士,至今仍然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当年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分析是合乎逻辑的,其中一些分析,在今天看来也是正确的,并没有过时。就连西方现代著名哲学家萨特也承认,马克思主义“是不可超越的,因为产生它的那些历史条件还没被超越”。我们完全可以说,只要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还存在,这个“必然代替”的规律或迟或早总要发生作用。

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后的百年间,也曾出现过西方某些发达国家的工人阶级一度掌握国家政权、有些国家在野的共产党为实现社会主义目标进行探索的情况。例如,1918年,德国工人阶级在十一月革命中一度推翻了霍亨索伦王朝,建立起苏维埃政权,成立了性质是社会主义的苏维埃共和国。但革命的成果不久就丧失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法共和意共领导的游击队武装日益壮大。他们在消灭本国法西斯力量、赢得战争胜利的进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二战结束后,法共领导的武装力量占法国武装力量的一半。意大利游击队的力量也很强大。法意两国共产党都试图主导本国的联合政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努力均告失败。

迄今为止,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课题,还处在不断的探索之中。那些国家的共产党曾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结构改革论”、70年代提出了“历史妥协论”、80年代提出了“民主替代”和“建立欧洲左翼联盟”等设想,并试图付诸实践。这些努力虽然未获得重大进展,但不能说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就无法走向社会主义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应当从他们所进行的“探索——失败——再探索”的奋斗中得出积极的历史启示。

第三大挑战: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怎样从本国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

这是马克思恩格斯没有提出、也不可能由他们来解决的历史课题。列宁领导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经过积极的、艰苦的探索,取得了有益的经验和某些突破性的认识。帝国主义国家联合进攻苏维埃俄国,使列宁选择了战时共产主义道路。他总结战后未及时解除战时共产主义而发生危机的教训,分析苏维埃俄国建国几年来的经验,升华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列宁晚年的思想涉及到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方面,如新经济政策、国家资本主义的利用和发展、对外开放、民主与法制、改革和民族平等等。但贯穿始终的一根红线就是,当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先于发达的西方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之后,必须采取符合俄国实际情况的办法,巩固和发展苏维埃政权。令人遗憾的是,列宁还没有来得及作出圆满回答,这个历史课题便摆在列宁的继任者斯大林和后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一系列欧亚国家的共产党人面前。什么是与本国国情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怎样从本国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20世纪后半叶的历史证明:斯大林没有解决这个根本问题,其他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也未能解决这个根本问题。

我国的情况恰恰相反。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自身的实践,已经觉察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弊端,因此提出要以苏为鉴,“寻找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路线。”[4]应该说, 这些见解是具有开创性的。只是由于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犯了“左”的错误,加上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知之不多、知之不深,对于苏联模式的弊端和我们自己在建设实践中的失误,未能从社会主义首要的和基本的问题层面上加以认识,怎样从本国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长期以来不曾很好地解决。

20世纪80年代初,我们党实现了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开始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正确地回答这个问题。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并不等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做法。”[5]“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 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6] 对苏联模式的这些中肯评析,与那些全盘否定苏联模式的观点根本不同。我们党认真总结新中国建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深入分析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教训,形成了全面、深刻的认识。经验和教训集中到一点,就是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是最重要的。正当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社会主义的这个首要的和基本的问题之后不久,发生了东欧演变、苏联解体的重大事件,世界社会主义事业遭受重大挫折。严重的形势提醒我们:能否解决这个根本问题,已经变得十分迫切。它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生死存亡。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们党一直致力于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正确回答这个问题。以党的十三大为标志,我们党对这个根本问题的认识进入到一个新境界。什么是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怎样从中国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奠定在深厚而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和思想框架之中。为此,我们党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勾画出内含十二个基本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三大之后,邓小平指出,“什么叫社会主义的问题,我们现在才解决。”[7]党的十四大从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 外部条件、政治保证、发展战略、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九个方面,全面论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十四大概括的这个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的十五大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正式命名为邓小平理论,并把这一理论作为指引我们事业前进的伟大旗帜载入党章。十五大高度评价了邓小平理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的回答,认为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新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情况下,为人类进步事业做出的重大贡献。虽然我们已经初步解决了在20世纪中国的国情环境下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还很长。到21世纪中叶,我们将实现第三步发展战略,我国的综合国力将接近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这期间,我们还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风险,包括可以预料的和难以预料的、来自国内的和来自国外的、经济生活中的和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对此,我们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回顾20世纪百年历史,放眼环宇,我们看到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圆满地解决了第一个历史课题,初步解决了第三个历史课题,正在努力解决第二个历史课题。它们留下的历史启示将是深刻而久远的。

启示之一:科学社会主义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自从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科学社会主义经历了从学说到运动再到社会制度的推进过程。150多年来、尤其是20 世纪百年间社会主义运动的潮起潮落,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真理价值。想当年,资产阶级报纸曾经发出这样的议论,“共产主义社会学说的创始人马克思逝世了。……愿他幻想的学说本身随着马克思之死而死亡。”但是,历史已经证明这类近乎于诅咒的言论是多么浅薄。试问,世界上有哪一种思想体系能够象科学社会主义这样深入人心,有哪一种思想体系能够象科学社会主义这样历久不衰。下述的消息既令人感奋,又发人深省:1999年9月,英国BBC广播公司通过新闻网页举行公开投票,由公众推选出过去千年中的最伟大思想家: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名列榜首。英国路透社在评述本社评选千年风云人物的结果时指出,“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对过去一个多世纪全球的政治和经济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8]

启示之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走向复兴

目前,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还处在低潮状态,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在“第二大挑战”未解决之前,力量上的对比是西强东弱。经济全球化固然也给包括社会主义国家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机遇,但是带来的压力、问题和困难也是显而易见的,客观上强化了西强东弱的格局。因为,经济全球化说到底就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以高科技为手段,以跨国公司为主要载体和发展动力的全球产业大调整。经济是政治的基础。经济全球化无疑会对现有的世界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提出新的挑战。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它们之间的关系也会出现过去不曾有过的新形式。两者将长时期和平共处,并在各个领域进行更加激烈的竞争。与此相适应,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必定艰难地走向复兴。对于复兴的时间,与其估计得短些,不如估计得漫长些。“速胜论”和“渺茫论”,同样是不可取的。

启示之三:科学社会主义在全世界的彻底胜利不是梦想

自从人类社会出来私有制以来,也就出现了抨击私有制、把社会占有生产资料作为理想的思潮与派别。这其中,有古希腊思想家的“大同理想社会”,有英国思想家摩尔精心描绘的“乌托邦王国”,有康帕内拉塑造的、令人神往的“太阳城”,有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性王国”,等等。无产阶级思想家和革命导师心目中的“大同世界”,与上述有产阶级思想家心目中的“大同世界”,存在着本质区别。且不说马克思和恩格斯,就讲有伟大诗人著称的毛泽东。他面对横空出世的昆仑抒发情怀,把“大同世界”的思想和盘托出,充分表达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中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如果我们把毛泽东诗词中的巍巍昆仑比喻成社会主义的话,那么社会主义在全世界胜利之日,也就是“环球同此凉热”之时。从新千年的高度展望世界社会主义的未来,无产阶级思想家和革命导师预言的“大同世界”不是梦想。

收稿日期:2000—01—26

标签:;  ;  ;  ;  ;  ;  ;  ;  ;  ;  ;  ;  ;  ;  ;  ;  

20世纪社会主义面临的三大挑战及其历史启示_世界历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