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廉政思想与大学生廉洁教育论文_晏朝飞

王阳明廉政思想与大学生廉洁教育论文_晏朝飞

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 330013

摘 要:王阳明是明朝廉洁官吏的典范,其创立的心学至今对人们有着深远的启迪意义。本文在概述其主要思想的基础上,调查了当前大学生的廉洁意识现状,认为有必要将王阳明经典的思想论述运用到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活动中,探索王阳明廉政思想在大学生廉洁意识培养中的有效途径,使他们步入社会具有抗腐倡廉的思想意识,形成“敬廉崇洁”的思想道德品质。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G41

自十八大以来,我国反腐倡廉建设深入推进,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阶段性成果,但相关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实现从“不敢腐”、“不能腐”到“不想腐”的目标跨越,还需要更为深远的倡廉举措。我国每年向社会公开招录数万名公务人员,其中大学生是报考的主力军,也是未来掌握社会公权力的主要群体。虽然我国对于在职的政府公务人员有着一套完整的廉洁教育体系,但是按照人的成长特点与教育规律来说,这已错过了对一个教育受体人生观与价值观教育的最佳时期,效果有限。大学生廉洁意识的良莠,将直接影响我国廉洁型政府建设的长效性,牵系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以崇廉尚洁为目标,加强大学生的廉洁教育,是积极应对反腐倡廉形势,前移反腐关口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在公务人员入职前的大学时期就开展系统的廉洁教育,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进行良好的思想引导,这是廉政建设中一项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工作。

习近平同志曾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需要坚持发扬我们党在反腐倡廉建设长期实践中积累的成功经验,也需要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宝贵遗产。研究我国反腐倡廉历史,了解我国古代廉政文化,考察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成败得失,可以给人以深刻启迪,有利于我们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反腐倡廉建设。”这就是廉政文化的力量,用文化因子熏陶出来的“廉”是一种深深植根于内心之中的自律,是来自灵魂深处的天地正气。因此,在当前大学生廉洁教育中,应当积极借鉴古代优秀的廉政文化,使清廉、公正、自律成为大学生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自觉的行为准则。

一、王阳明廉政思想评述

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自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他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其为官重人格淡名利、超流俗保气节、勤政守职为民,是明朝官僚中清廉养德的典范。他所创立的“阳明学说”继承和发展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并将其用于指导治理政务、匡扶社稷,几百年来一直为国内外政界、学界所推崇。阳明学说是明代儒学革新的产物,它在形式上打破了程朱理学的理论框架,重新建立了以“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为基本范畴的思想体系。

1.心即理。心即理,即“心外无理,心外无事”。意指凡事需从心上去寻找,这是阳明学说的起点。此处的“心”源于孟子,这是自孟子始儒者对道德主体的通称。王阳明不仅继承了孟子对于“心”这一字词的用法,而且将它的意思陈述得更加清楚,从哲学义理方面深化了其涵义:“所谓汝心,亦不专是那一团血肉,却是那能视听言动的。这个便是性,便是天理。有这个性,才能生这性之生理。便谓之仁。这性之生理,发在目便会视。发在耳便会听。发在口便会言。发在四肢便会动。都只是那天理发生。以其主宰一身,故谓之心。”心即理的观点建立在人的本心(也称“道心”)基础上,他认为人对外物的认知是一种本能,心的本体就是“至善”。将这种本能发挥到极致就能够心如明镜,映照万物,此时的心便是天理。但由于社会环境的熏染,遮蔽了原有的本心,复杂的人欲之心便开始登上前台,从而造成心与理分离的局面。在他看来,事父不成,不能从父亲身上寻孝的理;事君不成,不能从君身上寻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不能从友、民上寻信与仁的理。所有的理都应从自己内心去寻找,以心衡量事物,事物才有价值。心即理的意义在于强调道德主体的自律性与人的价值,主张人发挥主体性,主动把握社会道德、内化社会道德准则,并自愿自觉地践履,形成内心的自律。

2.致良知。王阳明是在遭受入狱以及贬谪的苦难后方在贵州龙场悟得“致良知”,它是阳明心学的核心所在。“良知”出自于《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 ,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也。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也。”王阳明借用“良知”一词,在用意上和孟子相通,但又指出“良知即天理”,发展了孟子学说,同时他把《大学》里的“致知”结合进来,遂自成一家的“致良知”一说。他认为,“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阳明心学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炼,见诸客观实际。“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每个事物,它是阳明学说的本体论与修养论直接统一的表现,究其意在于使教育成为实实在在的道德教化,让人们放弃功利之心,在行动过程中切实把培养个人的道德理性自觉放在首位,然后按照“吾心之良知”去做人做事。

3.知行合一。有“致良知”,而后才有“知行合一”。王阳明所理解的“知行合一”的含义是本体与工夫的合一,即认知与行动的统一。具体而言,知行工夫是知行本体的展开,知行工夫是本着知行本体用功,指知行同时用功,本体与工夫一致是互动并进地动态理解知行合一。知属于感性或心理活动,行既有现实具体实践的一面,也有感性或心理的一面。“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知行是一个功夫的两面,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不能分离,也没有先后。与行相分离的知,不是真知,而是妄想;与知相分离的行,不是笃行,而是冥行。他提出知行合一,一方面强调道德意识的自觉性,要求人在内在精神上下功夫;另一方面也重视道德的实践性,指出人要在事上磨练,要言行一致,表里一致。它深化了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和实践性的关系,克服了朱熹提出的知先行后的弊病。

王阳明生前留下的四句教: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的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其深刻地解读与诠释了阳明心学的核心内涵,也为世人指明了人生的价值与方向。只有守住内心的良知,用良知来制定计划、规划未来,才能成就辉煌的人生。

二、大学生廉洁意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优秀代表。但随着当前社会的深度变革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文化频繁地相互交融、交锋,一些负面的社会现象容易被互联网放大。在这些外界复杂因素的影响下,由于生活阅历的单纯和锻炼机会的缺乏,大学生的思想易出现波动反复的状况,廉洁意识也呈现出复杂性。为了深入了解当前高校大学生廉洁意识的现状,课题组根据近年来理论研究成果,设计出一系列问题来反映廉洁意识和行为的各个方面,形成调查问卷,并组织了前期调研。

2015年10月,课题组选取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江西理工大学学生为调查对象随机进行了不记名问卷调查,共发放500份问卷,回收487份,经过甄别有效问卷465份,有效回收率93.0%。现将调查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廉洁意识一般,可塑性比较大。调查显示,在回答“您认为当前学生的廉洁守法意识如何?”时,仅有4.76%的学生认为很强,有32.86的学生认为一般,30.14%的学生认为大学生还存在较大的可塑性。针对廉洁意识一般,但可塑性较大的现状,充分说明了在大学阶段开展廉洁教育的必要性。

2.多数都反感身边的腐败现象。受访对象在表达对腐败现象的态度时,大多数都对腐败现象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反感,56.61%的学生表示难以接受并非常鄙夷,20.37%的学生表示反感,仅有14.12的受访者表示可以接受或者无所谓。这说明了多数学生都富有正气,若能强化廉洁教育则容易使学生坚定这一认识,今后进入社会也容易坚持廉洁自律。对于少部分对腐败问题无所谓或者其情有可原的学生而言,大学阶段的廉洁教育就显得更为必要了,需通过良好的廉洁教育使他们从根本上认识到腐败的危害性与严重性,从而改变错误认识。

3.自律意识不足,依赖于他教。调查显示,仅有9.81%的受访者表示会严格要求自己,高达38.71%的受访者表示没有下意识地培养过。34.33%的受访者依赖于他教,表示这些应该要靠老师的教育。这说明学生的自我修身意识明显不足,需要加以引导。

4.所接受的廉洁教育还比较欠缺。大学生对于校园廉洁教育作用给予了高度认同,高达80%多的受访者认为校园廉洁教育能够对腐败起到良好的预防作用,对于社会风气的转变和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具有重要作用。35.71%的受访者表示目前学校开展的廉洁教育仅在党员和学生干部中开展,并且“切合实际,很有启迪”的廉洁教育不多。

三、王阳明廉政思想与大学生廉洁教育相融合的途径研究

王阳明是心学大家,属于唯心主义范畴,虽然其理论有时代局限,但其学说中所具有的深邃思想仍闪烁着真理的光辉,在当前反腐格局下,通过借鉴王阳明廉政思想中的积极内容来强化大学生廉洁教育,对弘扬中华民族廉洁奉公的传统美德、引导大学生成长为敬廉、尚廉、崇廉、倡廉的人才、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校园风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利用心即理思想培育大学生廉洁自律观。他建立了一套庞大而完整的思想学说体系,而这一体系又主要表现为继承和开拓儒学传统的教育学说,旨在弘扬儒家德治传统,通过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革新,拯救明王朝政治与道德危机。心即理的主张对廉洁教育十分有益,而廉洁教育的意义正在于塑造作为道德主体自律的人。在高校,可以开展王阳明廉政文化的经典学习,将其经典的思想论述运用到大学生的廉洁教育中,期使廉洁文化教育能落实于自身的文化脉络中,使大学生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更注重自身修养的养成,逐渐地能够判断是非善恶,对个人情绪、欲望和好恶能够进行良好的控制与约束,能够产生相当程度的道德认知,从而唤醒良知,以塑造成熟的廉洁观与价值观。

2.注重课堂教学,养成廉洁品德。课堂教学方式是进行廉洁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在主要课程中,人文社科课程无疑是进行廉洁文化教育最重要的一部分,但其他各科教学的“载道”作用、“渗透”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高校应十分重视通过课程教学进行廉洁文化教育,使王阳明的廉政思想在校园讲台上有一席之地,并通过教师的修身示范作用,启发学生的价值自觉,拉近廉洁文化教育与大学生的亲近感,提升廉洁文化教育实效。

3.注重实践培育,实现知行合一。王阳明作为儒学政治家的杰出代表之一,他一方面坚持儒学政治家的“廉洁、勤政守职、勇于担责、忠诚不二以及谦和包容”的为官思想,另一方面又把这些基本思想落实到日常的为政活动之中,表现出儒学政治家的道德良知。在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过程中,我们也应注重实践培育,让学生在各种社团实践活动中进行廉洁体验,引导他们上升到理性认识,使他们步入社会具有抗腐倡廉的思想意识,形成“敬廉崇洁”的思想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传习录上 王阳明全集[M].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6页。

[2]阮春晖 阳明后学现成良知思想研究[D].湖南大学,2012。

[3]中国社会科学院 王阳明廉政思想与行为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第11页。

[4]杨帆 论王阳明教育思想与思想启蒙[J].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5]祝伟 知行合一[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6]王中原 王阳明政治伦理思想研究[D].中南大学,2010。

论文作者:晏朝飞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6年3月总第18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4/25

标签:;  ;  ;  ;  ;  ;  ;  ;  

王阳明廉政思想与大学生廉洁教育论文_晏朝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